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钱德明法译《盛京赋》:版本、价值、证误

2021-11-25

国际汉学 2021年4期
关键词:盛京满洲乾隆

□ 龙 云

1743年秋,乾隆首次东巡盛京祭祖,创作鸿篇巨制《盛京赋》。该赋旨在歌颂清朝先祖的筚路蓝缕、文治武功,赞誉盛京的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盛京即今沈阳,满语为穆克敦,取兴盛之意。明代系沈阳中卫城,清天命十年(1625)迁都于此,天聪八年(1634)更名为盛京,清定鼎中原之后成为陪都。①参见[清]乾隆:《盛京赋》,沈阳:沈阳出版社,2014年,《出版说明》。《盛京赋》全文近四千字,文采飞扬,分为序、赋、颂三部分。序主要叙述乾隆东巡祭祖的缘起,谈祖宗功业,思历史旧事。赋主要描述盛京地区的钟灵毓秀,山川形胜,丰饶物产,歌颂开基立国的功臣名士,描绘气势恢宏的狩猎场面及国泰民安的盛世景象。颂属于韵文,乃赋文的压轴部分。

法国耶稣会士钱德明(Jоsерh-Mаriе Amiоt,1718—1793)于1751年抵达北京,在华生活43年,平生致力于研习满汉语言、文学、历史、艺术等门类,在传播中国文化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是18世纪后半叶法国来华传教士的代表人物。他曾向法国寄回大量翻译和著述,其中就包括《盛京赋》译文。本文将从法译《盛京赋》的参考版本、文献价值和译文证误三个方面来加以考察。

一、法译《盛京赋》的参考版本

清朝内府曾先后刊印过不同版本的汉满文《盛京赋》,最早的版本始自乾隆八年(1743),武英殿刻朱墨套印本,满汉文各一卷,鄂尔泰等注;乾隆十三年(1748)武英殿刻三十二体汉满合璧本,傅恒等编校。②参见卢秀丽:《御制盛京赋版本源流》,《满族研究》2005年第1期,第121—123页。《盛京赋》刊印数量极少,在钱德明时代已经很难觅得,“这是我能找到的最准确的版本,该作品数量稀少,除皇宫、亲王和重臣的府邸之外,在别处踪影难觅”③[清]乾隆著,[法]钱德明译注,龙云译注:《御制盛京赋》(法汉对照本),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沈阳:沈阳出版社,2015年,《译序》第22页。。法国国家图书馆东方稿本部收藏《盛京赋》若干卷,其中部分藏书乃钱德明寄往法国的原书,弥足珍贵,也是中法文化交流的鲜活见证。

据东方稿本部古朗(Mаuriсе Cоurаnt,1865—1935)中文书目显示,编号1578—1581的图书名为《御制盛京赋有序》,提要显示包括赋文和序言,以及三十二体古篆书;每种文字附楷体汉字,及各书体篆文缘起;乾隆十三年上谕、职官名录,如和硕庄亲王、和硕果亲王等;两开本,开化纸,刻印精美,四卷精装,标有法国七月王朝国王路易·菲利普(Lоuis Philiрре,1773—1850)姓名起首字母,原系王室藏书。编号1582—1613的图书提要显示,此为《御制盛京赋有序》复本,四开精装,开化纸,共三十二卷,丝质封面,分装四函,复以丝绸覆面,每卷封面均有钱德明神父手书题签。这两套藏书均为乾隆十三年武英殿刻本。编号1614的图书提要显示,书名《御制盛京赋》,包括盛京赋及注释,大八开本,印刷精美,共一卷,精装成册。此为乾隆八年武英殿刻本。①参阅法国国家图书馆东方稿本部:Mаuriсе Cоurаnt中文书目,第99页,编号1578—1614。上述开本规格参照法国18世纪出版惯例。概而言之,东方稿本部共收藏一卷《盛京赋》注释本;两套汉文三十二体篆书《盛京赋》,其中带有钱德明手迹的一套乃寄给国务大臣贝尔坦(Hеnri Веrtin,1720—1792)的旧物,后入藏东方稿本部。②钱德明多次谈及寄给国王图书馆的《盛京赋》译本,参见法兰西学士院图书馆《贝尔坦通讯》(Соrrеsроndаnсе dе Веrtin)钱德明书信手稿1515—1517:1773年10月7日、1774年11月1日、1781年8月17日、1787年1月25日信件等。寄给贝尔坦的这套书附有钱德明1788年10月1日手写提要。

