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承与传播:传统戏曲的创新研究
——以丽水学院创演“汤公戏”《牡丹亭》为例

2021-11-27

黄河之声 2021年20期
关键词:丽水牡丹亭戏曲

周 哲

引 言

传统戏曲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秦汉时代,经过相当漫长的历史过程,到了宋元之际得成型。成熟的传统戏曲经过明、清的不断发展,进入到现代,历800余年繁盛不衰。如今传统戏曲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内容也更加丰富。传统戏曲之所以始终扎根民间,成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无不来源于对传统戏曲的继承发展与演出创新。

限于篇幅,本文以丽水学院创演“汤公戏”《牡丹亭》为例,对传统戏曲演出创新做简单研究,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一、演出创新动因

近年来,传统戏曲的演出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以昆曲“汤公戏”《牡丹亭》为例,由于新媒体的冲击,昆曲“汤公戏”《牡丹亭》的演出遭遇了诸多困境,几乎呈现一种没落状态。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提出“发挥互联网在戏曲传承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鼓励通过新媒体普及和宣传戏曲”,昆曲的发展面临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与新时代脱节、与新技术脱节、与新群体脱节是传统戏曲演出创新的动因,只有突破前人、大胆创新,才能使传统戏曲走出困境、重获新生。

(一)与新时代脱节

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传统戏曲,特别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昆曲,更需要年轻人去传承发展,唯有如此,才能将传统戏曲昆曲发扬光大。现在年轻人不喜欢戏曲,主要因为戏曲的题材都比较陈旧,而现在的年轻人都喜欢追求新颖,所以年轻人的兴趣很少有喜欢戏曲这门艺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很难爱上戏曲。与电影、电视剧比较起来,戏曲与时代联系不紧密,与新时代几乎脱节。也正因为与时代脱节,年轻人欣赏起来有一定难度,它需要了解一定的背景知识、一定的历史典故知识以及一定的欣赏水平。

(二)与新技术脱节

传统戏曲的演出,利用的新技术比较多的,主要是建立微信公众平台。但昆曲微信公众平台在运营与管理上也存在着比较严重问题,如内容过于单薄、资讯更新不及时等。其实,除了微信公众平台,还有很多的新技术手段,如抖音、全息数字影像技术,VR、APP等更有时效性、共享性、互动性、便捷性新媒体技术。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戏曲演出与新技术发展脱节,对新技术了解和应用甚少,这是戏曲演出创新又一个动因之一。

(三)与新受众脱节

目前真正喜欢戏曲的人颇少,不单是年轻人不喜欢戏曲,我们在丽水市莲都区调查过60岁到70岁年龄段的部分老人,喜欢戏曲的也比较少,他们大多数人对“八个样板戏”①有点兴趣以外,其他一些戏曲作品也大都不知。所以,传统戏曲的演出,必须考虑到目前的受众情况。目前,传统戏曲演出普遍存在与新受众脱节的问题。新的受众越来越少,我们要做的最重要的工作,恐怕是吸引人气,必须在形式上改革创新,吸引更多人喜欢这门艺术。

二、演出创新途径

(一)创新中传承

传统戏曲演出创新是建立在充分传承的基础上的,传统戏曲既需要传承,也需要创新。即便是进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昆曲等戏曲艺术,创新也是其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与时俱进,经久不衰的动力。在创新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努力探索出一条既反映现实生活,又符合戏曲规律,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

戏曲是由文学、音乐、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等共同组成的一门综合性艺术样式,它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精髓,具有教育、审美、民俗等多元价值。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程走向纵深的当今时代,中国的传统戏曲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都成为了亟待保护的对象。所以在戏曲演出创新中,不可能为所欲为,改造得面目全非,而要在传统戏曲创新中传承。

