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利用工匠精神加强中国传统音乐传承发展*

2021-12-01韩瑛

艺术品鉴 2021年30期
关键词:唱法民族音乐工匠

韩瑛

许多的中国传统音乐作品是民族生产生活中通过自身创造与外来文化交融形成的结果,就像少数民族音乐在汲取汉族等民族音乐精髓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民族文化特征形成了独特的富有魅力的音乐艺术风格与特点。本文认为只有通过宏观叙述与微观分析的研究思路,才能将中国传统音乐作品中包涵的地域性、民族性、本土性特征揭示出来,以此提高中国传统音乐领域的艺术理论探索、丰富民族音乐传承理论创新发展,同时,也为保护实践提供更为契合的理论支撑。

一、中国传统音乐传承的意义和价值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中国传统音乐的认知观念有了深刻改变,中国传统音乐不再作为一种神秘的音乐唱法存在于音乐活动中,而是逐渐演化成了一种传统音乐形态和形式,中国传统音乐传承的方法和意识都发生了一定的改变,一方面,是由于中国传统音乐从实用性向审美性过渡,艺术性大大提升;另一方面,是由于中国传统音乐传承与工匠精神的结合日益紧密。但是,我们发现中国传统音乐传承仍然最大化地保留了原始的途径,无论是唱法还是节奏都原汁原味地反映了过去艺人的传统技法和表演特征。与其他类型的音乐一样,中国传统音乐传承与民族生活场景呈现真实对应关系,既表达了对自然的崇拜,又赞扬了人们的艺术智慧,具有独特的写实和应景特征。中国传统音乐传承中至今仍然重视民族传统元素,观照独特的民族文化特征。目前,中国传统音乐传承的作品都是当地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反映了古老的人们生存模式、生活面貌,见证了不同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的流迁,因此,其传承活动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随着商业时代的标志日益鲜明,中国传统音乐传承遭受困境,许多珍贵的民族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消亡或者已经消亡,这种现象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和热议。中国传统音乐传承作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要结合工匠精神加强传承,这样才能将这些宝贵的精神遗产保留并发扬光大。

近几十年来,国家对民族音乐类文化传承保护越来越重视,这些音乐都是宝贵的民族精神文化的结晶,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面临着西方文化的冲击,生存危机日益严峻。通过加大传承保护力度,可以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助力,也为民族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提供有益的实践参考。中国传统音乐传承作为具体的传承事项,近年来,也受到了越来越多专业人士和中国传统音乐爱好者的关注,并且不同程度地为传承发力。

二、音乐语境下的中国传统音乐发展特征概述

在音乐语境描述中,时间和空间需要共同交织在一起发生作用,并构建出有意义的音乐语境系统。作为音乐语境构建的直接产物,许多的中国传统音乐作品具有丰富的历史感、深厚的民间底蕴以及浓烈的地方特性,还可以体现出民族的日常生产、生活方式以及民俗价值观。民族音乐语境辐射的场景很多,例如,家乡节日喜庆、民间生活集会、簧火节以及平时的婚丧嫁娶场合等,这些场景共同组成了民族音乐生活世界。在时空汇聚下的音乐生活世界里,有的音乐种类依然鲜活,有的则已经消遁于时空中。

中国传统音乐演唱时,通常采用的是直声唱法和花腔唱法。前者十分普遍。直声是指没有颤音、波音等装饰音的长音。有的歌手发直声时,会在首尾加一些滑音作为简单的装饰,有的歌手则完全不会使用装饰。直声发声需要歌手将自己的气息控制好,让气流均匀地碰撞声带,保持气息流出的稳定性,同时胸腔要保持松弛,腰部和腹部收紧力量,这样就可以让声音高昂嘹亮,传出很远的距离,听起来热情奔放,充满力量感。

直声唱法的出现与民族的生存背景有密切关系。中国传统音乐出现的自然环境具有独特性,许多民族生活的地域依山傍水,像东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生存的地域有河有山林,捕猎时同伴之间通过直声可以方便联系,危机时也能请求救援。当河水流湍急,河中间的人与岸边的人联系也需要高声呼喊。可见,这种生存环境造就了直声发声。例如,东北当地的鄂伦春族演唱“赞达仁”时,自然而然地沿袭了这种演唱方式,成为一种演唱技巧,形成了鲜明的民族文化风格。

研究一些少数中国传统音乐演唱后可以发现,歌手们都十分善于使用气息,他们在演唱高音区时力量十分强劲,力度十足,仿佛在向远方呼唤,收音干脆利索;演唱中音区时,声音结实绵密,充满质感;演唱低音区时,气息沉稳不虚,厚重感明显。所以说,这种高超的演唱效果离不开气息的合理运用。演唱者都有自己的一套科学呼吸方法,这是多年实践中摸索总结出来的科学规律。演唱前站姿要挺立,胸腔保持扩张状态,喉头要放松,将气息压在胸部及以下,演唱时腰背保持直立,用腰部和肋部控制气息的交换。观察他们演唱时的身体姿势,发现的确如此,歌手的表演非常自然,无论是吸气还是换气都不留痕迹,整体感觉非常放松。中国传统音乐歌手总体演唱时给人的感觉是声音嘹亮、气质豪迈、性情洒脱,表情洋溢着乐观积极的情绪。如果缺乏正确的呼吸技巧使用,就无法完成高超的演唱和表演。

