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宋代“七汤点茶法”的茶艺美学

2021-11-27

普洱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茶汤

李 瑜

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云南 丽江674100

一、宋徽宗与“七汤点茶法”

“七汤点茶法”是宋代宋徽宗《大观茶论》中记载的点茶方法。“七汤点茶法”是用蒸青饼茶经火炙后再用茶磨磨成茶粉,然后用茶罗筛出茶粉投入茶盏中,用汤瓶注沸水,经过茶筅多次击拂,让茶粉与水充分溶解并在茶盏中形成白色汤花的点茶方法。《大观茶论》是宋徽宗赵佶写的一本茶书,全书共二十篇,其中“点茶”一篇,详细叙述了当时宋代普遍流行的点茶法。《大观茶论》将点茶的程序分为七个步骤,分别从茶之名、形、色、香、味、点等方面做了全面且精辟阐述。七汤点制的过程,充分展现了宋人点茶的技艺水平以及审美的艺术境界。

二、“七汤”的点制过程

七汤解释为一汤疏星皎月、二汤珠玑磊落、三汤粟文蟹眼、四汤青云渐升、五汤浚皑凝雪、六汤乳点勃然、七汤稀稠得中①。

调如溶胶。调膏。茶粉量与成汤量比为50毫升至200毫升投入1克左右,注成汤量的5%的水,用茶筅沿同一方向旋点击拂,至茶粉全部溶解,成为胶状物。时间为10秒左右,茶筅击拂频率在1分钟60次以上。最后要求茶粉颗粒必须全部溶解,调成膏状体。

一汤沿盏壁注水一圈,注水量为成汤量20%的水,用茶筅沿同一方向旋点,用力击拂至出现泡沫似的汤花,时间不少于40秒,频率不少于每分钟60次左右。用茶筅轻轻搅动茶粉,慢慢击拂,手势要轻柔,但茶筅要下得重,手指与手腕协调一致,饶平圆圈旋转,将茶粉搅透,之后会有类似稀疏的星星,皎洁的圆月似的泡沫从茶面上生发出来。

二汤沿盏壁注水一圈,注水量为成汤量20%的水,用茶筅沿同一方向旋点,用力击拂,击拂时间为不少于40秒,频率为1分钟60次以上。最后大泡泡和小泡泡堆积成为“珠矶磊落”的形象。

三汤沿盏壁注水一圈,注水量为成汤量20%的水,用茶筅沿同一方向旋点,用力击拂至泡沫出现,旋点时间为不少于40秒,频率为1分钟60次以上。点茶动作要轻盈、均匀,筅围绕着盏心转动,方向顺着同一个圆环反复点击,直到茶汤里外通透,栗纹蟹眼错落生起。

四汤沿着盏壁上半圈倒入成汤量10%的水,在汤面浅层轻拂,沿同一个方向旋点,时间不少于5秒,频率不高于每分钟60次。点茶时筅的搅动幅度要宽,击拂的速度要慢,慢慢击拂过程中白色云雾会渐渐从茶面升起,在茶汤面形成一层“白色云雾”。

五汤沿盏壁下半圈倒入成汤量10%的水。观察茶面,如未出现大量泡沫,用茶筅沿着同一方向,在不同的水平面上击拂以产生大量的泡沫。如已出现大量泡沫,用茶筅沿着同一方向,在不同水平面上旋点,最后慢慢收敛并凝聚茶面,调至细密。时间不少于60秒,频率不低于每分钟100次。击拂后茶汤会呈现“霜凝雪结”的现象,又如烟笼霭聚,同时泡沫下方的茶汤在此时也呈现最佳的色泽。

六汤沿盏壁倒入成汤量15%的水,用茶筅沿着同一方向旋点、击拂,击拂范围逐渐缩小,使茶面上茶乳点凝结。时间不少于60秒,频率不低于每分钟100次。茶面上乳点突出凝结,只要用筅缓慢地环绕茶面拂动即可。如果云雾中有凝结的斑点,则以茶筅轻柔地拂散;运筅宜缓并轻拂汤花表面,此时雪白汤花勃然而起,汤花咬盏。

七汤注水要看汤花的厚薄、凝固程度,如果达到要求,点茶完成。如未达到要求,沿盏壁倒入成汤量20%的水,用茶筅沿同一方向旋点,搅拌均匀,减少水痕,使之咬盏。时间不少于10秒,频率不低于每分钟80次。

