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障学生自伤行为的干预
2021-11-25宓亚伟
宓亚伟
摘要:持续的自伤行为会降低个体对死亡的恐惧,加大自杀成功的风险。探讨自伤行为的发生机制,并进行早期干预,对促进个体身心健康有重要意义。通过观察、访谈、评估以及功能性行为分析对个案自伤的成因进行分析和研判,采用生命教育、正向行为支持、个性化心理辅导、自我情绪管理等策略,以切合听障学生身心特点的直观形象、视觉化的手段进行干预,最终个案自伤行为消失,干预成效明显。
关键词:自伤行为;听障学生;辅导个案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1)32-0040-05
自伤行为是指直接、故意损伤自己身体组织的行为,这种行为严重危害学生的心理健康。
《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简称DSM-V)中,已将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on-suicidalSelf-injury,NSSI)作为一种独立的临床障碍进行研究。听障学生自伤行为具有情绪性、冲动性的特点,干预对策以心理辅导和正向行为支持为主。本个案研究拟在自伤行为功能分析的基础上,对个案进行行为干预及心理辅导,并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一、个案基本情况
小Y,女,17周岁,听力残疾,目前就读于某寄宿制特殊学校听障部八年级。幼时留守老家,由祖辈抚养长大。三年级时,第一次出现自伤行为(割腕)。五年级时,经学校心理筛查发现存在抑郁症可能,转介至专业医院,确诊为中度抑郁症。
二、个案评估
(一)觀察
小Y着装松垮,头发凌乱毛糙,脸色灰暗委顿,眼神呆滞无光,身体佝偻蜷曲,步伐拖沓无力。经本人同意,我查看其手腕,发现六七条清晰的白色疤痕以及无数细小碎纹,都是自伤留下的。
(二)访谈
小Y自诉入睡困难,经常做噩梦,从梦中惊醒;除了割腕,情绪激动时也常用水笔头戳自己大腿。“不怕自伤,但不敢真的自杀。”“生不如死,想死,想跳河、跳桥,有过计划,没有行动。”
询问并梳理个案自伤的原因,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
1.自我惩罚
个案内心怨恨父母未能在其幼年时留在身边照顾,但又不敢向父母表达,担心会失去目前仅有的一点关爱,因此将恨意投向自己,恨自己没有照顾好自己,用自伤惩罚自己。
2.自我厌弃
个案自觉家人因耳聋看不起她,当妈妈一次又一次忽视自己、偏心弟弟时,感到失落、伤心、愤怒,多次离家出走。绝望时,觉得没人在乎自己,活着没有意思,不如死了算了。
3.自伤定势
个案自诉被一名强势女生多次欺负,逼她一起自伤。个案习得自伤这种不良行为习惯后,与同学发生激烈冲突时,会用自伤恐吓对方,甚至会鼓动其他同学自伤。
访谈小Y的班主任、同学及生活老师,他们反馈小Y学业表现优秀,但个性固执、蛮横、易怒、易激惹,不愿听取他人善意的建议。情绪失控时会推翻书桌,用拳头砸碎玻璃窗,做出一些暴力行为。班里男生怕她,不愿和她交往,女生也躲避她。
我通过班主任访谈小Y家人,了解到她父亲身体不好,母亲一人打两份工维持家里五口人日常生计。因为各种生活琐碎问题,家人经常吵架。家长表示其实很关心小Y,但小Y感受不到。
(三)评估
选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抑郁症筛查量表(PHQ-9)进行评估,显示小Y有中度抑郁症状,同时存在一定的人际关系敏感、强迫、抑郁和敌对情绪;进行自杀风险面谈评估(PIMPS),发现小Y虽没有实施自杀,但有自杀的意图和计划,考虑过自杀的方式(如跳河、跳桥),且支持系统薄弱,评估自杀风险为中度。班主任与家长沟通后,建议转介到专业医院。经专业医师诊断,确诊小Y患有中度抑郁症。
通过观察、访谈及评估(心理教师与医师共同实施)综合分析,小Y学业表现优秀,个性敏感偏执,情感细腻脆弱;问题应对策略单一、消极;情绪管理能力弱,存在暴力、自伤等不良行为习惯;对自身的价值及生命的意义缺乏深刻认识;人际支持系统薄弱,同伴关系紧张,亲子互动不良。