丽水学院所在区域民族传统戏曲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如提线木偶戏、处州乱弹、婺剧、高腔戏、汤公戏等都是代表。其中,汤公戏渊源于汤显祖②。汤显祖是江西临川人,于1593年至1598年被贬到浙江遂昌县(今属丽水市)任知县。此间,他“去重刑,减科条,建射堂,修书院。还时常下乡劝农,与读书人切磋文字。这种古循吏的作风,使浙中的精神面貌大为改观,桑麻牲畜都兴旺了起来。”③后因政敌暗语中伤,弃官归里,潜心戏剧、诗、文、赋、曲创作,尤以“临川四梦”即《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最有影响。其中,《牡丹亭》最为有名,汤显祖曾说“一生四梦,得意处惟牡丹。”该剧“写少女杜丽娘与书生柳梦梅为追求自由的爱情所作的不屈不挠的斗争,揭露了封建礼教与青年爱情的尖锐矛盾,抨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家庭的冷酷和虚伪,热情歌颂了青年男女的反抗精神。在当时统治者大力提倡程朱理学、表彰烈女的情况下,《牡丹亭》敢于背叛封建礼教,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和鲜明的时代意义。”④《牡丹亭》构思奇特、情节曲折,对当时和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自2016年以来,丽水学院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背景下,与丽水学院科研单位、丽水地方政府、民间艺人等积极合作,成立了丽水传统戏曲研究团队。团队通过三年的努力,在深入调查研究丽水区域传统戏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将其引入学校演出创新,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现如今,在丽水学院中排演了话剧《牡丹亭》,这在内容上几乎与传统戏曲《牡丹亭》保持了一致性,并没有过多的二度创作,虽然在很多的现代化戏剧作品中经常也能见到为了达到个人主观的艺术需求,任意改造传统艺术内容,例如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在电影艺术中可谓表现的五花八门,笔者以为在演出创新中,尤其是在内容上要尽可能的去尊重传统内容,要让传统继续在今天得以继承,特别是演出观众是高校学生的现状下更应该充分的使其发挥传统文化的作用。

丽水学院以创建的清远剧社为载体而创演的“汤公戏”《牡丹亭》,先后在《牡丹亭》的诞生地遂昌县、丽水莲都区、杭州部分高校等地巡演30多场,收到省市各界媒体广泛好评,并于当年入选第15届金刺猬大学生戏剧节展演剧目,在北京等地进行展演,得到时任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的高度赞扬和亲笔题词。话剧《牡丹亭》在各地演出的成功以及受欢迎的程度,满足了社会各界对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以及对于高雅文化的需求,更是戏曲在高校中演出创新后的“锦上添花”,也同时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有益途径。寓教于乐,寓教于戏,丽水学院把传承弘扬中华传统经典戏曲及“汤公戏”文化落到实处,将传统戏曲在高校中继续传承与发展,让“汤公”文化更深层的扎根在丽水学院的土壤里。

在唱腔上,“汤公戏”作为丽水地方性戏曲,其形式主要是以昆曲的表演形式为主,常常会在慢板后面加入“赠板”,节奏也会明显放缓,甚至有一倍有余。在运腔上注意音调的抑扬与表情的细腻,在这一点上尤其能够体现得出来,话剧《牡丹亭》吸收了“汤公戏”中水磨调的特点,在演唱中尤其注意歌唱的转音、滑音以及抑扬顿挫的起伏韵律。其次在伴奏上,伴奏在传统戏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尤其是伴奏音乐以及戏曲的过场音乐对于整个戏曲的完整性来说尤为重要。“汤公戏”的演出中常用笛、箫、笙、琵琶等伴奏乐器,而在话剧《汤公戏》中也加入了中国传统乐器充当伴奏乐器,要知道的是,话剧作为西方传统戏剧体裁,在伴奏音乐形式上尤其是伴奏乐器上始终都是以西洋乐器为主,且音乐多为西方的曲式结构和音乐素材为主,而话剧《牡丹亭》就是要体现出戏曲《牡丹亭》的伴奏形式与特色,把中国传统文化更好的展现出来,从而在这方面进行了继承与创新。最后在演员的肢体动作以及服装设计上也是继承了传统戏曲《牡丹亭》中的艺术形式,话剧是西方近代以后的产物,所用服装和动作都极具“现代化”,而话剧《牡丹亭》并没有沿袭话剧这一艺术体裁本身的要求,着重把传统戏曲的肢体动作与服装运用到话剧上,显然,这种吸收与继承对于诠释传统戏曲和传播传统文化有着重要作用。

总之,无论如何创新,《牡丹亭》表达的古代青年男女对自由的爱情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束缚人性的封建道德礼教的批判的主旨,始终不变;同时昆曲这个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始终不变。

(二)传承中创新

传统戏曲目前在全国大多数普通高校中的推广,不论是从深度还是广度而言都还只是浅尝辄止。笔者以为对于弘扬传统戏曲在普通高校中的影响,根本的任务,得首先解决传统戏曲中“文化品牌”在高校师生中的影响力。“汤公戏”作为丽水当地具有十分重要影响力的传统戏曲,其中的“汤公”文化已经深入人心,可以说这就是丽水地方性文化的文化名片,值得注意的是作为《牡丹亭》原创地的遂昌县,不遗余力地打造“汤公”文化品牌,取得了显著成效。如何扩大“汤公”影响力,如何将传统戏曲文化在高校中具体实施下去,丽水学院经过三年的努力,将丽水地区传统戏曲《牡丹亭》进行改革创新,以此为蓝本创演出现代大型话剧《牡丹亭》,以此来深化传统戏曲在普通高校中的演出创新,弘扬“汤公”文化。