据东方部满文书目110提要,《御制盛京赋》由允禄、允礼、傅恒等人负责出版事宜。此书包括乾隆十三年上谕(第1卷第1页)、职官名录(第1卷第1—4页)、满文三十二体篆书,楷体与篆书隔行相间。每卷封面标注各书体罗马拼写方式(钱德明手书),属珍本书籍。此满文版页面高30厘米,广19厘米,为蓝绸封面,最初是黄绫封面,题签亦为黄绫,分装八函。此属乾隆十三年武英殿刻本。③参阅法国国家图书馆东方稿本部:Jеаnnе-Mаriе Puуrаimоnd满文书目,第63页,编号110。钱德明翻译的职官名录中无允礼名字。④《御制盛京赋》,第41—42页。乾隆在上谕中也只说“即以傅恒、汪由敦充总裁官,阿克敦、蒋溥充副总裁官”,亦没有提及允礼之名,提要中内容或有误。

乾隆十三年,乾隆在上谕中指示:“儒臣……且请以朕制《盛京赋》缮成清汉篆文,既广国书,并传古篆,足以昭示来许。”⑤同上,第9—10页。武英殿遂刻三十二体汉满合璧版。据东方学家德经(Jоsерhе dе Guignеs,1721—1800)所说:“全书据北京刊印的第二版满文版翻译而成,亦即钱德明寄往国王图书馆的版本。”⑥同上,第10页。第二版即乾隆十三年武英殿刻本。德经的说法并不全面,因为钱德明同时参考过满汉两种版本,方完成这一宏大的翻译工程。他在序言中说:“如果我只懂中文,绝对难以胜任业已开始的工作。满语与欧洲语言旨趣相近,它有自己的方法和规则,简而言之,读起来更加精确。”⑦同上,第23页。另外,钱德明的译本中包含大量原注,据此推断,他同时参考过乾隆八年武英殿注释本和十三年刻本。

钱德明法译《盛京赋》于1770年在巴黎刊印,凡384页。⑧Lе P. Amiоt, Élоgе dе lа villе dе Mоukdеn еt dе sеs еnvirоns, роèmе соmроsé раr K’iеn-lоng еn mаndсhоu еt еn сhinоis, trаduit аvес dеs nоtеs раr lе P. Аmiоt, еt рublié раr dе Guignеs. Paris: N. M. Tilliard, 1770.内容包括出版者弁言、定鼎中原之大清帝王谱系、译者序、满汉正副总裁官跋、乾隆上谕、修书之亲王重臣名录、序、赋、颂、三十二体篆书缘起、注释、满洲发祥地概要、《三清茶》诗等。出版人德经对内容编排顺序做了调整,将跋放到上谕之前,还添加了自拟的大清帝王谱系,以及钱德明撰写的满洲发祥地概要。但是,他将钱德明从《一统志》中描摹的十幅地图排除在外,因为“这些地图效果并不好……我只刊印了《概要》,相关内容则可以参阅杜哈德神父(Jеаn-Варtistе Du Hаldе,1674—1743)的地图”⑨《御制盛京赋》,第322页。。另外,德经还将《三清茶》诗附于其后,“我觉得应该将其置于《盛京赋》之后,它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诗歌,尤其是乾隆皇帝对于诗歌这种文学体裁的雅好”⑩同上,第12页。。

二、法译《盛京赋》的多重价值

在译序中,钱德明开宗明义地指出,读者可以从两个角度来审视《盛京赋》的价值,“作为诗歌,其目的在于娱情悦性,其意境生动,描写铺陈,比兴细腻,文采华丽,美轮美奂;作为历史,其目的在于教化,满族之要义,重要之风俗,辅助之事件,悉数详加评介”①《御制盛京赋》,第21页。。下面从政治教化和文学、书法层面来考察《盛京赋》的文献价值。

1.政治教化价值

法译《盛京赋》在不同层面体现出浓厚的政治教化色彩:首先是盛京丰富的物产,其次是满族良好的社会风尚。

1)盛京丰饶之物产

首先,描写盛京周边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丰饶物产,以证明满洲深得上天眷顾。赋文从地理位置、山川形胜着手介绍满洲的战略意义:“前拥海城,凭据盖平,横依辽阳,联携宣城。浑河恰如玉带,兴京以为襟要。”②同上,第112页。本文考察《盛京赋》内容时引文均出自《御制盛京赋》(法汉对照本)译文,如引自乾隆原文,则将特别说明。满洲人在这里开疆辟土,最后形成“东渐海,西迤辽阳,西南及朝鲜,北及嫩江”的宏大格局。③《御制盛京赋》,第285页。从战略位置到地理形胜,从壮美河山到天宝物华,盛京作为龙兴之地最终光耀宇内:“嘉善之聚合,福瑞之荟萃,佶倬之升华,遂分致宇内焉。”④同上,第112页。

钱德明盛赞盛京“兽禽鱼类,不计其数,树植药草,品种繁多”⑤同上,第107页。,遂罗列走兽禽类及各类物产,诸凡虎豹熊罴、野马野骡,还有牛羊马等家畜。另外,在辽河和大凌河流域,气候温和,水草丰茂,40多个马场出产各色良马,故有“满洲之马,宇内无双”之说。⑥同上,第120页。复罗列各种禽类,如野鸡沙鸡、鹅鸭青,亦有鸽鹊百鸟之类,铜嘴鹪鹩鸳鸯之属。⑦同上,第107—109页。

