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余音绕梁,化民成俗:论《国乐大典》的创新与传播

2021-11-26何昱烨刘瑾

黄河之声 2021年19期
关键词:国乐传统音乐

何昱烨 / 刘瑾

引 言

为了响应党十九大号召,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创新性发展,文化类综艺节目《国乐大典》秉承着以传播中华传统音乐文化为己任于2018年正式开播。在源远流长的中国历史中,国乐一直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但随着中国国力的攀升,公民的物质生活、国家的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新兴事物不断吸引着大众的视线,而对国乐的重视程度逐渐下降。因此本文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中,指出人们不应遗忘传统经典文化,中国社会发展的目光应聚焦于国民的人文素养上。《国乐大典》以新兴的形式传播国乐,使其重新焕发新的光芒。值得一提的是,《国乐大典》独辟蹊径,以竞赛的形式将国乐与现代音乐相结合,让新兴的元素注入到经典之中,以流行推动经典的再传播,同时也为文化传承类节目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一、《国乐大典》概况

广东卫视《国乐大典》是秉承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型原创文化类综艺节目,从第一季到第三季的播放内容来看,均以音乐作为媒介来讲述时代的故事,向大众普及国乐的文化知识,兼具观赏性和科普性,让观众在欣赏国乐之美的同时,感受中国传统文化魅力,并揽获了一批年轻粉丝。自从《国乐大典》第一季播出后便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国家广电总局曾对其评价为“2018年第一季度广播电视创新创优节目”,并荣登第八届中国电视满意度博雅榜卫星频道综艺类栏目满意度十强榜;第二季再创佳绩,收视率节节攀升,荣获第九届“中国大学生电视节赏析推荐作品奖项以及中国广播影视大奖第26届电视文艺星光奖”优秀电视综艺节目奖提名作品。第三季《国乐大典》依然保持良好势头,开播以来口碑收视“双丰收”,最高收视全国第三(索福瑞55城数据),更获得2020-CRIR中国媒介欣赏指数“年度最具欣赏价值电视节目”奖项。因其文化韵味和精良制作,业内专家评价:“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粤式音乐综艺美学,也彰显主流媒体的文化担当。”

二、《国乐大典》的创新性发展

(一)音乐创新:创造国乐无限可能

1、音乐风格多样性尝试,让观众喜欢国乐

《国乐大典》作为我国传统乐曲、乐器的展示平台,为适应当下大众对音乐的多元化审美需求,节目并不是简单地呈现传统乐曲,而是在保持国乐作为创作根本的同时,通过对音乐风格的多样性尝试,让观众欣赏到与时俱进的民乐,帮助观众能够更好地去理解和喜欢民乐。节目总导演林维桦在介绍节目的初衷时说:“团队将民乐以电视综艺的方式呈现给观众,就是为了让观众去接触民乐并喜欢上民乐,从而为复兴民乐奠定大众基础。”

节目中多样性的音乐风格尝试大概可以分为四类:第一,地域音乐与国乐的结合,其代表有陕北民歌《信天游》、广东音乐《旱天雷》、四川民歌《康定情歌》、新疆民歌《掀起你的头盖来》、蒙古音乐《乌兰巴托的夜》等。这一类型音乐体现出了中华传统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兼容并蓄之处,不同地区的音乐也呈现出了不同的风格。第二,流行音乐与国乐相结合,其代表有《大鱼》、《玛丽亚》、《火红的萨日朗》、《光年之外》、《卷珠帘》、《烟花易冷》等。这一类型的歌曲旋律通常朗朗上口,同时该类型的歌曲本身的知名度不低,具有一定的粉丝号召力,让观众能够更加易于接受。第三,电子、摇滚音乐的增添,其代表有《尽情舞动》《云宫迅音》《国乐金戈铁马》。电子音乐是当下比较流行的一种音乐类型,这一风格的运用体现了传统文化与当代科学技术的交融。第四,经典音乐的运用,其代表有魏晋时期的《酒狂》、《小河淌水》、《愁空山》,这一类型的音乐乃是国乐的经典之作,具有较高的鉴赏性和艺术性。通过对这四类的分析,可以看出《国乐大典》为推动中国传统音乐,吸引大众的目光以达到化民成俗的效果费尽心思。

