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体教结合视域下的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研究

2021-11-27姚继峰

山西青年 2021年15期
关键词:体教体育训练教练员

姚继峰

(天津公安警官职业学院,天津 300381)

随着时代发展,人们对竞技体育关注度在不断提升。在近些年,我国也不断加强对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力度,走专业化人才培养路线。但是这种路线虽然可以在短期内飞速提升我国竞技体育水平,但是却不足以支持长期发展。这种培养方式会造成运动员运动寿面短暂、迅速被淘汰的现象发生,并且由于专业化竞技体育培养是以提高运动员竞技水平为最终目的,所以会牺牲掉运动员对于文化的学习,因此会造成运动员在二次择业时出现不知如何选择的尴尬境地。针对以上弊端,“体教结合”的培养模式就显得十分必要,这种模式可以使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渠道得到有效拓宽,此种培养模式已探索近30年,已经取得不小的成绩。

一、“体教结合”的概念与内涵

“体教结合”中的“体”是指竞技体育,“教”是指高校专业化培养,“体教结合”通俗而言就是竞技体育与高校培训相结合,进一步解释就是竞技体育人才需要由专业竞技体育培训部门以及高校共同培养。自古以来,竞技体育就与学校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其一直充当高校课程中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人的身体素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把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纳入高校训练项目中,可以使运动员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的基础上提高自身文化素质以及专业理论水平,可以使运动员发展潜力得到有效提升,促进我国竞技体育事业发展。

二、当前“体教结合”存在的问题

(一)教练配置不合理

在“体教结合”教育理念发展进程中,优秀教练员数量不足的问题一直都存在。普通高校教练员主要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对已退休专业队伍运动员或教练员进行聘用,他们在高校教练员数量中所占比例约为9%,但是虽然他们专业能力以及综合素质普遍较高,但是却对学校训练特点缺乏足够认知,其很难从全天候训练模式转变为高校的训练与文化学习并重的培养模式,并且他们还很容易按照以往经验对高校运动员进行培训,较为陈旧的训练方法已经无法充分满足当前竞技体育训练需求。第二种则是由体育院校优秀毕业生直接担任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教练员,但是由于他们较为缺乏体育训练的经验,所以对于训练运动员较为生疏[1]。在当下,竞技体育的发展在理论、手段以及方法上都与学校系统化体育训练有所差异,但是当今的竞技体育已经逐渐发展为专业的知识体系,因此对相关教练人员的专业知识以及综合素质提出更高要求。与此相反的就是业余体校的专业教练员,他们一般有较为丰富的经验,但是缺乏相应的理论知识,学历也普遍较低,很大一部分都是运动员退役后被此类院校聘用成为教练员。以上这些导致我国竞技体育教练队伍结构过于单一,当代竞技体育训练的需要无法得到充分满足,在对运动员进行训练过程中,对于人才培养缺乏科学性,更多是“遗传式”训练,缺乏系统性以及创新性。

(二)多部门间的人才培养意识不一致

体育部门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实行了两项改革,第一项就是与教育部联合办体育,对全新的运动员培养渠道进行研究与探索,并建立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流程与体系[2]。第二项就是学院化体工队,随着时代发展,有一部分逐渐更改为运动技术学院,其学生在其中接受大专教育,毕业后获得大专文凭,受各省市认可。“体教结合”从而得到有效发展,并逐渐成为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以及渠道。而近30年来,此两项改革并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效果,主要有两种原因,第一种是普通高校培养的体育人才数量稀少,第二种是体育技术学院并不重视对运动员文化知识的教习,其文化水平并不能匹配其学历,从而致使多数运动员只能在相应领域内谋生。探究其根本原因就是两个部门对于“体教结合”认识不一致,缺乏沟通,各自按照自身制定的目标对运动员进行培训,并且两部分都单独具有完善的训练系统。教育部门将“体教结合”看作是提高自身知名度、丰富校园内容的重要手段,而体育部门却将“体教结合”看作体育竞技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两个部门在制定相应训练标准以及培养目标时并没有进行细致的交流沟通,因此二者缺乏一致的认识。没有统一目标,制约了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3]。

