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市朝阳中学“打花棍”进校园的实践探索

2021-11-25

非遗传承研究 2021年1期
关键词:海派朝阳技艺

王 隶

2019 年8 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要求:“传承中华传统体育文化……开展传统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演活动,推动传统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2020 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弘扬中华体育精神,推广中华传统体育项目,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学校体育发展新局面”。“打花棍”作为传统体育类的非遗项目,蕴含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可以强身健体、锻炼身体协调性和思维敏捷力。上海市朝阳中学积极开展非遗传承活动,将“打花棍”非遗项目引入学校并与相关课程结合,通过6 年的探索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打花棍”成为学校独特的文化品牌,有效地促进了非遗的传承与传播。

“打花棍”在古时候称为“打纣棍”,据说其产生与商朝的纣王有关。“纣棍”指“系在驴马尾部的横木”。商朝纣王荒淫暴虐,导致民怨四起,又因纣王与筷子的发明有关,于是人们就用与筷子相似的两根木棍和一根类似“纣棍”的木棍相互击打,以排解心中的愤懑。久而久之,人们发现这一泄愤之举客观上起到了锻炼身体的作用,“打花棍”成了一项民间传统健身运动。

“查氏海派花棍”的第一代传承人查永水的花棍技艺是从清朝京城皇宫里传出来的。查氏祖上曾居住在安徽宣城的查济村,民国初年查永水迁来上海陆家宅。20 世纪二三十年代,查永水的儿子查瑞龙在其父指导下,掌握并形成具有查氏风格的“打花棍”技艺。查瑞龙的儿子查天培7 岁便开始练习“打花棍”,在传统技法基础上,还创造了“打灯棍”“打火棍”等许多新的技法,并用父亲留下的工具“鸟刨”(一字刨)制作称手的花棍器具。2015 年,“打花棍”被列入第五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查天培被评为“打花棍”非遗项目的市级代表性传承人。2014 年10 月,年近七旬的查天培走进朝阳中学,开启了“打花棍”进校园的新篇章。

一、进校园:学校引入“打花棍”非遗项目,循序渐进扩大传承队伍

上海市静安区宝山路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作为“打花棍”非遗项目的保护单位,积极探索和创新“打花棍”非遗项目的传承路径。2014 年10 月,该中心与朝阳中学达成合作,将“打花棍”非遗项目引入学校,通过学校教育开展非遗传承活动。最初,“打花棍”非遗项目引入校园时,学校教师和学生对该技艺的认知度较弱,只有七八位同学组成了兴趣小组,跟随传承人查天培学习该项技艺。之后,学校将“打花棍”纳入拓展课,并成立社团,每周开展三次学习课程,聘请传承人入校教学。同时,学校体育老师以及其他学科的志愿者老师一起参与学习“打花棍”,逐渐完善“打花棍”的师资队伍。2017 年,朝阳中学建成“查氏海派花棍文化陈列室”,“花棍文化”成为朝阳中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充足的练习时间是熟练掌握技艺的保障,学校每天专门安排一次大课间时间让全校师生练习“打花棍”,呈现出“人人打花棍,天天吉尼斯”的火热场面。学校艺体节还安排“花绳、花棍、花开并蒂;动体、动心、动感朝阳”的专场汇演,为“打花棍”技艺精湛的学生搭建了展示风采的舞台。朝阳中学从课程、师资、基础设施、校园文化等方面为“打花棍”非遗项目的开展提供了保障,形成了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的盛况,扩大了“打花棍”的传承群体。

二、入课堂:开展“打花棍”课堂教学,促进学生“五育”同发展

“打花棍”作为传统体育非遗项目,是学校开展德智体美劳教育的宝贵资源。2015 年,朝阳中学组织体育教研组教师对“打花棍”非遗项目开展技艺教学研究,探索更科学有效的“打花棍”教学方式,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该项非遗技艺。学校教师共同编订了《查氏海派花棍初级课程资源》教材,对不同的动作打法进行介绍。作为活态的非遗项目,打花棍的传习注重手把手教学,学校设置了视频版的教学课程。朝阳中学还结合学校育德八字“礼、爱、美、诚、责、韧、谋、搏”,提取打花棍文化中与八字的理念和内涵相关的知识点和元素。通过技艺学习形成“尊师尚礼、虚心交流,打文化棍、做文明人”的“打花棍”礼仪的文化要求。通过挖掘第二代传承人查瑞龙先生在抗战期间组织爱国义演、为抗战募捐的事迹,对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贡献无大小,爱国有责任”的爱国情感。