2、民族音乐元素合理利用,展现国乐之美

在音乐创作改编中,《国乐大典》打破了音乐类节目单一的展现形式。在民族调式的运用、唱腔上对民族特色技巧的选择,以及配器上对传统乐器都做了全新的编排,同时糅合了戏曲、话剧、舞蹈等元素,将国乐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例如《左手指月》就将粤剧《帝女花之香天》的念白、具有中国民族文化元素的说唱、打击乐、二胡、古筝融合在一起,赋予了音乐的丰富感。这样的编排,不仅做到了创新,同时还表达了原曲中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除此之外,还有《大鱼》对蒙古马头琴、呼麦和开道锣的运用,《云宫迅音》对尺八和新疆弹布尔的运用、《魂斗罗》对口弦琴和牧笛的运用等。通过对民族音乐元素的运用,使观众接受到了我国不同民族的音乐文化,获得了别具一格的审美体验。

(二)模式创新:国乐“永葆青春”

国乐作为一种高雅艺术,如何通过电视媒介来进行传播是《国乐大典》需要突破的关键。《国乐大典》总结了前两季的经验,第三季摒弃了前两季“竞演+鉴赏+点赞”的模式,携着“国乐正青春”的口号,并引入了全新的赛制结构。国乐召集人、跨界音乐家吴彤历经一年遍寻全球,集结64名来自全球各地的青春乐手。他们有的是求学海外顶尖学府的编曲能手,有的是浸润于国乐世家的传承人,还有的是引领国风潮流的网络红人,当然也有各种有趣、有才、有颜的宝藏新秀,颜才俱佳的小姐姐们。这64名青春乐手经过六大赛段的激烈竞演后,将组建一支“青春国乐团”。

正是通过这些青春国乐手的演绎,进一步展现了中国民乐的深厚艺术魅力,源远流长的国乐才更加易于走进大众的视野。如在第三季中,《国乐大典》不仅展示很多大家熟悉的乐器,还向大众展示很多冷门乐器,如四胡、雁飞篪、弹布尔、扬琴、低音革胡、巴乌、柳琴等,打破了这些古老乐器一直以来与大众的距离感。节目总导演林维桦这样解读第三季的主题:“青春是永恒的主题,《国乐大典》给予更多有梦想的青春国乐人,用他们自己的声音和方式来表达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倡勇于创新,为传统的国乐注入青春的血液。

(三)内容创新:真人秀展现国乐内涵

《国乐大典》作为一档综艺节目,有着其自身的叙事逻辑。节目组通过“舞台竞演+观演区实时观察+排练室自然记录”三大空间相互串联、相互交织的节目形式,从不同的维度和视角建立起对乐手的全方位认知。这种综艺化的表达方式,无疑对电视节目的叙事策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助于引发观众的心理共振和文化共鸣,给观众带来更多的想象和空间。

《国乐大典》节目在叙事策略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引入真人秀环节。在播放内容中添加了舞台背后的故事,从多方面展现了乐手们最真实的一面,使得舞台前后相辅相成,使受众更能设身处地的感受到表演的魅力。如来自伯克利音乐学院的乐手吴昱忻,他用八年的时间来寻找古老的乐器低音革胡。低音革胡发明于上世纪建国初期,后因不如提琴更适合做低音声部,民乐团不再使用。但是吴昱忻带着自己的热爱和执着,在敦煌乐器厂找到了仅存的一把革胡。可惜找到的时候,基本上是损坏甚至报废的程度。经过重重困难,最终将低音革胡修复好,在《丝绸之路》、《天下无双》、《斯卡布罗集市》这些曲目中都再现了低音革胡这古老的乐音。在这精彩演绎的背后有着国乐人对国乐最真挚的感情,有着国乐人对国乐传承和发扬的信心。《国乐大典》通过舞台前后的有机融合,节目的叙事空间得到了拓展,同时给观众营造了一个真实的体验感,这是节目创新的精华之处。

