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青少年交往目标与同伴关系的关系:性别和学段的差异
2021-11-25莫林桂黎玉兰
莫林桂 黎玉兰
摘要:为探讨农村青少年交往目标与同伴关系的关系,以及二者关系是否存在性别与学段的差异,采用交往目标量表和同伴关系量表对901名农村青少年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农村青少年交往目标中的亲密性、帮助与支持、领导地位、受欢迎、回避性五个目标与同伴关系存在显著正相关;男生支配性目标显著高于女生,但是帮助与支持目标显著低于女生;小学生的支配性目标显著高于初中生。(2)交往目标中的亲密性、受欢迎目标能正向预测男生的同伴关系,受欢迎目标能正向预测小学阶段的同伴关系,说明交往目标与同伴关系的关系存在性别和学段的差异。这一研究结果为同伴关系与交往目标之间的关系研究提供了更清晰的思路,对如何应对青少年的人际交往问题提供了有针对性的建议和策略。
关键词:农村青少年;交往目标;同伴关系;性别差异;学段差异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21)32-0010-05
一、问题提出
同伴关系是青春期个体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以往的研究表明,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利于促进青少年的人际交往和主观幸福感以及身心健康成长。反之,不良的同伴关系会对个人情绪情感产生负面的影响,严重者甚至会造成心理的疾病[1]。以往大多數研究探讨了诸如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父母婚姻冲突等对个体同伴关系的影响,这些研究主要关注外部因素或个体的行为特征对同伴关系的影响,很少涉及个体社会认知对同伴关系的影响[2-4]。青春期是青少年各项机能处于快速发展的特殊阶段,其社会认知也会随之复杂化。因此,探讨青少年社会认知如何影响其同伴关系,将有助于学校采用有效的措施引导青春期的个体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在人际交往中,个体可能会评估交往情境并确定交往目标,进而产生相应的策略和行为[5]。交往目标是个体重要的社会认知因素,是指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偏爱的社会结果,包括那些令个体满意的和个体愿意回避的[4]。研究证实,交往目标对青少年的同伴交往特别是友谊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4-6];交往目标的积极维度与同伴关系的满意度呈正相关[7]。但是也有研究证明,随着时光的流逝,持相同或者类似的交往目标或交往方式,也会导致友谊变得淡漠或者终止同伴关系[8]。这两个研究显示,交往目标与同伴关系相关的结论并不一致。这种不一致的结果提示我们,需要进一步分析二者的关系及检验二者关系中是否存在中介或调节变量。
过去的研究也显示,交往目标和同伴关系都存在性别差异。具体而言,女生在交往目标中的帮助与支持、受欢迎性与亲密性三个积极维度的得分高于男生,但在其他维度上的得分则低于男生[4]。同样地,女生比男生更容易获得友谊的支持,更重视朋友间的情感交流,更善于平衡各种社会关系,女生的同伴关系要好于男生[9]。除此之外,交往目标与同伴关系都存在学段差异。交往目标的学段差异体现在,初中生在亲密性目标和回避性目标上的得分高于高中生[4]。受青春关键期的影响,初中生对友谊的需要比小学生更强烈[10]。为此,不难推测,交往目标和同伴关系的相关可能会因性别和学段的差异而不同。
以往的研究大多采用城市青少年为样本,有研究表明,农村留守儿童的同伴交往比较消极,与自己的同伴相处并不融洽,较少获得同伴的接纳与尊重[11]。因此,结合农村青少年成长和生活环境的特殊性,农村青少年的交往目标是否影响他们的同伴关系,这一点是未知的。基于上述考虑,本研究将以农村青少年作为研究样本,探讨交往目标与同伴关系的相关,并检验二者关系是否存在性别与学段的差异。一方面为交往目标与同伴关系的研究提供不同样本的实证依据,另一方面则为学校改善农村青少年的人际交往、提升同伴关系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广西农村少数民族地区的三所学校四到九年级的学生,共发放问卷970份,回收有效问卷901份。其中,男生465人,女生436人;小学生479人,初中生422人。