1、理论创新

针对与新时代脱节,则需要理论创新。

首先,做好“汤公戏”理论储备工作。以“清远剧社”为基础,设定传统戏曲“汤公戏”研究专题,组织专家学者和学生实践团队深入寻访“汤公戏”研究者、传承人和民间艺人,做好第一手资料收集与记录,全面掌握“汤公戏”历史文献资料和传承现状,用文字、书谱、图片、视频等手段对“汤公戏”进行记录整理,建立好分门别类的“汤公戏”历史文化档案。按照建设方案的各项目标、步骤,科学统筹,全面铺开,深化项目实施。与此同时组织传统文化研究保护、“汤公戏”研究专家学者,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工作者等开展“汤公戏”学术研究,进一步了解、掌握与“汤公戏”相关的民族历史、宗教信仰、社会形态、风俗习惯、审美标准、思想感情以及情感表达方式,提升“汤公戏”理论研究水平。

其次,建立推进传统戏曲在高校中的演出创新组织,并以此来梳理和厘清前期准备工作,以为后续的具体实施和推广做好准备。作为丽水市唯一地方性的本科院校,丽水学院从传统戏曲的实际教学改革出发与丽水地方政府、科研单位、民间艺人合作,组建课题研究团队和表演团体——清远剧社,将校园戏剧与地方文化相融合,充分挖掘丽水地区的文化特色,并以此开展了项目论证、研讨实施方案以及明确了具体的分工职责。其次,在学校筹建弘扬“汤公”文化的戏剧社团。丽水学院依托地方高校平台优势,在高校与地方合作框架下努力契合当地政府发展主题,服务地方产业发展,利用学校优势资源与地方乡镇及景区对接,增强文化产业生命力,提高戏剧文化的生活意义。在与政府签订协议合同的同时,努力提高服务地方人民群众的戏剧认知水平,实现创作来源于当地,寻找群众与文化工作者共同的文化认知。聘请专业教师及“汤公戏”研究者、传承人担任社团和工作坊指导教师,一方面支持社团、工作坊开展社会调查、学术研究和表演艺术活动;以此为基础,让社团形成《牡丹亭•游园惊梦》《我爱桃花》《仲夏夜之梦》《谁是主角》等品牌剧目;另一方面鼓励社团、工作坊对“汤公戏”道具、音乐、剧本、服装等进行文创产品的设计与开发。

2、技术创新

针对与新技术脱节,则需要技术创新。

梦是《牡丹亭》中最重要的情境。“汤公戏”《牡丹亭》《游园惊梦》《魂游寻梦》《三生圆梦》三折中,结合全息数字影像技术,巨型圆环装置投影等声光电技术,演绎杜丽娘与柳梦梅生死梦幻爱情故事,充分体现出戏曲的再现性、虚拟性和舞台性,大大增强了《牡丹亭》的艺术魅力,而且也更为年青一代所接受。

抖音是一款短视频分享软件,自2016年9月上线以来,已成为全世界范围内最受欢迎的短视频之一。如今,抖音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平台。“汤公戏”《牡丹亭》在抖音上的分享,使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到世界名著《牡丹亭》,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昆曲艺术。昆曲的唱念做打、舞蹈、武术等,其高贵典雅的曲词、婉转清脆的行腔、真准细腻的表演,不再是深巷美酒,而是真正走下神坛,走进了寻常百姓的生活。

此外,还有VR、APP等新媒体,都开辟在大众传播的新途径。技术创新已成为信息碎片化、瞬息性的大背景下,传统戏曲聚集人气最有效的手段。

3、形式创新

针对与新受众脱节,则需要形式创新。

丽水学院结合前期学术研究、表演实践和田野调查掌握的第一手资料,建成《戏剧影视表演基础》通识课程,通过《牡丹亭》表演教程中“汤公戏”的历史、音乐、剧目、服饰、身段及保护传承等专题,结合理论教授学生戏曲的演出形式编创出话剧《牡丹亭》等经典剧目并到校内外公开巡演30余场次。丽水学院创演的话剧《牡丹亭》在形式上的创新重点就是体现在体裁上的改革以及演出场合上的创新。