通过上述3项评估及专业医师鉴定,小Y处于重大心理危机状态,其自伤行为可能威胁生命安全,迫切需要干预。从行为功能分析小Y自伤行为的成因及内在心理需求,开展针对性的干预与辅导,有利于其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
三、个案自伤行为成因及功能分析
使用ABC观察表对小Y进行观察与分析,深入了解各种行为的前奏事件、行为结果和行为功能,具体见表1。
小Y选择自伤有其个性方面的原因,有留守经历、父母的关爱及教育缺失的原因,也有其应对方式单一、消极,情绪行为管理不当的原因。从问题行为观察表可以看到,小Y有被看到、被关注、被公平对待的情感需要,但她极少直接、正面表达自己的需求,更多是采用压抑、自责、威胁、敌对、发脾气、破坏物品、离家出走、自伤等消极的应对方式。
根据以上观察、访谈、评估以及功能性行为分析,确定对小Y自伤行为干预的策略:生命教育、正向行为支持、个性化心理辅导、自我情绪管理。
四、个别化干预过程
针对小Y的情况,学校组建个别化行为支持小组,制订并实施个别化心理危机干预计划,密切关注、动态观察及跟进干预个案情绪行为变化,确保其生命安全。心理教师对个案进行每周两次的个别心理辅导。
(一)药物治疗
小Y被确诊为中度抑郁症后,根据医嘱,服用抗抑郁药物,情绪较之前稳定。但服用药物后副作用明显,换药后仍未见改善。加上经济原因,半年后,小Y及家人决定暂停服药。
(二)生命教育
1.绘本阅读
听障学生由于有视觉功能代偿,更适合采用直观形象、视觉化的干预手段。师生共读《海伦的大世界》《辉辉的小脸蛋》《我喜欢我自己》《不要随便羡慕别人》《妈妈成为妈妈的那一天》《做最勇敢的自己》等优质绘本,帮助小Y体验情感的温暖与美好,体会生命的尊严、价值与意义,学会珍惜生命、热爱生命,悦纳自己的不完美。
2.团体心理辅导
通过“我们不一样,我们都一样”“我会好好爱自己”等团体心理辅导课,引导小丫平和地接纳自己与普通人的不同,提升自尊感,学会为自己的人生及生命负责,扬长避短,做更好的自己。
(三)正向行为支持
1.寻找替代行为
引导小丫认识到自伤行为是不恰当的,帮助小Y建立自伤的替代行为,如在手腕上绑一根橡皮筋,想割手腕时就用弹橡皮筋代替,降低自伤的风险。
2.良好舆论支持
通过团体心理辅导课、家校云平台等多种途径,向学生及家长科普抑郁症相关知识,为小丫创设良好的舆论支持环境,引导学生及家长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抑郁症,以科学的方法支持抑郁症患者。
3.积极人际支持
小Y六年级时,学校研究决定,让其跳级到七年级学习。新班级学风积极向上,学生行为习惯好,凝聚力强,小Y在班里很快有了好朋友。小Y父母也决定把周末接孩子回家次数由每月一次改为每周一次,重建良好亲子关系。学习及生活环境的调整、同伴的支持与家人的关怀,使小Y敌意降低,情绪稳定了很多。
4.建立积极应对行为
用角色扮演引导小丫思考“被欺负时,应该如何应对?”“与他人有冲突时,可以怎么处理?”指导他学习使用求助、合作、谈判等积极应对方式,更好地保护与支持自己。
(四)个体心理辅导
1.哀悼往事,疗愈创伤
心理教师通过倾听、共情等心理辅导技术,表达对小Y痛苦感受的理解,帮助其宣泄羞耻、哀伤、内疚等情绪:“妈妈,他们骂我是野种,你要是在我身边就好了……”“妈妈,我生病时很想你,很羡慕小伙伴们有爸妈陪着.”“我为什么要打架?因为我要保护自己。”运用空椅子技术帮助小丫和抚养自己长大的爷爷告别:“爷爷,很遗憾没能回来见你最后一面..爷爷,对不起,我不该伤害自我会好好照顾自己的……再见,爷爷。”
2.与自己和解
引导小Y用积极视角重新解读自己的成长经历,肯定自己的努力,体验自我效能感。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小丫认识到内外标准不一致(对人宽容、对己严苛)是不公平的。引导她遇到问题时,像对待朋友一样对待自己,“如果是朋友遇到了这样的情况,你会希望她怎么做?作为朋友,你可以如何支持她?”告诉她要经常对自己说“对不起”“谢谢你”和“我爱你”,养成自我联结、自我关怀的习惯。
3.学习表达内心需求
运用梦的解析和自由联想帮助小丫理解自己的内心冲突。
小Y:昨天做了个噩梦,很奇怪,也很害怕,梦到了一大片白色,可是我不知道那是什么。
师白色让你想到什么?
