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起校园心理危机事件的有效干预
2021-11-25朱雯娴
朱雯娴
摘要:校园危机事件发生后,及时有效的心理危機干预能够帮助师生们调节心理状态,预防创伤后应激障碍,尽快恢复工作、生活与学习。学校在发生危机事件后,统筹相关资源,充分考虑干预对象的特点,参照国内外心理危机干预理论与实践经验,在做好应急稳定工作的前提下,组织真情告慰、团体干预、小组辅导等多种形式的心理危机干预活动,有效化解了师生们的心理危机。
关键词:校园危机事件;心理危机干预;创伤后应激障碍;高中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1)32-0060-04
事件背景是这样的:某日早晨,高中男生小亮(化名)在朋友圈做了简单告别后,从学校教学楼顶楼一跃而下,结束了自己年轻宝贵的生命。事发地点处于两栋教学楼中间,事发时间为课间,数名教师、数十名学生第一时间赶到事发地点参与救助,许多学生、教师目睹了小亮坠楼的全过程。事件发生后,恐惧、悲伤、震惊的氛围笼罩了整个校园。
突发的坠楼危机事件将众多学生及教师暴露在创伤性情境中,破坏了他们的安全感和力量感,引发了身体、情绪和行为等方面的严重反应。若处理不当,可能导致部分师生心理机制的崩塌及整个校园秩序的混乱。
学校在评估危机的性质及影响范围之后,采取了积极的干预态度,第一时间与心理危机干预专家取得联系,邀请他们协助学校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心理专家研判了危机事件的影响程度,协助学校设计了分类别、多层次、多途径的心理危机干预方案,尽可能修复师生心理创伤。在各方协调下,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有序推进。
一、统筹资源,确保应急稳定
在重大应激事件发生后,人们的情绪会从正常状态偏离,在经历冲击期、退缩期后逐步转为适应[1]。事件发生初期属于危机的冲击期,很多师生出现了比较强烈的心理和行为上的应激反应。为了安抚师生情绪,维持校园秩序,学校充分统筹心理教师、部分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及家长等资源,在事件发生后及时做好心理方面的应急稳定工作。
(一)心理教师开展应急干预
心理教师第一时间到达小亮所在班级,对学生和老师进行心理上的安抚,帮助其充分宣泄、释放内心的悲伤和恐慌,引导学生们在班长的带领下,相互支持。并通过画画、手工等方式转移学生们的注意力,以避免一直停留在负性情绪中。
在一个半小时的干预后,多数学生的情绪变得平稳。随后,心理教师一一联系了目击现场的教师们,针对他们当下的心理状态提供了相应的调节建议。(二)任课老师陪伴安抚
为了防止模仿性自杀行为的发生,学校集结部分班主任和科任老师的力量,对现有心理预警下各班级曾有过自杀想法或自杀自伤行为的学生以及当下应激反应较强烈的学生给予重点关注与陪伴,必要时及时通知学校心理教师进行个别干预。
(三)家长参与关心照顾
为了给师生一个心理缓冲和调整期,学校放了一天半假。放假期间,学校通过班主任联系家长说明相关情况,动员家长们给予孩子更多关心与照料,陪伴他们通过郊游、逛街、运动等方式转移注意力,宣泄不良情绪。
二、多管齐下,实施危机干预
假期里,受到事件影响较小的师生在家人的陪伴与支持下,情绪逐渐平稳,行为方面也趋向常态化,这降低了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难度。而对于一些受冲击较大的群体,如小亮生前的同班同学、好友、事件的目击者、曾经有过自杀倾向的学生,以及近期出现过严重的心理问题且尚未找到有效应对方法的学生,他们很难在短时间内做好自主调节,是心理危机干预的重点对象。
在心理危机干预专家的指导下,学校启动了结构性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决定对教室干预模式、危机事件应激报告模式、哀伤辅导模式等进行整合创新。具体干预形式有真情告慰、主题班会、团体干预、小组辅导、个别辅导。
(一)真情告慰,处理创伤
仪式是调整心理状态、处理心理创伤的一剂良药。它可以通过默哀、回忆、述情等各个环节,把师生们的观念和情感“传递”给小亮,在一种“意向性”“目的性”的层面上完成与小亮的信息交流,帮助师生表达因小亮匆匆离去而带来的遗憾,从而能较快地适应小亮的离去,回归正常的生活轨道2。
学校在小亮离开后的第三天下午,在事发地点举行了小型的真情告慰仪式,小亮生前好友、同班同学和部分老师参加了告慰仪式,大家用摇曳的烛火、洁白的菊花寄托哀思。所有人对小亮的离开进行默哀后,校长表达了对小亮生命逝去的扼腕之痛,以及对小亮轻易放弃生命的惋惜之意,并嘱咐学生们珍爱生命,热爱生活。
