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与殖民地关系的文本考察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难点释疑
2021-11-26张祥永
张祥永
(海南医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海南 海口 571199;海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海南 海口 571158 )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会提出这样的疑惑: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在推动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到的客观作用是什么,即殖民侵略与中国封建社会的瓦解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有什么关系?其实,这个问题可以归纳为一个核心的问题域:资本主义与殖民地关系究竟应该如何正确客观科学对待。关于此,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曾做过相关阐述,马克思在资本主义与殖民地关系理论方面亦有经典论述,仔细研读《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以下简称《统治》)《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以下简称《未来结果》)这三个经典文本就可以领会旨要,明晰理路,只有坚持马克思有关殖民地和资本主义关系的相关理论,才能为我国近现代史相关重大理论问题研究奠定坚实基础。
概括起来,马克思有关殖民地和资本主义关系的相关理论可以概括为三个“两”,即“两重使命”“两极相联”与“两种进程”。欧洲资本主义用野蛮方式将近代文明和先进的工具把落后民族纳进资本主义先进的文明进程中,然而,这种作用是相互的,就像打开窗户呼吸新鲜空气却传来了噪音一样,西方新兴的科技文明、工业文明同时被东方落后国家的相对先进的道德文明所洗礼,只有在这两种文明相互碰撞过程中,资产阶级才能得以长续发展。此外,由于两种文明进程的相互作用同时存在、并行运动,从而导致自殖民一开始东方落后国家就被动卷入世界体系,当然,这个体系毫无疑问地由西方主导,由资本主义主导。这个突如其来的、陌生的世界体系在形成之初就遭遇这种待遇:它曾一度因西方殖民主义的罪恶性受到包括中国在内的被西方殖民的落后民族的强烈排斥,当然,这种拒绝是徒劳的。而且,西方资本主义各国已经对东方市场形成了难以告别的依赖,没有东方作为其源源不断的原料供应地和商品及资本输出市场,资产阶级寸步难行。除此之外,以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为例,这种相互作用还体现在:资本-帝国主义把“秩序”送给东方落后民族,通过野蛮入侵方式破坏旧中国,客观上促进了旧中国的灭亡和新中国的诞生,然而,中国把因反抗所致的“动乱”传导给资本主义国家,通过破坏这种市场,不断引发西方国家的经济和政治危机,从而导致欧洲革命的爆发,客观上又促进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可见,在“两极相联”这种特殊的场域中,殖民主义一方面要极力推翻东方落后国家原有的难以为继的旧体系旧秩序,另一方面又不得不为了自身利益在那里进行必要的被动建设,“破”“立”共进,在这种“两重”使命中,殖民地国家的社会经济只会变得越来越畸形。
一、“两重使命”——“破”“立”结合的资本主义殖民地侵略
马克思的两部经典文献——《统治》和《未来结果》直接道出资本主义侵略对殖民地的双重影响,学界在研究马、恩关于此问题的论述时,也大都是参考这两个文本中的基本观点。“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重建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86页。。”由此,马克思对资本主义与殖民地关系作出直接评价。在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关于殖民统治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发展问题,一些持所谓“殖民有功论”和“告别革命”的历史虚无主义者有意夸大殖民统治对中国近代社会封建经济的瓦解作用,宣扬其“加速中国资本主义发展”而反对革命甚至诋毁革命意义,其中有些所谓学者就是以马克思《统治》中的相关论述为依据进行论证,然而,《统治》只有与马克思相关问题的另一姊妹篇《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紧密结合才能成为客观评价资本主义与殖民地关系的全面文本依据。资本—帝国主义有“破坏性使命”却没从根本上做到“建设性使命”或许成为殖民地国家革命的根源。由此可见,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大历史任务—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两者之间关系,没有民族独立的国家富强注定是空中楼阁,民主革命的发生具有必要性和必然性,“告别革命”者的理论从根本上就是错误的。
(一)破坏性的使命体现在:英国在印度的统治破坏了印度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使这种结合归于消失,自给自足的农业也宣告瓦解
