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母语负迁移在汉俄口译教学中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2021-11-26李立民黄春蕊

关键词:译员口译俄语

李立民,黄春蕊

(华北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河北 唐山 063210)

引言

口译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心理认知过程,它要求译员瞬时完成话语理解和言语转换。影响口译过程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母语负迁移”影响尤为突出。所谓的迁移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当母语和目的语具有相同或相似的语言形式和语言特征时,母语对所学外语产生正迁移影响,反之则产生负迁移影响。口译过程亦是如此,如果译入语与母语的表意结构差别较大,母语负迁移则对口译过程产生极大的阻碍。

目前国内二语习得领域对母语负迁移的研究多数集中在母语对英语学习造成的负面影响,而俄汉口、笔译,特别是汉俄口译与负迁移的关系研究相对缺乏实证研究。以认知语言学的框架理论为理论视角,以汉俄口译教学实践中学生常见语法错误为语料,以母语负迁移影响口译的言语结构差异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应对母语负迁移的口译教学策略,以期待提高翻译专业口译教学质量,培养高水平口译人才。

一、框架理论视角下的“母语负迁移”现象

20世纪70年代,语言学家菲尔莫尔(Fillmore)将计算机科学中的框架理论(Frame Theory)引入语言学中,并将框架理解为人类对信息加工和处理的“认知结构”。这种认知结构是认知主体在生产、实践中积累的感知经验,并以语言为载体和工具,在认知活动中不断调取已有知识,处理新的信息。由于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感知经验,因此不同民族的框架激活机制以及认知单元模型也不尽相同。每种语言都用某种“独特的方式”描述和记录这个世界,这种语言的“独特性”一方面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语言世界图景”,另一方面造成了语言结构差异,引起翻译转换困难。

“框架”结构类似立体的单元格子形状,处在“单元格”顶端的是言语交际中“缺省的信息”,即交际情景中未出现的或者是变化的部分,处于“单元格”底端的是已知的知识或信息,即言语交际中未变化的部分或固有的模式。言语交际过程中话语接收者不断调用单元格中已知的信息来处理未知信息,形成言语交际活动。

认知单元格中充满了大量的标准化的情景模式,这些标准化的情景模式对理解信息内容、描述事件,得出结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翻译的过程中译员在“认知单元格”中不断搜寻已知的知识来填充“缺省的任务”,当标准化的情景模式不能满足情景需要的时候,此时译员会用“近似”的元素替代语言或文化中缺失部分。在交际语境下每一个语言基本单位(词汇)的每次使用都意味着某个“框架”的激活,因此,翻译的过程从认知的视角来看,是“框架”选择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当“母语”与“目的语”在认知结构上差距较大时,译员常常会受到母语语言习惯的影响,形成“母语”对“目的语”翻译的负迁移影响。

翻译过程中译员难免要受到固有文化和思维定式的影响,从语言结构到选用词汇都会表现出强烈的本民族语言特色,例如,“大学生都关心国家大事”一句中的“关心”在中国学生的认知思维中常常激活"заботиться"的语义框架,因为汉语言认知中的关心“个人”与关心“国家”是同一个语义框架,而俄语言文化则不同,关心国家大事要用“感兴趣”(интересоваться)或表现出兴趣这样的表达方式(проявить большой интерес к политической жизни страны)。翻译是框架激活的过程,而这一过程中信息调用机制在俄汉语言中存在差异,因此形成了翻译过程中母语对目的语的负迁移影响。

二、克服母语负迁移影响在口译教学中的作用

口译教学是翻译人才培养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口译教学从最初的课程培训到今天的专业教学走过了70多年的历程。早期口译教学是以译员的直觉和经验为基础的“学徒式”的培训方式,母语负迁移对口译的影响是以经验的方式传递的。如今西方主流的口译教学理念是以“语义”、“认知”和“释意”为核心的翻译模式,教学过程更加关注信息的处理和加工问题。

