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老上海石库门弄堂的长卷风情画
——读董鸣亭“上海十八”系列石库门纪实文集
2021-11-25阿庄
阿 庄
海派女作家董鸣亭寄来了她写上海石库门的3本新作,我宅在家里细细品读了一番。作为同样是在石库门中长大的上海人,读后深有感触。
在董鸣亭的《上海十八相》《上海十八样》《上海十八行》石库门系列纪实文集里,她笔下的上海石库门里弄蕴藏了社会万象、故事传说和风花雪夜。
这3 本“上海十八”系列作品中的54 个故事,人物形象鲜明,内容丰富,看似独立成章,但又连贯相通,加上生动的人物形象和精美的插画,犹如在你面前展开了一幅老上海石库门弄堂的长卷风情画。
总的看来,有以下4 个特 点:
第一个特点,这3 本“上海十八”系列作品,虽都以“上海十八”命名,却各有侧重和特色。
在《上海十八相》的18 篇故事中,作者以“宁波小娘”的视角去观察生活,刻画了18 个在同一条弄堂中生活的典型人物,她用细腻的笔触记录了“宁波阿娘”“花脸外婆”“阿八头姆妈”等宁波人在上海石库门屋檐下生活成长的经历,以及他们和苏北人、广东人、福建人、江西人在上海狭小的石库门空间中共同生活的故事。
这些相逢在上海石库门屋檐下的各地朋友,带着不同的生活习惯和文化背景,不断磨合,相互包容,直到彼此接受和适应,才形成上海这座海纳百川的大城市。
在《上海十八行》的18 篇故事中,作者描写了上海滩的18 个行当。作者把弄堂里的18 样手艺,裁缝、老虎灶、包饭作、剃头店、小人书摊、跑街先生……这些以上海石库门生活为背景的行业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如今这些行当有些已经消失,有些又有了新的发展。这些故事让你从各行各业从业人员的故事中,窥见上海这座海纳百川又极具生活气息的城市的演变与发展,也仿佛在你面前打开了一幅20 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上海石库门弄堂风俗画。
在《上海十八样》的18 篇故事中,作者描写了上海长长的石库门弄堂里的18 样典型事物。有大饼油条、脆麻花、生煎馒头、猪油汤团、烟纸店、公用电话、弄堂游戏、三层阁、老虎窗……那些吃的、用的、玩的,有些已经逐渐淡出现今上海人的生活,留下的是难以忘怀的记忆。
第二个特点,这3 本“上海十八”系列作品,写出了上海这座城市在20 世纪各个时期的年代感。
《阿宝的三少爷》一文,写了1949 年前的石库门弄堂里丫环阿宝与东家中共地下党三少爷的一段没有结果的恋爱,三少爷被捕后被枪杀,阿宝从此终身不嫁,一生在守望着这份爱情。《小五子妈妈》写了1949 年后“大跃进”时代的“光荣妈妈”小五子为5 个子女操心操劳一辈子的艰苦生活。《袁家姆妈》讲述了“文革”时期,里弄里的一个资本家袁家姆妈被人剃阴阳头,还被抄家和抢了房子的不幸遭遇。在《排骨阿姨》中,“排骨阿姨”因是国民党反动军官的家属,在“文革”中被红卫兵在头上挂了一块“破鞋”的牌子,拉到四川北路上游街示众。改革开放后,《大眼睛阿爸》中的“大眼睛阿爸”虽然是教师,却是上海滩的“老克勒”,马上顺应潮流,在家里开起了“蓬嚓嚓”的家庭派对。
第三个特点,这3 本“上海十八”系列作品绘声绘色地描写了石库门里弄的众多人物,个个有血有肉,体现了人性之美。
作者笔下的海派人物,不是豪门贵族,也不是王孙公子,而是上海石库门里弄里普普通通的平头百姓,他们和“此弄堂进彼巷口出”的小商贩们的叫卖声一起,成为上海石库门里的一道风景。
