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缺血性肠病患者采取腹部CT 诊断的影像学特点分析

2021-11-27王海燕

医药前沿 2021年3期
关键词:积气肠病肠壁

王海燕

(江苏省靖江市人民医院 江苏 泰州 214500)

缺血性肠病是临床常见的肠道损伤类疾病,多因肠壁缺氧、缺血所致,当肠道组织回流受阻、供血不足以及肠壁血流灌注不良引发肠壁缺氧、缺血[1-2]。缺血性肠病好发于患有心功能不全、动脉硬化的患者当中,以老年患者居多。病变时多以结肠脾曲为中心呈节段性的发生。引发结肠缺血的主要原因是肠系膜动脉、静脉,尤其是肠系膜上动脉发生粥样硬化或者因血栓引起血管狭窄或闭塞。此外,肠局部供血不足、心力衰竭等也是诱发缺血性肠病的原因。缺血性肠病包括慢性肠粘膜缺血、急性肠粘膜缺血、缺血性肠炎三种类型。腹部CT 检查血管疾病以及肠道疾病是一种无创的检查手段,缺血性肠病通过腹部CT 检查能够将肠壁周围结构以及肠血管清晰的显示出来,进而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的参考[3]。缺血性肠病患者早期进行腹部CT 检查对其治疗及预后均具有重要的价值。本次研究对89 例患者展开了不同CT 影像学特点的探讨,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89 例缺血性肠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89 例患者均进行腹部CT 影像学检验,其中有86 例生存者,有3例死亡者。89例患者中男性48例,女性41例,年龄43 ~79 岁,平均年龄(59.4±3.8)岁,其中合并冠心病的患者有38 例,合并高血压的患者有33 例,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有18 例,将所有患者的年龄、性别、基础疾病等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学软件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符合对比研究的条件,具有较高的可比性。病例入选标准:89 例患者均符合《老年人缺血性肠病诊治中国专家建议》中相关缺血性肠病的诊断依据,患者均伴有恶心呕吐、腹胀腹痛、便血、腹肌紧张、腹泻等症状,经病理学诊断确诊为缺血性肠病。所有患者均知晓本次内容,愿意配合,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病例排除标准:精神疾病,意识不清晰有沟通障碍,合并全身系统性疾病,心肝肾功能不全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腹部CT 影像学检查,告知患者在检查前不要服用胃肠道造影剂。CT 扫描的范围从横隔到趾骨的联合平面,平扫使用GE Light Speed 16 层及Siemens Definition AS 128 层螺旋CT,将层距与层厚均设置为5 mm,分别为1.25 及1 mm 无间隔重建;CTA 使用Siemens Definition AS 128 层和Philips Brilliance iCT 256 层螺旋CT,双筒高压注射器,非离子型对比剂碘海醇(350 mgI/ml),药量1 mL/kg,注射速率4.5 mL/s,腹部CTA 协议扫描,范围膈顶至盆腔,原始图像传至相应Siemens 和Philips 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采用MPR、VR、MIP、CPR 等方法重建肠系膜上动脉。

1.3 观察指标

观察89 例患者的腹部CT 影像学诊断特点。包括肠壁积气、门静脉积气、腹腔积液、腹腔游离气体。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1.0版本的统计学软件处理所得的数据,用(±s)表示计量整理,采用t检验;用%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对比89 例患者的CT 诊断特点

89 例患者中有86 例患者生存,生存率为96.7%,有3 例患者死亡,死亡率为3.3%。对比了89 患者的腹部CT 影像学诊断特点,在进行CT 扫描时发现89 例患者中有26 例患者(占比29.2%)存在肠壁积气、有31 例患者(占比34.8%)存在门静脉积气、有25 例患者(占比28.1%)存在腹腔积液,有19 例患者(占比21.3%)存在腹腔游离气体。对死亡的患者进行腹部CT 影像学检验发现这3 例患者均存在肠壁积气、门静脉积气、腹腔积液或者腹腔游离气体,由此可见,这几项腹部CT 影像学特点能够作为缺血性肠病的诊断依据。

