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声乐作品《昭君出塞》中的演唱处理探讨

2021-11-25吴琳娜

黄河之声 2021年18期
关键词:烽烟王昭君昭君

吴琳娜

引 言

从历史的角度来说,昭君出塞对中国的和平统一、民族融合发展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这种情况的出现使得古往今来以昭君为主要人物的文学作品有很多,声乐作品《昭君出塞》作为同类型的艺术作品,其创作在当前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同样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了解声乐作品《昭君出塞》的内涵

(一)了解声乐作品的创作意境

西汉早年社会经济衰败,所以汉代主要将经济放在了休养生息积攒实力方面,但在此期间,匈奴多次侵扰汉朝边境,对民众的生活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为缓解上述矛盾,汉朝在匈奴内讧时采用联姻的方式使汉朝与匈奴两族由战争转向和平,减少了因战争损失的人力与财力,在缓解汉朝经济压力的同时,为汉朝营造了一个有利的政治经济格局。《昭君出塞》作为以王昭君为主要人物的声乐作品,旋律清新自然、情感丰富并且作品具有典型的民族特色,这种情况的出现使得演唱者演唱的难度大幅度上升。现阶段,为使《昭君出塞》所表达的情感展现出来,演唱者就需要在演唱过程中将自身融入到昭君出塞的想象情景当中,为切实实现上述目标,演唱者则需要在演唱前详细了解与昭君出塞这一历史行为相关的各种文献资料,并且对昭君出塞过程中的历史环境、人物心理变化、当时的社会形势变化等情况进行合理联想与想象,以便在切实把握人物情感的同时,对《昭君出塞》这一声乐作品的歌词曲调进行感悟,从而为作品演唱水平的提升提供有效的支持。

(二)了解声乐作品中人物形象

现阶段,很多演唱者能够在诠释声乐作品时能够有效打动听众的内心,这种情况的出现原因在于演唱者可以有效将声乐作品中的情感内涵准确传达给听众,使听众能够与声乐作品产生共鸣。作为一名演唱者,若想为听众呈现更好地演唱作品,就必须深入了解声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并且在作品诠释过程中融入自身的看法,保证自身的演唱中蕴含合适的情感因素,以便切实提升演唱的生命力与感染力。具体来说,在演唱《昭君出塞》这一声乐作品前,演唱者需要深入调查了解王昭君这位富有传奇色彩的女性,并且通过在演唱过程中,站在王昭君的角度,将其所思所想融入演唱当中,便于听众能够从作品中切实感受到王昭君这一人物在出塞过程中的悲喜[1]。

二、分析声乐作品《昭君出塞》的艺术特色

声乐作品《昭君出塞》的结构是较为典型地再现三声部(A+B+A’),并且为更好地展现昭君出塞这一活动存在的民族性与戏剧性,相较于我国传统的五声调式音乐,作曲家在作品创作过程中灵活运用了中国民族六声与七声调式。

(一)曲式结构

声乐作品《昭君出塞》共有101个小节,首先,前十七小节为作品的前奏部分,在创作过程中,作曲家通过九拍的缓慢和弦织体结构,将听众带入了西域情景当中,并且为更好地展现昭君西行过程中内心的不安,作曲家运用了十六分音符的快速弹奏,对琵琶的轮指弹奏手法加以模仿,同时,从前奏的第九小节开始,音越发密集,力度也逐渐由弱转强再过渡到弱。其次,从十八到四十二小节作为作品的A部分,开头主要采用抒情、流畅的分解和弦伴奏,旋律较为平稳,给人以平静柔和的感受,而从三十六小节开始,反复连续的伴奏织体使得乐曲层层递进,进一步强调了乐段的思想。再次,在《昭君出塞》的间奏部分,作曲家主要借助快板使得作品流动起来。作品的五十四到八十六小节是B部分,作品主要借助欢快热情的节奏,不仅营造出欢乐的西域场景,还展现出当时匈奴人对王昭君到来的欢迎。在之后四个衬词“啊”的部分,作曲家使用蒙古长调在使情绪起承转合的同时,将乐曲情绪推向高潮。最后,在A’部分,作曲家运用了阻碍进行和弦与阻碍终止和弦,通过副属和弦的铺垫使得乐曲平稳回到了d羽七声调式,并且,为进一步延续情绪,作曲家将第一段的素材进行了拉宽,在结尾部分更是借助重音与震音营造出了辉煌的气氛,升华了作品的情感,进一步提升了作品与王昭君形象之间的契合度[2]。

