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研究

2021-11-27张亚娜

山西青年 2021年15期
关键词:校企实训互联网+

曹 鑫 贺 宏 张亚娜

(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35)

现今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与各行各业深度融合,随着“跨界融合”理念的深入,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发展‘互联网+教育’,促进优质资源共享”。在“互联网+”时代产业大融合背景下,人才培养要与经济产业结构契合,适应区域经济的发展,满足企业对人才与技术的需求。教育部出台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强调了产教融合、校企联合是今后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素质技能的一个重点,学校教育和企业生产相融合,根据经济发展趋势,共同优化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但是,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依然存在着产教融合不深入、学校培养与产业发展需求相脱节,与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不匹配,难以突破深层次的资源共享等问题,满足经济发展、企业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迫在眉睫。

一、现阶段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

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不够,高校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盲目、空泛,对市场反应不够灵敏,忽视了社会的需要,人才培养目标与岗位实际需求有所脱节,不能及时地准确把握市场和职业岗位对所需人才的技术和能力的要求[1]。

(二)课程设置滞后,教学内容与实际脱节

1.课程设置老化,缺乏前瞻性,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与市场脱节,不能满足对应业务的需求、社会发展的要求。

2.在实际的课程教学中,都会通过教材的学习传授课程知识,而教材的出版一般都慢于技术革新,教学内容和案例过于陈旧,而信息化进程发展迅猛,各方面技术迅速更新,因而与实际脱节,脱离了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学生实践能力不足,考核评价方式单一

1.现在高职院校仍在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上占据较长时间,虽然各院校都开始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实践的内容脱离实际,实训环节达不到预期目标,无法与岗位需求进行匹配。

2.高校对学生的考核主要通过学生所学课程的考试成绩进行评定,没有考虑课程和学生自身的特性,一概而论,这种考核方式重知识、轻能力,重课本、轻实践,考核评价方式单一,不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

(四)“双师型”教师队伍、就业指导有待加强

很多专业教师都是一毕业就进入到学校,有较高理论知识水平、较多的知识储备,但是没有真正在企业中从事相关工作,因此缺乏行业、企业背景,实践应用能力不强,在对学生进行知识技能指导时,就会脱离实际,没有切身对行业、企业的了解,也无法对学生的就业进行精准指导。

(五)创新创业教育缺乏系统性

目前各高职院校逐步加大了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注意到创新创业教育是改革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而很多院校只是简单调整了部分课程,如开设创新创业基础教育公共课程,造成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定位不准确,课程缺乏系统性、专业性,学生自主创业意愿不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不完善。

二、“互联网+”下产教深入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一)深入产教融合,促进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有效对接

解决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问题,首先就要明确专业人才应当具备的能力与素质,这是由产业来确定,对于这些情况要求,企业远比高职院校反应迅速、了解透彻。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需要进行大量市场调研,高校必须与企业实时沟通、深入合作,实地进入企业进行调研,邀请企业人员参与调研会议,或者利用互联网技术,邀请企业人员在线参与实践专家研讨会等方式,及时掌握产业概况、政策、行业核心能力等情况,只有与市场有效对接,与企业共同制定出的人才培养目标才能符合社会需要,符合企业的用人标准[2]。

(二)调整课程设置、完善教学内容

1.现在各行各业应用的技术都更新迅猛,要保证学生在校所学的知识能够满足就业时企业对技术技能的要求,就需要在课程设置上及时响应市场需求,与企业专家共同调整专业课程,淘汰过时课程,开设新课程,学习最前沿、最新的技术知识,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

2.课程教学内容是课程知识学习的主要载体,当新技术在广泛利用时,有关新技术知识的教材等可能还未及时出版,或者教材中的教学内容陈旧、与实际脱节,可以通过网络技术与企业合作,借鉴企业对新技术知识的应用,编写出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与企业共同构建技术知识的理论库或案例池,共享教学资源库。