马克思指出,英国的统治虽然摧毁了印度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之基,但同时也扫除了束缚印度生产力发展的最大障碍,从客观上促进了当地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其实就是印度史上一次最伟大的革命,然而,“印度人失掉了他们的旧世界而没有获得一个新世界,这就使他们现在所遭受的灾难具有一种特殊的悲惨色彩,使不列颠统治下的印度斯坦同它的一切古老传统,同它过去的全部历史断绝了联系(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79页。。”此外,印度的贫穷和落后直接源于英国的巧取豪夺。
(二)建设性的使命体现在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兴建了大量工厂、创建了交通和通讯设施等三个方面
1.确立了土地私有制英国为了满足自身掠夺需要,在印度通过各种措施确立了主要的两种土地私有制—柴明达尔制和莱特瓦尔制,对于印度而言,这种制度有利于提高农民积极性,并且使大量贫农成为印度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廉价劳动力。
2.兴建了大量工厂英国商人把资产阶级的工厂制度引进至印度,并利用其存在的廉价劳动力和丰富原料,降低成本,增加利润。当然,这种英商制度同时被资产阶级效仿,并日益成为英商的强大对手。
3.交通和通讯设施的创建铁路运输网的发展为印度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近代新兴通讯方式的发展使印度与外界联系加强,并加入世界市场。
不仅如此,马克思对此从人道观和历史观两个层面做了评述,从人道观角度来看,马克思指出“亲眼看到这无数辛勤经营的宗法制的祥和无害的社会组织一个个土崩瓦解,被投入苦海,亲眼看到他们的每个成员既丧失自己的古老形式的文明又丧失祖传的谋生手段,是会感到难过的(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82页。。”由于英国的殖民统治,印度人民不仅失掉了自己的家园,更失掉了民族文明及自身生活方式,由此导致精神极端贫困,英国殖民者却没有因为征服给他们建立一个新世界,由此可见资产阶级具有极端伪善性,其殖民统治也具有极端肮脏性。从历史观角度来讲,马克思认为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不仅符合资本主义全球扩张规律,而且适应了印度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印度的自然经济和村社制度已经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这成为其停滞不前的主要原因,印度历史要往前发展,仅凭自己的力量难以完成,因此,英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就不自觉的充当了印度历史的助推器,对此,马克思说“英国不管犯下多少罪行,它造成这个革命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
从上述分析可以得出,“英国资产阶级将被迫在印度实行的一切,既不会使人民群众得到解放,也不会根本改善他们的社会状况,因为这两者不仅仅决定于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还决定于生产力是否归人民所有(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89页。。”所以,殖民统治只是在客观上为印度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物质基础,印度只有抓住契机,进行一场伟大的社会革命,才能改变自身状况。
二、两极相联——发达的西方与落后的东方
除“两重使命”理论研究,关于资本主义与殖民地之间关系,学界还集中于对西方先进资本主义和落后东方民族“两极相联”理论研究,马克思1853年5月的《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详尽论述了东西方社会“两极相联”理论,此外,为更进一步阐述先进的西方与落后的东方之间的“两极相联”关系,马克思在《鸦片贸易史》《对华贸易》等文献中,从多维度进行了更为深刻的分析阐释。
如果说《统治》和《未来结果》的内容主要基于马克思关于西方资本主义对落后国家的“破、立”理论分析,那么《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则是从东方落后国家对西方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反作用及两者相互作用深入阐述,三个文本相互观照、相得益彰,丰富了资本主义与殖民地关系的理论内容。
“两极相联”原本是辩证法大师黑格尔用来论述自然界发展规律的理论,马克思借此解释东西方社会唇齿相依的发展关系,可谓形象却不失贴切。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何以“两极相联”?西方列强把先进文明和资本逻辑送往东方,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发展,加速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然而,力的作用具有相互性,在这一进程中,中国同时把战争动乱输送到西方世界,中国人民通过不断的反抗斗争,极力破坏列强在中国的市场,从而引发一轮又一轮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危机,继而引发欧洲革命,对西方社会的发展又起到促进作用。由此可见,人类由进入到世界史后,不同国家和民族无论处于何种发展水平,彼此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因此,当今中国所秉承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符合人类历史发展规律,致力于“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价值体系的构建,应当成为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共同使命。
