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现存古筝流派演奏方式及演奏形式的分析探讨
——以潮州筝与客家筝为例
2021-11-26杜玫
杜 玫
随着时间的流逝,物质和精神世界的不断进步和升华,今天的人类在对于“美”的享受上更进一步,通过对现有的乐器等艺术形式进行再创造,达到了又一个新的文化高潮,其中,古筝也势必占有一席之地。今天,我们重点探讨关于“南筝”派别中的“潮州筝”和“客家筝”)的演奏技艺、以及指法内容,希望在以后的演奏中得到广泛应用或教学。
一、潮州筝
作为古文化以及古艺术的聚集地——历史上的中原,不仅发扬来了自身的多项文化,对其周边地区也产生了深重的影响。随着贸易往来等各种人类流动痕迹,不同地区的文化相互融合,新的文化形式就产生了,这其中就包括“潮州筝”。
不可否认的是的是,中国历史上可以自成一派并且流传至今的,除了自身的地域因素,更多的是其本身的一种韵味。潮州古筝自身因为其发展历史所以有着同样丰富的音乐史,故其人民民众音乐的基础是扎实而深厚的,曲目也颇为丰富。现有古典音乐可以唱上千首。在世界音乐史的发展过程中,中国传统民族文化音乐的传承和发扬随着国力的不断提升,各个部分逐渐与世界音乐艺术接轨,而潮州音乐文化也跟随着这样的步伐,逐渐走向世界,变成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且是极其重要的宝贵文化遗产之一。
(一)技法形式
潮州古筝作为“南筝”中的代表流派,其古筝音乐风格特殊,手法与其他音乐流派相比,也是独具特色的。这里需要分析一下古筝这一乐器的特点,古筝能够独树一帜,与其它同类乐器相比,古筝可以分庭抗礼的重要之处在于,它们的左手按着的滑板发出了变化,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以滑音韵母作为补声的。而在潮州等音乐派的演奏中,可以说是对与之相关的手法运用达到了一个顶峰,这也是潮州筝自成一派的重要原因之一。乐器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演奏者对乐器自身把握达到一定的状态,尤其是弦乐类,因其形状构造的特殊性,所以要求更高。而在实际演奏以及生活表演过程中,“潮州古筝”的表演者必须在表演过程中同时控制着按筝,以古筝的自身的音节奏为导向,从而达到一种不同的音阶和数个调式组合而成的一种综合演奏形式。
“潮州筝”在演绎技法上多习惯用左手作韵,巧用揉弦、按音等来达成潮州筝的“多柔韵律”。为达到相应的演出效果,潮州筝在演奏时最注重的是演奏者的身体协调部分,这一部分,在演奏过程中占比最大。潮州筝演奏时要求身体平坦,也就是从其外表看来,演奏者要处于一个相对平静和缓和的状态,这样一来,所带给听众的美的享受就会更进一层。而在演奏过程中,演奏者本人却不能像看起来那样风轻云淡,相反,演奏者本人的精神必须高度集中,在整个演奏过程中,演奏着的手臂必须随着手腕顺着抚琴的方向“动态停留”,使得整体上看起来像是一株莲花的杆,使整体富有亭亭玉立一样的美学享受,而手指部分在弹奏过程中要做到略微松懈还要保持弹奏力度不变,以保证整体塑性不发生大的变动,这就考验到了演奏者的心理素质和手上功夫的如何,而在这一派系中,普遍认为,好的手部状态是决定一场潮州筝演奏的最关键之处。潮州筝的演奏者们往往认为,最好的演奏形态应该是手部位置呈现出一种倒垂莲花的形状为最佳。
在中国传统的认知中,莲花以及这一类的植物都是从淤泥中生长出来,但都美的不可方物,这样的象征意义都是代表着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的情操和一种极其玄妙的自身修养,历来的文人墨客都是习惯的将这类方式运用在文章或者为人中,可是“潮州古筝”却别具一格的将这一形象加持在了演奏者的状态里,这样巧妙的指法可是潮州古筝的一个创新点。以指法上的莲花意向来达到听觉视觉上的出淤泥而不染。而为了做到这种效果,在实际的演奏过程中,就需要下足苦工,潮州筝派的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习惯性的将指法对应了符合“勾、托、抹、托”等形式。在脑海中仔细想想,这些姿态连在一起不久正好是以多盛开在掌上的白莲吗?然而光有大概是不够的,要在具体场景中表现下来,这就需要演奏者十年如一日的练习了。
