江苏里运河两岸秧号子留存现状探究
2021-11-27毕安琪
毕安琪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元代时期全线贯通,途径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两市,绵延近一千八百公里。它是我国唯一南北走向的河流,贯通黄河、长江、淮河等五大水系。里运河是京杭大运河最早修凿的河段,流经江苏省中北部地区的淮安市、高邮市、扬州市,自清江浦至瓜洲古渡汇入长江。里运河两岸大部分地区都有演唱秧号子的传统,当地人习惯将这些秧号子称为“栽秧鼓”、“打鼓唱唱”。
作为里运河两岸极具代表性的歌种,当地文化工作者与学界研究者都对秧号子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考察、收集,并从不同方面对其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其中袁野、冯凌燕《扬州田秧号子的当代传承与发展探究》[1]和邵萍《扬泰文化中的民歌奇葩——扬州栽秧号子结构分析》,分别论述了扬州地区秧号子的当代传承情况,并概括论述了其唱词结构、曲调结构。《江苏淮安地区原生态民歌音乐形态探析》将秧号子作为淮安地区的代表性原生态民歌,对其旋律、核心音调、调式调性、音乐结构等音乐形态方面做了初步的归纳与探析。钱建明《苏北“栽秧号子”的音乐构成与形态分类》一文从音乐构成以及音乐表现形态两方面对江苏省内长江以北地区栽秧号子的历史形成、流传范围展开分析与比较。另外博士论文《稻作文化之谷——江苏中北部地区田歌的存在方式及其稻作文化意义》以田野调查为基础,以音乐形态分析为依据,对江苏中北部地区的秧号子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同时紧密围绕稻作文化的发生,对田歌的存在形式、表现功能、人文价值等方面进行了较详细的陈述。《金湖秧歌的艺术特色及其演唱风格》阐述了金湖地区秧号子在解放后的发展情况,并从歌词的题材和语言特色两个方面对其艺术特色进行分析,从体裁样式、基本曲调、创腔手法及音乐形式特征等方面研究了金湖秧号子的音乐特色,并从演唱技巧、语音语调等方面探讨其演唱风格。再如《江苏民歌曲调逻辑因素探索》中的第四章对宝应县流传的秧号子进行了曲调色彩的研究。由此可见,已有关于秧号子的文论均为某一县市的点状研究成果,故笔者将以田野调查为基础,以运河水系的整体视角来探究秧号子在这一区域中的流布与生存现状。
一、水乡明珠——秧号子的生存境域
江苏省长江以北地区稻作生产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期,1973年8月在南通市海安县南莫镇青墩村发掘出大量炭化稻谷,经科学测定,这些人类古代文明的遗迹已有五千年以上的历史。这个遗址的发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说明五千年前这个区域的人已经掌握了水稻的种植技术,同时说明这个时期稻作生产已经在长江以北地区出现。里运河古称邗沟,修凿于春秋末期,是大运河最早修建的一段。里运河在里下河地区西侧,京杭运河江苏河段的中段,介于长江和淮河之间,北接中运河,南接江南运河,自古为苏中、苏北重要航道。同时,里运河地区地处江淮平原,境内河湖纵横,气候温和,水质优良,土地肥沃,两岸地带均适合稻作生产,在长期的生产劳动过程中,稻农们为了消除疲劳,统一劳动节奏,在栽秧、除草、车水、薅草时创作并演唱了大量田歌,其歌词多为即兴创作,记录着里运河地区稻农的劳动过程、精神风貌以及情感故事,可以说田歌算得上是里运河地区水乡农业文明中不可或缺的声音景观。
里运河两岸大部分地区都有田歌的流布,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歌种即秧号子和车水号子,它们传唱历史悠久、表现形式独具地方特色、题材多样化,在音乐上也形成了这一区域相对稳定的特征形态。单林在其博士论文中总结了江苏地区秧号子的两条地域性分布路线,他认为,以江苏北端的淮安市为基点,一条线路是向西南方向曲折前行,沿途包括淮安市楚州区、洪泽县、金湖县、盱眙县等,扬州地区宝应县、高邮市、江都市、扬州市、仪征市、邗江区等,南京地区六合区、江浦县、南京市等。另外一条线则是向东南方向曲折前行,沿途包括盐城地区建湖县、东台市等,泰州地区泰州市、姜堰市、泰兴市及兴化市的一部分等、南通地区海安县、如皋市、通州市等。笔者沿着上述秧号子的第一条分布路线进行了实地考察,通过传承人访谈,记录民间歌手的演唱等方式对秧号子的生存环境及风格特征有了切身体验。