进入20世纪80和90年代后,在西方口译研究追求科学范式的背景下,口译教学研究也开始探索“科学”理念,形成了以口译认知处理过程和口译技能分解为基础的教学理念。美国学者Ericsson和Simon在认知心理学范畴内提出口译教学分为认知阶段、联系阶段和自动化阶段。口译学习者在认知阶段调用更多的认知资源来完成听辨理解、短时记忆和多任务操作等过程;在联想阶段,口译学习者通过有意识练习,不断试验、犯错、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阶段学习者逐渐掌握口译的各种方法,并在各种方法之间建立联系;在自动化阶段,学习者对各种程序和方法达到熟练掌握,运用自如,同时也释放出更多的认知资源。

有关口译过程中认知资源的分配问题,已有研究结果表明口译过程中源语理解和语码重构双重加工任务并行,会消耗译员大量的认知资源(林洁绚等,2015;赵晨,2013;Macizo&Bajo,2004,2006)。汉俄口译过程中母语为汉语的译员会把有限的认知资源优先分配给“转换”阶段,也就是俄语输出阶段,因为大多数情况汉语原文信息不会引起译者太大的困难,而困难在于将原文信息格式化并重新编码的过程。

口译教学过程这是在这一阶段帮助学生克服母语负迁移影响,输出正确的译文,并形成口译技能。汉俄口译过程中母语负迁移的干扰来自汉语言文化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在一定程度上阻碍译员在俄语中调用某些词语和结构框架,影响“新知识”的形成。根据语言类型学研究,世界上的语言具有许多共性。但由于各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及思维方式,其语言也不尽相同。属于印欧语系的俄语,有词形变化,词序比较灵活,注重句子形式,结构完整,采用多种连接手段(如前置词,关联词等),是一种重形合的语言;而属于汉藏语系的汉语,没有词形变化,词序相对固定,注意内在意念,不受形式的约束,是一种重意合的语言。两种语言结构差异较大,因此克服母语负迁移对汉俄口译的影响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三、母语负迁移在口译教学中的干扰路径

母语负迁移现象的本质是语言认知的问题,是信息在口译人员认知系统中激活认知框架的过程,在语言的具体层面则表现为语法和语义等范畴。母语负迁移现象在最近几年引起国内外语言学家,特别是外语教师的兴趣,出现了许多学术著作。目前国内二语习得领域对母语负迁移的研究,多数集中在母语对英语学习造成的负面影响,而口译,特别是汉俄口译与负迁移的关系相对缺乏实例研究。我们在口译的教学实践中选取部分材料,归纳了母语负迁移对汉俄口译的干扰因素。

(一)近似混淆

汉、俄语言中有许多词部分意义重合,但在具体语境下所表达的含义并不相同,造成口译过程中常常出现混淆之处。例如,“她爱生气”,“她爱游泳”,“她爱唠叨”,这里“爱”这个词的含义是指“经常发生的行为”,而中国学生很容易想到"любить"(爱祖国的“爱”)。汉语中的“爱”与俄语中的любить部分意义是相同的,而另一部分可能存在形似而意不同的问题,口译初学者经常产生翻译错误。再如,俄语中“用车”送人отвезти和“不用车”送人отести是二个不同的词。原文“病人已经送到医院”中的“送”在俄语中应为отвезли,而不是отнесли.

另一种情况,俄语中一些词意义相近,但在词义性质,修辞色彩方面有明显区别,它们常常只与汉语中的某个词相对应。汉俄口译中常常选错词汇,导致误用。举几个实例:

Любоваться, наслаждаться相当于汉语的“欣赏”,但любоваться限指通过视觉获得美感愉悦,而наслаждаться则无此限制。因此翻译“赏月”时,应用любоваться Луной,而翻译欣赏音乐、欣赏夜晚的宁静则须用наслаждаться музыкой, наслаждаться ночной тишиной.

