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背景下衡水民间音乐的文化传承思考研究

2021-11-27

黄河之声 2021年20期
关键词:西河大鼓衡水

李 玥

衡水位于河北省东南部,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产生了丰富的民间音乐形式。尤其是衡水地区的民间音乐在农耕文化的滋养下,丰富多彩、类型多样,具有深厚的文化价值。衡水民间音乐种类繁多,一部分已列入了国家、省级,以及地方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中。这些民间音乐虽呈现出了不同的艺术色彩,但由于大多数为民间艺人自发组织表演,长期以来缺乏规范统一管理,因而规模不大,且基本处于传统口传心授的模式之一,因难以得到有效地继承其精华,难以更加广泛地传播,有其自身的发展局限性。随着我国文化事业的繁荣和京津冀一体化进程的推进,衡水的民间音乐文化也逐渐走入越来越多人的视野。近年来,随着群众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他们对音乐的需求多元化趋势也在逐步增加。传统民间音乐因为其自身的发展区域狭小,观众群体减少,生存空间缩小等各种因素的影响,陷入了传承与发展的困境之中。从目前来看,衡水地区的民间音乐多数处境堪忧,时刻面临着消失的威胁。那么,在社会转型期间,如何改进衡水民间音乐自身的发展模式,这是民间艺人、音乐研究者,还有相关从业人员都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一、以运河架鼓、西河大鼓、打花膀看衡水民间音乐的发展现状

衡水地处华北平原,境内河道众多,京杭大运河在衡水市内过境长度达到179公里,故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歌种类——运河架鼓。运河架鼓源于清朝末年的故城县武官寨村,其创立人李登选倾尽其一生心血,传播和发展了架鼓艺术,并编撰有《武官寨架鼓鼓谱》,使得运河架鼓艺术在百余年的传承历史中,始终保留着原汁原味的艺术特点。故城县武官寨架鼓艺术作为大运河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过去运河两岸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所提取加工而成的独特艺术门类,具有鲜明的运河文化特征。运河架鼓的鼓点运用独特,风格粗犷豪放、热烈喜庆,生动而形象地反映出运河两岸人民群众淳朴的民风,浓郁的民俗。然而,随着生存空间的限制,运河架鼓只能在小范围内传播,陷入了自身发展的困境之中。

衡水地区的冀州西河大鼓艺术也曾濒临失传的危险。西河大鼓源于河间,由木板大鼓发展而来,是典型的北方鼓书鼓曲形式,广泛流传于京津、河北、山东一带,甚至远播东北内蒙。西河大鼓艺术来到冀州的土地上继续生根发芽,由南午村镇的民间艺人孙来奎首创使用冀州方言讲唱,成为新兴的“北口”西河大鼓艺术。西河大鼓艺术唱腔婉转流畅、诙谐活泼,内容多为历史演义和民间故事,生动地反映出劳动人民智慧和精神追求。然而,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由于外来文化的冲击和传播形式的改变,古老的冀州西河大鼓艺术其传承与发展一度出现危机。尤其是西河大鼓音乐人才的缺乏和创演空间被挤占,加之观众的逐步流失,使冀州西河大鼓也濒临消亡的境地。

再如,流传于衡水武强县的男性集体舞蹈“打花膀”,自抗战爆发后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漫长岁月里亦几乎失传。这种地方民间舞蹈极具鲜明的艺术风格和特色,在武强及周边县市得到了流传,曾经作为一种群众自发进行的传统民俗舞蹈,具有极强的自娱性质,伴随了一代代人的成长。民间舞蹈“打花膀”表演参与者均为男性,仅着短裤,双臂双脚均裸露在外,以拍打身体不同部位敲击出各种丰富的节奏,而不用任何伴奏乐器。“打花膀”的产生,是因青年男子在麦收季节集体露宿于麦场,每晚在农事劳动之后都要一起休息,由于相互驱赶蚊蝇而拍打,逐渐摸索出规律性的节奏,渐渐形成了这种形式独特的集体舞蹈艺术,也为这种舞蹈融入了朴素的原始舞蹈风格。但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武强县文化部门的相关工作人员深入乡间采风调查时,发现“打花膀”这种舞蹈在民间已经很少见到了,几乎绝迹,随即开展了保护性的抢救挖掘工作,最终才得以使这种古老的集体舞得以传承下来。