(二)主题班会,珍爱生命
在这次坠楼事件发生后,很多班级没有受到直接的冲击,学校决定在这些班级开展生命教育心理主题班会活动。活动前,心理教师对班主任进行了培训,帮助其了解心理班会课的实施要点,并提供了参考方案。班主任结合各班学生特点,有效地组织了班会活动。
班会活动的实施,一方面有助于澄清事件的意义,帮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宝贵另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内在的积极力量,使他们有勇气面对困难。
(三)团体干预,抚慰创伤
在心理教师的指导下,各班班主任以访谈的形式对每位学生的心理状态做了充分评估,并就是否需要心理干预这一问题征求了他们的意见,以确定需要实施干预的对象。经过排查,有五个班级受影响人数较多,分别是小亮生前所在班级、两个相邻班级以及距离坠楼地点较近且有数名学生参与救助的两个班级。在专家的建议下,学校决定对这五个班级分别实施团体心理干预。
心理专家在与班主任深入交流、了解情况后,结合各班特点确定干预方案。团体心理干预整合了教室干预模式和哀伤辅导模式的相关步骤,以九宫格的形式进行。以下为小亮所在班级的团体干预过程。
心理专家在阐述本次团体辅导的原因、目的以及团体要求后,带领师生按如下步骤活动。
第一步:将纸折成九个格子,在第一格写上自己的姓名、班级。
第二步:评估自己与小亮的熟悉程度,用0~10计分法打分,评分越高代表关系越好。
第三步:整理感受。完成句子:自己是在(时间),通过(途径)得知××同学轻生事件的,第一个想法是()。
第四步:回忆链接。师生自由联想,通过文字、符号或绘画等方式,在第四个方格中自然呈现以往与小亮共同生活、学习的回忆画面。完成后,在心理专家的引导下,班主任和部分学生分享了他们对小亮的美好回忆。
“还记得他在郊游的大巴车上给我们主持小型的演唱会;在校园的操场上追逐着足球,挥洒着汗水。他就像一缕阳光一般照亮了我们每个人的内心。”“第一次遇到他的时候是军训,当时感觉他挺阳光的,后来大家在一起同班久了,就熟络起来。印象最深的是,今年元旦我去看元旦晚会,他也去了。我周围有好几个朋友,但他只有一个人,我就说我们一起看吧。我手机没有网络,他给我开了热点,就算他手机快没有电了,也没有告诉我。”“班里的苦力活他抢着干,他没有说一句不开心的话。他和我聊天,说自己有一个梦想,想要帮助很多人,要将自己的快乐传递给每个人。”
这些生动的描述再次让所有人看到了那个热心、善良、阳光却又有些孤独的大男孩,整个分享过程中,情感在静静地流淌,教室里开始出现哭泣声,很多学生一直隐忍的悲伤、痛苦情绪得到了释放与宣泄。与此同时,这些正性体验也正逐步淡化跳楼事件留给大家的消极体验,每个人对于小亮的记忆更为完整,而非受到近因效应的影响,仅仅保留最后阶段的恐怖与悲伤。
第五步:梳理情绪。指导师生将事件对自己的影响,从行为、情绪、认知、身体四个方面归纳写出来。并对受影响程度进行整体评估,用0~10计分的方法评分。
事件发生后,学生情绪方面比较常见的表现有:难过(心情一直很低沉;一想到当时的场景,眼泪就止不住地落下)、恐惧(害怕看到他的头像和掉下去的地方)、震惊(仿佛这一切都不是真的)、责备(有什么事说出来,大家可以帮着一起解决,为什么要一直闷在心里面)、内疚(回想事情的发生是有征兆的,为什么自己没有早点儿发现他的异常)、遗憾(觉得很可惜);行为方面的表现有:不敢看窗外、注意力难以集中、怕黑、事件或场景的不断闪回等。身体方面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没有食欲,失眠。认知方面的表现:大家纷纷表示不赞成小亮的轻生行为,一些学生表达了较为理性的思考,说这是他的选择,但自己并不赞成这样的做法。
经过梳理,学生们对于自己心理和生理上的反应有了较好的觉察。在分享的过程中,大家不断意识到,自己的一些反应和他人是一样的。心理专家就各种心理和生理的应激反应进行了分析,告诉学生们这都是遇到应激事件后的正常反应,引导大家正确看待。
第六步:行动计划。师生们在第六格记录自己这几天是怎么度过的,都做了些什么。在第七格记录自己接下来还将做什么以更好地调节情绪。
心理专家对学生的回答积极赋能,帮助他们觉察自己宣泄情绪的方式,挖掘背后的资源与支持力量。此环节也有助于教师更好地了解每位学生的危机应对情况,以便在后期进行跟踪反馈。随后,心理专家介绍了倾诉、锻炼、把烦恼写下来等十种有效的减压方法,鼓励学生采用正确的方式进行情绪调节。
第七步:重新出发。师生表达从这件事情中得到的启示或心得,并写下想对未来的自己说的话。
心理专家带领学生找到事件背后的正面意义,并通过无肢人、石缝中的生命等案例,呼吁大家要善待自己,珍惜生命。学生通过对自己的告知,进行正向的自我暗示,坚定“我能够、也可以更积极勇敢地面对生活”的信念,为恢复正常学习和生活打下了基础。