(二)搭配异同

词的搭配关系同样体现了翻译过程中的语言认知关系。俄语中很多词的搭配性与汉语并不完全一样,比较突出的是动词与名词,形容词与名词,副词与动词的搭配关系。例如汉语说“洗”照片,而俄语说проявить фотографию,意思是“呈现”照片。如果学生翻译时,选用了洗衣服的“洗”(стирать),就会产生严重的误解,造成翻译错误;再举另一实例,汉语原文中“我清楚地记得”这句话中“清楚”一词并不是俄语中的ясно,而应该翻译成"Я хорошо помню",意为“我很好地记得”。此外,汉语可以说“有个问题我很好奇,想问问您”,而俄语则应该翻译成:“我对你有一个好奇的问题”(У меня к вам есть любопытный вопрос)。再如,汉语原文“中国人很能喝热水的”,俄语对应的表述为"Китайцы активно пьют горячую воду"(中国人积极喝热水),原文中的“能”不能翻译成"мочь",因为"мочь"表达的是主体完成某一行为的可能性,而原文中的“能”是经常喝热水,喝很多的热水。这样,俄语中的“很好地记得”“好奇的问题”“积极地喝水”等表达方式都有其独特的搭配习惯,但汉语却很少这样表达,这就对口译人员的翻译转换引起了较大的困难。

(三)语序干扰

口译中俄语的表达顺序主要是通过主语和谓语,特别是谓语动词来拉动整个语义表达的。其它成分,如状语和定语的位置相对自由。母语负迁移现象在语序方面表现得比较明显的语法项目就是限定从句。汉语不存在定语后置的情况,人们在对一个名词进行修饰时,将做定语的修饰词全部放在名词之前对其进行修饰。而俄语中存在大量的包括定语后置在内的限定关系结构,常见的是带"который"或其它关联词的定语从句。当定语部分过长的时候,人们一般会把定语部分放在所修饰的名词之后。例如,“相爱的人分手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Бывают случаи, когда влюбленные расходятся),在汉语中,人们会把“一件很平常的”这个修饰语放在名词前面,因为这符合汉语遣词造句的习惯,而在俄语中,这个句子应该是由когда引导的限定结构"бывают случаи, когда",将定语从句放在所修饰的名词之后。由此可见,汉语和俄语在定语的使用位置方面是不一致的,这样母语负迁移对翻译,特别是瞬时的口译就会产生消极影响。

(四)异构排斥

俄汉语言的结构性差异很大,俄语中有很多句子结构跟汉语言的思维习惯很难协调,因此它们不易进入学习者的认知框架结构,被排斥在活用范围之外。这类句子结构需要刻意学习才能掌握。俄汉语言中均有表达情感、心理状态的句子,汉语中常用主语引导,多为人称句,例如,“病人想呕吐”、“我感到恶心”等。俄语中常用无人称动词来表达,全句多为无人称句,上述两句分别翻译成俄语为"Больного тошнит"和"Меня подташнивает"。

汉语中常有一些无人称句子的形式主语是由词组来表达的,例如,“干了体力活吃饭才有胃口”,“早晨读书才有效率”,“在沙发上睡觉真舒服”,俄译过程中对应的结构可以由带ся动词单数第三人称做无人称谓语来引导句义,上述例句用俄语分别可以说"Охотно естся после физической работы","По утрам всегда хорошо читается","на диване комфортно спится"。此外,还有一部分句子结构中前一部分指出的是“存在的事实”,后一部分用“就得”、“就是”来引导“事件必然的功能或行为的合理性”。这类句子结构在口译转换中很难掌握,需要特殊记忆。例如:长了脑袋就得思考(на то и голова, чтобы думать);长了一双手就是为了干活(на то и руки, чтобы работать)。

四、口译过程中“母语负迁移”的应对策略

母语负迁移在口译及口译教学中的影响不可忽视。口译员翻译过程中依据母语的语言认知框架为译语输出提供表意结构,此时母语独有的认知框架结构,语义表达方式对译员的认知资源分配都产生消极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应对策略。

