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百年写作范式转型背景下写作知识情境化的有效策略

2021-11-22明玉华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1年11期
关键词:学习支架情境化写作知识

明玉华

摘 要 本文基于建党百年来写作范式转型的背景,吸纳最新写作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针对当前写作教学领域存在的困境,指出写作知识亟需情境化。依据具体的写作案例提出写作知识情境化的有效策略:第一,创设任务情境,建构写作知识;第二,搭设学习支架,生成写作知识;第三,运用评价标准,内化写作知识。

关键词 写作范式;情境化;写作知识;任务情境;学习支架;评价标准

一、写作知识情境化的提出

1.写作知识情境化提出的背景

(1)百年写作范式面临重大转型

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中国共产党一直高度重视我国教育的思想和实践探索,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领导中国人民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教育发展之路。党的教育方针始终适应时代要求,经历了一个发展、完善、演进的历史过程。我国写作教学始终坚持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引,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建党百年来也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变革的历程。纵观百年来我国写作教学的变革轨迹,经历了三个阶段:20世纪前50年、20世纪50-90年代、2001年至今。随着传统写作教学模式劣势的凸显,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新型写作范式,力求改变传统写作教学的弊端。百年来大致经历三种“写作范式转型”即从20世纪60年代以前传统的“文章写作”,到70年代开始的“过程写作”,再到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酝酿发展着的“交际语境写作”。[1]叶黎明也提出,整个写作教学在课程、教材、教法方面都面临着一个重大转型,从文章写作转向交际写作,为了写作而写作转向为了学习而写作。[2]这一重大转型的背后不仅体现了写作范式的转型,更体现在写作知识的转型上。纵观写作知识百年演变轨迹呈现出写作知识转型的趋势:第一,由普遍的、静态的文章知识转向个体的、动态的写作知识;第二,由抽象的一般化写作知识转向情境化的写作知识;第三,由学习写作知识转向学习运用写作知识。这种知识转型对写作知识情境化具有深远意义。

(2)写作教学亟需写作知识情境化

王荣生教授说过,我们的语文课仍然没有实质意义上的写作教学,究其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写作课程观念比较落后,有效写作知识极度陈旧和匮乏”,这直接导致了“我国现行的语文课程,几乎没有像样的写作教学内容”,这又导致了我国语文教师的写作教学知识和技能缺失,大多数老师上写作课,除了布置写作任务、提高写作要求,简单批阅之外,几乎处于“不作为”状态。[3]从实质上看,都与写作知识的陈旧僵化以及写作知识开发的滞后有关。因此,写作教学面临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写作知识的开发”。情境认知理论认为:“知识是情境化的”,写作教学进展到今天,回归真实的写作教学亟需写作知识情境化。当我们站在“写作范式转型”视角下反思100年来写作教学发展时,发现写作教学呈现出“情境化”的轨迹,所谓“情境化”态势,指的是“写作知识”在教学中的呈现形态上,由原先静态的一般化写作知识转向动态的写作知识情境化。因此,写作知识情境化就显得尤为重要。

2.如何理解写作知识情境化

写作知识是写作教学内容的核心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写作的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4]荣维东认为:“写作需要语篇知识、程序性知识、交际写作知识以及文体知识的综合运用。”[5]刘淼也认为:“作文知识应该包括陈述性知识即实用文体常识和常用文学体裁知识,程序性知识即完成作文任务所需要的技能、技巧,以及策略性知识即对作文过程进行计划、监控及调节、修正等方面的知识。”[6]宁波师范大学李慧:“写作课程知识体系应该包含写作文体知识、写作过程知识、写作交际知识这三大类知识。[7]这意味着写作知识需要文体知识,过程知识和交际语境知识的整合。因此,写作知识情境化具有整合性。

