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现状的研究
2021-11-24王凯萱
王凯萱
摘要:民族问题自古就是有着众多争议的话题,在现代化发展中,民族意识逐渐增强,大学生思想也正处于逐渐成熟的阶段,故而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成为了研究国家认同现状的主题。虽然国家积极采取了不同措施来维护各民族稳定繁荣的发展,但由于受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地区、经济、历史、宗教信仰等不同因素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们对于国家认同仍有着不同态度。本文对现有案例针对北京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现状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并给出建议。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
一、研究背景
国家认同感是爱国情感得以产生的心理基础,它对于维护国家稳定和社会安定具有着重要现实意义。社会认知理论指出,人们对自己的国家成员身份的熟悉了解和充分接受的程度越高,其自身的国家认同感也就越强。民族认同是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等内化于个体情感的结果。如果保持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两者的统一,民族认同就会成为多民族国家保持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的思想基础。反之,如果两者不能统一,就会破坏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与民族的团结。
二、研究内容
本篇文章旨在研究北京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现状。以北京少数民族大学生为主要调研对象,对现有案例进行分析,在研究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现状的同时寻找有效的提高国家认同感的途径。
大学生担负着祖国的期望,少数民族大学生更是展现着祖国的团结,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现状的研究随着时代发展也变得越来越具体全面,但仍在给出影响其价值观及国家认同感的主要因素及深层原因、判断思想发展趋势,提出对策建议,为政府有关部门制定相关的政策提供研究支撑等方面有较大研究意义与价值。同时,北京作为中国发达的城市,高校的教育资源更加充足,教育思想更加多元化。此外,高校所招收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人数众多,故而调查研究意义比较重大。
文章采用实际案例分析的研究方法,最终得出合理的结论及建议。综合来看,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心理和学习生活等方面都展现了较大的国家认同,年龄、地区和家庭生活水平成为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的主要因素。根据这些结果做到有针对性的在增强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的方面像政府及社会提出合理建议,进而实现国家认同和民族和谐多样发展的双赢。
三、研究意义
在当前信息时代的背景下,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现状,通过对现有案例进行分析,有利于研究少數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现状并总结增加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的方式。对培养符合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人才,维护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理论意义
通过调研北京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现状,分析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现状及影响因素,以此来提出对增强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的对策。同时可以对国家认同理论提供帮助,提供新视角,增强国家认同感,维护社会稳定发展。
(二)现实意义
少数民族大学生具有独特的文化背景与民族心理,作为首都高校的大学生,其影响具有强烈的辐射作用,作为国家培养的栋梁之材,将成为建设家乡的中坚力量,其国家认同感状况对首都的社会稳定、民族地区的长治久安以及国家的安全和民族团结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都大学生,具有不可想象的爆发力和社会影响力,往往作为思潮斗争的前沿阵地和首要对象,其价值观及国家认同将对其行为起到决定性作用,少数民族大学生具有独特的文化背景与民族心理,更容易受到各种思潮的影响,故有必要对当前首都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的现状、影响及发展进行系统科学地研究,从而整合民族意识、提升民族素质、培养民族团结的意识、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强化国家认同感,其对首都、民族地区甚至整个中华民族大家庭和谐相处、共同繁荣具有重要的影响。
四、对策建议
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感是爱国情感得以产生的心理基础,它对于维护国家稳定和社会安定具有着重要现实意义。社会认知理论指出,人们对自己的国家成员身份的熟悉了知和充分接受的程度越高,其自身的国家认同感也就越强。民族认同是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等内化于个体情感的结果。
少数民族大学生具有独特的文化背景与民族心理,作为国家培养的栋梁之材,他们将成为建设家乡的中坚力量,所以其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认同感状况对民族地区的长治久安、国家的安全、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结合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认同感的定义以及调查研究的结果,下面将从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的角度出发,对此提出建议: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应自主培养主动接受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教育的意识
以积极开放的心态面对学校以及社会组织的国家认同感、民族认同感教育活动,在活动中体会国家和民族对于社会和自身的意义,认识到大学生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感与国家发展、民族团结之间的联系。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应自主培养对于国家热点事件独立思考的意识
主动关注国家热点事件,在了解事件经过的同时,思考国家在事件中起到的作用,并从大学生的角度进行反思,大学生在其中能够扮演的角色,以此认识国家与自身的联系,从而提升自身的国家认同感。
(三)少数民族大学生应自主培养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意识
以开放的心态看待自己少数民则大学生的身份,不被少数民族身份所限制,也不以少数民族身份作为特殊,积极与各民族同学交往交流,做到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知行合一。
参考文献:
[1]郭颖,余梓东.2014年以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述评[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04):10-19.
[2]高翠莲.孙中山的中华民族意识与国族主义的互动[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9(06):14-20.
[3]陈蕙.做好民族工作的三个新视角——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新思想[J].学习论坛,2018,34(01):16-19.
[4]徐建秋.新时代国家认同教育研究之维:理论与实践[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24):9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