(三)加强实训教学体系,实现多元化评价体系

1.行业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高技术技能人才,具有较高技术技能的人才在企业招聘中会占据优势。高技术技能要在不断的实践实训过程中锻炼,要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就必须要重视实践教学质量,校企共建实训实习基地,在教学中加强实践实训教学。近年来,各高校也在不断增加专业课程的实训教学学时,但指导学生实训的主要还是学校教师,经验少、实践内容陈旧,与企业实际生产相脱离。利用“互联网+”技术,通过网络会议等方式,将企业的真实项目引入教学,作为实训内容,聘请企业专家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现场或场外指导;利用顶岗实习的机会,让学生参与项目生产的实践过程,帮助学生摆脱不了解企业实际需求的困境,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和实训技能与企业实际工作相融合,增加学生毕业后的入职机会。

2.人才培养是一个多方位的系统工程,考核评价是人才培养的有机组成部分,单一的考核评价方式,会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现在参与高职院校的教学主体不仅仅是教师与学生,还包括企业和社会,因此需要构建以教师、学生、企业、社会为评价主体的,共同参与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在“互联网+”背景下,通过教师、企业与各类人才评价社会组织和专业机构共同考评学生的专业技能知识和个人综合素质,使学生了解学校和行业对自己当前情况的认定;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促使学生反思自己、自我调控和完善。评价内容同样要实现多元化,不仅对所学课程知识进行考核,还可以结合毕业设计、参赛奖项、顶岗实习的多方位情况进行考评,全面、系统地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和学习能力。

(四)知行合一,校企共培“双师型”师资队伍

校企共建师资队伍是校企合作、深入产教融合的重要保障。学校教师和企业人员之间进行双向挂职锻炼,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熟悉企业实际工作,提升自身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企业人员到学校担任一定的教学任务,与学校教师探讨问题、互相学习。在“互联网+”背景下,校企双方可以通过各种移动平台交流合作,相互提升。

(五)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完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市场要求多样性的创新人才,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创新创业能力,但只是通过开设创新创业基础课程是远远不够的,创新创业教育要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创建完善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将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相融合。

1.在学生刚入学还未学习系统专业知识期间,开设创新创业相关的公共课程,如创新创业基础、法律、管理学等,为学生创新创业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在专业知识课程学习过程中,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知识融会贯通,注重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培养。通过校企合作,引导专业教师、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就业指导教师深入企业调研,与企业人员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理论和案例研究;从各企业聘请创新创业成功人士、专家等作为兼职教师,到学校或通过互联网技术,向学生们传授或分享创新创业的过程与经验。指导学生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赛项。

2.与企业深入合作,加强实践和创业基地的建设,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平台,如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等,为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打好物质基础;积极整合各方面资源,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把企业成熟的创业培训项目引入高校,促进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发展。

(六)引入“1+X”证书制度,拓展就业创业本领

“1+X”证书制度即学历证书+若干专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在“互联网+”时代下,技术和产业变化迅速,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也会因此快速更替,要实现高职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有效衔接和互联互通,势必需要学校、行业企业、培训评价组织依据国家职业标准,共同开发有关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并由教育部提供准入认证,得到社会各界认可。将“1+X”证书制度融入专业人才培养,形成一种新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如将专业技能等级证书、资格证书作为毕业标准,或者将技能等级证书折合为一定的学分,使得学分考核与技能等级证书并重,学生通过考取相关专业技能等级证书,将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化,使专业对应的知识点和知识结构与证书无缝对接,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可以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夯实学生可持续发展基础,拓展就业创业本领,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3]。

三、结语

目前,我国经济正在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过去各行业产业经济发展主要需要大量的资源,现在更需要的是人才,人才是第一资源,职业教育是培养产业技术人才的教育,高职院校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主要阵地之一,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教育目标,人才培养与市场更贴近,通过深入校企合作、产教结合,改革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不断提升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高技术技能人才。

猜你喜欢

校企实训互联网+
赛教融合下高职大数据专业实训平台自主建设探索
百万扩招下高职校企合作演化稳定性分析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农学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试论一体化的多功能机床电气控制实训台研制
液压课程开放式虚实结合实训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
提升中职机械专业钳工实训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