(一)发达西方之于落后东方——把“秩序”送进来
众所周知,中国自清代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以英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打开世界市场,发展资本主义,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大门,先后发动两次鸦片战争进入中国市场,随后,西方列强相继侵犯中国,中国由此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然而,正如前所述,马克思“两重使命”理论认为,尽管西方列强的入侵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严重灾难,它却打破了近代中国“天朝上国”迷梦,打破其与世隔绝、闭关自守之状,加速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完结进程,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现代化发展。
1.列强坚船利炮打破了中国闭关锁国状态,中国近代与世隔绝时代从此一去不复返
长期的与外部隔绝,使清王朝沉浸于“天朝上国”的迷梦,这种盲目排外政策,大大限制了中国航海事业发展和对外经贸的进行,限制了近代中国人的视野,在世界先进文明形成并发展的进程中,中国人逐步落后并丧失众多发展机遇,在现代化的洪流中失去优势。
然而,在历史成为世界史后,没有哪一个国家能独行其外,英国的坚船利炮使清廷迷梦破碎,“物产丰盈”的清政府遇到洋器物便不堪一击,正如马克思所说:“满族王朝的声威一遇到英国的枪炮就扫地以尽,天朝帝国万世长存的迷信破了产(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08页。。”像不列颠入侵印度一样,英国的入侵从情感上和人道上具有极端残忍性和伪善性,但从历史发展角度看,的确是充当了历史不自觉的工具,中国的封建社会从此趋于急速瓦解。
2.鸦片在麻醉部分中国人的同时,唤醒了部分中国人的民族意识
马克思因此也说:“历史好像是首先要麻醉这个国家的人民,然后才能把他们从世代相传的愚昧状态中唤醒似的(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08页。”。鸦片战争将清政府的软弱无能暴露无遗,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其中最具有代表意义的是太平天国运动,它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根基,而且对于这一运动,马克思也曾在《中国革命与欧洲革命》中给与中肯评价,再一次证明鸦片战争在客观意义上唤醒了中国人,推动了农民起义的爆发。然而,鸦片并没有真正彻底麻醉中国人,相反,它唤起了民族意识的觉醒,推动了中国近代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步伐。
3.西方工业品瓦解了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改变了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结构
中国在早期的对外贸易中一直处于入超地位,根本原因一方面在于中国封建经济自给自足,对外国产品需求甚微;另一方面中国的茶叶及纺织品成本低,在贸易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但列强将其归因于中国闭关锁国,这也是鸦片战争的直接动因。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家利用中国开放的通商口岸疯狂向中国倾销商品,随着列强纷纷入侵和中国半殖民地化逐步加深,中国的封建自然经济遭到瓦解,使中国形成半封建化社会。
(二)落后东方之于发达西方——把“动乱”送出去
事物间作用是相互的,这正是自然界“两极相联”规律的社会运用。发达西方在对落后东方利用强盗手段进行掠夺之时,落后东方也必然会以某种特定方式予以反作用。由于当时的中国处于封建王朝末期,资本主义几无发展,因此这种反作用以一种消极方式进行—引发或者加剧欧洲危机,继而推动欧洲革命爆发。马克思十分巧妙地将“两极相联”规律引喻至中国革命与欧洲革命。
1.欧洲政治革命某种意义上为中国革命所引发
自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开始的反侵略斗争引发了中国一场又一场反清运动,场面极为剧烈,中国很多地区因此不能正常生产生活,导致列强对华贸易不能正常进行,所以:“欧洲人民下一次的起义,他们下一阶段争取共和自由、争取廉洁政府的斗争,在更大的程度上恐怕要决定于天朝帝国(欧洲的直接对立面)目前所发生的事件(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07页。。”两种看似关系不大但又极为密切联系的事物,在马克思笔下分析的非常透彻。
2.中国对鸦片贸易的合法化加重欧洲经济危机
18世纪70年代东印度公司垄断了鸦片贸易之后,就以价值剪刀差形式不断赚取中国利润,马克思认为:“印度的英国当局的收入,足足有七分之一要靠向中国人出售鸦片,而印度对英国工业品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又是取决于印度的鸦片生产(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13页。。”如此,中国若使鸦片贸易合法化,导致的直接结果便是:一是制定高额关税,二是使种植鸦片合法化,其对英印政府的打击可想而知。对此,马克思也曾直言不讳地指出:“英国政府在印度的财政,实际上不仅要依靠对中国的鸦片贸易,而且还要依靠这种贸易的不合法性(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36页。。”