通过传承人口述,笔者也了解到淮安市楚州区南闸镇、扬州市宝应县夏集镇、淮安市金湖县曾是秧号子的主要流传地。1957年,宝应县夏集镇民歌手郑诚将宝应县田歌带到了北京,在全国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汇演中获得多方好评。淮安市楚州区、金湖县在里运河西侧,扬州市宝应县夏集镇位于里运河东侧,因此这三个地区基本概括了里运河周边地区秧号子的主要特征和风格。
二、穿行运河文化长廊——秧号子现状考察
笔者于2020年9月沿着里运河在淮安市淮安区南闸镇、淮安市金湖县及扬州市宝应县三个地区进行了考察,虽然稻作生产方式发生了改变,已经无人在秧田劳动中演唱秧号子了,但仍有一些民间歌手对这类民歌曲调留有深厚的记忆,也有当地民谣研究者收集并记录了有关秧号子的文字资料。
(一)淮安区南闸镇
南闸镇东依里运河,西南紧邻白马湖,三面与宝应、金湖、洪泽交界。此地为水田稻作区,有悠久的民歌演唱传统。据南闸镇村民郑善玉讲述,过去每片秧田里都有约二十余人站成一排,领头的劳作者只要唱起“打鼓”,后面的人都会跟着进行“唱唱”,唱词多样,几乎不会重复。前南闸镇文化站站长、南闸民歌传承人金矿先生是当地传统民歌的守护者,他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搜集里运河沿线地区的民歌,几十年来多次跑遍白马湖四周以及运河两岸的乡村,采访了数百名会唱民歌的乡民,据他本人统计,共记录了近百首民歌小调的曲谱和近千首民歌的歌词。以下是笔者与金矿进行访谈的部分内容:
笔者:我知道金老师对江苏段运河沿线的民歌有很深入的了解和调查,您主要给我讲讲秧号子的流传历史吧。
金矿:我们这里是水乡,也是水田稻作区。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里运河沿线村镇中还有很多边在田里劳动边唱栽秧号子的人。我们其实都将这些乡土民歌俗称为“打鼓唱唱”,老歌手演唱的歌词非常丰富,通常是男女搭配来演唱。这些民歌歌谣也是我多年来主要收集的对象。现在稻田里听不到这些歌了,但南闸镇还有一些会唱秧号子的女同志,我可以带你去进行采录。
笔者:你们这里的人为什么把秧号子称为“打鼓唱唱”呢?它包括哪几种曲调?
金矿:因为每首秧号子的开头都是先由一个人唱出一句类似打鼓的节奏的歌调,然后再由其他人接着唱歌词。所以我们将第一个演唱人叫做打鼓,也可以叫“打秧鼓”。紧接着唱出歌词的人叫做唱唱。南闸镇附近的秧号子主要包括“姐儿香儿”系列,三句半、五句半、抢八句。金湖县、扬州宝应县还有串十字、七句半。
笔者:那打鼓唱唱就是由两个人进行演唱的吗?唱词内容都是和农事活动相关吗?
金矿:对的,一般是由两个人演唱,也有多人一起打鼓多人一起唱的情况,这个比较自由,但最少是要两个人搭配。唱词的内容很多种,有和稻作相关的内容,也有其他唱词,比如南闸比较有特色的“姐儿香儿”系列,就是传统的情歌。其实秧号子歌手是看见什么唱什么,什么都可以当作歌词的。但歌词丢失的太多了,现在会唱秧号子的那几个人也不太记得老歌词,更不太擅长编创新歌词了。
(二)淮安市金湖县
金湖县位于里运河以西,此地域内白马湖、宝应湖、高邮湖三湖环绕。闻名全国的“金湖秧歌”即是指金湖县流传的秧号子。在传承人金矿的带领下,笔者来到金湖县,对擅长演唱秧号子的邱初梅及史正龙进行了采访。
笔者:您二位是怎么学会演唱秧号子的呢?
邱初梅:我父亲在县里很出名,他是非常擅长演唱秧号子的人,他会即兴编创很多歌词,可以在田里带领大家一起唱歌。我也是从小受父亲熏陶学会了秧号子的大部分曲调,但我现在记不得那么多歌词了,本来我父亲有一本记录歌词的老歌本,特别遗憾前几年搬家时丢失了。
史正龙:我是从小在田里劳动听着长辈们唱歌,跟着学会的,过去我们这里的人都会唱这些歌的,曲调就是那几种,歌词变换比较多。
笔者:秧号子在金湖当地有没有特殊的称呼?曲调可以分为几种呢?
