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民办高校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
2021-11-24杨焰婵
杨焰婵
(云南医药健康职业学院 云南 昆明 650101)
国家安全是国际关系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国家安全状况关系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民福祉,乃至国家的主权、政权、统一和领土完整,加强民办高校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意义重大。
一、总体国家安全观相关概念
1.安全
安全是国际关系中的一个基本概念,也是一种状态、一种感觉、一种价值追求。古往今来,“安全”都是一个出现频度非常高的词汇。然而,至今学术界对这个概念的界定仍不能达成一致。“丹尼尔·弗雷(Daniel Frei)、罗伯特·杰维斯(Robert Jervis)、巴瑞·布赞(Barry Buzan)、阿诺德·沃尔弗斯(Arnold Wolfers)等学者都认为,‘安全’没有确切的概念,不过是个模糊的象征。”[1]因为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场合和不同的时代所面临的问题各不相同,人们对安全所做的解释也不相同。因此,对于如此复杂的一个概念,任何界定都难免以偏概全,只能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戴维德·鲍德温(David A.Baldwin)和海伦·米尔纳(Helen V.Milner)也认为,国家安全的概念“是社会科学中最不明确和价值负载最多的概念”[2]。
西塞罗认为,安全是“最高欲望的目标”或者是一种对幸福生活所依赖的东西的无忧虑。[3]卡尔·多伊奇(Karl Deutsch)指出,“安全意味着和平与和平的维护”[4]。阿诺德•沃尔弗斯提出安全“是一种价值”,是国际政治研究的“起点”和“落脚点”。[5]“安全”分为主客观两个方面:客观上指不存在对已获得价值的现实威胁,主观上指不存在这种价值会受到攻击的恐惧。[6]中国学者大多认同这一关于安全具有二元性的定义,从主客观两方面来界定安全,即,客观上不存在威胁,主观上没有感觉到受到威胁。
2.国家安全
安全与国家密不可分,是国家存在的“底线”。中国思想家们很早就提出了“国家安全”的思想。《易经》中有“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的思想。唐太宗李世民提出过“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政权安危思想。“安不忘危”“居安思危”“唇亡齿寒”等都是古人的一种安全思想。
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安全”(National Security)概念来自美国。据彼特•曼戈尔德(Peter Mangold)研究,“国家安全”一词最早见于《美国外交政策》(US Foreign Policy)。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这一提法逐渐流行,成为国际关系中的一个常用的标准概念。[7]
与“安全”的概念一样,学者们对“国家安全”的概念界定也同样存在诸多争论。有学者认为,安全研究就是研究军事力量的威胁、运用和控制,是研究物力使用的可能条件,使用物力对个人、国家和社会所构成的影响,以及国家在准备战争、防止战争和从事战争方面所采用的具体政策。[8]
我国2015年7月1日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将国家安全界定为:国家政权、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人民福祉、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其他重大利益相对处于没有危险和不受内外威胁的状态,以及保障持续安全状态的能力。[9]
3.总体国家安全观
总体国家安全观是一种全球视野的大安全观,将国家安全作为一个整体的、系统的、全面的问题进行多领域、多层次、多角度、多维度的观察,以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总体国家安全观是一个综合的概念,从其体系构成来看,主要有12个方面的内容。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社会、信息等领域,既有传统安全问题,也有非传统安全问题。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全面暴发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做出重大决策,将之纳入了国家安全体系。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的当下,在全球范围内已经多次暴发过传染流行疾病等生物安全问题,并已经对人们的生命安全、经济生活造成严重危害的背景下,将生物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非常必要,也很恰当。
二、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提出
20世纪80年代后期,全球化进程开始加速,国家也不再能完全控制发生在自己国界之内的事物,全球政治正日益取代国家间政治,国际安全形势趋于缓和,和平、合作成为国际大势所趋。尤其是冷战结束后,随着苏联的解体,国际安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在安全研究中出现了许多新的观念,如“综合安全”“合作安全”“共同安全”等许多安全理念。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中国也提出了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安委第一次会议上正式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概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10]此后,习近平总书记等国家领导人,在多个不同的国际、国内重要场合,反复提及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内涵、要义、宗旨等问题,阐述中国在国家安全问题上的立场、观点,表达了对世界各国紧密合作、构建命运共同体的殷切希望。
三、新时代民办高校大学生加强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的意义
总体国家安全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中国国家安全理论的最新发展,是我们党对国家安全认识的最新智慧结晶,对中国国家安全战略具有纲领性的指导作用。
进入新时代,民办教育蓬勃发展。2019年全国民办高等学校757所(含独立学院257所,成人高校1所)。普通本专科219.69万人,在校生达到708.83万人。未来,民办学校发展前景看好,仍将处于不断扩张、整体行业规模持续扩大的阶段。[11]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高校在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产业化发展中起到了巨大作用,是公办教育的有益补充。然而,由于师资力量不足,辅导员素质参差不齐,生源欠佳等诸多方面的原因,民办高校在包括国家安全意识在内的诸多方面,教育效果与公办教育相比存在诸多不足。国家安全事关国家安危和民族存亡、社会发展和人们安居乐业,是我们关注和研究的头等大事。
木桶定律告诉我们,“一只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它最短的那块木板”,所以我国国家安全能否保障,国家安全战略能否有效实施等诸多问题,需要各方面因素统筹兼顾,综合考量,辩证看待。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兴则国家兴。民办高校肩负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接班人的神圣职责,大学生安全意识状况、综合素质好坏,直接关系国家的安全稳定,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发展,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关系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从青年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知、情、意、行”四个维度来说,均意义重大。
1.有助于学好国家安全相关知识
这是从“知”这个维度而言的,是民办高校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基础。大学生通过对国家安全知识的系统学习,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客观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形势,认清我国国家安全现状。在互联网时代,青年大学生身边充斥着海量的信息,其中一些不良信息蒙蔽和误导青年大学生,使之对我国国家安全状况产生误判,并进而影响到他们的言行举止,从而给我国国家安全带来潜在威胁。
2.有助于激发爱国热情
这是从“情”这个维度而言的,是民办高校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情感基础。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体现了个人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情感,是每个人心中能够慰藉心灵的精神食粮,是对自己民族、国家、文化的深切认同。对青年大学生进行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讲清讲透彻当前国际社会中发生的一些大事件,从而激发其爱国热情,使其认识到增强国家安全意识,维护国家安全是每一名大学生应尽的义务,从而立志做一名忠诚的爱国者,勇于担当、尽职尽责。
3.有助于增强国家安全意识
这是从“意”这个维度而言的,是民办高校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升华。在今天,世界各国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引导和掌握已经成为国家综合国力重要表现形式,也是国际敌对势力与我争夺和较量的焦点,而对高校青年大学生意识形态战场的争夺更是重中之重。加强青年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教育,增强其国家安全意识,使其从心灵深处认识国家安全的重要性,认清越来越复杂的国家安全形势,自觉对境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颠覆、破坏活动保持高度警惕,更加明白作为祖国未来的新时代大学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从而培养其忧患意识、国家认同意识和责任感、荣誉感,这些将成为维护我们国家安全最重要的内部驱动力。
4.有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这是从“行”这个维度而言的,也民办高校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的最终目标。中国梦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个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当前,我国面临的安全形势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国际格局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化,无论从传统安全还是非传统安全方面来说,我国国家安全面临的风险都在不断增加。青年大学生是实现中国梦的中坚力量,加强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进程中遭遇的外部压力和阻碍,增强其“振兴中华,从我做起”的情感意志,并化决心、意志为能力和实际行动,发奋学习,砥砺前行,全身心投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力争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建功立业,为国家和民族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