(二)测量工具
1.同伴关系量表
原问卷来源于在Parker和Asher编制的“友谊质量问卷”基础上,孙晓军、周宗奎和范翠英等[12]修订的中文简版量表,修订后共有18个条目,包括肯定与关心、帮助和指导、陪伴和娱乐、亲密坦露和交流、冲突和背叛、冲突的解决六个维度。采用4点计分方式。该量表对青少年同伴关系的测量具有较好的信度,得分越高表示同伴关系的质量越好。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8。
2.交往目标量表
原问卷是邹泓和林崇德[4]对Jarvinen和Nicholls编制的“交往目标量表”的修订版,共38个项目,包括帮助与支持、领导地位、受欢迎性、支配性、亲密性和回避性六个目标。本研究在该量表的基础上,选择每个目标中因素载荷最高的3个项目,形成了18个项目的简版量表。计分方式为5点计分。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0。
(三)研究程序
本研究采用团体施测的方式,即以班级为单位,有经验的心理学专业学生作为主试,指导学生进行问卷填写。学生填写完成后,当场收集学生的问卷。数据的录入、整理和分析均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
三、结果
(一)农村青少年交往目标与同伴关系的相关分析
首先进行农村青少年交往目标与同伴关系的相关分析。在进行数据分析之前,需要对性别与学段进行虚拟化编码。结果显示,性别与支配性目标存在显著负相关,说明男生的支配性目标显著高于女生;性别与帮助与支持目标存在显著正相关,说明女生帮助与支持的交往目标显著高于男生;性别与同伴关系存在显著正相关,说明女生的同伴关系显著高于男生。
此外,学段与支配性目标存在显著负相关,说明小学支配性的交往目标显著高于初中。
结果显示,除了支配性目标与同伴关系不存在显著相关,其他交往目标均与同伴关系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说明青少年持有的这类交往目标越高,其同伴关系就越好(见表1)。
(二)交往目标与同伴关系的关系存在的性别和学段差异
为了进一步确定农村青少年交往目标和同伴关系的关系是否存在性别和学段的差异,本研究把同伴关系作为结果变量,把交往目标的六个目标作为预测变量,进行性别和学段的分组回归分析。
表2的结果显示,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小学生还是初中生,支配性、回避性、领导地位三个目标对同伴关系均无显著预测作用。亲密性、受欢迎性两个目标能正向预测男生的同伴关系,但不能预测女生的同伴关系,显示这两个目标与同伴关系的相关具有性别差异。同样地,受欢迎性目标能正向预测小学生的同伴关系,但不能预测初中生的同伴关系,显示出受欢迎性目标与同伴关系的相关存在学段差异。
四、讨论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探讨了农村青少年交往目标与同伴关系的关系,以及二者关系是否存在性别和学段的差异。结果发现,交往目标中的亲密性、帮助与支持、领导地位、受欢迎性和回避性五个目标均与同伴关系存在显著正相关;只有亲密性和受欢迎性这两个目标均能正向预测男生而非女生的同伴关系,受欢迎目标能正向预测小学生而非初中生的同伴关系。
(一)农村青少年交往目标与同伴关系的相关
研究结果显示,亲密性、帮助与支持、受欢迎性三个积极交往目标与农村青少年同伴关系存在显著正相关。这三个目标均属于积极的交往目标,与过去研究的“交往目标中的积极维度对友谊质量中的积极维度具有正向预测作用”的结果相一致[4]。
但本研究发现,回避性目标、领导地位目标作为消极目标,与农村青少年的同伴关系也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这与以往的研究存在差异。首先,回避性目标与农村青少年的同伴关系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这可能跟农村青少年人际关系的发展特点有关。研究表明,农村小学中低年级学生的交往能力很差,常常表现出不适、自闭和回避等心理特点[13-14]。正因如此,当要求他们主动与他人交往时,反而会引发他们的心理不适,从而感知到较差的同伴关系。相反,如果采用符合他们自身心理特点和行为方式的交往目标,反而会让他们有更好的同伴关系体验。其次,在本研究中,领导地位目标与农村青少年的同伴关系也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这与过去的研究结果不一致[4]。