二、衡水地区民间音乐的传承发展与创新前景

(一)加强民间音乐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地文化旅游事业如火如荼地展开。衡水作为有着悠久历史和众多文化名人资源的城市,其丰富的民间音乐资源与当地文化旅游产业的结合,应具有非常强的可操作性。衡水区域内有越来越多的民间音乐形式被发掘出来,逐渐开始为人们所重视,陆续进行立项,从而位列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中,进行了不同的产业化途径探究。如果,当地旅游产业可以以文化香满园为依托,结合当地丰富的地方性民间音乐文化资源,创新文化产业新模式,必然能够催生出可观的产业价值。所以,在衡水地区的民间音乐文化发展中,要积极借助文化产业融合的这一优势,为民间音乐的文化创新和传承提供多元化的途径,激发民间音乐的产业潜力和经济价值。使民间音乐能够在旅游产业平台中,以突出的文化品牌形象,获得更多人的关注和认可,使自身的文化发展进入良性的循环之中。

(二)突显大运河文化带民间音乐的特色

近年来,衡水地区经济的蓬勃发展,也带动了地方文化的复兴。京杭大运河北段也得到疏浚和开发,“南北大动脉”黄金水道的恢复也指日可待,这就为运河文化带的民间音乐联通提供了契机,尤其对运河架鼓这些依托于运河文化而生的民间音乐形式,创造了传承和发展的契机。运河文化带的一体化建设,为运河架鼓这种民间鼓乐的复兴与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比如,衡水市旅游文化部门可以试验开辟特定河段,在特殊节气节日里进行运河架鼓的艺术表演,从而再现大运河全盛时期的热闹繁华场景。舞蹈表演者的服装、道具,以及所用乐器皆严格保留传统风貌,他们在运河架鼓表演的间隙里,还可以向观众现场宣讲运河架鼓的艺术特色,并结合当地历史文化与相关民间传说来进行艺术展演。观众也可以由表演者带领亲自上手体验所用伴奏乐器,切身实地去运河架鼓的营造的欢乐气氛,体验传统社会里运河两岸人家的水上生活。这样亲自参与的文化体验经历,于观众而言是一种全新的体验,也能使衡水运河架鼓这样的民间非遗文化与大运河文化进行深入地交融,不仅促进了富有地区特色的民间音乐的创新发展,还能够扩大非遗项目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影响,极大地提高了大运河文化带民间音乐深厚的艺术魅力。

(三)引导民间音乐从乡村走向城市舞台

衡水地区的民间音乐类非遗项目多深藏于民间,而民间乡村的音乐文化活动,则多以传统习俗为依托,结合农业生产和四时节令,延续了传统的民间音乐形式。然而,当前乡村文化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制约,而显得不如城市的文化活动丰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间音乐发展。加之乡村的音乐表演硬件设施相对缺乏,中小学校也相对缺少教学资源及专业演出场所。又由于民间歌舞、戏曲等传统音乐形式,在乡村音乐文化生活中所占较大的比重,居民对现代音乐文化生活的了解主要通过电视传媒、手机网络等途径,而能够自费进行音乐培训的主要是一些青少年,能接受系统音乐教育的比例则更是偏低了。从这些状况来分析,在乡村文化生活中音乐文化生活明显地占比偏小。再加上乡村群众的思想相对保守,对新鲜事物的接受相对缓慢滞后,这样一方面虽有利于传统非遗项目更完整地保存其原貌而免受更多冲击,但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非遗项目的传承和推广,不能引起更多有识之士的关注。

民间音乐文化的发展,与政府相关部门的扶持和引导不能分开,今后应进一步加强对其管理工作,为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明确方向,做好各项基础工作。为了改善乡村音乐文化生活相对贫乏的现状,近年来从国家到省市地方各级政府都采取了越来越多的措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民间音乐在保留其原汁原味的基础上进行加工提炼,从而以崭新形象呈现于公众面前;并借助网络传媒的优势迸发出新的生命力,从乡间走进城市舞台,甚至受到国际友人关注。这样越来越多展现其文化魅力的渠道和平台被发现和应用,我们应对衡水民间音乐可持续发展及非遗项目的传承与发扬充满信心。