(四)技术创新:视听盛宴,加速国乐发展

《国乐大典》的舞美设计和视听氛围是这档节目的又一点睛之笔。前两季在舞台设计上,偏向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寻找形象。而新一季的舞台设计理念不同于前两季,是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加入了展望未来的元素。新一季采用“筑巢引凤”的造型,舞台平面轮廓以传统乐器四弦琵琶为造型,将舞台造型、功能与传统民乐表达融为一体。在不同的乐曲演绎中,舞美也因乐而变,每一首曲目都有自己独特的意境和氛围,有的古典、有的时尚、有的华丽、有的朴素。如演绎曲目《大鱼》时,用马头琴、中阮、高胡和打击乐合力绘制了一场蔚蓝色的国风音乐梦。音色浑厚的马头琴在演奏中模仿出了鲸鱼叫声,惊喜和感动融入碧波万顷,眼前仿佛能望见碧波万顷。这种听觉与视觉上的相辅相成,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产生余音绕梁的审美快感,令观众沉浸其中、回味无穷。

三、《国乐大典》的文化传播价值

(一)推动经典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发展

面对现代飞速的变迁和发展,我们要继承和发扬经典,更重要的是赋予其生命力,让其具有时代精神以适应社会的发展趋势。“假如艺术还多少有点意味的话,那么,它必须是现实的,必须是生活的组成部分”①,而不仅仅是作为一种形式的存在。那么如何实现经典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并推动经典文化的现代化发展,有待于业界和学界关注并研究。自《国乐大典》开播以来,就引发了各界的关注,收视率不断创新高,这为经典文化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事实上,《国乐大典》开创了全新的模式,将经典转化为大众乐于接受的表达形式,如在编曲上采用中西融合的音乐形式,遵循了大众的审美趋势;在传播平台上,节目组还将音乐作品放置酷狗音乐、酷狗短酷上,并达到了730万的播放量,适应了当今人们收看电视节目方式的转变。总的来说,《国乐大典》运用现代技术演绎传统国乐美学,让传统与现代深度交融,真正实现了经典文化进入普通大众生活,为推动经典传统文化现代化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弘扬国乐经典,增强民族自信

《国乐大典》所关注的,不仅是国乐的创新型展现,更是通过音乐这一媒介将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传递开来。国乐作为中华文化的载体,在历史的长河中一般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在小圈子中进行,因此导致了传播力度不足,大众无法对其进行认知,从而阻碍了传统文化的传播,逐渐被时代的洪流所吞没,被当下的大众文化所取代。面对这一现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②大力弘扬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文化。同时也意识到大众传媒是良好的文化传播媒介,而且文化类综艺节目也以丰富的传播模式和浓厚的文化内涵赢得了诸多良好的称誉,而其中《国乐大典》凭借着其特有的创新模式与传播优势,肩负起了弘扬国乐经典的重任,培养了受众对中华文化的自信以及对中华传统审美的认同。

结 语

音乐能启迪和净化人的心灵,大力弘扬国乐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国乐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将其传承下去,取决于电视人和各行各业的共同努力。总制片人何伟说,“从2016年初开始筹备、策划初衷就是为了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向世界展现大国文化自信,用创新性的手段展现出中华文化的恒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国乐大典》作为当下浮躁社会的一股清流,为我国文化类节目制作开辟了一个新的方式,通过对其创新的深入剖析,可见其为传播中华文化不懈余力,同时也从收视率中可看出节目所带来的效益,为促使民众塑造高雅的精神境界与追求更好的价值理想而提供了优质的平台。■

注释:

① 赫伯特·马尔库塞著,李小兵译.审美之维[M].桂林:广西师范人学出版社,2001:177.

②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OB/OL].新华网,2016-5-17.

猜你喜欢

国乐传统音乐
诗韵二胡,国乐传承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国乐改进社”的历史回顾
音乐
音乐
抗战时期新国乐思想研究概述
秋夜的音乐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