接着介绍满洲地区的鱼类资源,罗列繁多,不一而足,还有各种海洋生物,以及蚌类珍珠。⑧同上,第110—112页。在介绍鱼类时,钱德明兼及满洲古代传统,一是利用鱼皮加工服装,“祖先蔽体之用,先人御寒之服”。一是关涉古代祭祀习俗,“细鳞之鱼,祖宗仪礼既毕,柳条炙烤甚欢”。⑨同上,第111页。译文随后介绍洋洋大观的植物,还特别介绍了堪称“植物之王后,延年之妙物”的人参。⑩同上,第110页。

总之,这些自然禀赋属“人类之恩惠”,译文赞曰“青天在顶,九光之辉映,后土在下,宝藏之琳琅”。这些提炼和升华的文字暗示盛京得到上天眷顾,肥沃的大地蕴含无尽的宝藏,满洲从龙兴之地逐渐走向兴旺发达,此诚“恩惠广施于人类,眷顾频降于凡间”⑪同上,第112页。。居住于此的农夫谨守农耕文化传统,爱惜粮食作物,生性灵巧,善于耕作。满洲农产丰富,稻米谷物,水果畜产,天然富足,无不丰盛。⑫同上,第121页。钱德明追随乾隆的思路,从地理环境、植物、动物等不同维度赞颂盛京的繁荣富庶,而这些烦琐的物产信息也折射出天眷之地的特殊政治隐喻。

2)满洲淳朴之风尚

乾隆反复强调满洲质朴的民风民俗和良好的道德风尚,论及祖宗创业和建都盛京的辉煌历史,希望子孙不忘先人立国之艰辛。文章首先以周朝的肇始来比拟大清的发达,同时介绍大清起源的神话传说,给满洲人的历史罩上神奇色彩:“帝女天妹,吞色泽艳丽之果,生圣子非凡之身。”⑬同上,第105页。其后子孙发达,孜孜以求,终成天命。满洲人得上天庇佑,遂筑修盛京。述及清太祖、太宗、世祖等人的丰功伟绩,称颂参与创业的文臣武将。满洲人不仅尚武,而且在文学和治理方面也毫不逊色,其中“声名卓著者,尤数达海也”①《御制盛京赋》,第116页。。总而言之,祖先披荆斩棘,艰辛备尝,故而“蒙天帝之侧目。天命不眷前明,人心惟向大清”②同上,第121页。。正因为满汉相睦,所以定鼎北京。译文隐晦谈及满洲入主中原的历史,认为这是上天的青睐。

译文花了大量笔墨来书写满洲人的良好风尚。满洲人秉承古代传统,了解地理方位、风水吉凶,观察日月星辰,进行几何测量。他们常常在地名中寄托美好意愿,如兴京从满文词源上来讲取昌盛之意;盛京意为兴盛之意。满洲皇帝认为自己承天受命,一统中原,在赋文中多处以周朝君主比拟。③同上,第305—306页。满洲的都城和宫殿形制都与汉族礼制相符,此外还设立天坛圜丘,以效周礼,专资祭祀。中国古代王朝皆尊崇周礼,祭天仪式也都依照周礼进行,冬至祭天森然有序,反映出上古传统礼制。汉族自古讲究慎终追远,追思祖先源流,期望子孙发达,祭祖活动既祈求先人庇佑,又传承孝道文化。满族认同古代汉族传统祭祖习俗,皇室更是讲究孝道,认为这是治理天下的关键要素。

清太宗建立狩猎体制,狩猎活动一直被视为朝廷要务,译文夸张地刻画狩猎场面,描写隆重浩荡的典礼仪式。文字蕴含诸多想像色彩,使得画面感跃然纸上,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狩猎场面秩序森然,有条不紊,另外还描述了分赏猎物的重要环节,设三等之分:一等以祭祖先,二等以赏宾客,三等以藏御厨。确立围猎的原因基于满洲立国之本,其实汉族也将此视为古老礼制。在《礼记·月令》中,狩猎就被认为是国家大事:“天子乃教于田猎,以习五戎,班马政。”狩猎活动有诸多利好,满族人则杜绝其弊端:“不毁桑陌,不误耕种,不耽收获。”④同上,第118页。满洲奉行定期狩猎的习俗,绝无骄奢淫逸的做派,亦无子虚、上林的滥行。

译文还描绘了满洲宴席的盛况,正所谓“乐以九奏,飨以八珍”。大清皇帝赐宴各部头领的宴席完全符合《周礼》记载,文中多处可见这种与周礼的比拟与关联,作者和译者都将清太宗与周武王作比。译者甚至认为,清太宗在民事与军事方面都堪称楷范,应列于周武王之上。总之,满洲之筵,“高贵简朴”,“自由率真”,“情义热烈”。⑤同上,第119页。另外,译文言及劝课农桑,盛赞“奢侈堕落之风,远离我等满族”⑥同上,第120页。。复描述农夫安心务农,无游手好闲之弊,忙时耕种,闲时练兵。译文勾勒出一幅满洲大地祥和清宁的景象,诚“居民守德,村夫尚善”的写照。⑦同上,第121页。总之,满洲人奉行良好的传统,保持淳朴的风俗,各安其业,各司其事,民风简朴,恍如上古。