(四)拓展民间音乐文化传承多元途径

当前我们的任务是在抢救保留更多非遗资料的基础上,要大力促进各类别音乐文化的有机融合。在当今文化多元化的大形势下,数字技术和多媒体运营为其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渠道,加之群众整体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在节节攀升,这些皆为城乡之间不同文化艺术的碰撞与融合,提供了更多条件和便利。故而本地区音乐人应不断从传统文化中发掘新的素材,发现新的亮点,从而获得新的灵感运用于创作之中;既不失其浓郁的民族风格、地域特点,又能借助新颖的形式吸引更多新生力量加入其中,从而能够更充分地体现出音乐融合的新特征。

举例来讲,衡水地区的秧歌艺术种类繁多,在乡村的群众基础良好,一些秧歌表演队除了经常进入城市社区文化生活,也能够“登堂入室”,进入媒体演播厅和高校进行展演,甚至以全新面貌出现于网络媒体和社交平台,这是近年来值得关注的新现象。再如,“打花膀”集体舞蹈,在1988年被抢救性发掘整理之后,迅速被搬上荧屏,参加了翌年河北电视台春节文艺晚会的演出,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06年秋,中央电视台在武强县拍摄《千年古县》大型文献专题片时,选用了武强“打花膀”作为拍摄内容,这也是中央电视台和联合国地名专家组中国分部合作摄制的一部重磅级专题片,它将这种流传在中国大地上的古老舞蹈带入了全新的国际视野,为世人所瞩目。再者,如“北口”西河大鼓的保护与传承,近年来冀州市文化馆不断投入资金和力量,将这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鼓书的唱词、音韵搜集整理和存档出版,加大力度培养传统曲艺的新生力量,力争让“北口”西河大鼓在新世纪里走得更远,重新焕发出艺术魅力。

(五)集合各界力量全面推进民间音乐发展

总之,眼下如何激发衡水本地民间音乐的活力,在社会转型时期得到更好的保存和传承,是需要各级政府、非遗传承人、音乐专业工作者和音乐文化爱好者长期共同努力,才能在保护其现状的基础上逐渐形成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态势。当然,这也和本地媒体尤其是新媒体的积极宣传密不可分。由于传媒形式日趋丰富多样,它们都可以为非遗项目提供有效的舆情引导支持,这也是当前形势下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媒体宣传的导向和效果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成为项目开发的关键所在。因此,积极推动媒体宣传,也可看作推动衡水民间音乐文化健康发展的必要举措。不妨采用多管齐下的方式,构建多渠道联动的媒体网络,特别是利用好新媒体和社交平台的影响,联合进行本地区民间音乐、非遗项目的宣发,更加有效地提高其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可以肯定地说,传统社会中“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已然过去,“新瓶装旧酒”也是非遗项目面临的必然选择。不仅如此,各级政府、研究部门和相关人员除做好深入采风、尽可能多地留存资料之外,还应积极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外出考察,吸取外地音乐舞蹈非遗项目方面的有效经验措施,对自身工作方法进行整合与优化,从而为本地民间音乐的发展和非遗项目的传承多方面提供更多强有力的支持。

结 语

总而言之,新时代背景下衡水地区的民间音乐传承面临了新的挑战,也面对新的契机。因而,怎样把握好当前的机会和平台,进行民间音乐的全面发展,也是衡水地区当前面临的关键性问题。衡水地区的民间音乐文化传承,不仅要契合时代文化发展,还要符合大众的音乐审美需求,在与时俱进的文化发展中,做出不断的策略调整和完善,形成适合于自身发展的传承之路。不管是通过文化产业融合,还是大运河文化带的联动效应,只要是能够推动衡水地区民间音乐文化发展的方法,我们都可以去尝试和完善。我们也呼吁各界人士,能够为衡水地区的民间音乐发展贡献良策,共同推动民间音乐文化的发展,使其在新时代背景下焕发出夺目的光芒。■

猜你喜欢

西河大鼓衡水
衡水鸿昊企业有限责任公司
昆楚高速公路 西河特大桥上跨成昆铁路成功转体
大鼓里有什么
大西河,冷色调的生命
大西河,冷色调的生命
烟雨蒙蒙青西河
衡水专场(二)
Technology and Our Life
神奇的大自然
张大鼓剿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