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传播学视角看外宣翻译
——以“古泉州(刺桐)史迹”简介英译为例

2021-11-26郑金海黄杰辉

关键词:刺桐传播学泉州

郑金海,黄杰辉

(1.闽南理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福建 泉州 362700;2.福州理工学院 商学院,福建 福州 350506)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以及“走出去”战略的稳步推进,高质量高效力的对外交流与沟通显得尤其重要,外宣翻译作为对外传播中国的重要渠道,近年来备受翻译学界的广泛关注。张健将外宣翻译置于全球化语境下考量,将其定义为“以汉语为信息源”,以国外受众为对象,通过各种媒介,将汉语翻译成各种外国语,让世界了解中国、懂中国[1]。外宣翻译已成为翻译学界研究热点,近年来各大期刊刊发该主题的文章呈增长态势。通过主题检索词“外宣翻译”在知网检索近20年(2001-2020)相关成果,检索出1842篇文章,其中发表在核心刊物的文章达222篇,约占12%,其中有71篇发在外国语言文学类核心刊物,约占核心刊物发文总量的32%,发在三大翻译类核心刊物有46篇,约占外语类核心刊物65%。这表明在国家战略指引下,近年来,学界对外宣翻译研究热情高涨,相关研究成果呈增长趋势,外语界尤其是翻译学界对外宣翻译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核心刊物刊发的与外宣翻译相关的文章中,涉及的研究对象或研究视角极为广泛,或探讨翻译策略,如曾剑平谈翻译融通策略[2];或从中国“走出去”战略切入,如王俊超利用企业网页语料库探讨中国企业“走出去”外宣翻译研究框架[3];或从传播学视角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如胡庆洪和文军对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译本的探析[4]。不难看出,尽管近20年来外宣翻译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令人遗憾的是,从传播学视角探析外宣翻译的文章仅6篇,其中涉及“古泉州(刺桐)史迹”外译的文章也不多。当前,中国文化“走出去”是国家的重要战略,在此背景下开展与该主题相关的翻译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古泉州(刺桐)史迹”是宋元时期(10-14世纪)产生并遗留下来的与海洋商贸文化相关的遗迹,是“海丝”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已更名为“中国: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出于对外有效传播“海丝”文化的现实需要,以传播学为理论基础,分析泉州市旅游局出版的《泉州旅游指南》(A Tourist Guide To Quanzhou)(以下简称《指南》)中的“古泉州(刺桐)史迹”简介英译文(中英文对照),供参考借鉴。

一、翻译的传播学阐释

传播学经典理论是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提出的5W模式,分别对应于传者、内容、媒介、受众和效果等五要素。该模式厘清了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和基本内容,对未来的传播学研究具有重大影响[5],但它是线性传播过程,忽略了传播要素间的互动关系[6],也并未涉及各要素和外部社会环境的关系。传播过程理论将传播的概念界定为组成信息的各个要素间互联互动的过程[5]。这个概念揭示了传者和受者在传播过程中是相互影响的,传播过程是一个要素间相互作用的连续体。吕俊是国内较早从传播学视角研究翻译学的学者,他把翻译学置于传播学理论框架下,将其界定为传播学的一个特殊领域,本质是跨文化信息交流和传播[7],为翻译学研究提供了新视角,拓宽了研究思路,从理论上论述了传播学理论指导翻译研究是切实可行的。翻译本质上是跨文化传播,翻译产品到达受众后产生怎样的影响也是翻译研究的重要内容,翻译研究不能不关注受众。尹明明指出,全球化背景下的外宣翻译是跨文化信息传播与交流,为实现有效的传播效果,就必须重视受众研究[8]。翻译策略的选择同样离不开研究受众,汪庆华认为,关于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翻译策略问题,最重要的是翻译出来的东西能被目标读者接受[9]。在文军和胡庆洪看来,传播学研究特别重视“人”,尤其要把目标受众置于中心位置[4]。因此,在外宣翻译中译者应认真研究受众,包括其心理需求、文本期待、受教育状况、阅读习惯等,在此基础上,选择适当翻译策略,这样翻译产品才有可能被受众接受,才能真正谈得上中国文化走进外国人的世界,才算是一个完整的传播过程。综上,传播学和翻译学在本质上和研究方法上具有共通之处,所以传播学理论指导外宣翻译研究具有可操作性。