定都北京之后,盛京作为龙兴之地,依旧保留了陪都地位。正因为祖宗创业艰辛,赋文强调后代子孙须懂得祭祖的要义,“其意在授以天地之义,晓以祖先之恩”。对于皇帝来说,孝道则更具特殊内涵,“明乎郊社之礼、禘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乾隆深知,“惟余心如此,方能齐家治国,令百姓幸福,民殷物富”⑧同上,第49页。。基于此,乾隆描述了皇室在孝道上的践行,赞康熙三谒祖陵的孝行,称雍正未登基之时已经履行义务。乾隆始终“日思夜忖,以效先祖,更彰敬畏”⑨同上,第50页。。乾隆对本朝孝行的言说,凸显了以孝治天下的思想,反应了敬天法祖的政治文化色彩,暗示满洲入主中原的合法性,强调只有牢记祖先之心,满洲才能国运绵长,江山方能世代沿袭。

2.文学、书法价值

法译《盛京赋》作为中国早期诗歌翻译在法国问世,其价值除了政治教化之外,同样广泛地体现在文学、书法等文化层面。

1)文学价值

钱德明对乾隆的诗歌评价很高,认为他的赋文涵盖了各类文学知识。乾隆身边有一大帮词臣学士,竞相为皇帝的文辞增色,不会让御制之作落于俗套。因此,为了再现原文的优雅细腻,钱德明坦承同样需要文人学士的帮助,而且译文中也存在某些遗憾。“很多东西本应该解释得更加清楚;有些本来应该言说的内容未能穷尽其意,抑或常常削弱文气,背离原文;很多时候,由于缺少恰当的词语,或者法语词汇太过低级,不适合庄重典雅的语境,我的表达尚欠准确。我知道还有很多其他问题。”他还表示:“如果时间更加宽裕,可能会做得好点;或者我太想尽善尽美,结果却事与愿违。我始终尽可能地跟随原文:一页一页,一句一句,一行一行,我几乎什么都不落下。”①《御制盛京赋》,第21页。总之,钱德明的初衷是为了原原本本地再现“赋”与“颂”的基本概念。

钱德明认为,颂是歌颂上古王朝创立者的赞词,周颂旨在颂扬周朝的开基之祖周文王。据译者的诠释,赋是一种崇高的文体,常常描写伟大、高贵、雅致的内容,应当鲜活地表现所指事物的意象,充满激情,生动有力。赋文一般文采飞扬,意象奔涌,浓墨重彩,讲究主题。他还认为,“事功之彰显,颂之特质;物产之歌咏,赋之要旨”②同上,第51页。。他还结合西方文学认为赋是一种类似于品达(Pindаrе,约前518—约前438)③品达,古希腊抒情诗人,其诗风格庄重,多爱国热情和道德说教。体的颂歌。关于汉满双语参照文本以及对赋文美感的传达,钱德明认为读者可以从译本来加以判定,因为法文尽量忠实于满文,他也更喜欢从满文翻译,因为乾隆用满文表达思想观点更加自然。鉴于此,他尽量用宏富的学识来详加注解,以便让读者领会其效果,并传递出全部的美感。另外,钱德明的初衷是希望对法国文学界有所作为,“我有理由相信,某些学者会阅读这部作品。我希望他们能够从中找到值得关注的内容,他们也会感激我的整理工作”④《御制盛京赋》,第277页。。

钱德明深谙赋文善于铺陈,喜欢排比,多用比拟的手法。他多次提示,赋文涉及的内容并非实指,而更多地是虚指,涉及或多或少的历史关联,包含内涵丰富的隐喻效果。在描写乾隆出行的仪仗时,他指出应关注此类文辞的想象色彩,而不是实际描写的文字。对“御辇”和“御马”等意象的描述不过是诗歌的铺陈,无非是让此次东巡契合上古帝王的巡游。诗歌中的想象都关涉上古风尚,尤其是周朝君主的礼仪。⑤同上,第103页。

为了凸显崇高的文体和优美的文辞,钱德明有时选择渲染色彩,使得法文比中文更富内涵,这一点也与推崇美文翻译的时代风尚不无关系。如翻译“虎豹熊罴”四字时,为了摆脱平庸的文字,钱德明译为:“虎,谁不知乃百兽之王?其力健灵敏,捷巧神气,炯炯双眼,均彰显无上威风。豹则次之,健壮机敏稍逊,益加威猛凶残。复有熊罴。熊者,冬季蛰伏,春来活动,冬眠数月,觅食解饥。其形类于野猪。罴者,猛兽也!让人战栗。体阔身壮,头长腿高;皮毛呈白棕之色;力大无穷,凶猛无双,与其他动物相异。力大足以伐树碎木,过分凶暴,故常独处。不复描述,以免心寒。”⑥同上,第107—108页。通过这个实例,我们可以看出钱德明在译文效果方面的努力,也可以体会到他对赋文文体的认识,以及在诗体翻译上的主张。

