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异化劳动理论看网络时代的“异化问题”

2021-11-24

现代交际 2021年13期
关键词:网络时代异化劳动

王 静

(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福建 福州 350000)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异化”特别是“异化劳动”做了精辟而深刻的论述。时隔一百多年,尽管经济及科学技术有了飞跃发展,但“异化”并未消失,反而充斥着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给人类带来新的问题。当今社会,互联网已走进千家万户,逐渐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刻改变着人们已有的存在方式、思维方式和交往方式等,这在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引发了许多问题,呈现出一种“网络异化”现象。如何克服这种“异化”,使主体获得全面、自由、健康的发展,是当今社会每个人必须面对并解决的重大问题。

一、网络时代“异化问题”内容概述

(一)异化

异化是由德文动词发展而来的名词,来源于拉丁语alienatio,原意是让渡、疏远、脱离等。[1]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将“异化”表述为“人自身对自身的否定”——人自身的活动及其产物不但没有促进人的发展,相反却成为阻碍人发展的异己力量;或者说作为主体的人反过来被其自身的活动及其产物所统治和奴役,即人与其产物、活动过程等呈现出的不和谐、非正常现象。

(二)网络异化

一定程度上来说,“网络异化”是一种特殊的“异化”现象,是“异化”在当今社会的表现形式之一;因此,可以通过马克思对“异化”概念的规定来得出其内涵。

所谓“网络异化”,就是指网络技术及其附属产品不但没有促进人的发展,相反变成阻碍人发展的异己力量;或者说作为主体的人反过来被网络技术及其附属产品所统治和奴役,即呈现出的人与网络的非和谐状态。[2]67具体而言,“网络异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网络技术及其附属产品应该是“为人”的,然而现在却渐渐成为“反人”的外在力量;第二,人逐渐丧失运用网络技术、网络信息等的主导权、控制权,渐渐被迫成为顺应网络技术发展的工具;第三,网络技术不但不能够再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相反还妨碍了人的进步,令人失去了自由。

(三)网络时代“异化问题”的呈现方式

网络时代的“异化问题”具有多方面的表现形式,主要有能力异化、价值观异化及交往异化。

1.能力异化

互联网的日益普及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解放了人们的脑力和体力劳动,尤其是脑力劳动;但另一方面也使人们对网络技术的依赖性逐步增强,从而弱化人们的创造、思维、分析、归纳、决策等能力。

“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3]因此,想象、创造、思维等脑力活动为人类社会所特有,而且应当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发展而得到进一步的提升。然而,随着网络逐渐步入寻常百姓家,人们越来越多的脑力活动更倾向于利用电子设备来完成,人们仅需要动动手指,轻敲键盘,将互联网中无情感的碎片化信息拼凑一下,就能得到想要的结果,这导致人类社会所独有的想象、思维、创造等能力被削弱。

2.价值观异化

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和深入普及,为人们提供了更多方式、更高品质的休闲娱乐活动,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然而,与此同时,互联网中充斥的无数不良信息不断挑战人们的道德底线,阻碍人们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的树立。我们可以在无数社交软件及网站上看到五花八门的八卦新闻、庸俗的网络词汇及不堪的段子等,这些不良信息的不断浮现导致人们的审美能力日益低俗化。然而,比人的审美能力日渐低俗化更为不堪的是,人们对内在美、精神层面的追求愈来愈少,物欲愈发旺盛,长此以往,毫无疑问这将阻碍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社会的文明前进之路。

3.交往异化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4]因此,人必须在社会中生活,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发展自我。当今时代,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打破了传统交往中限定时间和空间的弊端,人们可以利用智能手机、互联网工具随时随地与他人进行联系和交往,这极大地拓展了人们的交往圈子。然而,互联网在使人们的交流沟通方式变得日益多样化和智能化的同时,也使人们渐渐失去了在现实社会中沟通的技能。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乐于并满足于在虚拟空间内的情感沟通,反而不愿意与其亲人、好友进行现实交流,更有甚者将虚拟世界看作现实世界,将网络沟通的方式、用语等放在现实人际关系上,导致自己的人际关系恶化。线上交流方式固然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是如果沉迷于这种工具性的交流方式而忽略了现实生活中的交往沟通,那么这种交往方式早晚将束缚人、阻碍人的社会性发展。

二、网络时代“异化问题”的实质

借用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网络时代“异化问题”的实质体现为以下结果方面:

(一)人同人的劳动产品相异化

“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2]69马克思在这里通过论述劳动者与其劳动产品的关系,得出人与其劳动产品相异化这一结论,网络时代,这种异化现象依然存在。互联网技术是人的劳动产品,是人的劳动实践活动的产物,这种产品生产的出发点是满足人类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需求,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动力。然而,随着互联网在各行各业的日益普及,由于其使用成本不断降低,还具有高效、精准等优势,使得众多劳动者的工作岗位有被机器取代的可能,进而引发人们的失业问题。总之,人们通过劳动生产出网络工具、网络技术,但这种产品反而却成为压制人们发展的工具;因此,人同人的劳动产品相异化。