二、传播学视角下“古泉州(刺桐)史迹”简介英译的基本原则

“古泉州(刺桐)史迹”简介英译是旅游外宣翻译。外宣翻译本质是信息翻译,具有信息传播的功能[10]。具体来说,“古泉州(刺桐)史迹”简介英译主要是通过语言手段向英语国家读者勾勒一幅风景迷人又具人文气息的旅游胜地,激发他们的旅游动机,吸引他们去目的地观光。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在充分发挥自身主体性的同时,仍需遵循一些原则,其中应优先考虑受众需求,尽最大努力获取受众对译文的认可,诱导他们购买旅游产品或服务。

(一)顺应受众阅读习惯

外宣翻译是跨文化交际行为,由于英汉民族生活环境、认知及思维模式不同,导致他们在语言表达风格和语篇结构布局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在语言表达风格上,汉语侧重用华丽辞藻来写景,文风偏向文学语言,主观性较强;英语侧重用平实的语言来写意,语言朴实无华,客观性强[11]。在语篇结构布局方面,汉语倾向分—总结构,一般是先详细介绍旅游目的地信息,为下文总评作铺垫,评价信息通常置于文末;英语则倾向总—分结构,先对旅游地功能、地位等信息予以概括性评价,再描述旅游地各景点的具体信息。英汉语言差异要求译者在语言转换时要牢记目标语读者的阅读习惯,从形式和意义上灵活调整汉语旅游文本,规范译文语言表达习惯,提高译文在英语国家的接受度和交际的有效性,激发潜在游客去目的地旅游。

(二)满足受众心理需要

需要本质上是有机体的一种不平衡状态,正因为如此,有机体才表现出对内外环境有持续的需求,可以说,不平衡状态是导致有机体对内外环境不断产生需要的根源[12]。因而,译者要关注目标受众的各种需要。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指出,当生理、安全保障等基本生活需求得到基本满足后,人们倾向于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比如情感和归属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等[13]。因此,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在基本需要得到基本满足后,人们选择外出旅游,以满足体验异域文化、开阔视野等较高层次需求。M. Zain Sulaiman和Rita Wilson认为,个人生活的社会环境是心理需求赖以生存的土壤并受其影响,从新奇体验(strangerhood)、真实体验(authenticity)、消遣娱乐(play)和目的地印象(destination image)等视角分析诱发旅游的外部因素[14]。通过多维度分析诱发旅游的因素,从社会心理视角为译者重构旅游外宣翻译提供很有理论价值的参考。“古泉州(刺桐)史迹”是“海丝”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泉州浓厚的风土人情、习俗、史迹等地方特色文化,是吸引海外游客出境旅游体验异域文化的关键所在。因此,译者要时刻关注受众的社会心理需求,灵活运用翻译策略,在目标语文本中描绘一幅风景怡人兼具人文气息的画面,吸引海外潜在游客来泉州旅游,打造“海丝”旅游文化品牌。

三、“古泉州(刺桐)史迹”简介英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古泉州(刺桐)史迹”正处于申遗的关键阶段,高质量的译文无疑会让泉州备受关注,赢得良好外部形象,助力成功申遗,但研究发现,《指南》中遗迹简介的译文存在两大问题,不利于对外传播。基于此,拟依托传播学视角和外宣翻译原则,探究“古泉州(刺桐)史迹”简介的翻译策略。

(一)源语文化信息不凸显

中西文化差异导致英汉读者对同一事物的概念的认知存在显著差异,因此,译者很有必要分析受众的文化概念,帮助他们选用适当的翻译策略,重构与目标文化相称的概念[15]。汉语旅游景点介绍涉及朝代、古建筑、地名、人名等中国特色文化元素,国外受众不熟悉,英译时也很难在异质文化中找到对应词,直译会让国外读者不解甚至误解,故考虑音译处理。音译是由于两种文化中没有类似概念而暂时无法在目的语中找出合适的词汇翻译源语的翻译方法[16]。音译是借助一种语言的语音系统规律,用一种语言的语音释意另一种语言的语词,汉译英时音译通常是用汉语拼音传递源语的语音特征。郝瑞松认为,意义的产生不能等同于音译的语言符号相加,通常还要补充译者的认知,常用的方法就是通过加注对音译部分进行阐释[17]。这为翻译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考察《指南》发现,不少译文音译后没有提供必要的解释性说明文字,国外受众仍然不理解,严重影响源语文化信息的对外传播。

例1:天后宫始建于宋庆元二年(1196年),其建筑群至今仍保存着宋代构件和明清时代的木构建筑,较完整地保存有雄伟的大殿、后殿等古代建筑,宫内“闽台关系史博物馆”收藏、陈列有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物和民俗文物。

原译:Built in 1196, Tianhou Temple still maintains Song’s structure and the wooden architectures of Qing Dynasty. Majestic main halls and back halls are also well preserved in the temple, inside which the Historical Museum of the Relations between Fujian and Taiwan has collected and displayed great quantity of precious historical relics and folk custom relics.