三、点茶之美的解读

(一)美轮美奂的汤花之美

人们认识美,通常从事物的色泽、外观、味道等方面来认识,茶也不例外。人们从已点好的汤花颜色、外形、滋味等直观的形式来感受点茶之美。如点茶中汤花的乳白、鲜白等色泽、变幻的花形、悠然的清香,将汤花之美生动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色之美。点茶的颜色之美主要指的是汤花之美,要求乳白或鲜白之色,纯白最佳。点注之后,茶汤表面会升起一层白色的厚厚的泡沫。泡沫通常被称为“汤花”。宋代文人们常将它比作乳点、云朵和白雪等物象。如丁谓的《咏茶》中记录的“碾细香尘起,烹新玉乳凝”②的句子,将纯白的汤花比作玉乳、云朵、白雪。水融入茶盏,点起白色的汤花,汤花在盏中翻腾,就像冬天翻滚的皑皑雪浪。白汤给宋代人在点茶过程中带来了美的体验,以及心灵享受。

形之美。形之美讲究的是汤花之形。观汤花指的就是观察泡沫的颜色和形状,是点茶活动的关键所在。汤花细嫩匀白,犹如“冷面粥”③,紧咬盏沿,久聚不散为最佳效果。宋人能从汤花中解读出反映自己内心真实写照的物象和文字。它们映照出了宋代文人的生活审美和美学意趣。

味之美。宋代人追求清香、超凡脱俗、远离红尘的清净体验。如欧阳修在《送龙茶与许道人》记录的“凭君汲井试烹之,不是人间香味色”④。描述的就是茶汤滋味的超凡脱俗感,带来了异于生活的味觉体验。清香的感官感受常会给我们带来超凡脱俗、远离红尘、平静安详的精神美感。

(二)古朴典雅的茶器之美

茶盏之美。点茶过程中,茶盏是主泡器,最为重要。在中国,茶盏数福建建安建窑黑釉盏为上乘。黑釉盏中兔毫盏最适合点茶。因点茶的汤花追求白色,所以黑色的茶盏方便观察汤花的形态,会形成黑白强烈的对比效果。兔毫的纹理也容易让点茶者产生“咬盏”的清晰视觉效果。白色汤花在黑色茶盏中移动的时候,有白色汤花稳稳“咬盏”慢慢移动的感觉,形成生动有趣的动态景象。兔毫盏的色泽和厚重感中还蕴含着古朴典雅的生活气息,黑色沉稳,釉色的温润晶莹,釉面下还有不规则的和弯弯曲曲的形状宛如山川的图像,图像与兔毫盏融为一体,给人一种古朴、沉稳、优雅的美感。

名称之美。除了福建建安全兔毫盏之外,点茶“十二先生”的美名让质朴的茶器变得古朴典雅。“十二先生”是南宋审安老人写《茶具图赞》一书中记录的茶具名称,他按宋时官制来冠名的。如炙茶用的烘茶炉被冠名为礼仪祭祀机构“鸿胪”;捣茶用的茶臼被冠以韦值班的官员“木待制”之名;碾茶用的茶碾“金法曹”为司法机关;磨茶用的茶磨“时转运”为负责数路财富的长官;茶入“胡员外”为散骑常侍;筛茶用的茶罗“罗枢密”是执掌军队最高官员;清茶用的茶帚“宗从事”为州郡长官,专事琐碎杂务;盛茶末用的盏托“漆雕密阁”是掌握密阁事物的官职;注汤用的汤瓶“汤提点”为差遣官;调沸茶汤用的茶筅“竺副帅”为军队副帅;清洁茶具用的茶巾“司职方”是掌管地图的官员。宋人将每一茶具冠以名称,让普通的茶具变得古朴典雅。

(三)优雅至极的点茶之美

注水之美。七汤点茶法,分七次注水,每一次注水,都有着严格的要求,如周回一线,定点注水和吊水线等方式,只有严格点注,汤花才能达到乳雾汹涌,溢盏而起和周回旋而不动的要求,才能点出真正的好茶。从一汤开始灿然生出“疏星皎月”的自然景象,二汤击拂出“珠玑”渐落的茶汤形状,三汤后“云雾”慢升,四汤结“浚霭”和“凝雪”,最后盏中出现“乳雾”。宋徽宗运用大量的自然现象,通过利用自然的审美方式去挖掘点茶的美学内涵和精神内涵,从单纯的点茶活动去感悟大自然的物像美,将艺术美与自然美融为一体,形成一种美与天然相互依存的状态。宋徽宗所描写的整个点茶过程的乐趣和情趣,通过自然和物像的体现跃然而出,让人只读文字就能迅速捕捉到感受到点茶的美感。

