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单篇”与“整本”勾连的三重维度
2021-11-22周园
周园
摘 要 从某种意义上说,整本书阅读的指导过程就是帮助学生建立单篇阅读勾连关系的过程。本文尝试理析从“单篇”出发,寻找勾连“整本”的阅读路径,从整体构思、拓展视野、情境思辨三个维度拨开《乡土中国》的迷雾,探讨指向提升阅读能力的勾连维度和实施方式。
关键词 乡土中国;单篇;整本书;勾连维度
从某种意义上说,整本书阅读的指导过程就是帮助学生建立单篇阅读勾连关系的过程。以单篇阅读为起点,通过梳理、拓展、思辨向整本书过渡和推进,再以反思性视角在单篇文本中印证思考。这体现出整本书阅读的辩证理念——单篇语境构成整体逻辑,整体价值澄明单篇意义。本文尝试理析从“单篇”出发,寻找勾连“整本”的阅读路径,从整体构思、拓展视野、情境思辨三个维度拨开《乡土中国》的迷雾,探讨指向提升阅读能力的勾连维度和实施方式。
一、勾连单篇与整本,读出整体构思
相较于以往那些以单篇、片段组合成的缺乏全景性、系统性轮廓的教材,整本书中的文章往往以逻辑发展或者单元组合的方式建立起全书结构,大多是作者基于某些中心概念或者核心范畴而自行拟构的框架,单篇文章之间形成有机联系,甚至此整本中的“单篇”与作者的其他论著相互衔续、勾连、印证,形成自成一家的学术话语体系。《乡土中国》由《重刊序言》和《后记》以及14个单篇文章组成,每一篇的排列顺序和逻辑结构都是费孝通先生独具匠心编排的呈现。整体关照全书,我们发现:作为讲课稿,14篇文章是按照“乡土本色-社会结构-社会变迁”的逻辑体系层层深入展开。14篇文章相互独立又紧密关联,很多篇目的首尾处有语言上的照应和衔接。
例如,《乡土中国》第二篇《文字下乡》中,费孝通先生提到乡土社会的无需文字特质,紧接着第三篇就写《再论文字下乡》,且一开头便写到:“在上一篇‘论文字下乡里,我说起了……但是关于时间阻隔上怎样说法呢?在本文中,我想申引这一层意思了”。[1]19我们就很容易把握二、三篇之间的逻辑关系:分别从空间、时间阻隔的角度阐述乡土社会与文字的疏离。讲完了乡下人的“愚”,第四篇费孝通先生将目光引向乡下人的另一大特征“私”,文章后半部分重点提出传统社会中的差序格局,并说差序格局中,所有的社会道德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下一篇就接着写《维系着私人的道德》,差序格局和团体格局的差别引起了不同的道德观念。为区分不同的社群概念,引出了下一篇《家族》,专门就乡土社会的基本社群——“家”进行了阐释,文章后半部分谈到了纪律与私情的关系,下一篇就继续在此基础上“再引申发挥一下”,阐述了中国传统感情定向的基本问题,对上一篇的主题形成了呼应、补充和深化。《家族》和《男女有别》所阐释的都是让乡土社会呈现安稳秩序的重要因素,在乡土社会中,能维持社会秩序更深层次的因素是礼治秩序。《礼治秩序》结尾写到“法治和礼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下一篇《无讼》就以乡土社会中的讼师没有地位,而现代社会中律师的地位很高来开头,并指出现代社会的法律意义不在于教化,而在于保护个人权利和安全,由此引出“权力”的概念。在接下来几篇中,作者先后展开了对“横暴权力”“同意权力”“教化权力”“时势权力”“长老权力”等不同概念的讨论,这些乡土社会和现代社会不同的社会权力结构都在社会变迁的进程中分别逐渐弱化、造就和继替。“尽管作为讲课稿的《乡土中国》各篇章间的关系并不算特别严密,但整体的逻辑结构是完整清晰的。”[2]
综上分析,费孝通先生在讲课时,对于“形散神聚”的各篇内容的安排是有整体构思的,在《重刊序言》和《后记》中他也提到了成书的过程和研究方法。可以说,每一篇都是在前一篇的基础上又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概念讨论和文化阐释,各篇之间相互关联、前后呼合。只有把各篇勾连起来整体关照,才能形成对全书结构的通盘把握,真正“完整、整体、整合”地加深对一本书全部内容的了解及思考。
二、勾连内外与此彼,拓展阅读视野
阅读一本书,既要不断向内深入探析文本内涵,也应适度向外拓展延伸文本价值。向内是对全书价值的意义探寻和深度挖掘,也是对阅读者思维品质的锻炼和提升;向外则应选择与此本书紧密关联的阅读内容,促进广向或深层思考。或为“此本”提供印证依据,或借助“此本”进行深入地理性分析、对比思辨、同义考究、迁移理解等。旨在调动阅读者的阅读热情、丰富阅读储备、拓宽阅读视野,为学有余力者提供高度鹰架,进一步提升其阅读、鉴赏、思辨的能力,促进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的深入理解和认识。
1.向内勾连语境,相辅相成
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表达和话语系统,这在《乡土中国》里表现的尤为明显。因为这本书中的诸多概念是费孝通先生基于具体现象提炼出的观念认识,既然是作家的观念认识,那就是基于自我的话语系统形成的思维表达,是个体性的语言表征物。在整本书中,对于一些重要概念的阐释一定会在不同的语境中多次涉及,针对某些关键概念,可以引导学生辐射其他章节中其他语境下的阐释进行勾连阅读,教会学生整本书关联化阅读的重要方法。“整本书的重要价值体现在它提供了完整的文化语境场域,从而推动学生认知过程的完善,助推学生语文能力的进阶提升。”[3]