首先,在体裁上的创新,由于在高校中演员对戏曲表演能力薄弱、受众程度较窄等原因,因此为了推广传统戏曲“汤公戏”,将原来的戏曲体裁改革成话剧体裁,用同为综合戏剧体制的话剧体裁展现《牡丹亭》、推广《牡丹亭》。

其次,在演出场合上的创新,在增进学生民间文化认同感、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也在促进演出成果转化、服务社会文化建设、助力乡村文化振兴诸方面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将话剧《牡丹亭》表演推向社会、推向中小学,在莲都区公演《牡丹亭》3-5场,丽水各县市乡村文化礼堂演出3—5场;在表演实践中,不断提升《牡丹亭》表演效果,打造精品剧目,力争在海内外重要活动中公演1-2场。

同时结合校园文化艺术节,定期组织开展以“汤公戏”为主题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交流活动,充分展现“汤公戏”传承建设成果。文化弘扬与演出创新不能仅求“点”,更要求“面”。丽水学院以辐射带动为目标,带动学校周边社区、各级学校等,营造学校乃至社会关心、保护、宣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

我们将面向社会,遵循“先试点,再推广,三普及”的目标,把“汤公戏”《牡丹亭》带入丽水市各级学校和社区,进行戏剧宣传的讲座、专场演出和戏剧培训指导等,共享“汤公戏”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实现“汤公戏”的多渠道、立体化保护传承。

三、成效与总结

丽水学院创演的“汤公戏”《牡丹亭》,在创新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从理论上、技术上、形式上做出了创新、取得了一定成效,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汤公戏”作为丽水市重要的传统戏曲,无论是从文化意蕴上还是艺术语言上都蕴含着深厚的内涵。无论是对于“汤公”文化而言还是传统戏曲而言都是有着尤为重要的文化影响。同时,“汤公戏”这种传统的戏曲传承主要靠的就是“口传心授”,又体现出其厚重的育人功用。

当然,当代校园戏曲教育传承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固然以其独特的方式丰富了校园生活,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操。然而,在传统戏曲演出创新中仍然受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例如校园戏曲教育传承受到严格的行政管控、稀少的资金支持等多种因素牵绊,无法自由、自主地进行开展。与此同时,在硬件上更是缺乏应有的理论支撑和实践团队,传统戏曲在高校的传承教育以及应承担的服务社会文化发展的功能均未得到充分发挥。

所以,如何实现传统戏曲在高校的教育传承中增强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如何在提升校园文化建设品牌的同时,促进教学成果转化,并且担当起推动社会文化建设的责任,这已经成为高校戏曲教育传承工作者必须思考的解决的重要问题,这更是传统戏曲是否能在未来继续深入到高校传承教育中的重要命运问题。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通过文化送下乡活动满足和实现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以及对于高雅文化的需求,更是戏曲在高校中演出创新后的“锦上添花”,也同时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有益途径。寓教于乐,寓教于戏,丽水学院会把传承弘扬中华传统经典戏曲及“汤公戏”文化落到实处,将传统戏曲在高校中继续传承与发展,让“汤公”文化更深层的扎根在丽水学院的土壤里。通过不断传承创新,传统戏曲的明天更美好。■

注 释:

① 即“革命样板戏”,始于1967年5月至6月。当时,江青扶植的舞台艺术作品会集北京,在六大剧场反复上演。同时,《人民日报》等“两报一刊”多有报道和评论,称其为“革命样板戏”,或者临时称其为“八个革命样板戏”,并列出如下名单:“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只有“八个样板戏”或“八大样板戏”,是从文革时期开始,普遍流行于人们口头的一种错误说法。虽然样板戏红极一时,倍受推崇,人们却普遍不知道它实际上至少有二十多个。

② 汤显祖(1550年9月24日—1616年7月29日),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

③ 采桑子.不可不知的2000个国学常识[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8:217.

④ 王志鹏.传统戏曲在高校人文教育体系中的多维解构[J].四川戏剧,2015,(08):103-105.

猜你喜欢

丽水牡丹亭戏曲
戏曲从哪里来
《广西戏曲》
丽水发现新物种
论《牡丹亭》的情味
——并与《罗密欧与朱丽叶》比较
丽水古堰画乡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叙事策略:对照莎剧,看《牡丹亭》
歌剧要向戏曲学习
瓯江丽水
闹热、风情、奇趣——《牡丹亭·劝农》的戏曲审美本质论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