邱初梅:我们把这些歌叫“格东代”,因为第一个人开始唱的时候歌词都是“我代你格东代…”这几个字,然后接着第二个人往下唱其他歌词。我们这儿的格东代主要就是三句半、五句半、七句半、抢八句和串十字。我们原来在田里有很多好姐妹,可以搭配一起演唱,和我搭配最好的人现在去了外地。这些歌原来只在劳动的时候演唱,平时不唱,所以现在把很多歌词都忘记了。第一个演唱的人我们叫做“打鼓”,后面接着唱的人叫“唱唱”。
通过上述访谈可见,里运河两岸的秧号子在当地的称谓多为“格东代”“打秧鼓”“打鼓唱唱”,也有些当地人根据民歌的曲调称其为“三句半”“五句半”“抢八句”等。这类民歌至少由两人配合进行演唱,演唱者多为女性。插秧属于群体性劳动,站头趟的人即为村镇里的知名秧歌手,头趟人刚一下田,“格东代”就开始进行演唱。通常“打鼓”为伴唱者,由同一个人演唱“格东代”等衬词。“唱唱”为主唱者,演唱主要歌词,可以采用轮流制更换秧歌手。在宝应县山阳镇、泾河镇等地,这种演唱形式的秧号子也被称为山阳鼓、泾河鼓。
另外,据南闸民歌传承人金矿讲述,里运河两岸的秧号子除打鼓唱唱外,过去还有另外一种按表演形式,即“栽秧锣鼓”,当地人还称其为“锣鼓秧”、“锣鼓秧歌”等。它常由职业歌手演唱,两人配合,其中一人敲鼓并演唱,另一人敲锣,敲鼓演唱的人是主要表演者,敲锣者主要起伴奏作用,这种形式常常安排在稻农集体赶工期而比较繁忙的时候,演唱的歌曲既有套曲,也有单曲。遗憾的是,笔者在实地考察中未曾见到这种表演形式。
《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江苏卷)》将江苏民歌题材的类型分为三类,即反映人民的劳动生活、反映人民的斗争生活、反映人民真挚的爱情生活。从秧号子谱例分析来看,这一歌种的题材内容主要集中在劳动生活和爱情生活两方面。其中南闸地区有比较特殊的“姐儿香儿”系列的情歌题材内容,如:
词例1:
姐儿香来姐儿秀,相思病害了小哥哥。
想姐三天不吃饭,见姐一面就快活。
姐儿香来姐儿秀,姐姐美貌又娇娥。
轻薄的人儿看不上眼,没有本事不想求。
姐儿香来姐儿秀,姐儿门上车马骡。
就请姐姐抛绣球,终身相爱永不丢。
姐儿香来姐儿秀,小哥哥思悔又改过。
誓做大家人面上人,品德学才超一流。
唱花名和十二月体也属于中国民歌题材中最常见的形式,在里运河两岸的秧号子中也同样存在,如用串十字曲调演唱的《十二月对花》及宝应县流传的《十二月姑娘绣巧妆》等。
词例2:《十二月对花》
正月里什么花岁寒三友?什么人手搀手同下山来?
正月里松竹梅岁寒三友,梁山伯祝英台同下山来。
二月里什么花玉树临风?什么人造美酒醉倒刘伶?
二月里玉兰花玉树临风,小杜康造美酒醉倒刘伶。
三月里什么花满园红遍?什么人在桃园结拜弟兄?
三月里桃花开满园红遍,刘关张在桃园结拜弟兄。
四月里什么花国色天香?什么人长生殿海誓山盟?
四月里牡丹花国色天香,杨贵妃唐明皇海誓山盟。
结 语
综上所述,秧号子融合了里运河地区稻作文化、水乡文化等多种文化元素,也反映出这一区域内的风俗礼仪、生活习惯与情感表达。随着劳作方式的改变,秧号子的演唱场域、表演形式、传承方式发生了变化,演唱者群体的数量及他们的歌词记忆也随之弱化。基于此现状,里运河两岸县市纷纷建立了“非遗”传承保护机制,用“秧号子舞台化”、引导民歌手走进乡村学校等方式,将秧号子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连接在一起,试图让这种传统文化得以真正的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