在实际教学中,不可仅仅停留在“文章写作”范式的阶段,适当引进“过程写作”的教学方法,在一定交际语境中写作,这样学生的写作才更真实。现在的写作进入到了任务写作,读者中心的写作,而交际语境的写作仅仅是提供文章学的知识是不够的,仅仅是過程性的知识也同样不够。写作知识有两种,一种是静态的文体知识,写作内容的知识(百科知识);一种是动态的知识、写作过程的知识、写作程序性的知识、写作策略性的知识。无论是从知识的呈现方式来看,还是从写作过程来看,又或者是从写作任务要素来看,这些只不过是从不同角度分类,但事实上写作知识都是整合的。在情境认知理论或情境学习中,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被整合于一个单一的框架中。这意味着写作知识情境化需要文体知识,过程知识和交际语境知识的整合。因此,写作知识情境化是文章知识、过程知识和交际语境知识在特定写作情境下的有机整合,相当于把这些知识糅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知识的合金。

二、写作知识情境化缺失带来的教学困境

现在的写作研究进入到了情境写作,《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情境”一词只出现了3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情境”也只出现了7次;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情境”一词共出现了34次。[8]可见,“情境化”成为写作教学中的一个趋势。写作是实践性活动,写作教学应遵循写作的实践性特点,在真实或拟真的写作情境中,选择情境化的写作知识指导学生在预写、起草、修改、校订和呈现的完整过程中学习写作。写作又分为两种:一种是完成写作任务的写作(学习任务、交际任务);一种是自我表达的写作,与人交流的写作。为了完成特定任务的写作也好,自我表达的写作也好,与人交流的写作也好都需要在特定的情境当中完成,也需要情境化的知识来支撑,但当前我们的写作教学普遍缺失这种情境化的写作知识。从写作知识的呈现方式来看,存在的问题是教师虽然创设了任务情境,但是所教的知识都是外显性的,陈述性的知识,还是一般性的文体知识,一般的策略性知识,而缺少话题、作者、读者、构思等方面整合的核心知识。比如“如何突出中心”这个案例要求“详略得当”,“详略得当”对所有的文体都有用,这是一般性的写作知识,老师只是告诉学生要“详略得当”,但是没有告诉学生怎么去做,这种一般性的写作知识在具体的情境下对于写作教学是没有帮助的。

三、写作知识情境化的有效策略

1.创设任务情境,建构写作知识

写作是实践性活动,教师应依据写作的实践性特点,在真实或拟真的写作情境中,选择情境化的写作知识指导学生在预写、起草、修改、校订和呈现的完整过程中学习写作。写作知识不一定具有普遍的适应性,但是任何知识都离不开它产生的具体情境。[9]新课标、新教材引领的写作教学,重视以具体情境为载体,让学生在个人体验、社会生活和学科认知等特定环境中完成写作任务,以呈现学生语文素养的多样化表现。[10]在完成任务情境过程中开发的写作知识。情境化的写作知识能降低写作的难度,起到学习支架的作用。在真实情境中运用知识完成任务,最终内化知识,形成写作素养。

下面,让我们来回顾一下周子房博士的一个写作案例《类比写人》,这是一个自我表达的真实任务情境。核心知识是学习“类比写人”的方法,在特定的任务情境下细化核心写作知识,把核心写作知识融汇于任务情境之中,转化成情境化的写作知识。预设的“写作情境任务”:你已经是一名中学生了,面对陌生的同学和老师,怎样向他们展现一个真实自信、个性特别的你?怎样让他们很快记住你,愿意和你交朋友呢?今天我们学习用类比的写法来写自己,字数在500字以上。这个写作任务中蕴含了五个要素:(1)话题是“展现一个真实自信、个性特别的你”,要点是描述自己的性格和品质;(2)作者是“学生自己”,具有真实性,学生有话可说;(3)读者是“老师和同学”,具有强烈的读者意识;(4)目的是“让老师和同学很快记住你,愿意和你交朋友”,写作目的明确;(5)形式是“500字以上的自叙文”,文体属于人物描写类。知识是依附于情境存在的,脱离了情境的知识是僵化的知识,在情境中迁移运用的知识是活知识,也是可以内化的知识。[11]分析学情围绕核心写作知识创设好的情境,开发出情境化写作知识,以支架的形式适时呈现,并且与话题、作者、读者、目的、语篇类型等是密切相关的。教师融汇写作知识于情境体验中,在活动中建构知识,把知识设计成一个一个的活动,让学生在情境中深入的去体验,从而把学习到的知识真正的转变成自己的能力。

