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下思政课教学图像化方式探索
——以讲好中国故事为视角

2021-11-26张华金谢费斯

海南开放大学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图像思政资源

邓 飞,张华金,谢费斯

(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131)

当前,随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新媒体触角已经延展到社会生活、教育等各方面。而图像作为信息技术重要载体,在其逐渐取代文字传播过程中,产生了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如短视频、表情包、动态图、动画创作等。这些图像无论其形态如何变化,它们存在的共同意义就是通过“图像符号”对信息进行传播。在这一过程中,作为主体的人对图像的认知、表达、理解以及再传播等发挥了重要作用。由此催生出的图像时代表达方式与机制等又对人的思想塑造与价值观形成有着重要影响,例如在思政课教学中,通过“图像符号”的合理运用可以缩小“教师‘讲不清’、学生‘听不懂’”之间代沟。究其原因主要得益于视觉认知方式,有助于将抽象逻辑转变为具象图像话语,并与网络时代大学生所呈现出的交流方式图像化倾向所相适应。讲好中国故事,同样离不开图像文化支持。通过2次信息加工处理,融入中国故事资源,运用适当方式与方法,充分发挥图像化方式叙述优势,规避文字叙述的单一、晦涩、复杂等弊端,让中国故事的叙述更加主题明确,重点突出,简单易懂。同时也有利于中国故事在大学生中实现2次传播,对于重构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有着重要现实意义。

一、图像文化对讲好中国故事的积极作用

在图像时代讲好中国故事,必须用好图像时代各种平台,既包括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各类直播应用以及小程序等。在图像文化时代,各类图像相关的应用、客户端层出不穷。人民网开展的关于大学生网络使用情况调查显示:大学群体互联网使用率已接近100%,且其每天使用移动互联网的时间是高于PC互联网的。另外,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显示:网络直播用户已达4.33亿,网络视听用户达7.59亿,青年大学生移动互联网平台下载率和使用率最高,15-19岁之间人均APP应用达66个,20-29岁之间人均APP也达到了54个。此外,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大学生使用短视频类和综合视频类等影音APP,超过半数的使用时间在一小时以上。

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是当前图像传播的主流群体,他们对新鲜事物有着强烈好奇心和更快接受与使用能力。微视频、短视频、表情包、动态图、静态图等正发展成大学生构建自我形象不可或缺的“图像符号”手段,比如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热衷于观看网络直播、聊天使用表情包等本身就表现出了大学生群体普遍的图像化交流倾向。这种倾向在认知层面有着较高认同,为通过图像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搭建了良好平台基础,为更好地推动中国故事图像化传播提供了可能。

(一)图像文化提升了中国故事传播的视觉效果

相比文字传播,图像文化更有较强表现力,它一方面可以将文字所要传播的内容进行直观、感性再造,另一方面,图像符号可突破地域和语言限制,相对优于单一文字传播。除了上述一般优势外,图像文化在教育教学领域还有其特殊优势,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可视化、具象化等图文信息清晰度更高。在思政课教学中可以有效弥补话语传播的清晰度的弊端,同时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例如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逆行者的图片、医务工作者摘下口罩时的图片以及中央电视台等媒体24小时的不间断直播等,都比单一的文字更能引起人们情感共鸣。第二,由于图像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重要资源之一,常常被用来引起学生注意、理解和记忆,这主要由于图像符号自身能够起到对信息强化作用。讲好中国故事中的图片资源与其他图片资源最大区别就在于中国故事图片资源是一种“精神象征”,其本身具有着较强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能够对人产生潜移默化影响。第三,图像中的色彩、符号等多样元素的构成比起单一的文字叙述更能够满足人们心理选择偏好,这就如同制作授课课件时,通常都会采用不同颜色或字体将关键内容突出一样,更能符合人们认知。

(二)图像文化拓宽了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要求

新媒体的广泛普及与应用,打破了学生学习的空间与时间限制,这对于思政课教师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机遇在于借助新媒体,可以更好地发挥思政课在“第二课堂”中的价值引领和在学生“闲暇时间”的思想引导作用。一方面有助于解决课堂教学主渠道形式单一等问题,另外一方面也有助于促进思政课教学图像资源开发,创新思政教育教学活力。而挑战在于,如何把握好在新媒体中选择、编排和运用图像,如何实现图像资源与思想引领的融合,如何在被图像文化包围的学生中实现正确的价值引领等则成为必须直接面对的现实问题。此外,知识点与图像资源的选择、融合、效果评价、修正等都要比简单的文字讲稿或话语表达更复杂。以微信公众号为例,除了图像资源本身外,还要从编排技巧、工具、风格等多角度去设计,这就需要教师投入更多时间与精力,往往相关工作不是一个人所能承担的。从目前来看,比较知名的思政公众号平台,如高校思政网、思政学者、北京高校思政课高精尖创新中心、讲好中国故事主题沙龙等都是以团队形式在运行,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除了要具有良好写作能力外,更要具有团队管理能力、协同合作能力以及对新媒体相关技术掌握。

