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与火交融的建盏审美研究
2021-11-26詹文强
詹文强
(南平市建阳区博物馆,福建 南平 354200)
一、斗茶与建盏
建盏的兴起与宋代的饮茶方式密不可分,中国的饮茶习俗自汉唐一来就十分盛行,到宋代其饮茶方式极具特色,既不是唐代的煮茶,也不是现代的泡茶,而是点茶。所谓的“点茶”,饮茶时先把精细的茶末用开水冲点,并用茶筅用力搅拌,以使茶与水完全溶为一体,然后趁热饮用。如此独特的饮茶文化,从而衍生出“斗茶”这一竞技活动。蔡襄著《茶录》和宋徽宗著《大观茶论》对此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上自贵族皇室下至布衣之家,无不以斗茶为日常生活的一项乐趣。
斗茶之法首先要观其色,其次要视其汤。宋人斗茶以观色品评高低,以视汤区分输赢。《大观茶论》载:“点茶之色,以纯白为上真,青白为次,灰白次之,黄白又次之。”蔡襄在《茶录》中谈到建安斗试之法也说:“茶色贵白,黄白者受水昏重,青白者受水详明。故建安人斗试’,以青白胜黄白”。此所谓斗茶亦斗色也。同时,斗茶还须斗品,即斗汤(茶汤),以茶汤先在茶盏周围出现水痕者为输家,故茶录》中说:“视其面色鲜白,著盏无水痕为绝佳;建安斗茶,以水痕先者为负,耐久者为胜”[1]
由于宋人斗茶的优劣,一是汤色,即茶水的颜色,以白色为佳,《茶录》:“茶色贵白”“以青白胜黄白”。二是汤花,指汤面泛起的泡沫。如果汤花细腻均匀,有如“冷粥面”,就可紧咬盏沿,久聚不散,这种效果名曰“咬盏”。反之汤花泛起,不能咬盏,会很快散开。汤花一散,汤与盏相接的地方会露出“水痕”。要比茶色、验水痕,白茶放在黑瓷盏中,就极易显现。因此建盏具备了其它茶具所不可比拟的诸多优点。
一是造型奇特而朴实,口大底深,边薄底厚,胎骨厚重,胎质粗松,具有良好的保温性和隔热性。茶汤置于盏中,久热难冷,易于保温。二是釉色美观。在点茶时,茶水掀起的阵阵白沫,在建盏黑釉得我底色衬托下,形成强烈的色彩反差。盏内以兔毫、油滴、鹧鸪斑、曜变等纹饰,令人美不胜收,它既依托釉料配方的变化,又依靠窑内温度与气氛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纹理,从白色茶水中透射出来,使茶水增辉添色。蔡襄在《茶录》中的记载很说明问题:“茶色白,宜黑盏,建阳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熁(xié)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它处者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
伴随斗茶这种竞赛形式的风靡,建盏作为一个社会文化的载体,与斗茶相辅相成,互相为表里,共同推动着社会文化的发展。
二、建盏文化的基本内容
建盏文化的审美可以追溯至宋朝,得益于宋朝茶文化的发展,建盏伴随着点茶的兴起,迅速走入了我国古人的视域中,建盏文化也逐渐地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建盏作为黑釉瓷器的佼佼者把黑釉瓷器的生产推向了历史的高峰,令人刮目相看,无论胎釉、造型、花纹都开辟了实用功能与艺术欣赏的崭新天地。
建盏作为宋代文化的特殊载体,对它的研究不仅仅是对“器”的研究,“器”不过是表达建盏文化的载体和方式,我们更要通过表面上的问题,深入的去了解在其特殊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而现今建盏进入寻常百姓家中,如何对建盏审美价值进行有效的挖掘?只有让相关的人员及感兴趣的人员具备一定的建盏文化的基本素养,才能体现出建盏审美方法及标准探究的意义。
三、土火交融的建盏之美的审美方法和标准
(一)以“史”为美,设定建盏审美标准
建盏文化的发展与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具有密切相关的联系,就以建盏的审美而言,宋朝时,点茶和斗茶文化兴起,而建盏作为点茶和斗茶中的一部分,也逐渐成了被人们所审视的因素之一,而且随着人们社会地位和审美追求的不同,逐渐使得建盏的发展表现出了多样化发展,并逐渐形成了一定的审美标准。
受当时宋朝文化的影响,建盏的审美文化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建盏也激发了众多文人墨客的创作灵感,留下了一篇篇赞誉备至的诗文歌赋。蔡襄《试茶》:“兔毫紫瓯新,蟹眼清泉煮。雪冻作成花,云闲未垂缕。愿尔池中波,去作人间雨。黄庭坚《信中远来相访且至今岁新茗》:“松风转蟹眼,乳花明兔毛。”《丙江月·茶》:“兔褐金丝宝碗,松风蟹跟新汤。”苏东坡《试院煎茶》:“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用兔毫碗点注新茶,白色的茶汤泛起了小气泡,往往似盘眼、鱼眼;初沸之水点注茶汤,如飞杨的雪花,如飘浮的云彩,那声音又象拂响的松涛,与银白色金黄色的兔毫纹交相辉映,绚丽多彩。僧惠洪诗:“点茶三味须饶汝,鹧鸪斑中吸春露。”陈蹇叔诗:“鹧鸪碗面云萦字,兔毫瓯心雪作泓。”[2]
在当时社会文人雅士以及士大夫们的推动下,建盏文化的发展逐渐与当时社会的哲学思想相融合,摒弃了一些多余的、矫揉造作的成分,更显得和谐和自然,素雅、自然、简洁的特点展现的一览无余,斗茶诗文正反映了这种时代精神。令建盏的审美价值有所不同。