2.搭设学习支架,生成写作知识

有学者指出,理想的知识教学有两个关键特征:(1)知识本身正确、新颖,具有引领性,有助于学科教师摆脱“知识困境”;(2)用有效的手段解释知识,有助于学科教师摆脱知识教学的困境。[12]后者主要指的是写作知识最好以学习支架的形式呈现,才能帮助学习者达成学习目标。因为知识是生成的过程,生成的过程需要老师提供大量的支架,包括“写什么、怎么写”的支架。一个是让学生能够激活学生提取写的内容,第二个就是能够指导学生怎么写。刘晓蓓老师的写作课例《分心的故事》,开发的核心知识是教学生按照“学习”与“分心”两种状态交替的方式组织文章。上课分心几乎每一个学生都有这样的经历,这是学生真实体验的。因此,这是一个真实的情境而且是自我表达的情境。紧贴学生心灵的话题和任务,吻合学生的精神需求,贴在学生的心坎上。另外,分心的时候学生的心灵和精神又是在冒险的。一方面沉浸于自己天马行空的世界里,一方面又警惕老师发现批评自己。所以学生对自己在课堂上的分心事,往往不好意思说出口,认为这是“不好的”行为。教师根据学情借助“分心虫“这一虚报的讲述对象,打消学生顾虑,让他们在活泼有趣的情境中自由、勇敢地表达。

刘老师选择针对性强、有操作性的情境化写作知识,并以恰当的支架适时的呈现,展开学习过程于支架支持中。提供的支架是具体的知识,由四种样态呈现,最后达到一个整合。“分心”是以一个概念性的知识呈现,但教师没有直接呈现,而是把这个概念性的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的知识,通过搭设“忆忆分心事”“选选分心事”“说说分心事”三个活动支架,帮助学生打开思路,找到素材,整理素材,为后续的写作做好准备。再围绕这个程序性的知识提供完成这一次写作所形成的策略性知识,搭设例文支架,解读例文,引导学生发现“学习状态”和“分心状态”两者交替出现的写法,借助构思表,为学生初步搭建习作框架。最后呈现元知识知识,展示评价支架,采用自评、互评等多种评价方式,指导学生反思调整自己的写作,学生自己去发现理解与生成写作知识。

3.运用评价标准,内化写作知识

情境化知识与评估的问题,或者叫任务型作文评估。评估的内容就是要教核心知识,也就是评估情境化知识掌握和运用的情况。任务型作文评估是一种注重真实性、交际性的作文评估形式,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13]从作文评价的角度看,写作教学重心不在理解、掌握写作知识,而在于在任务写作中转化、运用知识。在写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的发生是对原有的知识进行否定和调整,在修改和调整的过程中得到生长,不断地进行调整,形成新的图式,新的知识,中间过程就是学生的增长点。这就需要嵌入元认知知识,进行反思评价和修改,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转化并内化写作知识。

杭州市三墩中学沈夏萍老师的课例《大单元写作之学会抒情》用评价量表监测写作教學。在这一次课中,沈老师的评价量表不是一个简单的评价表格,它嵌入了元认知知识。沈老师将“学会抒情”这一概念性的知识,分解成“______的心情日记”这样一件小事,细化写作内容,让学生的写有迹可循。为了让学生强化“抒情方法”的知识,沈老师用串联法写了一个口诀,既生动有趣,活跃课堂氛围,又成为一个潜在的评价量表。

