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辅导员心理危机干预能力培养研究

2016-02-22吴建芳

科技视界 2016年5期
关键词:心理危机干预高校辅导员能力培养

吴建芳

【摘 要】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现状以及高校辅导员对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有效参与不足的现实,架构了高校辅导员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危机干预活动时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心理危机干预;能力培养

目前,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应对与管控的能力不足,与学生工作的要求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重视和研究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工作,明确辅导员在心理危机干预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心理危机干预的理论、方法和技能,提高心理危机干预实践操作能力,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1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现状分析

心理危机干预最早产生于美国和荷兰等西方国家。20世纪70年代初,心理危机干预已经成为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课题。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是指对处在心理危机状态中的大学生采取迅速而切实有效的应对措施,给予关怀、支持与帮助使之尽快摆脱困难,恢复心理平衡。[1]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自我关注和自我期望值较高,但心智发展尚未成熟,心理承受能力不强。近年来,大学生已成为心理危机的高发群体。2004年,张运生运用90项症状自评量表对1532名大学生进行测查发现:样本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常模,心理问题检出率为20.57%。2012年,常连玺、李江璐对某高校2437名大学新生进行了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从数据中可以发现,其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焦虑”、“抑郁”、“情绪波动”及“交往障碍”4个方面,比例约占总体人数的9.85%。[2]

2 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1 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意识不强,贻误了干预的最佳时机

2005年高校辅导员心理危机干预制度基本确立。但从全国来看,仅有部分省份制定了详细完善的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制度。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呈现逐年增多的趋势,但毕竟涉及的人数不多,比例较小。因此,部分高校对心理危机防控意识较为淡漠,干预意识不强、存在侥幸心理,往往遇到心理问题出现时,悲剧发生时,才急于寻求解决途径,贻误了心理危机干预的最佳时机。

2.2 辅导员心理学专业知识不足,专业化水平不高,心理危机工作很难深入

心理危机干预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技术工作,由于高校辅导员的专业知识背景不同,大部分辅导员缺乏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因而在面对心理危机事件发生时无法进行及时有效的干预,显得束手无策,有的仅用简单的谈话来化解心理危机,有的甚至利用自身经验说教。

目前,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提出了实现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和专业化,很多高校也在不断的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建设,提高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但真正实现目标的高校很少。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一,高校辅导员心理辅导能力培训体系不够健全,大部分辅导员经过短期岗前培训后就“上岗”,对心理危机干预专业知识了解不深入,很难达到专业化标准;二,做一名合格的高校辅导员,不仅需要了解学生,更需要具备教育学、心理学、法学、社会学、思想政治学等社会科学的知识来应对和处理工作过程中突发事件。目前高校辅导员学历层次不齐,知识结构较为单一,专业化不强,教育学、心理学、思想政治学等相关专业出身的辅导员比例不高。[3]因此,在面临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时,只能求助于专业的机构和部门来开展相关工作,心理危机无法在第一时间内得到化解,而专职教师由于工作压力大,导致面临危机事件时多数扮演“消防员”的角色。

2.3 高校辅导员日常管理工作繁重,不能及时有效的引导学生,化解危机

高校辅导员主要工作职责是: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学生日常管理。但由于工作职责定位不明确,角色定位模糊,时常与行政工作人员职责相混淆。同时,由于高校扩招,师生比例失调,辅导员人员配备不足,事务性工作繁重。导致辅导员得不到很好的提高专业素质和水平,在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时缺乏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不能及时有效的引导学生,化解危机。另外,高校辅导员在高校中地位普遍较低,收入待遇低于同职称的专职教师,发展前景不如专业教师,暂时将辅导员工作当作“跳板”,大部分高校辅导员都会转岗,缺乏职业认同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工作的开展,不能积极主动的解决问题。[4]

3 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核心能力结构

作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参与者,高校辅导员必须要具备心理危机干预的核心能力。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核心能力结构分为四个维度——人格品质(Personality)、能力(Ability)、知识(Knowledge)、同理心(Empathy)。上述四个维度形成了高校辅导员应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核心能力结构——PEAK 能力结构模型。

3.1 维度一:人格特质(Personality)

高校辅导员优秀的人格特质、渊博的知识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一位人格高尚且循循善诱的老师给予学生的,绝不仅仅是科学文化知识,而是能够让学生终身受益的思想观点。一个有着稳定情绪,有较强的上进心和责任心的教师能够给学生一个安全感、信任感的空间,让学生可以信赖。教师人格在学生“三观”形成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高校辅导员要具备的人格特质主要包括几个方面:情绪稳定、沉着冷静、成绩感、行事果断、有爱心、热爱工作、关心和尊重学生、行事果断、积极乐观能向学生传递正能量、理解和信任学生、移情、谦虚、自律、谨慎。

3.2 维度二:能力(Ability)

能力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高校辅导员在心理危机干预活动中既要具备一般能力,也需要特殊能力。在心理危机干预过程中辅导员需要的一般能力是:沟通和交流的能力、引导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明辨是非和抗拒诱惑的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学习和自我反省能力。[5]高校辅导员从事心理危机干预活动所需要的特殊能力是:促成教育合力能力、善于观察和发现学生情绪、行为的细微变化的能力、承受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中的压力、善于发现和总结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规律的能力、能够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诊断、提出合理的方案和有效的解决心理危机的能力、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

3.3 维度三:同理心(Empathy)

同理心又称为换位思考、共情。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立场去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百度)同理心分为:设身处地去感受和体谅学生、为学生着想、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潜能、一视同仁对待每个学生、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尊重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接纳学生的所有、鼓励学生、赢得学生的喜欢和信赖。

3.4 维度四:知识(Knowledge)

高校辅导员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的过程中,需要运用的知识分为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感性知识包括:日常的工作经验、掌握大学生应当具备的能力和素质的日常知识、了解学生的需求。理性知识包括: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在心理危机干预过程中,理性知识是工作的基础,没有理论和方法的支撑,辅导员很难识别和判断学生的问题是日常纠纷还是心理问题。高校辅导员在面对危机发生的时候将无法对问题进行诊断以及提出合理的建议。[6]因此,理性知识是基础。但是感性知识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些心理危机问题的解决离不开辅导员丰富的工作经验,即使没有高校辅导员具有的专业的教育背景,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对问题进行分析和判断,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问题办法。

【参考文献】

[1]刘宣文.论学校发展性心理辅导[J].教育研究,2004(7):13-15.

[2]韩阳.大学生心理辅导需要的调查与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05.

[3]刘宁,徐其涛.论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作用[J].心理健康教育.2008(9):18-21.

[4]王建国.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理论探源和策略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31-33.

[5]何元庆,汪传宝.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案例[J].高校辅导员学刊,2009(2):95-97.

[6]林娜,主编.新世纪高校辅导员工作重点难点问题探析[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杨玉洁]

猜你喜欢

心理危机干预高校辅导员能力培养
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作用
试论我国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构建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