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情感因素的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障碍及优化
2021-11-24庞帅康
庞帅康
(山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山东 济南 250358)
人的品德形成及发展规律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对象,涉及人的情感、意志和信念等。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过程中,作为精神层面的文化思想等,只有为受教育者所认识和接受,其作用才能得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实现,既受接受环境的影响,又受个体内在心理因素的影响。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就是社会要求与个体内在心理、道德需要相互作用的矛盾过程。而情绪情感作为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极为重要的心理因素,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关键要素。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接受活动,是接受者在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中,基于社会需求和个体需要,借助可用媒介,对接受内容进行反映、选择、整合、内化和外化,进而对传导者(即教育者)进行反馈的双向互动过程。
一、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中的情绪情感因素分析
从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角度,我们对接受活动的构成要素进行界定。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活动包括五个基本要素,即传导者、接受主体、接受客体、接受媒介和接受环境。
(一)传导者情绪情感积极与否关乎接受效果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传导者即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实施者,主导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发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中,教育者同样是接受活动的主导者,其情绪情感奠定了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接受过程发生的情感基础。
1.突出强调教育者的责任感
“教育者的资格与教育成效绝不在于其道德知识的渊博性,而在于有无情感、人格和技能。”[1]教育者的责任感表现在对于自己职业的认同和对于学生的责任感。教师是培养人的神圣职业,教师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的传导者,首先应该对教师职业有清晰的认识。保持对于教师职业的敬意,才能充满责任感,以负责任的态度对待教师职业,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教育工作。注重接受主体的责任感,是保证接受效果的重要因素。受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的主体,教育者必须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对待每个受教育者。对学生负责的表现是关注学生接受过程中的心理感受。只有教育者真正发自内心地关心受教育者,建立起有助于接受的良好情感体验,使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中能够感受到教师的激情,从而产生接受的欲望。
2.教育者对接受内容的认同可确保接受活动的有序进行
教师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中的传导者,只有在对相关内容认同的前提下,才能保证接受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过程是以接受内容为接受主体所认同并内化为目的的。只有教师对接受内容充分认同,内化为自身价值体系的一部分,并外化为实践,才能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中以积极的情绪情感状态感染人,为接受活动提供有利的环境。如果教育者对内容不能真正理解,甚至是在不认同的情况下进行教育实践活动,必然产生与教育目的所相悖的教育效果。
3.教育者的情绪及心境是影响接受效果的重要因素
教育者作为现实的普通人中的一员,也有喜怒哀乐等情绪。教育者生活中的情绪体验和心境会在教育过程中有所表现,成为影响接受的重要原因。教育者积极的情绪体验和心境往往能营造良好的接受环境,使接受主体在轻松的环境下接受,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起到正向的促进作用。消极的情绪和心境,往往造成压抑等不利于接受活动的接受环境,会使接受主体产生抵触的情绪体验,对接受效果产生负面的作用。
(二)接受主体的情绪情感是接受活动进行和保证接受效果的关键因素
受教育者作为接受主体,是接受活动的最重要因素,其情绪情感是接受活动能否顺利进行的前提。接受主体的情绪情感主要是对待客观事物的一般情绪情感、对待传导者的情绪情感、接受活动发生时的情绪情感。
1.接受主体对待客观事物的一般情绪情感是其情感心理的基准
每个人都是不同的存在,生活环境和经历不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不同,产生不同的性格,这就决定了接受主体的日常情绪情感状态。传导者面对不同类型的接受主体,要根据其一般情绪情感状态,找到能与其产生情感共鸣的情绪状态。一般情绪情感较为稳定的接受主体是接受活动发生与进行的理想状态;对待情绪情感相对不稳定的接受主体,要努力创设有利于接受活动发生的接受环境,尽量减少对其情绪的影响,确保接受主体处于稳定情绪状态。
2.传导者的情绪情感影响接受效果
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受教育者对教育者的爱憎好恶程度,往往关乎教育过程和教育效果。教学实践证明,受教育者以积极的情绪情感状态对待教育者和教育活动,往往能够主动接受,对教育活动充满热情。在接受活动中,只有接受主体以积极的态度主动接受,根据自身需要对接受内容认同从而内化和外化,根据自己内在评价标准给出关于传导者、接受客体及接受环境等的反馈,促进个人及接受活动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3.个体在接受活动中的情绪情感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
在接受活动发生时,接受主体受不同刺激,在不同的情境下,产生短暂和激动的情绪,或是由于不同情感外化所表现出来的情绪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产生较大影响。在教育过程中,积极的情绪情感会孕育积极的接受心态,能推动接受活动的顺利进行,并产生良好的效果;反之,消极的情绪情感会在教育发生时产生消极的接受心态,进而在教学实践发生时,对教学活动与教学内容产生抵触的心理,影响接受的效果。
(三)接受客体和接受环境中的情感因素在接受活动中起辅助作用
