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绪调节对患方对医道德判断的影响

2021-11-27郐一杰

魅力中国 2021年44期
关键词:患方消极情绪医患

郐一杰

(延边大学,吉林 延吉 133000)

一、患方对医道德判断

医患冲突、暴力伤医现象一旦出现,便会引起社会关注,成为社会热点问题。2000 年到2015 年间媒体报道暴力伤医事件290 例;从2013 年到2017 年的5 年间,公开报道的伤医案例228 例。可见,医患关系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就医质量的重大社会问题,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而影响医患和谐最重要的问题为医患信任缺失。[1]患方信任是指患者及其家属所代表的患方对医方的信任,可以分为“医技信任”和“医德信任”。医技信任是对医生诊断和治疗疾病能力的信任,医德信任是指患方相信医生能够将患者利益放在第一位,并努力实现患者健康利益的最大化。医技信任较易判断,可通过医生的技术职称、学术地位、行医经历、患者口碑等外显因素进行判断。医德信任的内隐性较强,对医生医德的判断成为患方信任的核心要素。患方对医方可信度的判断,往往倾向于看重医德而非医技,因为医技通常超过患者的医学知识而无法判断,但医德判断却可脱离知识背景,从医患互动的细节,如医生的表情、语气等直观线索中加以推断。[2]而这部分信息的获得,受到患方当时的情绪、身体健康状态等主观因素影响较大,所以对同一位医生的道德判断差异也比较大。潘峰等人的研究表明,大学生对医生的整体道德行为上的赞扬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对医生的整体不道德行为比对照组更加严格。[3]即使在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发生后,大学生对医生的道德判断在关爱、忠诚、权威行为维度上显著高于疫情前,但对医生整体不道德行为的评价则比疫情前更加严格。该研究说明,患方对医方道德判断低于其他群体的现象并没有因为新冠病毒疫情的发生而得到缓解,这仍然是一个急待解决的社会问题。所以有必要对患方对医道德判断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

患方对医道德判断属于道德判断在特定医患情境中的一种体现,两者具有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要想分析患方对医道德判断的影响因素,首先要从已有研究中证明了的道德判断的影响因素入手。道德一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同时也是哲学、伦理学中的重要课题,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所探讨的核心问题。在伦理学词典中将道德定义为“道德是人类社会所独有的一系列有利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的行为准则,是在特定的社会中产生,同时也是在一定的社会阶级制度上建立起来的用来处理个体间、个体于社会间的各种复杂的关系的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这种行为规范能被社会中大多数人所接受和遵守。”。根据该定义可以看出,规则是构成道德的基础。道德判断实质上是个体对这些规则认可和理解程度的外在表现。哲学家们用思辨的方式去思考如何去解决道德困境,即个体如何做才是符合道德的,而心理学家们则是在实验室中观察人们是如何解决道德困境,以及为什么这样去解决?哪些因素影响个体的道德判断?在心理学的领域的研究中,主要以道德判断作为衡量道德水平的指标,道德判断也成为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中的热点问题。早期的研究者认为道德判断是一种心理建构,并将其定义为:人们在特定情况下确定道德行为和不道德行为的过程。美国社会心理学家Hadit(2001)提出,道德判断是一种对社会事件中其他个体或者行为的评价,评价的依据是被社会广泛认可的美德或善行。近年来,围绕道德判断及决策过程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和细化,但是道德判断形成的机制中存在的“情理之争”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热点,尚未形成统一的理论。

二、情绪对道德判断的影响

情绪影响道德判断的研究主要是通过情绪诱发技术使被试产生不同的情绪,然后在诱发的目标情绪下就一些道德故事或者行为进行判断。起初的研究对情绪影响的关注主要是基于不同效价,后来的研究开始重视具体情绪对道德判断的影响。但无论从哪个角度进行的研究都已证明情绪因素是影响道德判断的重要因素。已有的研究表明,无论是积极情绪还是消极情绪都会直接影响人们在道德两难问题中的道德判断和决策。Zarinpoush,Cooper,&Moylan(2000)的研究表明,中性情绪和悲伤情绪状态下的道德判断能力显著高于快乐情绪。但Van den Bos(2003)的研究则发现,快乐状态下的道德判断能力高于悲伤状态。还有研究中发现,相同效价的不同情绪对道德判断产生的影响不同。

