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承与创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黄道婆棉纺文化的传承”课程建设思考与实践

2021-11-25史晓燕

非遗传承研究 2021年1期
关键词:纺车课程管理技艺

史晓燕 徐 英

“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两只筒子两匹布……”这首自元代流传至今的民谣,已经被传唱了700 多年,它不仅表达了人们对棉纺织技术革新家黄道婆的感念之情,更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代代传承的一个缩影。

2006 年6 月,“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被国务院公布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 年,在上海市徐汇区文化局、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地理位置毗邻黄道婆祠、黄道婆墓及黄道婆纪念馆的上海市园南中学成为“黄道婆手工棉纺织传承基地”。近年来,伴随学校“满园春”课程体系建设不断推进,学校“黄道婆棉纺文化”项目组以“黄道婆棉纺文化的传承”课程建设为引领,依托区域文化资源,不断拓宽渠道,积极探索非遗课程建设的有效模式,促进学生在“学技能、养文化、树价值”的多元学习体验中,发展综合素质,同时吸引广大市民和中小学生走近非遗,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一、注重顶层设计,保证课程建设规范化

制定和完善“黄道婆棉纺文化”课程管理制度,规范课程活动机制,重视顶层设计,是保障课程建设有序推进的首要工作。

1.完善顶层设计

学校从全局出发,对“黄道婆棉纺文化的传承”课程各层次要素进行统筹考虑,成立课程建设领导小组,由校长亲自挂帅,同时梳理现有资源,集结校内外力量,通过“项目化”管理机制,明确项目分工,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校长室—主管部门(校务资源部、课程教学部、学生工作部)—教师—学生”为梯队的课程实施组织网络。

2.重视建章立制

学校制定了《园南中学“黄道婆棉纺文化”项目管理制度》,内容涵盖岗位职责、档案管理、财务管理、外聘教师管理等多个方面,同时把“黄道婆棉纺文化”项目成果、成效纳入学期教师考核、文明组室评比、学校重大项目专项奖励等工作中,提升了教职工参与项目的热情和积极性。学校根据新要求新变化不断对规章制度进行修订,确保“黄道婆棉纺文化的传承”课程的基石更加完善、合理。相关制度的制定及完善,规范并保障了课程实施的科学管理,确保课程的规范化管理和运行。

3.规范运行机制

课程管理团队不断完善课程建设和实施运行机制,紧紧围绕课程中心工作,形成“以实践基地为抓手、以校本课程为推进、以网络宣传为平台”的项目实施途径,并逐步形成“学生主体、教师指导、专家引领、学校推进、多方支持”的工作机制。

二、细化项目运行,保障课程建设专业化

1.聚焦课程目标

课程管理团队通过分年级制定“黄道婆棉纺文化的传承”课程学习目标,使不同年级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认知水平与接受能力获得多元化学习体验:六年级——亲手实践,关注体验;七年级——课程学习,提高认识;八年级——实地考察,用心感悟;九年级——自主管理,培养能力。与此同时,在系列目标的指引下,教师也有的放矢地进行相关课程的设计和实施。

2.寻求专业指导

学校自2008 年起开设“纺车班”,聘请国家、市、区级非遗传承人担任特聘辅导员(目前由市级非遗传承人王梅芳老师担任辅导员),指导学生分阶段学习“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2018 年学校分别聘请土布纺织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小巷三寻”创始人郑芬兰,纯植物染“草木蓉”品牌创始人王奕蓉担任学校“土布纺织技艺”和“白族扎染”非遗项目的特聘指导老师,确保棉纺文化系列非遗课程的专业性传承。与此同时,在课程内涵深化、活动推进等工作中,学校邀请区文化局、市区级非遗专家、领导等共同出谋划策,为项目实施指明方向。此外,学校有效结合特色教研组建设、教工团“青锋时光”项目(青年教师沙龙),把培养一支有意识、有特色、有专业素养的骨干教师队伍作为保障课程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

三、拓展项目内涵,促进课程实施多元化

1.掌握技艺,用心感悟

“黄道婆棉纺文化的传承”课程的核心是“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非遗技艺学习,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三锭纺车技艺学习。学校通过组建“纺车班”,聘请非遗技艺专家指导学员分阶段学习一锭、二锭、三锭技艺。学生熟练掌握一锭技艺大概需要1—2 个月的学习时间,一年下来,个别学得特别好的学员可以初步掌握三锭技艺,要熟练掌握的话(比如纺的时候线不断、纺出来的棉线粗细均匀)则需要更长的时间。看似简单的技艺,在实践中需要做到手脚协调,相互配合,还要做到眼到、心静。

课程管理团队近两年还陆续引入了与纺车技艺一脉相承的织布(土布纺织:省级非遗项目)和扎染(白族扎染:国家级非遗项目)两项非遗技艺,这不仅促进了非遗技艺学习的系列化,也让学生在传承中体味“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道理。

2.聚焦课程,普及提高

为更好地推进课程建设,帮助学生了解黄道婆、棉纺织技艺以及更多的非遗项目,课程管理团队制定了学生分年级课程学习目标,教师也可以根据课程目标,结合自身兴趣特长进行课程开发和设计。以校本特色课程为例,课程项目组两位老师(历史、语文)经过自主钻研,开发了“衣被天下——黄道婆”“学习纺车技艺,传承棉纺文化”两门校本特色课程(这是这个项目中最基础的两门课程),另外两位老师(数学、美术)还开设了“指尖上的经纬——土布纺织技艺”“扎染”拓展课程。4 门比较完备的校本特色课程的开发,带动了校内其他教师在语文、英语等基础学科中也积极挖掘黄道婆棉纺文化的元素,开设学科拓展课程。师生们一起在丰富多元的课程学习和体验中,感受并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3.拓展渠道,多元体验