作为接受者的德经至少已经部分体悟到赋文的色彩与效果。他认为,乾隆并没有将想象挥洒到浅薄无聊或纯属消遣的人事物景之上,诗赋不过是心灵的小憩。乾隆想弘扬《书经》中的箴言,以教育子民。虚构文字旨在再现三千年前君王的行为操守,这一点与古希腊人创作诗文的路数颇为相似,因为他们的神灵也是民族早期的英雄、家族曾经的先祖。德经指出,在纷至沓来的想象中,乾隆描绘的宫殿远非今日之殿宇,而指的是上古帝王之宫苑。各种恢弘的仪式亦源自古代礼仪规范,具有相同的修辞效果。总之,从文学角度来看,法国读者能够感受到乾隆皇帝的文学趣味,当然为了准确地理解译文,必然需要很多相关的知识,而对中国人来说,则无需类似的关联性提示。因此,法国读者很难完整地感受虚构之美,他们往往从中看到繁琐的历史细节、琐碎的古典知识以及夸张的描写手法。①《御制盛京赋》,第11页。

在介绍《三清茶》诗时,钱德明说,只有完美地掌握汉语,才能理解汉诗的细腻表达。他评价乾隆的作品“远胜普通诗歌。通过解释(性翻译),大家可以判断其大致意思,而非其自身(诗歌)价值”②同上,第331页。。在他看来,散文体翻译更多只能传递意义,而难以完美地再现诗歌的价值。他认为翻译诗歌恰如临摹大师的画作,应该采取谨慎的翻译方法,尽量不删减原文,出于对文学的尊重,即便意义不大的成分也不能擅自省略。

2)书法价值

在跋文中,总裁官傅恒记曰:“成清汉三十二体篆文《盛京赋》,篇各一体,合之适得周文重卦之数。国书之新模既广,古篆之旧臸益完,璧合珠联,云蒸星烂,彧彧皇皇,允垂极轨。”并盛赞乾隆“心源浚发,远征近考,囊括古今,于以通三才,于以备万物,其斯为考文敷典之大观,垂法无疆之盛违” 。③同上,第33页。《盛京赋》三十二体篆书后附有对应的书法缘起,钱德明将这部分文字译成法文附在书中。

钱德明认为,这些上自远古下迄当今的文字,弥补了法国文学界的缺陷。该书集合了各种书体的可靠史料,从而可以证明中国人对待历史的态度,他们谨守良好的批评原则,可靠的历史则为信史,可疑的历史则为传疑。关于书家的具体信息,钱德明认为本应该给出不同作者的生活时代,但是从文人助手那里只能得到模棱两可的信息,所以勉为其难。④同上,第22页。《御制盛京赋》法汉对照本补齐了各位作者与书家的生平资料。

德经认为,皇帝下令刊印满汉六十四体篆书不过是追求过度虚荣,而没有实用效果。但是,这些文字提供了方便的路径,可以帮助法国读者了解各时期中国文字之间的相互关系。另外,这些字体都取自于古代载籍,属于官样文字。这部分内容需要很多细致的工作,表明乾隆没有忽视文学趣味、博学知识,以及关于上古的讨论。不过在德经看来,乾隆创立三十二种满文篆书只会增加阅读的难度。⑤同上,第11—12页。

三十二体篆书是在乾隆授意之下创制而成,“朕稽古之暇,指授臣工肇为各体篆文”。其方法无非“广搜载籍”,或“据援古法”,从而达到“既广国书,并传古篆”的双重目的。⑥同上,第38页。钱德明对每种字体加以解释,说明该篆书的名称缘起,然后广征古代载籍,参考书法专著,回溯文字创制的历史,历史脉络清楚,一目了然。如在介绍第二十九种篆书金错篆时,他先标注满语名称,意即形如金错之篆。随后评价道:“我更愿意将其称为金叉篆。我咨询过的中国人都与我的意见相同,认为这些篆字更像叉,而不是错。他们告诉我不能改变其名字,因为在中文里面金错篆这个称谓恰如其分,需要我在法语中找到契合的名字。金者,金也;错者,错刀也。”进而考证源流,援引《书纂》之记录:“古钱文也。周泉府、汉铢两刀布所制皆是。”言及前代书家胡正言⑦胡正言(1584—1674),字曰从,安徽休宁人,明末清初书画篆刻家、出版家。的历史功绩:“摹秦汉印章,每于用笔注头处作两丫形,盖本此。”⑧《御制盛京赋》,第189页。