3.讨论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各种疾病的发病率均有所增高。缺血性肠病好发于老年患者当中,该疾病缺乏典型的临床体征,常容易与急性肠胃炎以及阑尾炎造成混淆,误诊以及漏诊的情况时有发生,患者也会因此而耽误最佳的治疗时机,该疾病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因此,能够尽早诊断该疾病对改善患者的生存率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4]。多层螺旋CT 是临床常用来诊断肠道以及血管疾病的检查手段,应用CT 检查缺血性肠病能够将血管的结构以及肠壁周围结构清晰的显示出来,准确性较高,能够为临床医生诊断疾病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较为常见的肠缺血类型有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肠系膜/局灶性缺血等。患者发生缺血性绞痛是由于其摄入的食物经过消化道进到胃部使得胃部的供血需求增加,肠供血量会出现短暂性的减少进而引发腹痛。该疾病发作急,发作时会感到剧烈的疼痛,并伴有便血、腹泻等症状。因该疾病存在腹膜炎以及肠壁坏死等情况,如果治疗不及时很可能出现休克,严重者会出现死亡的情况。因此,给予该疾病的患者有效的诊断方式非常重要。随着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影像学技术也取得了较高的成效,多层螺旋CT 影像学检查技术不仅提高了其诊断的准确率,且诊断快速,现阶段以成为缺血性肠病的主要诊断方式。

经过临床诊断实践表明,缺血性肠病的患者通过腹部CT 扫描时所呈现的影像学特点也有所不同,主要的特征包括肠壁积气、门静脉积气、腹腔积液、腹腔游离气体等[5-6]。当CT 扫描时发现患者的胃肠道壁内有小气泡,在肠道粘膜损伤的情况下,腹腔内的压力会升高,肠内充满大量的气体与细菌代谢形成的气体就会产生肠壁积气;而缺血性肠病很少会见到门静脉积气,主要是由于肠壁的气体进到了门脉与肠系膜上的静脉分支,就会引发门静脉积气;当患者肠管缺氧、缺血,其侧支循环在建立之后少数的组织进行再灌注,当其发生损伤就会导致肠组织坏死,血管的通透性会有所增加进而增加渗出液,就会形成腹腔积液,在扫描时发现有腹腔积液则注意患者有很高的的几率出现肠坏死。当患者腹腔内发生重度感染时,很可能会引发低蛋白血症,增加了组织液漏出的情况。若进行腹部CT 扫描时发现其存在腹腔游离气体则要警惕是否发生空腔脏器穿孔,若患者的下消化道穿孔,特别是结肠穿孔极容易引发腹腔内感染进而导致不良的预后结局[7]。

本次对89 例缺血性肠病患者均实施腹部CT 影像学检验,89 例患者中86 例生存患,3 例死亡者,对其进行腹部CT 影像学扫描,对比分析了缺血性肠病的CT 影像学特征,通过CT 影像学检验可见,缺血性肠病患者在进行CT 扫描时可见患者存在肠壁积气、门静脉积气、腹腔积液、腹腔游离气体的特点,可见,这些影像学特征可作为诊断缺血性肠病的依据。郑礼禄[8]等人的研究报告中表明,根据腹部CT 检查缺血性肠病患者,死亡患者的腹腔积液、肠壁积气、门静脉积气以及腹腔游离气体的发生率要比生存的患者稿,本次研究的结果与郑礼禄等人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可见,在检查缺血性肠病中CT 影像学检查极为重要,应该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影像学检验医师对该疾病影像学检查的重视度以及认识度,提高检出率进而减少死亡率。

综上所述,在缺血性肠病的临床诊断中,因该疾病的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在进行诊断时存在一定几率的误诊与漏诊情况,对患者进行腹部CT 影像学检查是缺血性肠病非常重要的诊断方式,缺血性肠病有不同的CT 影像学特征,包括肠壁积气、门静脉积气、腹腔积液、腹腔游离气体,这些影像学特征也是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因此,采取腹部CT 影像学诊断不仅能够给予患者早期诊断,改善患者的预后,还能降低误诊率与漏诊率,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推荐临床应用。

猜你喜欢

积气肠病肠壁
管道积气对泵组振动的影响
肠壁增厚分层并定量分析对小肠坏死的诊断价值
新生儿脐静脉置管术异位及术后门静脉积气发生情况分析
高频超声诊断小儿原发性小肠淋巴管扩张症
炎症性肠病与肝胆胰病变
MDT在炎症性肠病诊断和治疗中的重要性
炎症性肠病与肠易激综合征重叠的意义
腹性紫癜所致肠壁改变与肠系膜上动脉血流参数变化超声观察
超声诊断小儿门静脉积气1例
腹部计算机断层扫描提示大肠肠壁增厚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