二、新媒体时代运用图像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方法

(一)借力打力:搭建好传播中国故事的新媒体平台

在新媒体中使用图像符号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并非新鲜事,但多数力量主要集中在辅导员、团干等工作队伍中。如在2014年共青团中南大学委员会打造的“中南小团子”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中,通过设计了可爱的拟人漫画形象,赢得了中南大学学生欢迎。此外还有“化语轩”“炽金梦”“机电小齿轮”“电光火石”等各类公众号在线上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但对于思政课教师来说,如何拥抱网络时代,运用好新媒体传播好中国故事,却是一种新尝试。在新媒体时代,思政课教学必须突破传统教学思维限制,通过搭建各类平台,做好中国故事传播。

笔者在湖南省内开展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新媒体平台使用情况”调研显示:第一,几乎所有的湖南省内思政课部或是马克思主义学院都开设了公众号。第二,部门开设的公众号等平台中设置的板块行政化特点明显,以信息通知、学生风采、讲座预告、新闻报道等内容为主,比如湖南师大马院青芽、精彩马院(湖南科技学院)等。但通过浏览相关学校马院或思政课部网站,在图像资源运用与关注度等方面要远比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面广且多。第三,从全国来看,近些年思政课教师也日益注重新媒体运用。以高校思政课教师为主导的且相对比较成熟又运行较平稳的公众号平台主要有长春师范学院指尖上的思政课、南山邮马郑洁工作室等,仍然有一部分公众号平台更新频率较低,图像资源使用不聚焦,甚至成为了“僵尸号”。第四,公众号平台是目前思政课教师运用较多的新媒体平台。除此之外,还有少量思政课教师使用抖音等热门视频直播平台,例如“西南政法大学形势与政策教研中心”抖音号已推送一百多条视频,用新媒体方式反映乡村建设、记录身边的典型人物和故事、歌颂新中国和家乡变化等。

(二)资源聚合:聚焦中国故事的各类教育教学资源

在运用新媒体讲好中国故事上,存在着平台版面有限与资源无限之间矛盾,以微信平台为例,其自定义菜单最多为3个。此外,新媒体本身是一种“窄化”传播,其之所以能够迅速被学生所认可与接受,主要基于新媒体平台能精准指向用户兴趣并进行信息推送,这也是当前新媒体平台量大、泛滥的原因之一。作为思政课教师,在运用新媒体讲好中国故事方面,必须聚焦到某一个点,即必须要清楚“我要讲好哪种类型中国故事”,比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包括了12个范畴,不同范畴所涵盖的中国故事资源又各不相同。为了精确的收集资源、精妙的设计资源、精准的推送资源,就必须做好三个精细:一是图像资源库建立要精细,围绕选取的中国故事类型,精细化收集图像资源;二是图像分析要精细,比如在概论课教学中,在讲到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中的独立自主时,可采用1929年红军第一套军服与延安时期军服的领章样式(1929年军装因需纪念列宁逝世5周年,领章边缘绣一圈黑边)进行对比分析,从细节阐述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时期及之后,从受到共产国际影响到独立自主的转变过程;三是图像精细到学生想听的细节,在用图像讲好中国故事,传承好中国精神过程中,要通过提供学生想看的图像等资料,启发学生思考图片、视频资料的细节故事,用艺术性语言还原真人真事,并循序渐进,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启发学生思考,领悟其中道理,找到思想共鸣。

(三)线上线下:将中国故事融入学生学习和生活

线下的中国故事图像教学是真实的参与和感知体验,线上的中国故事图像教学则是对知识的回顾与记忆,两者结合对讲好中国故事有事半功倍效用。例如,2019年11月,湖南大学思政课教师就开展了一堂生动的以图像运用为主的线上线下结合的中国故事教学。通过教师带领学生游学湖南大学校园,为学生讲解湖南大学的著名建筑物、校史校情以及湖南大学的过去、现在、未来发展等。在游览过程中,同学们聆听着建筑背后的故事,家国情怀油然而生,培育了学生爱校的情感,厚植了爱国主义情怀。活动后,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官网同步发布了图片、视频等内容:行走在湖大——一场不一样的思政课。巧妙实现了“线上与线下”结合与资源转化,对于运用好图像资源讲好中国故事有着非常好的启发。