方法总结

文贵有情情贵真,直接抒情情洋溢。

情感词来少不了,反复呼告用起来。

间接抒情情委婉,典型事例来抒情。

动人情节细细写,情景交融不可忘。

情与景物相贴切,适当联想用起来。

直接间接皆抒情,两者兼具情真切。

多样修辞用起来,情真意切动心扉。

在方法总结的基础上,沈老师又引导学生制定评价等级。既有“直接抒情”“间接抒情”“情感动人”“附加分值”这四大方向,也有具体的评价标准,兼顾学生写作中的各个方面。制定评价量表后(表4-1),教师让学生依据写作量表,用不同颜色的笔修改课堂开始呈现的心情日记。

此环节,小组内在组长组织下从左至右分享自己修改的文段,时间5分钟。

分享者:我在这里运用了 (方法),增加了                                                             

聆听者:依据写作量表按照四个指标进行打分,并明确理由。

组长:负责整合优秀方法并组织汇报。

沈老师的这一次写作目的明确,具体细化写作知识。从写作评价来看,有一定的参考意义。第一,充分挖掘评价量表的教学价值。让学生始终围绕评价量表去修改作文,小组合作时间充分,学生讨论充分。从小组展示的研讨成果可以看出,学生在修改的过程中,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方式运用到具体的写作实践中去,教师指导有方,课堂推进沉稳有序。第二,坚持以评促写,提倡写作教学的生态化。能较好地让学生在完成真实任务的过程中提高作文能力与兴趣。第三,这个写作任务还具有综合性,将作文作品的评核与任务完成过程的考查相结合。整个过程符合真实性、综合性的原理,有助于评核学生真实的语文能力,从而内化写作知识。

————————

参考文献

[1]荣维东.写作课程范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2]叶黎明.从知识本位到需求本位——写作知识教学的重大转向[J].语文建设,2020(21):18-23.

[3]荣维东.美国的写作策略教学及启示:NWP2007年《提高中学生写作水平的有效策略》报告为例[J]语文学习,2009(11):4-9.

[4]王从华.写作课程与教学:回归真实的任务情境[J].新作文(中学语文教学研究),2019(Z1):4-9.

[5]荣维东.写作课程范式研究[D].華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6]刘淼.作文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7-29.

[7]李慧.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写作知识建构问题研究[D].宁波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8]叶丽新.“情境”的理解维度与“情境化试题”的设计框架——以语文学科为例[J].课程.教材.教法,2019,39(05):107-113.

[9]韩雪屏.语文课程知识初论[M].江苏出版社,2011(12):209-210.

[10]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11]袁爱国.写作教学设计:从定型化走向情境化——钱穆生活化作文教学启示[J].语文建设,2020(20):55-59.

[12]叶黎明.支架:走向专业的写作知识教学[J].语文学习,2018,(4).

[13]祝新华.促进学习的作文评估[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205.

[作者通联:赣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拓展学科领域 强化结果运用

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新方案发布

近日,教育部印发《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方案(2021年修订版)》,启动第三周期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工作。《方案》确定德育、语文、数学、英语、科学、体育与健康、艺术、劳动、心理健康为监测的9个学科领域,新增了劳动教育领域、心理健康领域、英语学科,实现了“五育并举”。

《方案》总体沿用2015年版监测方案的内容及架构,但在拓展学科领域、服务质量提升、创新方式方法、强化结果运用上有突破。

——《中国教育报》2021年9月28日

猜你喜欢

学习支架情境化写作知识
写作知识:简化、转化、内化
——评丁丹丹老师的作文指导课
写作知识:简化、转化、内化
写作教学应致力于写作知识的选择与开发
强化支架意识提升学习效能
高中语文古诗词“情境化”教学策略研究
浅谈小学信息技术的情境化教学
构建生活化情境优化数学课堂研究
浅谈微课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反思中学写作知识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