天后宫是“古泉州(刺桐)史迹”的一处重要遗迹,供奉着海神妈祖。该句简要介绍天后宫古老的历史、独特的建筑。妈祖文化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桥梁。蒋长春等认为,经过上千年的演变,妈祖文化已发展成具有独特的文化渊源,蕴含着丰富的人本哲学和民俗文化,同时还留下了许许多多独具特色的古建筑、碑刻、志书、祭具等物质遗产[18]。这些是吸引海外游客旅游观光的新奇点,应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加大对外宣传力度。考察译文,发现以下几个问题。首先,“天后宫”直接音译为“Tianhou Temple”,译文受众很有可能理解为普通寺庙,而不是与妈祖文化信仰戚戚相关的寺庙,大大降低海外妈祖信仰受众的旅游兴趣,传播效果大打折扣,所以很有必要阐释“天后宫”的文化信息,突出源语文化,引导译文读者了解“天后宫”特有的文化。其次,汉语突出朝代是为了表明其历史悠久,对中国读者而言,一目了然,但译文受众未必清楚。“宋庆元”具体是什么年代?宋代和明清时代在中国历史的具体时间是什么?这些是理解原文的关键点,也是译文读者的关注点。因此,译文必须对“宋庆元”进行阐释,南宋(1195-1200)第四代皇帝赵扩的年号为庆元,改译为the Qingyuan reign of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同时加注说明宋代和明清时代的具体起止时间。

改译:Built in 1196 (the Qingyuan reign of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Tianhou Temple [Mazu was enshrined inside and received the title “Tianhou” in the Qing Dynasty (1636-1912)] still maintains the structure of the Song Dynasty (960-1279) and the wooden architectures of the Ming Dynasty (1368-1644) and the Qing Dynasty (1616-1912). Majestic main halls and back halls are also well preserved in the temple, inside which great quantities of valuable historical relics and folk custom relics are on display in the Historical Museum of the Relations between Fujian and Taiwan.

例2:泉州府文庙亦称“孔庙”,是奉祀孔夫子和泉州古代文化教育的殿堂,我国东南诸省最大的孔庙。始建于唐开元末年,整个建筑规模宏伟,文化内涵丰富,融中原文化和闽南古建筑艺术于一体。

原译:It is the palace of Confucius and Quanzhou’s ancient cultural education. It was built at the end of Tang Kaiyuan period. Its buildings are large-scale, magnificent, and of special specification and profound cultural connotation, integrating Zhongyuan culture (the origin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with Minnan (located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Fujian province, consisting of Xiamen, Zhangzhou and Quanzhou) ancient architectures.

原文主要向外国受众介绍泉州文庙宏伟的建筑规模和独特的建筑文化特征。首先,原文面向中国读者,“规模宏伟”、“内涵丰富”等四字结构突出文庙的建筑规模和文化内涵,“整个建筑规模宏伟”和“文化内涵丰富”是评价性信息,主观性意味较强,直译会显得啰嗦,可考虑省译法,突出主题,简明扼要,符合受众的阅读习惯。其次,原文信息零散,为了提高整体传播效果,在整合原文信息的基础上译出源语的两大主要信息即可。泉州府文庙位于泉州市区的“孔庙”,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殿堂”,此处应结合源语语境,译出其语用含义,并突出其地理位置。另外,外国受众不了解何为“中原”和“闽南”,在音译基础上注释,帮助他们了解中国区域文化特征。

改译:Built at the end of Kaiyuan period [the reign of the emperor Li Longji (713-741)], Confucius Temple in the urban area of Quanzhou city is the largest one in the southeastern provinces of China. It is the temple to enshrine Confucius and learn ancient cultural education of Quanzhou. The whole building is grand in scale and rich in cultural connotation, integrating Zhongyuan culture (the origin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with Minnan (located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Fujian Province, consisting of Xiamen, Zhangzhou and Quanzhou) ancient architectures.