(二)人同人的劳动活动过程相异化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异化不仅表现在结果上,而且表现在生产行为中,表现在生产活动本身中。”因此,异化不只体现在劳动产品中,还体现在劳动活动过程中。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人是劳动的主体,人们通过物质生产实践活动确证自己的本质。然而,在当今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社会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人们长时间从事的是单一性、片面性的工作,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们能力的发挥。同时,随着互联网走进各行各业,人们在劳动过程中愈发倾向借助网络、机器来解决实际问题,使大脑经常处于一种被闲置的状态,人的各项机能逐步弱化;因此,人同人的劳动活动过程相异化。

(三)人同自身相异化

马克思认为,人是类存在物,人们正是通过自由有意识的生命活动将自己与动物区分开来,若人们在劳动过程中丧失自由意识,丧失主观能动性,那将与动物式的生产趋同。当今社会,网络的发展变得越来越智能,成为人脑之后的特殊“脑”,使人们产生一种思维惰性,人的理性思维能力逐渐被消解,逐渐变成懒得思考的“平面人”。[5]

(四)人与人相异化

人同人的劳动产品相异化、人同人的劳动活动过程相异化,以及人同自身相异化的直接结果就是人与人相异化。人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人与人之间应当是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彼此温暖的。然而,大数据时代,人们通过虚拟符号所建立起来的关系却逐渐丧失这些特性,导致人与人相异化。人们经常长时间漫游在网上,将手机、互联网中虚拟性的人物看作自己亲密无间的伙伴,大大减少与现实的人沟通交流的时间,遇到难题宁愿利用网络找寻答案,也不愿与身边的人诉说,这必然会拉大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阻碍人的社会性发展。

三、网络时代“异化问题”的应对策略

网络时代的“异化问题”,是多方面因素交互衍生所致;因此,我们应与时俱进,结合时代要求,针对问题与不足提出具体对策,通过坚持以人为本,明确人的主体性地位,一切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最高目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网络生活当中,实现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共生”发展,最终消解网络异化。

(一)坚持以人为本,提升人的自主活动意识

以人为本这一原则的实质是发展为了人、依靠人、尊重人,进而促进人的发展,助力人们实现自我价值。然而,在网络时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却逐渐束缚人们的思想,阻碍人类的自由全面发展,越是如此,越应该在当下牢固树立“人本位”这一思想观念。

一方面,应该正确认识人的主体性地位。移动智能手机、互联网等工具是人的实践活动的产物,不能脱离现实的人而单独存在,其所拥有的海量信息资源、计算能力、模仿能力、创作能力等是人们通过客观实践事先所赋予的,也就是说,互联网工具在人们的现实实践活动中是作为客体而存在的;因此,人们应当正确看待网络,对网络本质形成正确的认知,坚持将人放在首位,以人为本。另一方面,正如前文所提到的,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是具有能动和创造性的,而非刻板、机械的;因此,人们应该寻求自我解放,培养自我能动意识,积极主动地进行活动、创造,让互联网成为激发人想象力、促进人发展的手段,而不是让其凌驾于人之上,成为摆布和支配人的思维方式的工具。

(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网络生活当中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6]因此,当前网络时代,面对信息技术发展所导致的人们价值观异化问题,亟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

一方面,网络平台建设者、网络信息发布者应充分认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一致性,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统一起来,摒弃功利主义思想,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当代优秀思想文化,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另一方面,人们自身也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进行自我教育,提升自身免疫力,自觉抵制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人们在使用互联网时应明确相应的道德标准,恪守相应的道德原则,不主动浏览不良的网站,健康上网。同时,也要增强主人翁意识,如果发觉某些网站和平台散布了不健康的信息、图片及威胁党和人民的言论,要及时向相关部门举报,及时遏制这种行为。

(三)使虚拟交往与现实交往达到和谐统一

马克思认为交往的本质是通过人与人之间进行真实的交流沟通来展现的,然而,在网络时代背景下,人们的交往方式、交往内容等越来越虚拟,使人们不断偏离交往的本质;因此,人们只有妥善处理好虚拟交往与现实交往的矛盾,使虚拟交往与现实交往达到和谐统一,才能实现交往本质的回归。

一方面,应提升人们的自我认知能力,使人们意识到网络虚拟交往的实质,虽然网络交往是在虚拟的空间里进行,但最终的操作是真实存在的人,其本质还是人与人在进行交流沟通,与其长时间利用网络工具与亲朋好友进行情感交流,倒不如面对面交流使情感升华。另一方面,人们应当合理规划自己的时间,适当关闭手机、电脑等网络工具,积极投身于实践。在这个网络时代,越来越多的人都离不开网络,对网络的依赖性极强,甚至走路、吃饭都捧着手机,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人们与现实的人交往的频率和时间大大减少;因此,人们应对自己的时间做出合理的规划,积极主动投身于现实世界,充分体会现实世界的魅力。

四、结语

在我们迈向未来的过程中,科学技术进步所带来的社会变革将会使我们处于一个十字路口。网络技术的发明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极大程度上提升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及物质生活水平。而要持续受益,就必须在发展网络信息技术的进程中,及时且妥善处理地其中潜在的一系列风险问题和异化问题,最终实现人与网络的和谐发展,实现人的本质的复归。[7]

猜你喜欢

网络时代异化劳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保你平安]网络时代的真相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一场网络时代的围殴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热爱劳动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