这可能跟青少年的城乡差异和不同人格特点有关,农村儿童在家庭环境的影响下,从小培养顺从隐忍、注重现实、自力更生的人格特点,且农村学生具有较强的合作意识,懂得理解和包容,因此,当他们寻求领导地位的交往目标时,反而会得到同伴的理解与包容,从而促进同伴的交往[13,15]。但是对于城市的青少年,他们生活环境相对优越,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在人格上常常表现出霸道、任性、不听从他人看法、不懂得换位思考等特点。这使得他们在寻求领导地位的交往目标上,容易受到身边同伴的不理解和不接纳,从而阻碍同伴之间的交往。因此,学校在关注农村青少年的人际交往时,应结合他们现阶段的性格和人际发展特点,运用符合他们的交往方式,给予他们足够的心理空间,这样反而会更有效地促进他们的同伴交往。
(二)交往目标与同伴关系相关的性别和学段差异
研究结果显示,亲密性、受欢迎性这两个交往目标与同伴关系之间存在性别差异。
首先,亲密性目标能正向预测男生的同伴关系,但不能预测女生的同伴关系;说明亲密性目标对男生的同伴关系具有影响,对女生的同伴关系不存在影响。这可能是因为个体交往动机存在性别的差异,对于女生,她们相比男生较为感性,情感交流、共情、亲社会行为是其交往特点,这些特点可能导致了天花板效应,从而使得女生的亲密性目标对同伴关系不存在影响[16]。但是如果男生的交往目标是寻求亲密性时,他们可能会从同伴交往中体会到他们想要的亲密体验,从而产生良好的同伴关系感知。
其次,受欢迎性目标能正向预测男生的同伴关系,但不能预测女生的同伴关系。这可能与青春期身体各项机能的发展特点有关。有研究指出,青春期的男生身体更高,更强壮,对自己的身体更加自信,持更加积极的看法,在很多方面更有胜任力,在班级中更容易成为领导者,容易被同伴接受[17]。这就预示着,在班级中有胜任力,有领导能力的男生更容易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喜爱与欢迎,更有利于同伴之间的交往。但是对于女生而言,在人际交往中,当她们渴望获得他人的关注,产生受欢迎的心理需求时,可能会在女生群体中容易产生嫉妒的心理。以往的研究也表明,女生比男生更容易产生嫉妒的心理,当别人取代自己的位置,在群体中受关注时,嫉妒心理就会产生。因此,受欢迎目标高,反而容易在女生群体中受挫[18]。
最后,受欢迎性目标能正向预测小学生的同伴关系,但不能预测初中生的同伴关系。这一结果可能的原因包括:一方面,相比初中,小学阶段的学业轻松和简单,来自同辈群体的友谊是他们最为看重的情感需求,因此他们更多地关注人际交往方面的困扰;另一方面,可能与小学阶段的交友方式有关,对小学生而言,他们的交往圈子相对简单,人际交往表现为外部情感的表达居多,可能会采纳友好和受同學欢迎的交友方式[13]。例如,可能会通过物质、玩具的相互分享,以及向成绩优异的榜样学习等行为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这样做会更受到同学与老师的欢迎和喜爱,从而促进同伴关系。但对于初中生而言,结合他们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他们可能比较倾向于情感表达的内敛,虽然他们内心希望受到外界的认可,但是受欢迎性目标越高,在内敛的情境中可能导致他们会有较低的同伴关系感知。
本研究考察了农村青少年交往目标与同伴关系的关系以及二者之间性别和学段的调节效应,所得的结果对农村青少年同伴关系与交往目标之间的关系研究提供更清晰的思路,对如何应对农村青少年的人际交往问题提供有效的参考价值,从而更好地揭示农村青少年人际关系的发展特点,为教育工作者对农村青少年进行人际社会发展教育提供了更细化的指导思路。
本研究的结果同样也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一定的启示。
首先,教师应提倡学生发展积极的交往目标,引导学生向积极的交往目标发展。同时,也要关注农村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注意他们回避性、领导地位的交往目标对同伴关系的影响,这对学生的同伴交往具有积极的作用。
其次,教师应关注学生不同性别和学段的交往目标,特别要关注女生的受欢迎性目标以及小学阶段的支配性目标对同伴关系的影响,应积极关注他们的心理动态,及时进行鼓励与支持,增强他们内心的自信,从而促进农村青少年的同伴交往和心理健康成长。
五、结论
(1)农村青少年交往目标中的亲密性、帮助与支持、领导地位、受欢迎性、回避性五个目标与同伴关系存在显著正相关。