茶席之美。茶席设置根据中国四象象征法则来进行设计的。四象具体指东方的青龙、西方的白虎、南方的朱雀、北方的玄武。他们分别代表了东西南北方的七个星宿,东方七宿。

如飞舞在初夏夜空的巨龙,被称为“东宫苍龙”;北方七宿像蛇、龟,它出现在早春的夜空,被称为“北宫玄武”;西方七宿像猛虎跳跃出现在初冬的夜空,被称为“西宫白虎”;南方七宿像一只展翅飞翔的朱雀,出现在秋初的夜空,被称为“南宫朱雀”⑤。点茶的茶席布置用了以上的象征法。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和后玄武。青龙象征装有水的青色汤瓶,白虎具有战斗力代表茶筅,前朱雀为茶盒,后玄武为茶巾,中间的茶碗为人。由具有法力的四象护着我们中间的“人”。

行茶之美。行茶之美指的是点茶所有环节优美的动作,有“行茶雅六式”之称⑥。“行茶雅六式”为盛以雅尚、号曰茶论、人恬物熙、励志清白、烹点之妙、啜英咀华共六式。“盛以雅尚”指宋人点茶时必须设置插花、焚香、挂画和点茶四雅;“号曰茶论”指的是茶席上必须摆放的《大观茶论》一书,点茶出自《大观茶论》,证明点茶有理有据有出处;“人恬物熙”指汤提点、茶筅、茶盏、小罂、滓方、司职方以及点茶人,点茶人恬淡优雅,茶具古朴典雅;“励志清白”指清洁茶盏,只有洁净的茶具才能用来点茶,同时用洁净的茶碗来比喻点茶人,只有清白干净的人品才能与白色点茶相配;“烹点之妙”为点茶注水七次和击拂的过程,最后是美轮美奂的汤花。“啜英咀华”为最后品鉴茶汤的过程,汤色洁白如雪、香气清新、滋味浓醇鲜爽。行茶过程每一步都是极致的优雅与优美。

(四)致清导和的精神之美

“致清导和”是宋徽宗提出来了的茶道思想⑦,目的是让子民通过点茶和茶道的学习来消除自我矛盾和社会矛盾,让政治清明,最终形成一个清静、和睦、和善的社会。“清”与“和”除了以上内容它还包含了儒释道思想的精神内涵,如儒家的中和谦恭、道家的道法自然、佛家的明心见性,人们都可以在点茶过程中体会到。又如点茶人的仪表,要求茶人仪表朴素、干净和整洁;挑选的茶器必须洁净,准备的茶叶是从大自然中亲自采摘的植物,具有大自然的味道等。其次,点茶的点茶动作和过程中要求点茶人具有尊卑有礼、内敛沉稳的道德情操。在点饮时,通过茶自然干净的特征,取得清新、清净的感觉,从而让身心净化,达到一种明心见性和天人合一的境界。茶性的中正平和要求点茶和饮茶之人要懂得进退有度,举止得体,不骄不躁,方可点得好茶一碗,才能一品其中香味和滋味。最后,佛家追求圆满,点茶人只有明了点茶的真谛,才能点得一碗好茶汤,点茶人才能真正体会到点茶之美,成就点茶得“得味、得韵、得道”的圆满境界。

四、结语

宋代的七汤点茶是宋人智慧的结晶,美轮美奂的汤花之美、古朴典雅的茶器之美、优雅至极的点茶之美以及致清导和的精神之美,对人们现代的茶艺的学习、传承、茶美学建设有着很强的推动价值。我们可以结合宋代点茶的方法、技艺和茶艺审美方向来创造具有当代中国特色的茶仪轨、行茶形式,还可以推动现代中国茶文化、茶美学的发展,继而形成具有中国当代茶道特色的点茶形式。

注释:

①赵佶,等.宋代经典茶书八种-大观茶论[M].日月洲,注.北京:九州出版社,2018:78.

②卓立.宋代点茶法审美意蕴研究[M].北京:中国学术期刊电子杂志社,2018.

③卓立.宋代点茶法审美意蕴研究[M].北京:中国学术期刊电子杂志社,2018.

④卓立.宋代点茶法审美意蕴研究[M].北京:中国学术期刊电子杂志社,2018.

⑤非物质文化遗产点茶规范标准[S].中国.DB3211/T1011-2019.2019.

⑥非物质文化遗产点茶规范标准[S].中国.DB3211/T1011-2019.2019.

⑦赵佶,等.宋代经典茶书八种-大观茶论[M].日月洲,注.北京:九州出版社,2018:98.

猜你喜欢

茶汤
西湖边还有个我
泡茶品茗
追求美追求品味的茶汤店
茶叶茶汤中锰含量测定及分析
茶汤的组成部分
六堡茶与普洱茶冲泡茶汤中抗氧化活性的比较研究
从一杯茶汤启程(组诗)
从一次茶会看当今茶道
茶香的五种层次
一字蚀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