综上所述,汉语旅游景点介绍蕴含丰富的历史人文景观,地方文化色彩浓郁,由于英汉语读者的历史认知背景不同,为汉语读者所熟悉的历史背景知识,国外受众未必清楚,英译时如果处理不当,将无法准确传译原文信息,不利于传播地方特色文化,更谈不上吸引译文读者去实地旅游。为有效提高旅游对外宣传效果,针对古建筑名、地名、人名、朝代等文化专有项的英译,可以运用音译加注释或提供简短的解释性说明文字的翻译策略,以便国外受众了解地方特色文化,提高外宣效果。

(二)英译文可读性不高

从美学标准来看,来自不同文化的读者由于长期受特定语言文化环境影响,他们已经形成一种稳定的审美,这种审美使得他们在语言使用方式上存在差异,也造成旅游文体迥异的语言表现手法,最终导致在不同语言环境下语言审美标准差异显著。因此,在跨语言文化背景下,译者应尽量使用译文读者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只有这样,呈现在读者眼前的译文才有可能感染他们,才谈得上译文获得与原文相似的读者效应。从这个层面来说,旅游外宣翻译更应注重“原文和译文间信息内容和文体功能的对等,而不是语言形式上的对应”[11]。因此,汉语旅游景点英译必须牢记译文读者的审美心理和欣赏习惯,坚持以贴近国外受众思维习惯为中心的翻译原则,使译文最大程度为国外受众接受。考察《指南》中“古泉州(刺桐)史迹”简介英译后发现,原译文读起来拗口,翻译腔重,达不到好的传播效果。

例3:整体有保护完整的大成殿、元代石桥泮池、露庭和崇圣殿、明伦堂、泮官、蔡清祠、庄际昌状元祠、李文节祠等诸多建筑,集宋、元、明、清四朝代建筑形式的孔庙建筑群之精华,是泉州现存大型宋代建筑之一。

原译:Quanzhou Fuwen Temple becomes the Confucius groups of buildings which collect the architectures of Song, Yuan, Ming, Qing Dynasties, turning to be the biggest well-known and fully regulated Confucius Temple as well as one of the large existent Song’s buildings.

原译主要有以下几处问题:第一,“泉州府文庙”的英译要明确文庙的所指,尤其是其地理位置。第二,原文罗列府文庙内所保留的众多建筑名称,是为了强调府文庙规模宏大,如果照搬全译,有堆砌、表达不顺畅之嫌,影响译文受众的审美心理和阅读习惯。因此,每一座具体建筑名称可省去不译,以“numerous groups of architectural buildings”予以概述。同理,“集宋、元、明、清四朝代建筑形式的孔庙建筑群之精华”可以保留首尾两个朝代以说明年代起止,并加注具体时间,将中间非关键信息省略不译,用“四个朝代”一言以蔽之,免去不少麻烦,时间表达反而更清楚,行文也更流畅,译文也合乎受众的阅读习惯,大大提高读者对译文的认可度。第三,英汉语行文布局差异显著,汉语倾向分—总结构,英语则相反。另外,当原文中出现一些不合乎逻辑的表达时,翻译时要根据正常的逻辑对语序作适当调整[19]。原译忽略英汉行文逻辑结构差异,顺序翻译,不符合国外受众的阅读习惯;原文逻辑顺序内隐于字里行间,“集……之精华”时间上应发生在“保护完整”之前。因此,英译时应调整语序,理清句群间逻辑关系和英汉行文逻辑结构差异。

改译:As one of Song’s large-scale architectures existing in Quanzhou, Confucius Temple in the urban area of Quanzhou city absorbs the architectural quintessence of Confucius temples built during the four dynasties from the Song (960-1279) to the Qing (1636-1912) and intactly preserves numerous groups of buildings.

例4:老君岩是世界现存最大、年代最久的道教石雕造像。其雕艺卓绝、生动逼真的造型,精美传神的韵味,夸张写意的线条,质朴淳厚的内涵,天人合一的意境,使这尊石像显得格外亲切可爱,充满令人心驰神往、百看不厌的魅力。千百年来,历经风雨沧桑,依然栩栩如生,神采奕奕,与大自然浑为一体,见证了清源山唐宋时期道教文化的兴盛发达。

原译:Laojun Stone Statue, with the most exquisite carving skills and longest history, is the largest existing Taoism stone statue. For thousands of years, after going through tough experiences and vicissitudes, it still remains intact and integrates vividly with nature, showing how Taoism culture of Qingyuan Mountain flourished in the Song Dynasty period.