寒暑假期间,学校设计了“打花棍”登记表,要求学生记录每天练习花棍的情况,引导学生养成自主练习、自我监督的良好习惯,承担起保管好花棍的责任。学生们在练习“打花棍”的过程中不断面对挑战、克服困难、尝试新招,提升了坚忍顽强的毅力和拼搏创新的精神。

学校借助“打花棍”所蕴含的文化内涵,通过班队、晨会课及活动课程,对学生进行分年级、递进式的道德品质教育。同时,在体育课堂上,体育教师开展“打花棍”教学,使学校中的每一位学生都能了解、操练“打花棍”,锻炼学生脑与手的配合以及肢体的协调能力,实现“以体育智”。在美术课堂上,开展以“打花棍”为主题的绘画活动,指导学生进行“花棍”图样的创意设计,提高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在音乐课堂中,鼓励学生探究与竹、木相关的民族乐器演练,寻找与“打花棍”节奏感相契合的音乐,从而在音乐教育中渗透“打花棍”文化。花棍取材方便、制作简单,在查老的示范制作下,学生动手操作,用竹子、木棍制作各具特色的“花棍”,在此过程中接受劳动教育。学校将“打花棍”的文化知识与相关课程结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促进了学生德智体美劳“五育”的全面发展。

三、做规划:制定“打花棍”传习规划,整理海派花棍传承谱系

“打花棍”非遗项目在朝阳中学开展以来,取得了显著成效,为了使该项目的学校传承工作更加系统化、规范化,学校制定了“打花棍等级标准”,从人人都可以轻松达到的“入门级”,到“小成级”“大成级”“达人级”“大师级”“至尊级”,学生们在一次次的升级中,收获了努力付出后的乐趣和荣誉感。此外,学校还制定了《“查氏海派花棍”传习三年规划(2018—2020)》,确定了“查氏海派花棍”传习目标,使“打花棍”非遗项目的传承工作进一步系统化。2019 年,朝阳中学整理编纂了“查氏海派花棍传承谱系”,确立了以“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传承非遗,光大国粹”16 字为序列的“查氏海派花棍传承谱系”,并举办了第一次“查氏海派花棍”开门收徒仪式,共有125 位师生成为首批“中”字辈花棍传人。在全校师生“打花棍”水平普遍提高的情况下,学校综合了传承人查天培、师生代表、相关专家的建议,对已有的“打花棍等级标准”进行修订。2020 年,学校制定了《“查氏海派花棍”通级标准2.0 版》,并将新的等级标准与“查氏海派花棍传承谱系”的录入有效地结合起来,通过激励机制有效地提高了师生们学练的积极性。

四、谋发展:数字化记录“打花棍”技艺,扩大学校非遗传承的辐射力

2020 年10 月,在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与中国青年网主办的全国第二届“非遗进校园”优秀实践案例征集活动中,“上海市打花棍进校园实践案例”被评为“十大创新实践案例”。朝阳中学开展的“打花棍”非遗项目得到更多的人关注,在这一历史转折点,学校对“打花棍”的传承与传播进行更高层次的筹划和发展。目前,学校正在酝酿新的《“查氏海派花棍”传习三年规划(2021—2023)》,旨在通过数字化记录、历史文化挖掘、扩大辐射面等新的尝试,对“打花棍”的学校传承进行谋篇布局。查天培老人熟练掌握了四十多种花棍打法,为了使花样繁多的花棍动作得以保存下来,朝阳中学准备通过影视拍摄等数字化手段对查天培老人的技艺进行数字化记录。同时,学校加强对“打花棍”的历史文化溯源,挖掘该技艺背后的文化内涵,使“打花棍”的技艺与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另外,学校通过技术化手段对花棍进行改良,通过声光电感应设置,让花棍呈现出不同的声音和光亮。通过优化器材,提升“打花棍”的趣味性,吸引更多的人学习“打花棍”非遗技艺。朝阳中学对“打花棍”非遗项目的传承不仅仅局限于校园场域,还通过“走出去”扩大“打花棍”的影响力,有效发挥学校非遗传承的辐射力。

“打花棍”为朝阳中学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和生机,花样翻新的招式、你追我赶的竞争、悦耳动听的击打声、此起彼伏的欢笑声汇成了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朝阳中学通过学校教育将“打花棍”这一非遗项目融入了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中,为“打花棍”的传承与传播培养了新生力量,为非遗传承与学校教育的融合发展提供了经验。

猜你喜欢

海派朝阳技艺
金属抬凿和錾刻技艺绽放苏州
融汇、重构、创新:论海派滑稽与海派艺术
琉璃灯工技艺的魅力与传承
美是童年朝阳
迎朝阳
阮春黎 迎着朝阳,一直跑
郑庆章 把“弄虎”技艺传回大陆
淳度:泉州卤煮的“匠”技艺
不许耍赖
海派《七侠五义》重现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