第八、九步:在纸上写下想对小亮说的话,塞入信封,班主任收齐转交给小亮家人。依据“教室干预模式”的要求,在活动结束后,要让干预对象有一种危机已经结束的感觉[3]。通过对小亮的告别和祝福,学生实现了与小亮的分离,回归正常的生活轨道。
(四)小组辅导,有效调节
针对其他班级中需要进行心理干预的学生及部分教师,学校采用的干预形式是小组辅导,师生分开进行。小组辅导活动采用了“危机事件压力报告模式(CISD模式)”。Mitchell提出的CISD模式包含介绍、事实、想法、反应、症状、教育及重新出发七个阶段[4]。
心理教师在简单介绍活动规则,并详细解释保密原则后,引导每位组员按照以下六个步骤展开活动:(1)自我介绍。(2)讲述事实:请所有成员讲述自己看到的危机发生的全过程,以及自己在事件发生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3)交流感受:运用心理咨询中的常用技巧,与每位成员探讨事件发生时的感受。可以问:看到小亮从楼上坠落,你当时有什么感受?目前有什么感受?你以前有没有过类似感受?(4)面对自己:引导小组成员描述自己出现的各种身心反应,交流事件对自己学习、工作、生活带来的影响。(5)提供支持:介绍应激事件后可能导致的正常反应及减轻应激反应的多种策略,帮助小组成员科学地认知自己所产生的應激反应,学会自主调整心态。(6)调整安排:在前面五个步骤的基础上,简要总结小组交谈的过程,并指导小组成员思考交流在未来如何充分利用资源,有效调节,让生活、工作、学习回归正轨[5]。在长达两个半小时的小组辅导结束后,80%的师生表示情绪有了一定程度的好转。
(五)个别咨询,深度干预
对于个别与小亮关系亲密的学生、在活动中透露曾有过自杀念头的学生、因事件产生强烈应激反应且无法自主调节的学生以及个别应激反应强烈的教师,心理专家和心理教师对他们进行了一对一的干预与辅导。
三、追踪反馈,巩固干预结果
一般来说,在危机事件发生后的1到6个星期里,多数师生对危机情景所引发的强烈情绪反应会逐渐被克服。但在危机发生后的三个月内,当个体再次遭遇压力事件时,仍会触发较强烈的情绪反应。为了解、巩固干预效果,学校实行了微观与宏观层面的追踪反馈体系。
微观层面,将干预过程中筛查出的预警对象名单印发给每位班主任,请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给予他们关注,同时评估其心理状态,及时反馈。
宏观层面,心理教师定期对接受团体干预的班级学生做认知状态、情感状态、精神活动等方面的评估,对部分残留问题适时做出应对。对于一些受影响较小的班级,则通过班级心理委员每周填写班级“心理健康状况反馈表”的方式,及时监控学生的心理状况。依据各班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班会、讲座、团体辅导、家庭教育小组辅导等多种形式的心理活动,巩固干预效果,提升学生心理素质。
本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有效地缩短了师生克服应激反应的时间,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坠楼事件导致的心理伤害,稳定了校园秩序。但学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重点从来都不是亡羊补牢,这次校园坠楼事件的发生,将有助于学校进一步觉察现有危机预警系统的缺陷与不足,在此基础上不断加以完善,早发现,早预防,真正做到将校园心理危机扼杀在萌芽期。
参考文献
[1]蒋曼玲,谭小莉,曾川.我国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模式研究综述[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9,33(3):28-30.
[2]余方,梁艳红,刘斌.仪式在危机干预中的应用[J].甘肃中医,2009,22(6):60.
[3]史银.校园自杀事件后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的实证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8.
[4]叶虹,张英萍.危机干预减压团体的研究进展及展望[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2(3):10-13.
[5]周红五.心理援助——应对校园心理危机[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
编辑/张国宪 终校/于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