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析王志信新民歌《孟姜女》的艺术特色

2021-11-26程梦雪赵竹云

艺术品鉴 2021年30期
关键词:附点休止符孟姜女

程梦雪 赵竹云

一、《孟姜女》的创作背景

孟姜女的故事家喻户晓,是中国古代四大爱情故事之一。这个故事发生在秦汉时代。孟姜女的故事广为流传,在流传过程中,单是范喜良的名字就出现了很多版本,故事的细节也都不尽相同,不论哪一种版本,都让我们看到了孟姜女夫妻之间情深似海。在江苏一带产生了最早的民间歌曲《孟姜女》,用歌唱的方式使孟姜女万里寻夫哭倒长城得到了更广泛的流传。

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新民歌也在文化多元的社会之中,得到了创新与发展。民歌开始融合一些现代化的音乐元素,在词、曲、伴奏、演唱方式等方面出现了一些变化,就形成了我们现在所说的“新民歌”。

二、《孟姜女》的曲式结构分析

(一)歌词分析

王志信先生将十二月体的歌词与四季相结合,改编为四段,采用正月、夏夜、九月、大雪这四个词语放在每段的开头,歌词将整个故事完整的讲述,就像是一首完美的叙事诗。

《孟姜女》的前两段歌词都进行了对比,新春佳节时家家户户的喜气洋洋,唯独自己一年到头见不到自己的丈夫,悲从中来。第三段开始,歌词脱离方整的乐句,落叶、秋风等词,都体现了孟姜女对丈夫的思念之情。第四段从大雪纷飞,到尾声的的结果。

通过这样的对比与描述,孟姜女对丈夫深切的情感,与万里寻夫不放弃的中国古代女子形象,清晰地出现在人们的脑海之中。通过括号中的一些字词,更是体现了民歌小调的一些特征,使江苏原民歌的味道得到了保留。

(二)旋律分析

A 乐段与A1 乐段对原民歌的旋律改变不是很大,基本上保持了原民歌的框架。两个乐段的旋律线条都在向上发展,描绘的也都是新春喜气洋洋的样子和夏季夜晚牛郎织女相会的美好时光。后两个乐句旋律线条在向下发展,描述孟姜女的丈夫被抓去修长城,自己与丈夫不能相见的悲伤,与前两个乐句的场景描述形成对比,从旋律走向就可以看出情感的表达。

A2 乐段相较于前两个乐段来说,改变更大,变化最明显的是钢琴伴奏织体的改变,柱式和弦的使用明显增多,首先,拉长了情感线条,使情感得到了更进一步的烘托,柱式和弦使和声色彩更加准确明显。其次,钢琴伴奏和演唱旋律中,八分休止符和十六分休止符明显增多,乐段也打破之前的方整结构,就为了增加乐曲的紧张程度。从本乐段第三乐句开始,乐句节奏被拉长,跳进音程不断,开始大开大合进行情感表达。在与A3 乐段的连接中,右手三连音不协和的紧张感,左手八分柱式和弦与八分休止的交织,以及震音的低音区渲染,都为A3 乐段的情感大迸发做了铺垫。

尾声前七个小节的伴奏与旋律交错,结合戏曲中的说唱元素,独具特色。后七个小节,右手用紧密的柱式和弦构成六连音,鲜明的和声色彩与连音符的不稳定性交织在一起,紧凑的伴奏与较慢的旋律相结合,形成强烈的情感色彩冲击与对比,在尾声处,情感得到一定的回落。

(三)节奏节拍分析

全曲多采用附点节奏,八分附点与四分附点节奏都推动着乐曲向前发展,多用于前两个乐段来描绘春节的喜气和七夕佳节的场景。前八后十六的节奏型多出现在附点节奏型之后,将旋律的流动性减缓,但依旧有向前的动力。A 乐段与A1 乐段的后两个乐句,虽然不是弱起,但是利用附点节奏和前八后十六的节奏,有一种弱起的效果,正好将孟姜女的悲伤渲染出来。两个乐段的前两句也使用了这两个节奏型,但由于歌词的描述都是美好的画面,所以,灵动的节奏型,更是将佳节的美好对比烘托了出来。A2 乐段更是将这两个节奏型用到了极致,音符市值增加,使节奏拉长,将孟姜女的内心情绪刻画的鲜活灵动。

(四)调式调性分析

从引子开始,是加变宫的D 徵六声调式,A1 乐段与A2 乐段之间,有28-30 三个小节的间奏作为连接,在连接时转为d 羽调式,是D 徵的同主音小调[1]。

采用中国传统的五声调式,再结合孟姜女的古代女子形象,孟姜女万里寻夫的无助与悲伤,展现在听众面前。D 徵与d 羽为同主音调式,使转调更加自然而不突兀。

(五)曲式结构分析

《孟姜女》的民歌母体,原是一首方整形单乐段乐曲,为五声调式,以分节歌的形式演唱。[2]由王志信先生改编的《孟姜女》是一首相对来说比较自由的变奏性多段体曲式结构,是一首大型声乐作品,其曲式结构图如下:

乐曲开头为弱起,有1-5 小节为引子,为加变宫的D 徵六声调式,A 乐段对原民歌的改动不大,是起承转合方整形的四乐句乐段,与A1 乐段之间有4-17 小节作为连接的间奏。A1 乐段相较A 乐段来说变化不大,但是,在24-27 小节,也就是A1 乐段的第四乐句,打破了方整结构,第四乐句末尾有26-27 两个小节的长音延伸,其后有28-30 三个小节的间奏作为连接,在连接时转为d 羽调式,是D 徵的同主音小调。A2 乐段打破乐句的方整,使乐曲流动性增强。A3 乐段整个速度节奏放慢,但是,又回到方整型乐段,每乐句八小节,共四个乐句。在A3 乐段之后,还加有90-103 共十四个小节的尾声。

(六)演唱方式分析

新民歌《孟姜女》适合女高音来独唱,音域跨越两个八度,歌曲不仅具有浓郁的民歌小调色彩,还包含了戏曲中说唱的元素与西方歌剧的元素。前两乐句与后两乐句形成对比,第一是旋律的走向,前两乐句旋律级进上行为主,这要求演唱者在保持气息平稳的同时又不缺乏活力,借横膈膜的力度,将声音保持在鼻腔与头腔,声音柔和美好;后两个乐句则开始对比孟姜女自己的不幸,旋律开始小跳下行,演唱时应当控制力度与口腔的咬字,注意强弱对比。A2 和A3 乐段,情感开始迸发,逐渐走向高潮,这里要注意逐渐增多的八分休止符和十六分休止符,对演唱者气息的运用要求较高,在换气处要注意咬字清晰度的同时,还要注意气息对情绪的带动作用。

三、演唱风格与伴奏分析

这首歌曲由于情感前后有对比,短时值的休止符与在节奏紧凑时换气,都对演唱者对气息的控制力以及咬字吐词都有很高的要求,要将情感的表达和演唱的技巧恰到好处地结合起来。越是高潮部分,这几个难点融合度越高,在保证气息将喉咙打开的同时,用横膈膜来保持音的感觉,使高音虽然有短时值的中断,但依旧能够保留在鼻腔头腔之中。

最初使用三弦作为民歌《孟姜女》的伴奏。经过王志信先生的改编,正谱使用现代八十八键的钢琴伴奏,低音更加浑厚,震音与柱式和弦充满了情感的爆发力[3]。在A3 乐段,伴奏与旋律的紧张程度形成强烈的对比,紧拉慢唱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右手伴奏满篇的八分与十六分节奏交替出现,营造出满满的紧张感,在节奏紧张时突然出现的八分休止符与十六分休止符,更是增加了伴奏的紧张与不安,将情感爆发到极致。尾声的第一个乐句融入了戏曲的说唱元素,伴奏与旋律更是形成了紧拉慢唱的特点。

四、新民歌《孟姜女》的当代艺术价值

时代在发展,在变化,顺应时代潮流,将原来的民歌加入现代化的一些审美元素形成新民歌后,不仅传唱范围得到了进一步扩大,很多青少年也开始喜欢民歌,引发了他们对于民歌传唱的一波热潮。《孟姜女》这首歌的改编与传唱,就是最好的例子,它告诉我们,对于民歌发展创新,才能得到更好地传承,民歌进行再次的改编,融入时代的音乐元素,变得丰富多元才能受到更多人的喜爱,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这已经形成文化传承的一种时代潮流,这样的潮流将进一步把我们的传统音乐文化再次发扬光大。

新民歌从1957 年被大力提倡以后,在发展方向上有过一段时间的迷茫期,在时代背景的影响下偏重于对红色歌曲的收集与创作,其后又经历了一段时间的销声匿迹。现在,经过了时间的洗礼,新民歌又重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之中,《孟姜女》就是代表之一,民歌剔除了原先的一些糟粕,吸收了时代的精华,成为新的时代潮流,为民歌的传播、继承、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

猜你喜欢

附点休止符孟姜女
惯性释放在白车身关键接附点刚度分析中的应用
车身接附点动刚度后处理方法对比
古典重读之七
——力度与时间的游戏(上)
孟姜女哭长城?
缩写《孟姜女哭长城》
孟姜女不姓孟而姓姜
音止意不止,声断情不断
音止意不止 声断情不断
孟姜女姓孟吗?
画说乐理(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