接受客体和接受环境本身不具备情绪情感,但是作为影响客观存在的人的接受活动的效果的重要因素,其中所蕴含的情绪情感因素对接受活动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接受客体在教学过程中表现为以思想和意识等存在的相关知识。价值教育和情感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能提升受教育者的道德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包含着丰富的隐性情感要素,以爱国主义情感为代表的符合中国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道德情感,责任感等在个人的品德形成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情感,属于情感教育的重要内容。这些情感教育因素在接受活动中能提高接受主体认同的可信性和渲染性,加强接受效果。因此,我们要充分挖掘教育内容中的情绪和情感要素,以积极的情感和情绪促进人的发展;做到有理有情、以情寓理。
接受环境在教育过程中表现为教育环境。情绪情感的产生都基于一定的情境,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由于场合和情境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情绪。积极的比如轻松欢快的情境往往带有美感,能潜移默化地给人一种愉悦的情感体验,促进接受活动的发生,以合理的节奏进行。教育实践证明,教育者根据受教育者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性等设计的符合受教育者接受能力的情境,能够使受教育者以相对积极的情绪情感参与接受活动,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既要充分运用先进的硬件设施,增强营造情境的生动性;又要增强情境的情感氛围,真正将受教育者带入营造的情境中,使受教育者有充分的情感体验。受教育者面对不同的情境,要积极地调整自身状态,以认真的态度在教育情境中实现内化。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中的情绪情感因素并不能独自发挥作用,这些不同的情绪情感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进而影响接受效果。积极情绪情感的交融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二、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中的情感接受障碍及优化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中由于不同的情绪情感心理,接受主体会产生不同的情感接受障碍,这是在现实中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的情绪情感因素。情感接受障碍可以分为:接受主体自身情感抗拒的情感障碍、对传导者情感抗拒的情感障碍、基于社会要求与自身需求之间差距的情感障碍。
(一)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中的情感接受障碍
1.个体基于个人情感排斥产生的障碍
接受主体在不同的接受环境下,基于不同的接受内容形成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实践和经验不足的情况下,自身由于知识的不足和主观限制,对事物的认知和态度易情绪化,从而产生趋于极端化的情感体验。对符合自己认知和已有情感体验的内容,会完全认同、兴奋和激动;反之则会完全反对、冷漠和厌恶。在接受活动发生时,当接受内容与已有认知发生偏差时,就会对思想政治教育不认同,甚至厌恶。
2.对教育者不认同导致的情感障碍
在接受主体感觉到对自身的不尊重抑或其他不符合本身情感体验的感受时,往往产生消极的情绪情感。接受主体对传导者产生消极情绪情感,会造成二者关系紧张甚至情感对立,对于接受内容产生不认同或厌恶等。接受主体对传导者的消极情绪情感,会感觉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误解和抗拒排斥,造成与教育目的相悖的效果。
3.基于社会要求与自身需要之间差距的情感障碍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社会要求往往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有时过于强制,从而表现出对受教育者不尊重;要求死板但实践中又有执行偏差,受教育者往往会表现出抗拒和排斥情绪。当受教育者对教育内容不认同或与自身需求差别很大,但又必须接受时,同样会引起受教育者的抵触,与教育目的初衷相悖。受教育者面对相对形式化的教育,在无力改变时往往会走向另一个极端,即对思想政治教育完全不认同和抗拒。社会需要和自身需要是接受过程发生的动力机制,我们应该努力缩减二者之间的差距,使其相互配合,达到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的作用。
(二)对于情感接受障碍的优化
在现实中,随着环境和人的认知的改变,会产生新的情感接受障碍。对于情感接受障碍的存在,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加以改进和优化,以达到提高接受效果的作用。
1.尊重接受主体的个性化差异
个体需要及其情绪情感都得到尊重,是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有效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接受主体的需要是接受活动发生的起点,只有尊重个体差异性,了解接受主体的认知水平,才能保证良好的接受效果。个体的情绪情感具有多变性和多样性,随时间和环境的改变而不同。只有尊重和理解个体情感情绪,对每个人的情绪情感进行有针对性处理,才能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的有效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研究人和培养人的科学,在教育过程中小班教学是最适合的模式,这有利于教育者把握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并针对性地施教。
2.创设更加有利的接受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是在一定环境下进行的传递和接受活动,要改善作为影响接受的重要因素的环境。接受环境可以分为以硬件设施等为主的硬环境和以舆论、意识形态、国家和民族文化等的软环境。接受的软环境在接受活动中发挥作用,使个人的心理和思想发生变化,潜移默化改变人们的认知方式、行为方式、存在方式和生活方式。我们要营造和谐积极的接受软环境,使受教育者无心理负担地参与接受过程,促进接受效果的正常发挥。
3.增强接受客体即内容的科学性
接受活动所传递的内容不是固定和死板的,要随着时代和形势的发展不断加以优化。首先,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保证内容的真实和科学,接受的内容影响人的品德形成,是教育者形成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因素。接受内容必须是经过严格论证和实践检验的科学原理,只有这样才能符合人的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其次,接受内容必须趋于社会需要和个人的心理状况。只有内容与个人的情感体验产生共鸣,以达到情感的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