三、“体教结合”新体系构建

(一)构建新体系的指导思想

在对运动员进行训练过程中,要遵循人的成长发育规律,要对传统的训练思想进行转变,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首先,要构建新体系的整体构架。相关教练员要加强“以人为本”的思想,并要在培训过程中贯彻科学的理念,建立合适的目标体系,从而对竞技体育人才培养进行统筹管理,要对资源进行合理整合,从而调整“体教结合”的结构,对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的权责进行明确划分,构建起完整的“体教结合”管理体制,建设多元化体育人才培养训练机制。其次,要构建新体系的训练体制以及运行机制,高校要在学生多年知识文化基础上建立“体教结合”竞技体育人才培养训练体制,要使其紧密联系,环环相扣,从而使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网络结构得以构建,可以使运动员根据自身身体素质、兴趣以及特长进行选择,进而挑选出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4]。

(二)对竞赛体制与运行机制进行改革优化

随着竞技体育运动的不断发展,创建科学的竞赛平台对提高竞技体育综合实力有着非常重要作用。通过“体教结合”,开放竞赛体系,对现有的社会资源以及教育资源进行整合,通过对全局的考虑以及分析,促进竞技体育市场发展,并建立公平公正的体育竞技机制,给所有训练部门以及单位一个公平、公正、合理以及平等的参赛机会,从而对现代竞赛机制进行完善。

要对竞赛机制进行完善。体育相关部门经过多年的探究,已经逐渐形成较为成熟以及完善的竞赛管理体制;教育部门的竞赛机制仍处于建立初期,与体育部门的竞赛机制相差甚远[5]。但是,所谓的“体教结合”就是要将各方特长以及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共同协作,优势互补,对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处理,既然体育部门已经建立较为完善的竞赛管理机制,所以教育部门就无需再对竞赛体制进行建设,直接套用体育部门的竞赛机制即可。通过对美国以及德国体育竞赛机制的研究以及讨论,会发现它们具有相同的特点,竞赛较为频繁,同层次之间绝不重复,但是种类却十分单一。

要对运行机制进行完善。相关部门在对竞赛设计时,要对同级别比赛的次数进行增加,要使比赛常态化,从而可以将竞技体育竞赛内容融入大众体育竞赛中。并且在对比赛场地进行设计时,要尽量选择学校或社区这些人员较为密集的区域,从而可以使高校体育训练部门后备体育人才在课余时间进行相应的体育训练,并且可以依据高校资源或社会支持开展相应的体育竞赛,提高竞技体育人才运动水平,促进我国竞技体育事业发展[6]。

四、高校高水平竞技体育的发展前景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前沿阵地,具有良好的文化氛围以及艺术气息,无时无刻充满着朝气与活力,对于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有着良好的“土壤”。在现代竞技体育中,金牌的含金量在不断地提高,因此对于运动员身体素质、专业能力以及文化素养的要求都有所提高。

在当下,我国试办的具有高水平的高校体育设施都较为完善,如此可以保证高水平运动队可以通过良好的场地器材进行训练,还可以承办国内外高水平的竞技体育比赛。高校有着良好的观众基础,可以举办高水平、高层次的体育竞赛,这样不仅可以使高校文化生活得以丰富,还可以有效培养体育运动者的竞争意识以及体育精神,并且促进地方体育事业的发展。例如我国的大学生篮球联赛,自从创办之日起,一直都是以高校作为基地,走的是市场化以及社会化的道路,不仅为各大俱乐部输送了许多优秀的篮球运动员,还获得了极高的经济效益,已经成为全国知名的品牌赛事之一。

除此之外,我国教育结构有着一定的独特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快速形成以中小学为基础、以大学为核心的高素质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系,使更多具有优秀体育素质的人才得到挖掘。并且,高校通常采取的都是学分制,所以还为高校对高水平高素质体育人才培养提供了更多灵活选择,为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创造更加有利条件,利于我国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

五、结论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教育改革进程不断加深,我国对竞技体育改革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其是一项较为漫长且复杂的工程,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前沿阵地,培养优秀的竞技体育人才是其必须承担的义务,也是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内在需求。在对当代竞技体育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要坚持“体教结合”的训练方式,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要加强交流与沟通,协同合作,要对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方案以及目标达成共识,从而制定科学完善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系,提高我国竞技体育人才专业水平,促进我国竞技体育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猜你喜欢

体教体育训练教练员
学校体育训练与竞技体育训练的有效结合
教练员领导行为对运动员运动投入的影响研究——教练员-运动员关系的中介效应
体教融合: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协同治理
体育训练中兴趣培养的路径探究
中国特色体教融合发展思考——对《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诠释
中国体教融合推进的现实困境与应对策略
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教融合的现实困境与发展诉求
当前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训练现状及对策分析
智能终端在体育训练过程精细化管理中的应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