(二)以“实”为美,设定建盏审美标准
建盏起初是作为饮茶工具而被人所重视,所以在建盏的审美过程中,相关人员也可以基于建盏的功能进行评价。在依据建盏功能对建盏进行审美时,需要加强对建盏造型的研究和分析,根据建盏造型划分种类和审美标准,让建盏的审美和评价更具有合理性。
建盏的造型普遍古朴浑厚,手感压沉,采用手工拉胚成型。建盏整体器形经千锤百炼后基本不变,大致可分为束口、敞口、撇口和敛口四类。束口盏是建盏中最具代表性的品种,其碗腹较深,器型整体较饱满。口沿以下约1 厘米左右向内束成一圈浅显的凹槽,作用在于对茶汤分量的掌握,还可以避免茶汤的外溢。敛口盏口沿微向内收敛,斜弧腹,浅圈足,造型较丰满,常见中、小型器,小型器比例较高。撇口盏口沿外撇,口沿稍有曲折,斜腹,浅圈足,可分大、中、小型,此类碗大型器比例相对其他类碗较高,但成品率低,尤显名贵。敞口盏口沿外撇,腹壁斜直或微弧,腹较浅,腹下内收,浅圈足,形如漏斗状,常见中小型碗。不同建盏在斗茶中也有不同的功能。在如今的社会背景下,建盏在功能上被赋予了更多的功能价值,尤其是在收藏价值和陈列展示价值层面的价值。
(三)以“色”为美,设定建盏审美标准
建盏的釉色是建盏审美的主要内容,也是让建盏文化在漫长的文化史中能够长久存在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因素。所以在建盏的审美过程中,加强对建盏釉色之美的研究和探讨是必要的,相关学者可以通过借助对建盏釉色之美的研究,不断地规范和完善我国建盏的审美体系,提高建盏的审美标准。
就当前我国建盏文化的发展而言,建盏的釉色之美具有独特的魅力,在相同的胎土,釉料,制作工艺,产生出来的外观却是千变万化的,其主要有乌金釉、兔毫釉、油滴釉、鹧鸪斑、柿红釉、茶叶末等,釉面多光亮,玻璃质感强,主要采用器物倒扣垂直蘸釉法,施釉线齐整,一般施釉不到底,釉层厚,因釉汁向下流淌,口沿釉层变薄呈铁锈色,至施釉线处积聚成滴珠状[3]。乌金釉,有的表面乌黑如漆,有的则黑中泛青。建窑的乌金釉釉层普遍较厚,“色黑而滋润”,上乘者亮可照人,表现出庄重素雅之美。兔毫盏是建盏最典型且产量最大的产品,在黑色釉中透露出均匀细密的筋脉,因形状犹如兔子身上的毫毛一样而得名。所谓油滴,就是指胎釉之中的金属离子在高温中析出,冷却时在黑釉的表面上形成无数细小的点状斑块,形似油滴而得名。茶叶末属于杂色釉的一种,杂色釉一般认为都是火候不够高,建窑黑釉器必须在1300摄氏度左右的高温中方能烧成正品。并且多数的杂色釉它是意外得到的,不是刻意的,它是附属品,但它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由于数量少,它就更显的珍贵。不同釉色的建盏在审美的过程中具备不同的审美价值。
四、建盏是宋代茶文化的载体
与盛唐时期向往军功的博大文化气象不同,宋代则是个重建孔孟思想体系的理学盛行社会,时代精神已不在马上而在闺房,人的心境和意绪成了艺术和美学的主题。斗茶诗文正反映了这种时代精神,作为宋代斗茶的必选茶具,建盏在茶文化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建盏具有祥和自然的造型,在静态中寓有动感,体现了宋代文人士大夫对于天人合一和自然天成等理念的审美趣味,遵从自然之道获得淡泊、清静和怡然自得的心境。建盏表面上布满的形状各异的釉纹,大小、深浅、长短不一,显得稀疏淡雅,在白色茶汤的映照下,显得变化万千,给宋代建盏增添了诱人魅力,并最终演化成为了宋代茶文化的组成符号。在建盏的审美追求上,宋人超越了一般器皿的技巧性范畴。从这个意义上说,建盏作为一个文化载体,完美的契合了宋代的文化特性。
五、新时代背景下建盏文化新发展
近年来,宋代建盏在拍卖市场上逐渐受到青睐,成交价节节攀升。现代工艺师的烧盏技艺也逐渐走向成熟,涌现出不少佳作。在新时代背景下,建盏的受众面越来越广泛,使得建盏文化变得更加的丰富和多彩,所以在建盏的审美过程中,相关人员应当将其考虑在内,丰富建盏文化的审美体系,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建盏审美标准。
在建盏的审美中,对于传统的宋代建盏更多的要聚焦于其历史价值,但是一些不法分子把现代建盏进行酸化,浸土等一些方法进行做旧出理,冒充宋代建盏出售,因此在欣赏宋代建盏时仍需要掌握基础的鉴伪知识。对于现代优秀精美的建盏其审美的观察点则更应聚焦于其胎釉、造型、花纹上。对于一些普通的批量化生产的建盏则需要关注其实用性。同时,对于一些创新性的建盏,则要用一种探索发现的眼光去欣赏,打破一些固有思维,这样才能在新时代背景下创造出更加优秀更加符合时代气息的建盏文化。
结语:建盏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借助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逐渐地拥有了较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功能价值以及审美价值,在对建盏进行审美时,应当基于建盏的基本价值进行思考,将建盏中所蕴含的历史之美、文化之美、功能之美、釉色之美等都包含在内,不断地完善建盏的审美体系,提升建盏审美的标准,从另一个角度上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