(四)主体转化:学生从聆听者到传播者的角色转变

讲好中国故事是每个思政教师的义务,同样也是每个新时代青年学子的历史使命与责任,这与“重在增强使命担当,引导学生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争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课程目标具有内在一致性。大学生在利用新媒体和图像资源讲好中国故事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其好奇心驱使着他们愿意去不断尝试新鲜事物以及多彩的生活方式。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一方面通过开展“讲好中国故事”的新媒体实践活动,指导大学生制作或拍摄图片、视频等适合在iPad和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上呈现的交互式中国故事作品,激发学生热情和参与积极性;另外一方面,教师可通过在班级组建学习小组,以学生参加研究性学习为主,发挥学生在中国故事图像资源自主收集、对比分析以及形成研究成果方面主体作用,提升学生对中国故事内涵的理解与把握。

三、新媒体时代以图像化方式讲好中国故事的实践案例

(一)以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社为依托开设公众号平台

2019年前后,组建了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社(简称青马社),并开通了公众号平台。在教师指导下,青马社以聚焦爱国为主题,通过实践研修、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实践教学等方式,进行了大量图片数据采集,共计采集图片资源共计562张。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青马社又先后又搜集到相关图片资源200张,为学生开展新媒体线上疫情专题教学达12次,通过网络和师生自主拍摄等途径,形成视频教学资源6个。通过图片、视频资源讲好中国抗疫故事,其中也包括了学生参加社区疫情排查、值班等故事,积极营造氛围,让正能量充盈网络空间,让学生在视觉触动中增强4个意识,树立4个自信,并启发学生对自己使命与担当的积极思考。

(二)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为探索

在运用图像资源讲好中国故事方面,注重同思政课教学相关知识点融合。从2019年至今,在《讲好中国故事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及应用》课题立项的基础上,课题组先后完成了“小王的小康梦”“小宋的支教梦”“老李的反腐故事”等相关知识点的教学设计。以“小宋的支教故事”为例,毕业生“小宋”为实现个人立志报国梦想,也为了让贫困山区孩子学到更多知识,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参加了“下乡支教、文化扶贫”,以小宋支教中遇到的问题为主线,引入习近平总书记7年知青岁月过“五关”的故事。通过同学们帮助毕业生小宋解决各种问题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知青时期过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生活关、思想关这“五关”的故事,融入“人生观”等相关知识点,开展教学活动。课堂教学结束后,相关成果以教学视频和图片等方式上传至学习通的网络课程平台,确保学生随时随地回看,实现“新媒体+图像+闲暇时间+自主学习”的统筹兼顾。

四、实践总结与反思

信息化、智能化、具像化的新媒体已成为未来教育发展趋势,各种新媒体平台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信息大爆炸早已成为现实,如何适应新媒体以及应对好学生主体认知的改变,已然成为当前讲好思政课,传播好中国故事所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在新媒体中运用好图像资源讲好中国故事既是时代要求,也是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趋势。目前思政课课堂教学仍然是主渠道,学生闲暇时间的思想引领确才刚刚起步,除微信平台外,小红书、抖音、知乎、B站等这些大学生经常使用的平台还尚未出现思政课教师有影响力的声音。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通过思政课教师团队的共同发力,通过创新话语体系与教学方法等方式,真实生动的讲好中国故事,终会形成传播合力,让满载着中国好故事的图像、视频广泛传播到网络的每个角落。

另一方面,图像符号的叙述方式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一定负面影响,诸如“理论意义被图像符号消解”“学生思辨能力被图像符号削弱”“思想被图像符号遮蔽”“图像符号碎片化及娱乐化明显”等。因此,思政课教师在尊重大学生对图像文化个性化需求的同时,要坚持思政课内容为主的图像资源的价值引领,在选择、运用图像资源教学时,必须嵌入正确的价值观;此外,图像资源只是一种载体,图像的叙事功能也只是一种方式,其最终价值应体现在对学生信仰塑造及责任担当与历史使命能力培养上。

猜你喜欢

图像思政资源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浅析p-V图像中的两个疑难问题
巧用图像中的点、线、面解题
我给资源分分类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资源回收
做好绿色资源保护和开发
激活村庄内部治理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