小Y:嗯……水库。
师是想起了小时候在老家掉进水库差点被淹死的事吗?感觉特别害怕,特别无助?
小Y:是。
师最近有没有发生让你感觉害怕或者无助的事?
小Y:昨天和C同学吵架了,他说抑郁症很危险,不能随便停药。我说抑郁症其实也没那么严重。
师:你觉得药太贵了,会给家人带来很大的经济压力,但心里还是担心停药会有不好的影响,是吗?
小Y:是。
师和妈妈提要求,你感觉很难,但不提又很无助?
小Y:嗯,妈妈已经很辛苦了。
利用马斯洛需求理论引导小Y认识到,她的需求是正常且值得被满足的。引导小Y直接、正面表达内心需求:“妈妈,我很害怕,很无助,我需要你。”“妈妈,你可以多陪陪我吗?”接受妈妈和家人为自己付出,并及时表示感谢:“妈妈,谢谢你,我爱你。”
(五)自我情绪管理
1.情绪绘本阅读
小Y内心的情绪需要被看到、被接纳、被管理。通过阅读《眼泪》《菲力的17种情绪》《妈妈,我真的很生气》《输不起的莎莉》《安静之王》等绘本,引导小Y认识和觉察自己的情绪,学习运用正念、蝴蝶抱、移空术等方法调适情绪,学会合理表达情绪,在情绪爆发前及时预警,“你这样做我很生气,我觉得你不尊重我,我希望你......”“如果你再继续这样,我会......”以此减少自己失控的言行对关系的破坏力。
2.曼陀罗绘画
曼陀罗绘画是表达性艺术疗法的一种,也是适合听障个案的干预方式。通过曼陀罗绘画,个案可以安全、自由而充分地表达,以象征的方式展现无意识冲突,凝聚及整合内心能量,获得内在的安全感、控制感和力量感,增强心理弹性和韧性。
在小Y的绘画作品中,灰色、黑色占据了大部分,她说有时“大脑一片空白,不知道画什么”,这是抑郁状态的典型表现。选取前、后期三幅曼陀罗绘画进行对比,线条力量的变化、色彩的绚丽程度显示小Y变得更有力量,内心逐渐从抑郁变得五彩斑斓。(见图1至图3)
3.小结、评价与反思
引导小Y定期对自己的成长进行阶段性小结,反思家人、朋友、老师等给予的帮助和支持,肯定自己的努力与坚持,获得力量感、成就感和继续成长的信心。她说:“以前总喜欢穿黑色的衣服,不高兴就会发脾气,现在不会了。”
五、干预效果分析
(一)观察
经过两年的干预、辅导及跟进,小Y有了很大的变化:整个人舒展挺拔,脚步轻快;衣着整洁得体,头发顺滑服帖,有时还会别个漂亮的小发饰;脸色清爽白皙,雙眼明亮有神,唇红齿白,交谈时也常带着笑意。
(二)访谈
与小Y班主任及任课老师访谈,他们表示,小Y在新班级中主人翁意识强,总想着为班级做点事,与同学关系不错;情绪稳定,有时还会在同学情绪不佳时开导他们:“难过时不要忍着,哭出来就好了。”“去找心理老师聊聊吧。”“只有你能管住我,你要为我好好活着。”
多次与小Y访谈,她自诉与家人关系有很大改善,最近半年没有出现过自伤行为,突然暴怒的情况也大幅减少,“心情不好时会去散散步,或者和朋友聊天。”“最近半年没有割过手腕。”
在最近一次访谈中,小Y和我分享了她的两个梦,“梦到自己恋爱、结婚了,很幸福。当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的时候,对方会用坚定的行动证明我值得,他说要弥补我之前缺失的爱。”“我能感受到别人对我的爱和关心了。”她眼神晶亮,淚光闪动。梦是个体无意识的显现,这两个梦表明小Y的自我开始融合、相爱了。
(三)评估
使用SCL-90及PHQ-9对小Y再次评估,显示轻度抑郁症状,在人际关系敏感、强迫、抑郁和敌对情绪等因子方面症状也比之前减轻;PIMPS自杀风险面谈评估发现小Y自伤行为消失,也没有了想死的念头、自杀的意图和计划,同时拥有了较稳定的支持系统,自杀风险降为0。
从以上观察、访谈及评估结果可以看到,小Y的自伤行为已经消失,问题症状在减轻,自尊感、希望感、幸福感明显提升。生命教育、正向行为支持、个体心理辅导、自我情绪管理等策略对小Y自伤行为的综合干预有明显效果。
六、反思