而潮州古筝流派区别于其他派系而具备着精巧的地方就在于其中有着“逆指”、“历弦”、“反打”、“托弦”、“飞指”等特殊的指法和技艺,音符快速且密度较大。
潮州古筝对于指法的要求也就是潮州筝在演出过程中对左右手和其手指的分工是很明确的,在演出中,首先是对古筝整体的演奏把握,左右手的配合,主要是负责演奏过程中的辅助音色和声律以及负责控制奏曲的主音。而在传统演奏过程中,要求演奏效果在最后达到一个最好的效果,即要求古筝弦求音珠圆,韵求气贯通,左右分工合作,韵情达到并茂音韵。传统的“潮州筝”演奏方式,一般是由艺人的右手演奏,左手则以拨弦或揉搓的方式进行演奏。
(二)演奏内容
说到潮州筝的演奏内容,这要从其的发展来看,作为一种融合发展起来的古筝流派,其最开始的演奏内容是古潮州的一部分故事代表,演以一些谚语故事为基础,用音乐的形式来体现故事主题,随着不断地改进和发展,演奏者将传统潮州筝和其他乐器相结合,发展出来了独具特色的潮州音乐体系,也诞生了诸多的音乐曲目。如传统经典作品《寒鸦戏水》,《青娘》等等。
除此之外,潮州地区民俗特征与中原形式的不同也造就了潮州古人民将独特的传统民俗融入音乐中的习惯,例如用丝弦、拨弦等乐器奏古诗谱,并把它称为民间的丝弦律诗。也是潮州筝的演奏内容之一,事实上在潮汕的古代民间史上,这是历史最悠久、也是流行最多的谱曲之一。演奏时以黑色木板为伴奏,演奏具有民族特色的潮州二弦为快板,以椰胡、秦琴、三弦琵琶为主,二胡、扬琴、扬琴。笛子等伴奏。传统的古管弦乐与诗曲演奏习惯,一般是慢速到快,层次推进,即从第一板演奏开始,接二、四拍,三板到乐曲的高潮急煞板,使人在乐曲情感的波动下表现得淋漓尽致,富有感情的内涵。潮州弦诗乐所有的演奏作品都来源于潮州弦诗。
潮州弦诗乐中最具代表性的十首曲目是《潮乐十大套》,即《月儿高》、《平沙落雁》、《黄莺词》、《锦上添花》、《大八板》、《玉连环》和《凤求凰》等。这些音乐大套曲目的结构和演奏规范必须是一定的,它们由“头板”,“拷拍”和“三板”曲目联缀组成,每一首旋律都有68条。它的演奏速度一般是从悠闲舒缓的音乐节奏旋律开始的,而且它还有悠闲舒缓。慢而快地演奏,直到最终节奏形成高潮并圆满结束为止。
二、客家筝
客家的古筝,最早起源于潮州筝,形成了清末主要的古筝演奏风格,其中不少古筝曲目基本相同,所用古筝的具体形式也是相同的。广东汉乐筝,是广东最优秀的中国民族传统音乐作品之一。客家古筝派是中国近代古筝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客家民族的筝派是粤、赣和闵客家族流行的一种民族筝派,客家民族的主要文化发展和其进程,与一千多年中原客家大量移民南方有着密切的关系。
客家汉族筝派的本源,也就是泛指客家汉族先民,在南迁时期由随人来的黄河闽江中下游闽南地区,从随人来的客家汉族音乐,与当地民俗文化相融合后,保留了中原汉族传统音乐的历史遗物,既具有鲜明的地方传统民间文化特色,又具有当代华夏音乐的特色,是当今华夏音乐的代表。
不同的地方主要是传统的客家族古筝,在演奏时,选择的是纯手工的尺谱;其次在演奏指法上面,客家主要使用拇指和中指。客家筝派在发展过程中,以客家汉调各式音乐的发展为依据,受广东方言和地区共同影响,形成了含蓄、文静等音乐风格。而在这一单筝派中,则是以以下形式:滑音的丰富多彩也是其主要色彩特点之一,观赏时我们可以仔细观察注意这一色彩部分。
(一)演奏技法形式