三、两种进程——征服过程中的“技术文明”和“精神文明”
在新航路开辟以前,不同民族交往异常稀少,基本处于各自封闭状态,不同类型的文明相对独立封闭,历史以民族史状态存在,资产阶级大工业生产打破了这种历史的存在形式,各国、各地区之间交往日益扩大,并形成彼此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统一有机体。随着民族交往不断加深,文明交往的进程也在不断深入和扩展。
资本主义大工业不但使生产和消费成为世界性的,开辟了世界市场,而且“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1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5页。。”文明交往最初的表现形式是一种渐进式相互影响相互渗透过程,这便是两种进程中第一种文明进程——技术文明。
从马克思、恩格斯文本考据来看,“技术文明”这一进程又可以梳理出两个过程:第1个过程是资本主义内部文明征服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资产阶级使农村屈服于城市的统治。它创立了巨大的城市,使城市人口比农村人口大大增加起来,因而使很大一部分居民脱离了农村生活的愚昧状态(1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6页。。”第2个过程便是资本主义全球扩张过程,即外部文明征服过程。它利用了机器大工业改进,在交通便利基础上,又借助于资产阶级的低廉商品,使资本从欧洲走向东方和全世界,在这一技术文明扩张过程中,充满了血腥和惨不忍睹的压迫,资产阶级用这种违背人性的方式征服了“野蛮民族”:“正像它使农村从属于城市一样,它使未开化的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1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6页。。”
多数文本考据证明,马克思恩格斯对“技术文明”进程持一种赞扬态度,对于资产阶级文明的外部扩张,也给予了相对积极的评价,比如,恩格斯曾针对中国近现代发展历史说过:在中国“这个一千多年来一直抗拒任何发展和历史运动的国家中”,也是“随着英国人极其机器的出现,一切都变了样,并被卷入文明之中(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72页。。”
当然,正如我们在第一部分中关于“双重使命”阐述所指出的,马克思恩格斯一方面从人道主义角度出发,强烈谴责了欧洲文明对落后东方世界的野蛮侵略和征服,另一方面又从历史发展进程角度出发,认为西方技术文明入侵,总体上推进了人类文明进程。
此外,马克思恩格斯还发现:资本主义征服过程(技术文明进程)同时生成着另一种“文明进程”;《未来结果》中,马克思首次对这一进程进行了阐述:“野蛮的征服者,按照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本身被他们所征服的臣民的较高文明所征服(1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86页。。”之所以被称之为“永恒的历史规律”,是因为这条规律是亘古不变的而且是被反复论证的:“这也说明了民族大迁徙后的时期到处可见的一件事实,即奴隶成了主人,征服者很快就接受了被征服民族的语言、教育和风俗(1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78页。。”可见,这一“文明进程”中的“文明”特指精神文明。
关于两个“文明进程”关系,可以从资本主义发展史中理清脉络。资本主义从欧洲起源,我们都很清楚的事实是:资产阶级是工业大革命的产物,然而,从整个历史发展过程来看,欧洲经历的封建社会时间不长,从精神文化、历史底蕴等各方面看,欧洲落后于中国,资产阶级可谓是技术的“早产儿”,欧洲资产阶级在这种环境中迅速发展,速度之快,以至于使精神文明大大落后而导致不足以支撑资本主义社会的各项制度,因此,欧洲的资产阶级在精神文明层面“先天不足”,相对于欧洲,被征服的东方各民族尤其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悠久,底蕴丰厚,精神文明层次高,因此,在资本主义扩张和征服过程中,存在着两种进程的“双向互动”,即:欧洲资本主义在通过技术征服落后东方的同时,也无可避免的吸收东方的文化、教育、风俗等精神文明。由此也可以看出,与“两重使命”和“两极相联”一样,“两种进程”在分析资本主义与殖民地之间关系问题上是同一问题的不同方面,三者在此问题的分析过程中相辅相成,相互补充,成为不可分割的一个有机系统。
“两重使命”理论为正确认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资本主义与殖民地关系问题提供了基本遵循,“两极相联”理论从西方先进国家与东方落后民族相互作用方面更加完整地论述两者之间辩证关系,是“两重使命”理论的有益补充。“两种进程”理论从殖民侵略中的技术文明进程和精神文明进程生成逻辑出发,系统阐述东西方国家之间“双向互动”关系,成为前两种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三种理论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成为理清资本主义与殖民地关系的重要文本依据,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难点释疑提供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