身心健康已成为目前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和重视的问题。自伤行为成因复杂,与个体成长的心理环境密切相关。本个案通过行为功能分析,探究个案自伤行为产生的原因,采用生命教育、正向行为支持、个体心理辅导、自我情绪管理等策略,以切合听障学生特点的直观形象、视觉化的手段进行干预,自伤行为消失,效果明显。
学生的问题折射的是整个家庭的问题,甚至是整个社会的问题,个案的抑郁症与整个家庭系统的问题可能互为因果。如果可以从系统论的角度对整个家庭进行干预,可能会有更好的效果。但由于心理教师能力、精力有限以及研究伦理的局限,无法过多涉及。
给予困境中的特殊学生及家长更多的关注和支持,需要社会各界人士多团队、跨专业协同干预。本个案研究仅仅是从学校心理辅导的角度给予必要的教育支持,以后可以拓展延伸。
参考文献
[1]林琳,杨亚楠,杨洋,等,大学生人际关系对自伤行为的影响:负性情绪的中介作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0(9):146-150.
[2]石云鹏,刘伟方.父母教养方式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关系:心理病理症状的中介作用[J].心理月刊,2020(19):16-18.
[3]蒋志成,徐慧琼,汪姗姗,等.童年期虐待经历和亲子关系与中学生自伤行为的关联[J].中国学校卫生,2020(7):987-990.
[4]钟怡,杨亚婷,张叶蕾,等,童年创伤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影响[J].中华精神科杂志,2020(6):520-526.
[5]甘明星,王蒙,林丽华,等.青少年儿童期心理虐待与忽视对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反刍思维和认知融合的链式中介作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1(5):787-791.
[6]杨春燕,蒋丹莉,李秀玲,等,贵州省初中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现状与影响因素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20(13):2359-2363.
[7]孙立双,韦小满.以功能性行为评估为基础的自闭症儿童自伤行为个案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1(12):62-67.
[8]Barbara Labovitz Boik,E.Anna Goodwin.沙游治疗:心理治疗师实践手册[M].田宝伟,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
[9]温宇娇,徐一凡,乔丹,等.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社会心理因素解释模型及干预研究[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20(5):885-888.
[10]高昂,余洁静,耿耀国,等.青少年负性生活事件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0(5):897-901.
[11]Sverdlichenko I,Jansen K,Souza L D M,et al.Mixed episodes and suicide risk:A community sample of young adults[J].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2020(266):252-257.
编辑/张国宪 终校/于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