(二)歌词分析

在声乐作品《昭君出塞》歌词的谱写过程中,词作者并未过多的描述王昭君远离故土的怨,而是将描述重点放在了昭君出塞这一行为所展现的民族精神。具体来说,首先,在作品的第一部分,词作者在用“别家园……马上弹”表现王昭君对家人、故国不舍之情后,立即用“女儿情……无烽烟”表现在当时的环境下,国家大事远重于儿女私情,并且歌词中的“从此长城无烽烟,无烽烟”更是展现出昭君出塞的决心。其次,在作品的第二部分,“纵马塞上行……暖在我心间”向人们展现了王昭君入塞时的热闹景象,山川、绿草、毡房、奶茶等情景与中原麦浪、炊烟、黎民有着极大的差别,但为了维护故乡的美好景象,王昭君进一步坚定了自身内心的信念。最后,在作品的第三部分,作曲家借用别人的视角,对昭君出塞的伟大加以描述,对作品的内涵加以升华[3]。

三、声乐作品《昭君出塞》演唱处理与形象处理

与其他一些将核心放在凸显“怨”的作品不同,声乐作品《昭君出塞》中昭君是深明大义、有胆有识、为汉朝与匈奴和平做出真切贡献的女子,在演唱过程中,演唱者可以通过对声乐作品《昭君出塞》中各部分进行相应处理的方式,尽可能展现昭君为国为民的宽广胸襟、爱国爱民的英雄气概。

(一)作品第一部分的演唱处理

在创作过程中,作曲家将琵琶曲《琵琶行》与蒙古族歌曲元素融入了声乐作品《昭君出塞》的第一部分,这种情况的出现使得作品极具民族特色。具体来说,在作品的第一部分,曲式结构主要可以分成A、B、C三段,首先,A段表现出了王昭君对离开家园的情景,在作品的起始部分,作曲家通过弱出的低音与模拟的大风呼啸声营造出一种空旷的大漠场景,同时,修饰音的运用向人们展现出王昭君远离故乡过程中,内心的恐慌,在前奏音密集度不断提升后,乐音戛然而止,琵琶声起,从轻到强的乐声将听众的注意力逐渐引入主旋律当中,尤其是前奏的最后两节,作曲家通过模仿行驶中车轮声响的方式,将听众逐渐带入汉代王昭君坐在木轮马车上,随着送嫁队伍远离故国,踏上和亲队伍的情景当中。在演唱这部分歌词的过程中,演唱者需要将自身带入王昭君的角色当中,在略带悲伤情绪的同时,通过控制声量、气息的方式,令听众感受到昭君出塞时的悲伤,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王昭君作为一个主动和亲的汉代女子,并且其和亲时的身份是大汉公主,因此,为展现王昭君作为一名公主的大气,演唱者需要避免在演唱时出现过分悲切的情况。

从歌词的角度来说,第一,“别家园,出雄关”向人们展现了王昭君离开故国的场景,作为既定事实,演唱者需要在演唱时保持自身的气息平稳、自然舒畅,同时在该句演唱中,演唱者需要提升对“园”与“关”前倚音与字头、字中、字尾处的流畅性与细腻感。第二,“昭君琵琶马上弹,马上弹”这句中“昭”字后出现了半拍的休止,这种情况的出现要求演唱者在演唱这部分时需要保持声断气不断的状态,同时,前半句中的“弹”为七拍,演唱者可以在第三拍结束后换气,并且,为了更好地表现昭君离乡的悲伤,在演唱这部分时,演唱者可以借鉴中国戏曲中的哭腔,然后在演唱后半句“马上弹”时,进一步突出哭腔,并且将哭腔的突出附点与倚音一并落在“弹”字上,进一步凸显昭君离开熟悉场景的不舍之情。第三,“女儿情连胡汉,从此长城无烽烟”作为第一段的高潮部分,与后面出现三次的“无烽烟”层层递推,为更好地反映作品中王昭君维护汉朝边境安稳的决心,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在保证自身情感坚定的同时,渐渐放开声音,将每个字都放在通道上,声音也需要尽量宽一些,注意歌词中的“无”字后做了断气不断声的处理,“烽”字则做了回原速处理。第三,在处理第二句与第三句“无烽烟”时,第二句中的“烟”字与第三句中的“无”字之间,演唱者可以通过将气息延长至“无”字后再换气的方式,展现王昭君当时的复杂心情与舍身为国的精神。同时,为保证听众能够更好地感受到王昭君出塞时对维护两国和平的决心,演唱者需要在演唱第三句“无烽烟”时需要保证自身情绪的饱满,进一步强化作品演唱时的感染力[4]。