民族音乐语境构建是中国传统音乐研究中应该关注的基本原则和要义。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只有将研究的音乐对象置于时间和空间的基础维度下,才能对其内容与形式进行合理地研究分析。我国中国传统音乐大多集中在北方地区,拥有上千年的历史,中国传统音乐具有鲜明的民间性、历史性、地域性特征。作为民族音乐中最重要的音乐形态之一,在日常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民俗当中随处可见到这种表演。可见,中国传统音乐与民族的生存和生活方式密不可分的,它是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国传统音乐歌曲的题材十分广泛,情感丰富,具有应时应景的特点,在创作和二度创作的过程中,倾注了艺人们大量的心血,经过“工匠精神”的打造,中国传统音乐歌曲代代相传,成为民族音乐艺术殿堂闪耀的明珠。

三、工匠精神与中国传统音乐传承结合的可能性

中国传统音乐传承过程中,工匠精神始终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离不开工匠精神,如果缺乏这种精神,传承就会流于形式,民族音乐当中的精髓无法有效继承发扬,最终会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事实证明,中国传统音乐传承与工匠精神密不可分,体现在许多方面。第一,中国传统音乐传承与工匠精神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中国传统音乐传承的对象是中国传统音乐唱法、唱腔技巧等内容,这些唱法唱腔是经过艺人多年打磨出来的,是一代代艺人反复提炼、加工而成的,具有较高的艺术感染力。这本身就是工匠精神的体现,如果没有工匠精神运用到美声创作当中,那么,中国传统音乐也不会具有艺术魅力。第二,中国传统音乐传承与工匠精神具有外在的相似性。工匠精神强调耐心、细致,强调过程与结果的统一,中国传统音乐传承恰好需要这些品质。当前在传承过程中,我们经常会看待传承内容过于空泛,流于形式,缺乏有意义的内容展示。在方式上也缺乏足够有创新的理念和路径,不仅浪费了大量的资金和时间成本,效果也不太理想。这正是缺乏工匠精神的体现。中国传统音乐传承必须要结合工匠精神,循序渐进的推进传承,一方面,要结合时代需求;另一方面,要将传承过程与结果有机统一起来。

四、工匠精神在中国传统音乐传承中的具体思路

工匠精神在中国传统音乐传承中具有积极的作用和帮助,因此,要加强工匠精神的应用。本文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以敬业的精神投入到中国传统音乐传承中。敬业是工匠精神中的首要原则。工匠精神要求每一位从业者必须热爱自己的职业,对自己的职业有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中国传统音乐传承工作者必须首先要敬业,对自己的传承使命有高度的认同,对传承工作要富有责任感。我国历来有敬业的传统,这也是中国传统音乐传承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在传承过程中,必须要发自内心的热爱中国传统音乐,愿意将传承作为自己一生努力的方向,将中国传统音乐里面的精髓传播出来,让其发扬光大。第二,以精益的态度投入到中国传统音乐传承中。精益是精益求精的简称,是每一位从业者应该具备的职业态度。中国传统音乐传承过程中,首先要熟悉中国传统音乐的唱法、技巧、唱腔等细节,必须拥有扎实的基本功。然后在传承中对传承的内容、形式进行合理安排,用科学的方式进行传承,不能流于形式。第三,以专注的方式投入到中国传统音乐传承中。专注就是内心笃定而着眼于细节的耐心、执着、坚持的精神,这是一切“大国工匠”所必须具备的精神特质。结合中外实践经验,传承者必须要具备坚持不懈的精神品质,争取成为中国传统音乐传承的忠实的匠人。当前一些传承者缺乏耐心和专注度,仅凭兴趣是无法长久的,这样不利于传承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具体注意几点:目标的专注、内容的专注、实践形式的专注,不能朝三暮四。中国传统音乐传承要与现实需要紧密结合,把握传承的一贯性。第四,以创新的手段投入到中国传统音乐传承中。“工匠精神”不是一味地守旧,还强调适时有所突破,有所创新。从历史来看,工匠是推动文明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传统音乐的辉煌成就就是由一代代工匠们不断地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根据实际需要大胆创新取得的。中国传统音乐是具有现实生命力的艺术门类,创新就意味着生命力,意味着与时俱进。当前融媒体的发展为中国传统音乐传承提供了契机和平台,应该采用线上和线下融合的方式,改变传统传承方式,扩大传承渠道,为传承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五、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探讨了如何利用工匠精神加强中国传统音乐传承发展。工匠精神对中国传统音乐传承是不可或缺的指导思想,也是重要的精神品质。本文认为,在当前中国传统音乐传承现状不容乐观的情况下,重新重视工匠精神,认真审视工匠精神当中的核心品质,有助于我们更好传承中国传统音乐。

猜你喜欢

唱法民族音乐工匠
90后大工匠
在高一年级音乐教学中深化民族音乐教学的实践
工匠风采
“中国唱法”不如叫“中式唱法”
浅谈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的融合
民族音乐处在“低谷”
论高校音乐教育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地位与作用
工匠神形
民族音乐教育的传承与创新
论科学的发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