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有效措施
2021-11-26张俊烨
张俊烨
摘 要: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能帮助学生形成物理观念,培养思维能力,提升科学素养;又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
关键词:初中物理 传统文化 教学措施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1.10.021
初中物理教学渗透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传统的物理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传统文化的渗透,本文就传统文化融入初中物理教学的有效措施进行探究,彰显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在素质教育逐渐推行的背景下,也给初中物理教学提供了明确的方向,除了要重点讲述物理知识外,还要将着眼点放在培养学生物理思维能力、解题能力和实践能力上,从而使学生在接受培养的过程中朝向全面化发展。总的来讲,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能够推动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润物无声地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学科理论间的整合,有助于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形成。
二、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对教师的要求
首先,讲述文化知识、教授方法技能是教学过程中最为基础的内容,但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更好地掌握知识,并在渗透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起到润物无声的效果是当下教师应着重思考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对物理知识有充分地了解与掌握,并具备较强的文化素养,以此实现物理知识和传统文化的连接,从而为物理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提供基础与保障;其次,由于初中生思维发展还不够成熟,理解能力相对有限,学习过程中对于一些潜藏在物理知识中的传统文化并不能顺利挖掘出来,此时,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自身引导作用,帮助学生清晰找出物理知识和传统文化的连接点,这样既能够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又能够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
三、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措施
1.利用传统文化切入物理教学
对于《密度与社会生活》的教学,第一个需要突破的教学难点就是让学生明白温度对密度有影响,并且能够解释一些具体的生活现象。在教学设计和组织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中国传统文化中“走马灯”的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高效地实现教学目标,同时有效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首先,讲解一个关于王安石的楹联故事:“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通过自制的走马灯模型,演示其工作原理,在实物演示的同时,结合前面学生所学的热胀冷缩、物质密度等相关知识,让学生明白灯内空气温度升高,其密度就会减小……(突破教学难点:温度对密度有影响。)然后,进一步拓展“温度对密度有影响”的相关知识,讲述走马灯的工作原理、孔明灯的原理,以及蒸汽涡轮机的原理(使学生充分掌握气体温度与密度的关系)。最后,在学生理解和学习了气体温度与密度关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学教材内容,整理总结固体、液体的密度和温度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从“接受知识”到“经历知识”。)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能够更好地将生活带入物理课堂,也更加容易提高学习兴趣,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更好地学习物理知识。
2.列举物理教学中可利用的传统文化知识
在教学《物态变化》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辨析千古名句“月落乌啼霜满天”,引导学生提出疑问:“真的是霜满天吗?”由此思维碰撞,学生就有强烈的意愿进一步查阅资料,探究霜和雾形成的原因,并提出在具体的生活、生产实际中避免霜冻的有效措施。再如,在学生完成《光的色散》知识学习后,教师可以引導学生结合所学物理知识辨析“人面桃花为何能相映红”,使学生在唐诗唯美的意境中进一步理解物体颜色的成因、光的反射。这样的物理教学可以让学生在物理知识应用和传统文化体悟这两方面都有更好的收获。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可以应用的传统文化知识还有很多,如“飞流直下三千尺”(重力)、釜底抽薪(影响液体沸腾的因素)、坐井观天(光的直线传播)、镜花水月(光的反射)等。“参天地,赞华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典型的思维特征。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内容涉及我们的祖先对自然的观察、思考和礼赞。教师如果单纯地进行物理教育教学,而不顾及学生长期在中国传统文化浸润下养成的思维习惯、语言习惯等,就会使学生在物理课堂上产生“无根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物理教学要重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积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悟,学生的文化背景、生活经验,以及各学科知识间的相互渗透和融合。
3.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
在学习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后,教师先不必急于向学生明确本节学习的重难点知识,而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探索声音的奥秘,并在其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具体来讲,首先,教师要在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原则下将班内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其次,为每个小组分发鼓和鼓槌、水盆和闹钟以及能封闭的盒子等物品,让每个小组自行开展实验,并进行总结。在简短的实验过后,A小组说:“敲鼓发出声音的时候鼓面会震动,而鼓面不震动了鼓声也就停止了。”B小组说:“我们小组在尝试怎么才能听不见闹钟的声音,但是不管是将发出响声的闹钟放在密闭的盒子当中还是拿衣服裹起来,或者是把它放进防水袋再置于水盆中,我们依然能听见闹钟的响声……”这时,教师可以将传统文化中的古诗进行引入:“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学习的古诗中也包含着声音知识吗?A小组提到,鼓面不震动了鼓声也就停止了,这说明,声音是由震动产生的,古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中黄鹂鸣叫就是鸣膜震动的,正是有了震动,才有了声音;而B小组尝试将声音遮挡住,却发现试了几种方法都不行,这说明,声音可以通过多种介质来传播,如空气、固体、水等。我们之前所学的‘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也是声音能在水中传播这一物理现象的解释。下面让我们走进声音的世界中,共同探索声音的奥秘吧!”通过课前导入环节的小组合作学习和传统文化的渗透,不仅赋予了整个课堂更多的趣味性和活力,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而且还能借助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深化对物理知识和传统文化的认识,学生在学习声音这一物理知识时也会理解得更加深入与透彻。
4.课后拓展中渗透传统文化
在完成《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教学之后,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课后拓展作业:“课堂上,我们学习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如何理解?还有哪些方面有类似‘相互’思想的应用呢?”在作业中,有的学生谈及“来而不往非礼也”的中国礼仪;有的学生说到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与环境的良好互动;有的学生说到人际关系的处理。不管学生思考的是否全面,至少这样的思维训练可以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将科学与人文结合,从而纠正当前教育中科学与人文分化的倾向。同时,这样的训练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从而使学生进一步开阔视野,提升学习能力,实现全面发展。
5.班会中渗透传统文化
物理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专业背景和学生已经学过的物理知识,对学生进行必要的人格教育。在学生学习完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牛顿第一定律”后,在开班会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加自律、自主、自强,教师可以利用牛顿第一定律加强对学生的人格教育。牛顿第一定律指出:“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在说明惯性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类比迁移:“人在不受外界影响时总会保持惰性,惰性是人固有的属性之一。”然后在班会课上让学生讨论问题:“如何克服惰性?”在分享过程中,有的学生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表示自己的决心;有的学生说可以应用内驱力,使自己克服惰性;有的学生讲到“自律—自主—自强”的自我提升策略。这样的教学不仅避免了传统说教的枯燥,还让学生对传统文化中的自强不息精神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综上所述,物理教育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知识,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审视、理解、继承和创新传统文化,还能使学生更好地感悟物理学。这种渗透是对学生文化素质的一种润物无声的陶冶,是在细微处育人的重要体现,也是在活动中让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 李良辉《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中学物理》2018年第14期。
[2] 侯易飞《自制竹蜻蜓》,《军事文摘》2016年第12期。
[3] 徐潜、栾传大《佳辞妙对》,吉林文史出版社2008年。
[4] 徐新顺《浅谈传统美育与中学物理教学》,《学周刊》2017年第17期。
[5] 熊萬杰《物理学与传统文化》,科学出版社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