(二)作品第二部分的演唱处理

在第一部分结束后,作曲家使用刮奏的方式,引出第二段,并且第二段整体旋律较为活泼,这种热情奔放的曲调与第一段的离别之情有着极大的不同。具体来说,《昭君出塞》第二部分的乐音时1=F变1=c的快板,并且乐音的主旋律是由大提琴演奏,尽管歌词符合我国传统歌词转合韵律,但旋律融合了《琵琶行》与内蒙古民歌的元素,一二段乐曲节奏的鲜明对比在将听众带入广阔草原场景的同时,展现出了匈奴民众对王昭君到来的欢迎与热情。在歌曲演唱过程中,为更好地体现歌曲的情感,演唱者可以利用前口腔念字,并且以字代音,在保证歌曲词句演唱旋律性的同时,提升歌曲演唱整体的亲和性。从歌词的角度来说,在演唱第一句“纵马塞上行……暖在我心间时”,这一部分速度加快、曲调活泼,曲调的欢快冲淡了王昭君离开故国的忧伤,此时,演唱者需要在保证字头部分咬字清晰度与连线音圆润度的基础上,注意把握“塞”、“绕”、“接”等字的重音处理情况。在演唱第二句“回首望中原……黎民得平安”时,为表现出王昭君在回首故国时,看到“麦浪”、“炊烟”、“百姓”等情景时,对自身离开家园的释然之情,演唱者需要尽可能用陈述的语调进行歌曲演唱,并且在最后两句“黎民得平安”的演唱过程中,舒展度需要一句比一句强。连接的四个“啊”有效地将乐句拉长,展现出作品跌宕起伏的韵律,并且最后变化因降B的运用,有效的将乐曲过渡到了第三部分,在演唱时,演唱者需要保证第一个“啊”的饱满性,令第二个“啊”的力度逐渐弱化,并且通过为其增加下滑音的方式,凸显蒙古曲调的特色,使听众能够更好地感受到以王昭君为纽带的汉朝与匈奴文化的连接与交融。

(三)作品第三部分的演唱处理

在声乐作品《昭君出塞》中,A、B段都可以看作是从王昭君角度对出塞行为进行的诉说,而A’段则是从其他人的角度,对昭君出塞行为进行的评价。具体来说,在第三部分中,乐曲对首段“女儿情连胡汉”的素材进行了重复,并且以其他人的角度唱出“谁知红颜为江山”既是对王昭君功绩的描述,也是《昭君出塞》整个作品的高潮。在歌曲演唱过程中,为更好地表现出昭君出塞所展现的民族精神,演唱者在演唱第八十八小节的“昭”字大跳语气时,需要保证自身吐字铿锵有利,“怨”字合理应用倚音润腔;在演唱“谁知红颜为江山”时则需要对波音、顿音进行润腔处理,使这句歌词能够与前后形成明显的对比;在第一次演唱“一支出塞曲,慷慨越千年”时,演唱者可以参照“古来都说昭君怨”的韵律,并在此基础上,适度减轻演唱力度,为后续高潮部分的演唱做好铺垫;在第二次演唱“一支出塞曲,慷慨越千年”时,演唱者可以在第一次演唱的基础上,继续减弱演唱力度,并且保证此句演唱具有抒情流畅的特点;在第三次演唱“一支出塞曲,慷慨越千年”时,演唱者则需要加强演唱力度,并且在演唱此句时,可以参照之前的“从此长城无烽烟”的演唱处理方式,使“年”字在“越”字休止处换气。

结 语

总而言之,《昭君出塞》是以汉代宫女王昭君为原型创作的艺术作品,现阶段,为更好地将作品中的艺术情感展现在人们的眼前,深入研究作品内涵特色,并对作品的每一部分进行深入的分析,已经成为切实提升演唱者演唱效果的关键点之一。■

猜你喜欢

烽烟王昭君昭君
昭君思乡
浅论王昭君诗词中“怨”的艺术特征
题友赠胡杨树叶片(新韵)
周志高
《烽烟图》选页
《汉宫秋》中王昭君的形象解读
脑筋急转弯
马致远《汉宫秋》中王昭君的爱情与婚姻
写在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
长歌一曲昭君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