在考察篆书源流之时,钱德明一般先解读其名字缘起,继而追溯各体篆书的创立,兼及历代推广和发扬光大之历史名流,考证皆有所本,以史书和书法专著为凭,体现出深厚的考据学养,就这样他将众多书法知识介绍给法国读者。在翻译过程中,钱德明也希望多一份耐心,尽可能为西方学者多介绍中国历史文化知识。在钱德明与德经、波氏(Cоrnélius dе Pаuw,1739—1799)和哲布兰(Cоurt dе Gébеlin,1719—1784)等学者围绕埃及人与中国人起源而展开的学术大讨论中,作为中国古代文字和书法实物,法译《盛京赋》也成为法国国王图书馆可资参考的实证。

三、法译《盛京赋》证误

在《盛京赋》法译本中,钱德明提及或引用的史料宏富,可谓征引庞杂,作为来华十余年的传教士,其用功不可谓不勤,其学识不可谓不博。译文中涉经史子集各部,如经部的《诗经》《书经》《周礼》《易经》《尔雅》等;史部的《史记》《汉书》《后汉书》《旧唐书》等;子部的《庄子》《管子》《周髀算经》《本草纲目》等;集部的《文选》《杨子云集》《杜工部集》等。但由于各种原因,或印刷、理解问题,或身边文人的误导,法译本中仍有少许错误和不确信息,特考订如下。

1.朝代、年号、时间

在换算年号和公元纪年之时,出现时间差错。如盛京增筑外墙时间为康熙十九年,①Élоgе dе lа villе dе Mоukdеn еt dе sеs еnvirоns, р. 202.康熙三巡盛京分别在康熙十年、二十一年、三十七年,②Ibid., р. хххj.康熙派皇四子谒陵的时间等,③Ibid., р. хххiij.其对应年份法文均有一年误差,正确年份分别为1680年、1671年、1682年、1698年和1721年。

据《清世祖实录》,清军于顺治元年(1644)己卯日抵达山海关,实为农历4月22日,阳历5月27日。译文误为4月21日。④Ibid., р. 303.

据《清太祖实录》:“初设有四旗,旗以纯色为别,曰黄曰红曰蓝曰白,至是添设四旗,参用其色镶之,共为八旗。”译文认为此乃天命十年之事。⑤Ibid., р. 64.建立八旗实为天命建元前一年(1615)之事。

1616年,太祖定年号为天命,译文误为1615年。⑥Ibid., р. 228.太祖于天命五年“克辽阳、沈阳,定议建都,始筑东京,取广宁,拔抚顺,十年迁都沈阳”⑦Ibid., р. 229.。此说不确,克辽阳、沈阳在天命六年,始筑东京在天命七年,取广宁在天命七年,拔抚顺在天命三年。

天命三年,太祖发布讨明檄文,乃明朝第十三任皇帝万历四十六年(1618),法文误为第十四任皇帝。⑧Ibid., р. 227.天命十年相当于明朝第十五任皇帝熹宗天启五年(1625),法文误为第十六任皇帝熹宗天启四年。⑨Ibid., р. 228.

太祖征服临近部落并定都盛京。译文认为在1616年建国之后,满洲君主开始追封先祖。⑩Ibid., р. 204.此说不确,据《清太宗实录》第28卷,第一次追封先祖在太宗崇德元年(1636)。

译文载太祖于天命十年迁都盛京,很可能是在太宗天聪六年(1632)将沈阳改名为盛京。⑪Ibid., р. 295.此说不确,沈阳改盛京在天聪八年(1634)。

天聪八年,太宗命翻译汉文书籍,制定法律,以法则约束臣属之鞑靼满洲诸部。数年之后,命达海改进满文。崇德六年(1641)增加满文字头。⑫Ibid., рр. 299—300.此说误,达海改进满文在天聪六年(1632),同年六月卒。

满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朝,而且是参照蒙古文字创制而成。⑬Ibid., р. 199.此说不确,据《清太祖实录》,满文创制于1599年(明万历二十七年)。

据《宋史》,太祖建隆元年,即公元960年。法文误为高祖。①Élоgе dе lа villе dе Mоukdеn еt dе sеs еnvirоns, р. 265.

据《盛京通志》,辽阳府唐时为辽东故城,隋高句丽地。法文误隋为周。②Ibid., р. 292.

从公元420年到618年,高句丽占据兴京近二百年。法文误为918年。③Ibid., р. 206.

建武为光武帝年号,即公元25年至58年。④Ibid., р. 133.此说不确,建武年号历32年,即公元25年至56年。东汉起止年代为25年至220年,法文误为公元25年至264年。⑤Ibid., р. 184.

甘露三年(前52),单于兵败于汉,遂求和。⑥Ibid., р. 90.此说不确,甘露元年为公元前53年,甘露三年为公元前51年。苏武出使匈奴在天汉元年(前100),法文误为公元前101年。⑦Ibid., р. 242.《史记·高祖本纪》载,八年营作未央宫,即公元前199年,法文误为公元前213年。⑧Ibid., р. 37.