作者不仅写了众多上海人耳熟能详的场景,更写了许多鲜活生动的人物。这些各阶层中的人物从石库门弄堂里的各种生活场景中款款走来,使读者有似曾相识之感,备感亲切。
作者还描绘了一幅中下层社会的众生相。如《浦东走来的阿香》一文中,轮渡公司吴伟哥与卖菜女阿香的爱情故事。《小宁波刚刚》一文写了房管队里的江北人刚刚与上海人阿萍的凑合爱情故事。《丽丽小刁脸》一文讲了作者小时候的闺蜜丽丽的不幸身世,她是劳改犯的女儿,母亲改嫁,继父对她动起坏脑筋,她在上海找不到安身之处,只得孤身一人去广东谋生。
此外,作者的文章中还有住在上海石库门三层阁里的“怪男人”,会结绒线的“大块头”,会算命的“小妖女”,一条弄堂在其中,各式人物俱登场。这些人在上海的石库门中演绎着自己的故事,充满喜怒哀乐、嬉笑怒骂,或温馨,或悲凉,或诙谐,或深沉,令人不禁想起了那个特殊岁月里的苦与乐。
第四个特点,董鸣亭通过自己的弄堂生活体验,把上海石库门弄堂里的18 样行当,如西洋镜般地重现在读者面前。
她的《长长的弄堂》《三层阁的阳光》《那时的西餐社》《弄堂口的烟纸店》《那些黄牛和跑单帮的》等小故事细节丰满,大饼油条、老虎脚爪、棒冰雪糕、栀子花、白兰花……就连石库门外各种叫卖声也尽收其中。
她让修棕棚的绍兴老头,修牙刷、补袜子的浙江女人,烟纸店小姐香玉,还有修阳伞的、磨剪刀的、爆炒米花的等各种人物一一登场。
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五花八门的行当,生动地展现了上海的市井百态,让读者可以直观地感受石库门弄堂的民俗风情,等于是贺友直笔下三百六十行的老上海场景再现。
董鸣亭的《上海十八相》《上海十八样》《上海十八行》相继出版上市后,赢得了众多好评。目前,她的“上海十八”系列的衍生作品已经完成,描写上海弄堂风情的作品又多了一部姊妹篇。据她向我透露,她要完成描写石库门的文学四部曲,着实令人期待。
此外,她在每周六更新的公众号“上海辰光”中,用声、画、字结合的方式,讲述上海弄堂里的故事,让生活在上海的新老上海人,从新旧时光中寻找到自己的乐趣。她还到街道居委、工矿企业开讲座,推广上海弄堂文化。如在上海静安区的北站街道,她多次走进了“苏河湾读书会”现场,与书友们分享上海石库门里的海派文化。
石库门弄堂是上海开埠后的文化发源地之一,也是海派女作家董鸣亭创作“上海十八”系列的生活素材库。
她对我说:“现代的上海是生活在社会不同层面的人,用他们勤劳、乐观的态度创造的,而不是投机者和不劳而获的人创造的。我要为这些平民小人物说话。上海是我的故乡,弄堂就是弯弯的河流。弄堂内的家庭来自不同的地域,宁波人、绍兴人、苏州人、无锡人、常州人、苏北人、广东人……他们就是我的乡亲,是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的亲人。大家耳熟能详的三句话,‘远亲不如近邻’‘打开天窗说亮话’‘螺蛳壳里做道场’,足以道出上海石库门弄堂邻里之间似亲人般的相处模式,这些充满市井生活的环境形成了上海文化。”于是董鸣亭就将这些场景在她的“上海十八”系列著作中,原汁原味地记录下来。最后再说一个“无巧不成书”的故事,《上海十八相》《上海十八样》《上海十八行》的作者董鸣亭、插画师施振华、编辑黄慧明三人,都是同一条弄堂里的邻居,是石库门的生活情结让他们走在了一起,为上海描绘了一幅石库门长卷风情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