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镜头留存记忆,用影像传承红色艺术
2021-11-24仝琪玮
仝琪玮
摘要:现代影像传播作为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其影响直接又深远,对红色文化的传播起到了推动作用。然而,在商业文化大潮的影响下,影像传播产品出现了低俗内容趋同的诟病,作为新媒体的主角,影像传播要时刻关注自身传承红色文化的使命。
关键词:影响传播;红色文化;传承;新媒体
一、近年来媒体传播低俗趋同文化的乱象
随着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社会快速转型,价值观经过猛烈碰撞,但媒体把关人却相当欠缺,社会对利益的过分追逐等情况,构成了媒体传播低俗趋同文化乱象产生的诱因。
媒体传播低俗趋同文化的乱象,表现在广播电视文化、报刊书籍文化、日常生活中的文化,乃至电视、网络、书籍等文化载体,包括与媒体有着密切接触的追星族、明星、媒体人以及“灌水族”等普通大众。什么是低俗,文化界尚未统一一个缺缺的说法,社会也未形成一个统一的认定标准。但目前对于低俗文化的通识,是違背社会公序良俗的公开宣扬的传播方式以及传播内容。
新闻传播低俗趋同文化的表现方式可归纳如下:
媒体平台为吸引眼球,博取流量,以“换汤不换药”的方式盗用别人的报道,甚至直接重复报道。引起人们广泛关注的如“江歌案”,在案情明朗后,案件相关人刘鑫被带偏,在各大检索平台搜索“江歌”,涌现的新闻以《刘鑫称与江歌是同性恋 江歌曾经向刘鑫表白》《媒体:江歌被害刘鑫无罪 人们为何没耐心听其自辩》等。从标题可知,人们关注“刘鑫”的角度已经发生变化,这种新闻的导向本身便失去了正确导向的作用。除去事件本身,报道方式来看,报道角度、选取图片以及陈述方式都极为相似,属于换汤不换药的报道[1]。
商业性质过于明显。商业广告泛滥的推送让人十分反感,具有商业性质或者代理广告的自媒体,大多可归类于“软文”写作,靠“软文写手”编出的用户体验、使用效果如何可信?就这一点来说,已经丧失了“真实性”的原则,更有频繁的买热搜事件。
传播内容低俗。直播平台的低俗,原本是小范围传播,但经媒体的不恰当报道,一时之间会变得全民皆知。如2017年3月的黄鳝门,这样低俗的信息一度铺天盖地地被报道,拿低俗当卖点的新闻传播,往往在不清楚事实以及后续发展的情况下,将新闻当事人定性。
二、现代影视作品中的文化传承
现代社会是被媒介所包围的社会。选择合适的媒介传播,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适合的传播媒介,能够最大限度地在无数信息海洋中,牢牢吸引住人们的注意力。现代影视作品中的文化传承,正是利用了这一点。
文化由于其复杂精神的内含,使得已经渐渐适应了快餐文化消费的人们,很难深度去挖掘其中的内核。影视作品恰恰是能将烦琐枯燥转化为新奇的载体。
如《建党伟业》,围绕1921年前后展开,从辛亥革命爆发到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讲述了10年间中国所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很多被忽视的红色文化重新回归大众的视野,完成了文化的传承。透过红色文化背后的大事件,为观众呈现一个个富有情味的故事,让观众在红色文化情怀的感染下,完成了红色文化的传承[2]。
三、现代影像传播于红色艺术的融合,及中国红色艺术作品的发展方向
现代影像传播对媒介的全方位接触,易诱发媒介依赖,个人价值以及行文选择,往往会从现代影像传播中寻找依据。现代影像传播对于红色文化艺术的传播,是至关重要的,与红色艺术的融合,取决的红色文化的内涵。
红色文化具有时代性和价值型,其主要内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深入研究各个时期的党史,以史实为依据,充分挖掘各个大事件,提炼和概括红色精神,才能更好地运用现代影响传播红色精神,以真实的历史素材信服受众,通过崇高的精神来引发观众的共鸣,从而增强红色文化艺术的内核吸引力。此外,红色文化要坚决杜绝传播内容的失实、媚俗、低俗以及庸俗。
中国红色艺术作品的发展,离不开文学作品的学习,需要借鉴文学作品中的养分,可以通过名著进行改变,将原著作为母本,沿用一些故事情节,在小说的任务基础上,进行影视剧人物的塑造,比如《恰同学少年》《白鹿原》等作品,都是在文学作品的支撑下完成的[3]。
此外,红色艺术作品需要传递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司相关以及价值取向,强调教化性。此外,发挥明星效应也颇为重要,明星有着极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成为年轻人的榜样,在红色文化艺术作品中,借助一些名校效应,能够为红色艺术作品迎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结语:在媒体传播低俗趋同文化的乱象下,弘扬继承红色艺术显得极为重要,用镜头留存记忆,创作出更多优秀的红色艺术作品,发挥红色文化的价值,以正确树立社会风气、价值观的导向,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
参考文献:
[1]无[1]. "传承红色基因 牢记初心使命"江西老红军影像展开展[J]. 中国火炬, 2019,23(8):12-13.
[2]司苏实. 红色影像对中国摄影的深远影响[J]. 艺术评论, 2018,67(07):26-33.
[3]孙亚飞. 传承红色经典美术作品探索思政教育新模式[J]. 科学咨询(科技·管理), 2019,23(11):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