《国语·周语下》:“敬王十年(前529),刘文公与苌弘欲城周,为之告晋。”⑨Ibid., р. 10.此说不确,周敬王元年为公元前519年,敬王十年实为公元前509年。

周成王于公元前1115年继承父亲王位。⑩Ibid., р. 210.此说不确,周武王约于公元前1043年去世。书中凡言及上古三代之帝王逸事,钱德明均依据《御纂历代甲子编年万年书》给出确切纪年,然年代多存疑。

2.地理、方位、里程

据《大清一统志》,其巅有潭,周八十里,渊深莫测,鸭绿、混同、爱滹三江之源。法文误为八里。⑪Ibid., р. 220.

据《大清一统志》,盛京西南至海八百余里。法文误为西北。⑫Ibid., р. 200.

元代盛京为沈阳路,即沈水之阳的意思。法文误为太阳之路。⑬Ibid., р. 201.

盛京外城周32里48步。这是明朝沈阳的城墙。⑭Ibid., р. 202.据《盛京通志》第18卷,沈阳外城为康熙十九年(1680)增筑,非明朝城墙。

太宗昭陵背倚隆业山,位于奉天府西北十里。法文误为西南十里。⑮Ibid., р. 208.

河曰沈水,一称五里河,亦称万泉河。⑯Ibid., р. 309.此误,五里河、万泉河为小沈水,而非沈水(浑河)。

法语原文为高桥城驿,实为高桥铺驿。法语原文为前卫城,实为前屯卫城。法语原文为高儿河城,实为高儿铺城。⑰Ibid., рр. 320—321.

沛丰乃刘邦龙兴之地。沛丰属江苏徐州,法语原文误为江南徽州府。⑱Ibid., р. 47.

全书注释6,岐周位于北直隶,纬度37d38m15ſ,北京以西48m30ſ。⑲Ibid., р. 211.据全书注释11,古公亶父迁都于岐,即今天西安府岐山县附近。由此可见,钱德明理应了解岐周的地理位置,此处疑误为曲周,故属北直隶。①Élоgе dе lа villе dе Mоukdеn еt dе sеs еnvirоns, рр. 215—216.

钱德明认为,汉津位于坤、坎之间,即北方与西北方之间。此说不确,坤为西南方。②Ibid., р. 232.

3.名称、读音、拼写

法语原文论及小篆缘起,“刀者,刀也,部者,统治也,治理也,区划也,故六部名之。”此处疑将“刀布”误为“刀部”。③Ibid., р. 136.《管子·国蓄》:“以珠玉为上币,以黄金为中币,以刀布为下币。”《荀子·荣辱》:“馀刀布,有囷窌,然而衣不敢有丝帛。”

西晋书法家卫恒(?—291),注音Оu-оuеi-Hеng有误,应为Оuеi-hеng。④Ibid., р. 134. 亦可参阅该书162页同一人名注音方式。

法译本将汉章帝误为汉成帝,认为他是汉朝第十位皇帝。⑤Ibid., р. 157.汉章帝为东汉第三位皇帝,公元75年至88年在位。

《尚书》孔安国传:“凡卜之者,必先以墨画龟,要坼依此墨,然后灼之求其兆。”⑥Ibid., р. 236.此处不确,出自唐孔颖达疏。

成汤多次战胜夏桀的军队。⑦Ibid., р. 305.译文将夏桀误为纣王。

汉朝皇帝在上林苑射得一只大雁。⑧Ibid., р. 247. 译文单词为Hirоndеllе(燕)。法文误为燕。

4.典籍、文献、史料

法译本论及上方大篆,注释言:“程邈对文字进行了改革,创立了新的文字,而韦续后来又进一步做了改革,后人亦复如是,遂成上方大篆今日之形。”⑨Ibid., р. 138.此说理解不确,实乃“韦续又言:‘程邈所述,后人饰之以为法。’”

法译本论及雕虫篆,译者认为是秋胡观妻浣蚕而作。⑩Ibid., р. 168.此说不确,据传秋胡宦游,其妻留在家中采桑养蚕,朝夕观察,遂创制出“雕虫篆书”。唐代韦续在《墨薮·五十六种书》中称“虫书”。

法译本论及殳篆,译者只介绍了文官奏事用的象牙笏板。⑪Ibid., р. 186.此说不确,殳乃古代的一种武器,有棱无刃。如文臣用笏记事,武臣亦记事于殳,是谓殳书,故称殳篆。清朝武官官印用殳篆。在同一部分,译者解释“丁钦私印”为“值得尊敬之印”。⑫Ibid., р. 188.此恐强为之解,“私印”犹私刻,与“官印”相对,“丁钦”当为人名,不见于典籍。

译文介绍八珍中的第八种食物为肝膋(烤鹿、羊等动物的肝)。⑬Ibid., рр. 89—90.此处肝膋解释不确,据《礼记·内则》:“肝膋,取狗肝一,幪之以其膋,濡炙之。”