(2)性别和学段在交往目标与同伴关系之间起到调节效应。具体而言,交往目标中的亲密性、受欢迎性两个目标能正向预测男生的同伴关系,不能预测女生的同伴关系;交往目标中的受欢迎性目标能正向预测小学生的同伴关系,不能预测初中生的同伴关系。
参考文献
[1]陈少华,周宗奎.同伴关系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7(4):76-79.
[2]罗晓路,李天然.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留守儿童同伴关系的影响[J].中国特殊教育,2015(2):78-83.
[3]崔颖,韩宪国,周颖,等.父母婚姻冲突与儿童同伴关系不良的关系:有调节的中介效应[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8(5):992-996.
[4]邹泓,林崇德.青少年的交往目标与同伴关系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9(2):3-5.
[5]李小青,邹泓,刘艳,等.中学生同伴依恋的特点及其与友谊质量的关系:社会交往目标的中介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9,25(3):32-38.
[6] Rose A J,Asher S R. Children's goals and strategies in response to conf licts within a friendship[ J]. Developmental p s y c h o l o g y ,1 9 9 9 ,3 5(1):6 9 - 7 9 .
[7] Jarvinen D W,Nicholls J G. Adolescents' social goals,beliefs about the causes of social success,and satisfaction in peer relations[J].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96,32(3): 435-441.
[8] Ojanen T,Sijtsema J J,Rambaran A J. Social goals and adolescent friendships:Social selection,deselection,and inf luence[ J]. Journal of Research on Adolescence,2013,23 (3):550-562.
[9]张静,田录梅,张文新.同伴拒绝与早期青少年学业成绩的关系:同伴接纳、友谊支持的调节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3,29(4):353-360.
[10]刘学兰,江雅琴.中小学生的同伴关系及其心理辅导策略[J].中小学德育,2013(12):19-22.
[11]罗晓路,李天然.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留守儿童同伴关系的影响[J].中国特殊教育,2015(2):78-83.
[12]孙晓军,周宗奎,范翠英,等.童年中期不同水平的同伴交往变量与孤独感的关系[J].心理科学,2009,32(3):567-570.
[13]胡伶,万恒.农村寄宿制学生社会情感学习能力调查[J].中国教育学刊,2012(9):87-91.
[14]高虹.农村小学高年级人际关系素养的培养提升策略[J].科学咨询,2019(42):225.
[15]潘蕾.城乡生源大学生人格特征差異分析[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32(1):132-134.
[16]肖凤秋,郑志伟,陈英和.共情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及神经基础[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4,30(2):208-215.
[17]李新利,凌辉,张建人,等.青春期开始时间早晚对男生自我概念和同伴关系的影响[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3(3):512-514.
[18]周超,司继伟,卞玉龙.初中生情绪调节、应对方式与嫉妒的关系[J].青少年研究,2012(2):132-134.
编辑/张国宪 终校/于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