学校充分挖掘徐汇区域内丰富的文化资源,不断拓展学生的实践体验。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开展拓展、实践探究活动,如举行黄道婆纪念场馆的系列探访活动。学校特邀华泾镇居民作为“校外辅导员”,在学校组建“纺棉操”学生舞蹈队,形象生动地展现黄道婆“捍”“弹”“纺”“织”的棉纺技术。在专家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创作越剧《黄道婆》,生动演绎黄道婆的生平和功绩。

此外,结合非遗文化日、植树节、志愿者日等活动,纺车班、织布社团的学生来到植物园、社区、敬老院,通过微讲座,介绍黄道婆的生平事迹,并现场展示、传授三锭纺车织布技艺。我们纺车班学员受邀参与2010 年世博会现场展演、参与拍摄《黄道婆》纪录片,还“走”进了大世界非遗展厅……师生在多元实践体验中,感受非遗传承的喜悦。

4.创新载体,深化内涵

非遗的学习和传承,不是图一时的热闹和时髦,它需要的是持之以恒的坚守,更需要在传承中创新。近年来,课程管理团队以“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为基点,不断赋予课程新的内涵。课程管理团队在校园有限的空间内开辟了“半畦棉田”,以二十四节气为时间点,引导学生开展人文、自然、艺术、科学等学科综合教育实践和探索,比如在谷雨前后,举行棉花播种节;在寒露节气,举行棉花采摘节。学校在市区文旅局、教育局和长桥街道等多方力量的支持下,相继筹建了“黄道婆陈列室”(2011 年,全年免费向社会开放)、“蓝韵坊”(2017 年)、“向日葵手作社”(2018 年),即黄道婆棉纺文化一期、二期、三期专用室,并配套开展三锭纺车技艺(国家级非遗项目)、土布纺织技艺(省级非遗项目)、扎染技艺(国家级非遗项目)、创意手作等非遗系列特色课程教学和社团活动。这些场所和专用室不仅从硬件上保障了项目的推进,同时也为校内外学生、社区居民乃至广大市民提供了学习和体验非遗的场所。“黄道婆棉纺文化的传承”课程目前已经形成从棉花种植到纺纱、织布、染色,再到创意手作的这样一条完整的棉纺文化“产业链”,真正实现了从“一颗棉籽”到“一件创意手作”的华丽转身。

5.多层联动,拓展辐射

非遗的保护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参与。课程管理团队在注重校内师生积极参与的同时,联动周边中小学校,连续多年开展“走进非遗”中小学衔接主题活动,在寒暑假不定期举行“小小黄道婆”主题开放日活动。学校是徐汇区长华学区主任所在单位,结合这一优势,在学区建设中建立“1+12+1”联动机制,通过非遗“一校一品”项目实践,有效带领学区内12 所中小学校开展系列非遗传承活动,逐步实现学区内中小学“非遗全覆盖”,促进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此外,学校与周边社区居委会达成“传承黄母精神,共建社区邻里汇”合作意向,将三锭纺车手工棉纺织技艺在社区居民中定点传授、宣传。学校黄道婆棉纺文化系列实践场所、课程及系列体验活动被引入徐汇区长桥街道党建服务站,服务于社区党员及全体居民。

从2008 年到2020 年,“黄道婆棉纺文化的传承”课程项目在传承、创新中,不仅有效促进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更成为学校乃至区域的一张文化名片。以2019 年上半年为例,学校举行校园开放日、非遗主题活动日等共4 次,辐射中小学生、市民1200 余人,接待了来自日本、马来西亚、越南、柬埔寨以及我国云南、贵州、内蒙古等国内外参观访问团体。十多年来,因为“黄道婆棉纺文化”这个项目,学校以及参与项目的教师、学生都收获了很多:学校连续多年被评为徐汇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优秀传承基地,多次承办市、区级“非遗进校园”现场会;史晓燕校长获得第五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优秀校长奖;“黄道婆棉纺文化的传承”课程项目被评为上海市中小学生社会实践优秀项目,获得“首届上海市校外教育实践课程优秀成果征集”活动课程类课程一等奖;学校被评为上海市首批“非遗进校园”十佳传习基地、上海市校园文化建设“一校一品”特色学校、上海市“非遗在社区”示范点,连续多年获得上海市大中小学生中华优秀文化主题月系列活动“非遗小传人”团体金奖、个人银奖、“非遗空中课堂”一等奖等系列荣誉;学校“纺车班”参与2010 年世博会现场展演并参与拍摄《黄道婆》纪录片等。课程建设的收获也恰好印证了师生一贯秉持的学校精神:守正出新,久久为功。

通过“黄道婆棉纺文化的传承”课程建设实践,我们认识到,如果能让非遗技艺实现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那非遗在今天这个时代是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活力的。课程管理团队将继续拓宽渠道,保障和不断完善课程师资,同时更好地实施项目,让每一位园南的学子,以及更多校外的中小学生、广大市民在走近非遗技艺、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滋养心灵,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猜你喜欢

纺车课程管理技艺
金属抬凿和錾刻技艺绽放苏州
纺车,承载印度历史与浪漫
琉璃灯工技艺的魅力与传承
老纺车
13代“纺织” 57年传承 纺车织成的“梦桃精神”
郑庆章 把“弄虎”技艺传回大陆
淳度:泉州卤煮的“匠”技艺
探究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完善小学课程管理
新形势下的课程管理
构建五年制高职数学小组的可行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