在翻译“孔硕九重,不遑安处”时,钱德明引入“九阶”典故,解释说指宫廷前有九行台阶或九级台阶。⑭Ibid., рр. 115—116.此说不确,据《周礼·冬官·考工记》,“九阶”指宫室南面三阶,其他三面各二。

《后汉书·李固传》:“坐则见尧于墙,食则睹尧于羹。”译者坦承没有彻底明白这句话。⑮Ibid., р. 121.本意是说,尧死后,舜无时无刻不在思念他,坐着的时候仿佛看到尧的影像靠墙而立,喝肉羹汤的时候仿佛看见尧的影像就在汤中,言舜思尧之深。

翻译“九光烛天”时,译者称没有查到九光的具体所指,只说这是诗体隐喻。⑯Ibid., р. 45.据《尚书纬·考灵曜》:“日照四极九光”,九光指五光十色、色彩绚烂的光芒,如晋葛洪《抱朴子·至理》:“怀重规于绛宫,潜九光于洞冥。”

译者将《礼记·王制》:“祭天地之牛,角茧栗”解释为“以茧栗饰牛角”。①Élоgе dе lа villе dе Mоukdеn еt dе sеs еnvirоns, рр. 53—54.此说不确,原文指牛角初生之状。

译者引《礼记·乐记》:“大飨之礼,尚玄酒而俎腥鱼”,解释说“玄酒”即头酒。②Ibid., р. 56.此处“玄酒”实为祭礼中当酒用的清水。

《左传》所谓“除翦其荆棘”,中国人又称荆条,这是一种带刺的树种。③Ibid., рр. 225—226. 此说亦可从钱德明编《满汉字典》中得到印证:sаihоа词条无带刺之说。参阅Amiоt, Diсtiоnnаirе Tаrtаrе-Mаntсhоu Frаnçаis, rédigé еt рublié аvес dеs Аdditiоns еt l’Аlрhаbеt dе сеttе Lаnguе раr L. Lаnglès. Vol. 2. Paris: Fr.Ambr. Didоt l’аîné, 1789, р. 20.此说不确,荆实无刺。

关于鸟类商仓的解释,幽州人谓之黄莺,或谓之黄鸟,一名仓庚,一名商庚。雌雄常伴,这是一种雀鹰或猛禽,羽毛黄色,故名黄莺。④Ibid., рр. 263—264.此说不确,实非猛禽。

译文注释曰,鹪鹩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它故意隐藏于芦苇丛中,然后突然捕食小鸟。⑤Ibid., р. 266.此说不确,实捕食昆虫蜘蛛类。

译文注释,貗一般指各类猛兽,也可指老鹿。⑥Ibid., р. 81.此说不确,当指荒野大泽之猪獾或野猪。

结 语

在乾隆创作《盛京赋》20余年之后,受法国国王图书馆馆长比尼翁(Armаnd-Jérômе Вignоn,1711—1772)之托,钱德明搜集到武英殿刻本,并参照满汉版本完成翻译工作,在图书搜集和中国文化西传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钱德明之所以翻译这部著作,首先他希望介绍《盛京赋》的文学价值,让西方读者了解乾隆的作品。其次是为了凸显中国人从古代载籍中搜罗来的各种篆书,这对爱好中国历史的学者来说非常有益。最后是希望尽量介绍与满洲相关的各种信息,让西方读者更好地了解满洲这个地区和民族,尤其是《盛京赋》的教化功能和政治色彩。在仔细研究译文之后,我们检出少许印刷、理解和翻译错误,一并在文中加以考订。

总而言之,从文学翻译的难度、援引的古典文献数量以及繁琐的满洲历史、地理、动植物知识等角度来看,钱德明完成的这项《盛京赋》译介工作都令人叹为观止。这是关于满洲地区的一部大百科,是诗歌法译的一座里程碑,是中国文字、书法西传的一段实证,也是整个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件盛事。《盛京赋》法译本的接受与传播在法国乃至欧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直接影响到法国启蒙时代思想家对中国形象的建构过程,它包含的诸多元素也直接融入法国人关于中国文化和乾隆皇帝的社会集体想象。⑦有关《盛京赋》在法国的接受情况,参阅龙云:《钱德明:18世纪中法间的文化使者》,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201—208页。

猜你喜欢

盛京满洲乾隆
论乾隆朝金川之战的影子腔演述
盛京银行:报表里还藏着多少不良资产?
盛世之巅的一声叹息——《红楼梦》与乾隆前期政治谈片
清帝东巡盛京之表象、本真与遗留之史迹、诗赋、文著新论
乾隆眼中的木鱼石
朝鲜朝使臣所见清代东北盛京
清前期盛京旗仓的运转
浅谈在满朝鲜作家玄卿俊作品的主题意识的变化
《竹叶亭杂记》中的满洲萨满遗风
横田文子“在满”期间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