同潮州筝相似的地方在于,客家筝的主要形成原因也是在于潮州筝主要是在地域的不断融合过程中所产生的,而由于地域的不同,客家筝派具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然而,基于汉家本源的特点和中原地区文化重要性,客家筝派再怎么发展,其基本都是以汉调为主,古老而富有智慧的客家人民更具自身文化属性对其进行了诸多的改良,加工和修饰,其中值得注意的就是在这一派系中的“滑调”。
弦乐器在演奏过程中往往是与其他种类的乐器以其演奏的,不是说单独不可用,而是音乐文化本就是相辅相成的一种,所以在客家筝中这样的情况也是可以看得见。客家古筝演奏中的“三件头,”不单单只有古筝一种乐器,其中还有琵琶和椰胡,这三种主要的演奏乐器在这一表现形式中所占比重是最大的,区别于以往的混合类的乐器演奏的庄严恢弘,这种演奏风格相对较为清醒典雅。也是客家古筝音乐文化中重要的一份子。
在客家筝演奏的形式研究中,对其他派别进行了一定的比较,特别是在分类方面,区别于潮州筝。客家筝以其音调为主。客家筝的大调、串调(包括:小调)分类:大调筝的结构比较严格,而且大调的筝曲的结构比较严格。串调类筝曲的音乐牌包括广东汉戏剧和民间乐器。
客家筝对于曲调的分类是较为严肃的,即不容混淆,因此,客家筝的学习者在学习大调时候,要严格遵守大调类筝曲演奏特点,即规范的六十八板。结构严谨,作品为规范的六十八板。根据现代音乐理论:68小节或68重拍。弦乐包括戏曲音乐和粤剧民间音乐。这种音乐的长度和结构各不相同。
客家古筝的旋法变奏也是一绝,这一般是分两种类型。一种是在跳鼓的慢板上加词,一般反复两到三次,由于这样会显得比较慢,由此这一过程通常会配合其他类型的指法旋律来使用;第二种就是在慢板之后的乐曲节奏上逐渐加快,这种的快节奏会使得词曲旋律逐渐变得精致起来。接下来客家古筝在演奏过程中还有中间板和摇板的变化,一般都是通过指法快慢来进行实现。
因为客家古筝演奏曲调所特有的分类和特点,所以这类音乐在演奏形式上往往曲目的长短是不一样的,而且其结构也是多种多样。在演奏方式上,客家筝主要注重的是在演奏过程中音乐所体现出来的“变奏”。比如,客家筝的曲目开头会使用以慢板滑音调,这就是客家筝自成一派的原因之一。
(二)演奏内容
客家主要是南宋时期的一部分中原百姓为了躲避战火而相继选择南下,在迁移的过程中,本属于中原古筝的一种韵味开时随着异乡的文化和习俗开始转变,最后客家古筝流派由此诞生。融合类音乐虽然离不开本源的形态,但是其意义和内容却早已大相径庭,客家筝也不例外,逐渐形成了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特殊风格音乐。在中国传统的古筝音乐流派中,这是客家筝派的独特技艺。也就是说,根据演奏者对音乐的熟练程度,要注意强调演奏者对曲目的把握。因此,在弹奏慢板或中板时,每句话的最后一个音(有时也选在乐句中)一般采用滴答声或八度音阶的方式,向内发声,使声音延伸,使声音更加深邃,为下一乐句形成旋律匹配和声的效果“第一根音”。传统的客家古筝采用金属弦,可以自由地唱弦,为延音、作韵创造了条件。客家筝乐独特而典雅的特点,使其比其他筝乐流派更具“内涵”和“深度”。
客家古筝音乐的“硬线音阶”和“软线音阶”是其主要的旋律模式,这里不对其进行仔细研究,前者用于欢快明朗的场景,表达的主要也是欢快活泼的风格,后者则恰恰相反,比较委婉典雅,甚至有时候颇为哀怨,两者相辅相成,在客家音乐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推进和促进的作用。
客家筝的演奏内容实际上遍布我国各大筝乐系,是客家的一种风格手法。代表作有:《出水莲》,《蕉窗夜雨》,《崖山哀》,《翡翠登坛》,《平湖之怨》等。“客家筝”可以算得上是融合类的巅峰,在地域人文的融合过程中,其音乐的融合也以这种方式体现实属罕见,所以在其演奏过程中,要认真去听和感受。
结 语
综合来说,这两种派系的古筝都在音乐界备受挂关注,有着较好的继承和发展,但由于演奏形式所遇见的种种问题,再加上相关院校对此方面的关注不够,还有待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