问题1.按字直译,语义缺失

汉译俄过程中,译员由于受到汉语思维框架影响,常常会出现按字直译,语义偏离或缺失。例如,原文“年轻人想要检验一下家庭的默契程度”中“家庭的默契程度”在俄语中可以表达为"семейная совместимость"(家庭兼容性),而不少学生译员按照字面意思翻译为"уровень согласия"(一致性水平),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造成语义偏离,引起误解。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受母语语言结构的影响,按字面意思直译,引起语义缺失或偏离。

策略1.

针对此类问题,在翻译教学中应侧重语言结构训练,笔译在前,口译在后。在笔译训练中除了词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掌握语法结构,扩大俄语原文阅读量,找准俄语表达方式。

问题2.句构空缺,表达无力

汉译俄过程中由于受到母语负迁移的影响,译员常常会出现俄语句子结构空缺,在短时间内找不到合适的语言结构来表达译文,特别是原文中出现了大量的隐喻和成语的表达方式,口译时很难快速做出反应。例如,“如果非师范类毕业生想当老师的话,可以通过考试,获得教师资格证书,也有可能成为一名中小学教师”这句话中“非师范类毕业生”的俄语表达结构与汉语差别较大,俄语应为"выпускники без педагогического образования"。学生如果没有拓展阅读,往往在短时间内很难找到准确的表达结构,造成句子结构缺失,表达无力。

策略2.

解决这类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加大拓展阅读量,按照1:3的比例,给学生提供3倍的补充阅读材料,并在阅读过程中归纳积极词汇、词组结构等表达手段,进一步提高俄语表达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问题3.文化空白,替代不准

汉语言文化中有很多特指物,中医、中药、武术、节日、传统和习俗等,它们在俄语中形成了语言文化空缺,在翻译过程中通常采用替代或转换的方法来填补空缺词,以完成等值翻译。汉俄口译中这种替代或填补空缺需要短时快速完成,学生译员常常出现替代不准确的情况,造成翻译错误。例如:“我们用八抬大轿都抬不动他,他好大的架子”,八台大轿是中国特有事物,具有较高的民族文化特色,八抬大轿是最高礼遇,没有对应的俄语成语,如果译成"на паланкине, рассчитанном на восемь носильщиков",译文读者接受的只是概念意义。通常被翻译成"из кожи вон лезли"(拼劲全力,费劲九牛二虎之力)更容易被译语读者所接受,有效地传递语用色彩。这种文化空缺词的翻译学生在汉俄口译过程中常常出现替代不准,翻译效果不佳的情况。

策略3.

根据汉俄口译教学实践经验,解决类似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做特指物翻译专项练习,教师带学生做大量的成语翻译、隐喻翻译以及特指物翻译等专项训练,不断提高学生转换技巧,培养空缺填补专项技能,提高成语及隐喻翻译的准确度。

五、结束语

母语负迁移现象是汉译俄过程中常见的现象,由于俄汉语言认知结构的差异性,在口译过程中母语负迁移的消极影响不可避免。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扩大阅读,丰富句子结构,积累成语表达手段,培养俄语思维,提高翻译准确率。此外,教师应该采用多种手段来提高汉语成语、隐喻及文化特指物的口译专项技能。在拓展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比较法,有意识地教授学生俄汉两种语言结构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让学生进行对比学习,从而逐渐减少母语负迁移带来的影响。

猜你喜欢

译员口译俄语
基于中国英语口译能力等级量表的典型口译活动分类探究∗
中医口译的难点与处理策略探究
信息时代背景下关于针对本科生的俄语学习APP的思考
口译中的“现场学习”
对中国口译近25年来的研究综述
里加市长因讲俄语屡被罚
口译中的“陷阱”
译员扮演何种角色?
略论笔译与口译的区别
改进俄语教学方法 提高俄语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