患方在就医情境中的情绪主要是消极情绪,比如患方易从消极角度理解医方的某些中立的、无特定指向性的语言,并产生负性情绪。由于生理病变、病痛折磨、经济负担和家庭成员的照料负担等因素的影响,患方存在的主要情绪为愤怒和悲伤。愤怒是常见的基本情绪之一,是由于目的和愿望不能达成或一再受到挫折,逐渐积累而成的。患者在就医过程中产生的消极情绪中,愤怒情绪的影响最大,直接影响医患关系,甚至引发患者攻击行为,是暴力伤医等恶性事件的前奏。因此,为了维护医疗秩序,减少医患暴力冲突,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对患方愤怒情绪进行干预和调节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目前国内有关患方愤怒情绪的研究还很少,且停留在调查研究层面。主要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探讨不同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和职业的患者,在表达愤怒情绪时的特点,对愤怒情绪的干预手段也是比较宏观的政策性干预。悲伤是失去所盼望的、所追求的或有价值的事物而引起的情绪体验,其强度依赖于失去的事物的价值。悲伤情绪是患者及主要照顾者的常见情绪之一,尤其是绝症患者。在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时,患者及家属的悲伤情绪往往不可避免。于文华等人研究表明悲伤情绪会引起照顾者生理、心理、行为、社会等方面的不适,甚至出现功能障碍,导致不良居丧结局。[4]

情绪对道德判断产生的影响已经被多次验证,而在患方就医情景中充斥着多种消极情绪,这些消极情绪对对医道德判断的影响却没有通过实证研究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如果能够通过实验研究证明医患情境中常见的愤怒和悲伤情绪对患方信任产生影响,并通过情绪调节策略干预患方消极情绪来提高患方信任,可以为医患信任的破裂和瓦解提供保护因子,并为已经破裂的医患信任提供修复的可能。

三、情绪调节对负性情绪的干预

情绪调节是指个体通过改变自身情绪体验的强度、持续时间和品质等来改变情绪反应。情绪调节策略是指个体为了改变情绪的性质、产生时间、主观体验和表达方式为目的所采取的方法或措施。当个体情绪反应与外界环境要求不一致时,个体会倾向于采用情绪调节策略进行调节,以达到对当前环境的适应。最早将情绪调节引入心理学领域的是精神分析学派,早期精神分析的理论认为情绪调节的任务就是使自身尽可能少地受到消极情绪的左右,通过行为和心理上的控制来降低消极情绪的体验,是一种降低消极情绪体验的被动心理防御机制。20 世纪80 年代,情绪调节开始作为一个独立概念被发展心理学领域的研究者们所关注,随后在成人情绪研究中也开始关注这一概念。随着近年来国内外关于情绪调节研究的增多,人们认识到情绪调节对人的身心健康、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对情绪调节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问题。已有关于情绪调节和情绪调节策略的研究中,大多以Gross 提出的情绪调节过程模型为理论基础。该模型认为,情绪调节是一个由多阶段组成的过程,情绪调节可以通过改变过程中的一个或多个阶段来达到情绪调节的目的。Gross 认为,最常用和最有价值的降低情绪反应的策略有两种,即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认知重评是指通过改变个体对情绪诱发事件意义的认识和理解调节个体的情绪,或将情绪性事件的发生与结果合理化,它属于认知改变策略,是先行聚焦策略的代表策略。表达抑制是指通过个体的自我控制,抑制即将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情绪表达行为,它属于反应调节策略,是反应聚焦策略的代表策略。在对愤怒和悲伤这两种负性情绪调节效果的研究中,已有研究表明,认知重评策略具有稳定的效果。如Mauss 等人的研究表明认知重评能够成功调节愤怒情绪的情绪体验和个体的心血管反应;[5]刘振会等人的研究表明认知重评策略对调节9-12 岁儿童的悲伤情绪有效。[6]

作为应对情绪性情境的即时心理反应,情绪调节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密切,情绪调节也是一种有效的自我保护机制。情绪调节可以对负性情绪进行有效的干预。前人的研究表明,情绪调节策略可以有效降低个体负性情绪水平,并通过实验研究找到神经机制上的证据。也有一些研究证明了情绪调节可以通过影响情绪进而对道德判断产生影响。[7]但研究较少,没有在医患情境中对该影响进行验证的研究。研究情绪以及情绪调节对道德判断的影响,并以研究结果为依据提出具体可行的干预患方信任和道德判断的措施,可以为缓解医患矛盾、和谐医患关系、促进医患信任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

猜你喜欢

患方消极情绪医患
汉末魏晋时期的医患关系考
危机管理减少耳鼻喉科医患纠纷的实践与效果分析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患方就医素养的定性研究
静心
测试
幸福:消极情绪的积极作用
关于医疗事故纠纷赔偿方式的探讨
黑龙江医疗纠纷索赔超过一万元不得“私了”
孩子的消极情绪需要用心疏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