汉语旅游景点介绍力求行文工整、音形意皆美,语言表达常用四字结构和平行对偶结构,不吝于词语重复堆砌,而英语讲究用字简洁明了,语言朴实,客观传递信息。原文用词精炼,四字句连珠,朗朗上口。“其雕艺卓绝、生动逼真的造型……魅力”,该句四字结构和同义重复旨在突出老君石像雕艺的鬼斧神工,直接译出反而使国外受众不解甚至误解,读起来也不流畅。因而,此处可用“exquisite and extraordinary”两个形容词抽象概括核心信息,其它非关键信息省去不译。“令人心驰神往、百看不厌”译为“make you fascinated and desirable of numerous revisits”,其中两个并列形容词对应原语的“心驰神往、百看不厌”,添加“you”缩短了读者和旅游目的地间的距离,顺应受众的心理期待,起到很好的外宣效果。正如陈小慰所言,翻译是一种修辞行为,它通过译文语言影响受众,促使其改变态度和采取行动的话语模式[20]。后半句“千百年来,……见证了清源山唐宋时期道教文化的兴盛发达”是汉语常见的无主句惯用表达法,英语句子表达通常要明示主语,英译时应添加主语“the stone statue”,顺应英语行文语法规则的需要,实现译文“文内连贯”,迎合受众阅读习惯。其次,原文第一句主要是向读者说明老君岩石像在世界的历史地位,第二句是要表达其精湛雕刻工艺,两句不宜糅合在一起。再者,为了让英语读者清晰地理解原文中“老君”的所指,对“老君”的翻译宜采用音译加注释,使读者一目了然。

改译:Laojun (Lao Tzu) Stone Statue is the largest existing Taoism stone statue with the longest history in the world. The carving of the stone statue is exquisite and extraordinary, making you fascinated and desirable of numerous revisits. For thousands of years, though the statue has been subject to winds and rains, it still remains intact and vividly integrates with nature, witnessing how Taoism culture of Qingyuan Mountain flourished during the Tang (618-907) and the Song (980-1279) dynasties.

例5:石像雕于宋代,高5.63米,厚6.85米,宽8.01米,席地面积55平方米,取自巨型天然岩石雕琢而成。

原译:The statue with length of 5.63 meters, thickness of 6.85 meters, width of 8.01 meters and space of 55 square meters was carved from huge natural rocks in Song Dynasty.

原文是对老君岩造像构造特点、占地面积和取材的简介,四组数据反映出老君岩造像庞大、雕艺精湛,是古泉州在宋代海上贸易兴盛时期道教文化繁荣的历史见证。原文有两处问题,其一是原文认为石像雕于唐代,英译文却译为“Song Dynasty”,必须进一步考证石像的具体雕刻时间。“古泉州(刺桐)史迹”当前正在申遗,官方网站关于老君岩造像的相关介绍为其提供了有力佐证,石像应雕于宋代(960-1279)。译文受众对中国的历史背景也不甚了解,必须对宋代在中国历史的具体起止时间加注,便于国外受众了解石像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其二,原译文把“高5.63米”的“高”误译为“length(长度)”,不符合原文语义,严重影响了原文信息的准确传播。

改译:Carved from huge natural rocks in the Song Dynasty (960-1279), the stone statue is 5.63 meters high, 6.85 meters thick and 8.01 meters wide, covering an area of 55 square meters.

综上所述,《指南》英译文中未坚持译文读者审美心理和阅读习惯为先的情况可谓俯拾皆是,但囿于篇幅所限,本文在此不再举例。为有效解决该问题,在深入理解原文基础上,通过重组、增补、减译、语序调整等翻译方法,使原文和译文的文体特征尽量保持对应,以满足国外受众的心理需求和阅读期待,实现信息的有效传播。

四、结语

翻译是对外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翻译学和传播学在本质上都是信息文化交流与传播,全球化背景下的外宣翻译研究从传播学视角切入显得尤其必要和重要,二者的有机结合有助于拓展研究视角,丰富研究内容,对新时期的跨学科研究具有理论借鉴意义。“古泉州(刺桐)史迹”是“海丝”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传播学视角研究译文读者需求,对“海丝”文化“走出去”战略下的外宣翻译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翻译是跨越语言文化障碍的重要桥梁,翻译过程不仅仅是语际翻译,更是两种文化的沟通,全球化背景下的外宣翻译应坚持目标受众为核心,以传播中国文化作为选择何种翻译策略的基点,并参照其他因素选用适当的翻译方法,使译文既能传播好中华民族文化,又能在最大程度上适应目标读者需求,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为繁荣人类文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猜你喜欢

刺桐传播学泉州
泉州
论泉州北管的“杂揉性”
镇馆之宝
——泉州宋船
探析中西传播差异 彰显华夏传播魅力
泉州十二时辰:重返“刺桐”
和你一起成长——写在福师大泉州附中50周年校庆之际
刺桐叶过氧化物酶对水体中联苯胺的降解
传播学理论对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作用探讨
刺桐胜景 知多少
泉州刺桐花咏兼呈赵使君(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