如教学《乡土中国》第三篇《再论文字下乡》,关于“词”这个概念,作者写到“象征体系中最重要的是‘词”。很多学生不能理解“象征体系”的涵义。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第二、三篇中有关“象征体系”“象征”的语言论述(共20处)勾连起来,前后联系来分析概念涵义:“象征体系”是人们用来传情达意的一套工具,包括语言、文字、表情、动作等。如果单在一处语境下去思考这个概念的内涵,无可避免会导致狭隘、割裂、片面的理解。只有把相关的各篇勾连起来阅读,才能使学生对于“象征体系”这一抽象概念的理解更為深入和清晰,同时也进一步理解了作者表达的“乡土社会无需文字来跨越时间之隔”的结论。如此,整本书阅读的整体构思才有意义。
2.向外拓展篇目,互为印证
在《乡土中国·乡土本色》中,作者讲到:“我在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最后甚至归结到心安二字。”[1]26这里,如果没有全本读过《论语》的学生难以深入理解作者的阐述。孔子对“孝”的认识有哪些?费孝通先生认为“乡土社会的特性”是什么?《论语》中记录了孔子与弟子间有关“孝”的多次对话,此时,我们可以勾连《论语》中的《学而》篇、《为政》篇、《里仁》篇、《先进》篇等,将孔子对于“孝”的不同阐释与原著进行勾连阅读。通过对孔子所述有关“孝”的具体行为进行分类,我们可以概括出孔子的孝道观:父母在世时,“孝”体现在物质上的赡养照顾和精神上的尊重关怀;父母去世后,“孝”体现在能够继承先人遗志以及通过丧葬、祭祀等仪式表达追思悼念之情。这是孔子的孝道观,是个别化的认识,不是笼罩万有的普遍真理。以此思路回到原著中,可以看出费孝通先生表达的“乡土社會的特性”是指乡土社会中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从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总结出的个别经验,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孔子因人而异地解释“孝”,能让我们体会到这种特性。同样,作者举出老农看蚂蚁搬家会去田里开沟的例子也是为了说明这个观点。
在原著中的含糊其辞处、引用插入处、理论敷衍处等适时向外勾连,可以找到作者更多的言外之意、深层用心,发现更多宝贵的学习资源,从而互相印证,加深对原著语段的理解和体悟。
三、勾连传统与现代,巧设思辨情境
《乡土中国》成书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后期,其写作背景和时代背景与今迥异。让成长在现代城乡的学生去理解传统农村社会的结构特性,显然存在着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如何助力学生在现代背景中印证和理解书中的重要观点和作品的价值内涵?笔者认为勾连其他同主题的单篇文本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即同主题下的群文阅读,并进行思辨赏析。《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指出:“将具体的语言文字作品置于特定的交际情境和历史文化情境中理解、分析和评价。”这种特定的历史文化情境可以在其他的文学作品中找到并存视角。
例如,阅读《乡土中国·文字下乡》,费孝通先生提到一个观点:识字不识字并非判断愚不愚的标准。还举出乡下人过马路东慌西躲而城里人不识包谷、城里孩子善于学习而乡下孩子善于捉蚱蜢等社会现象,对比论证了该观念产生的原因和认识上的错误。教学时,可以勾连学生熟悉的教材选文《呐喊·故乡》和《彷徨·祝福》来思考。
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看了《故乡》和《祝福》中闰土和鲁四老爷的这两段选文,你是否同意费孝通先生关于“不识字并非判断‘愚的标准”这个观点呢?请大家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生1:同意。闰土是一个不识字的少年,但是在捕鸟、守田地、辨识动物方面,远比“我”这个城市少年更聪明。在闰土面前,“我”反而显得很“愚钝”。反观鲁四老爷,一个识字的地主乡绅,书房里挂着陈抟老祖的寿字、内容腐朽的对联、书桌上放着脱离时代的旧书,所骂的居然还是“新党”康有为,这表明鲁四老爷虽然识字,却依然是封建、愚昧的。
生2:我不同意。我们曾经也学过《阿Q正传》,阿Q被诬陷为劫匪而被带走,并被判处死刑,正因不识字,看不懂认罪书上的内容,无法得知自己将要被处死及其处死的原因而盲目画押认罪,阿Q至死都是一个麻木愚蠢的人。
师:大家说得都很好,所以我们看待这个问题要结合具体的时代背景和文化情境。愚不愚不是以识字为判断标准的,而是看一个人的知识和视野,思维简单、思想僵化,就容易陷入“愚”的境地。随着乡土社会向现代社会迈进,人们有机会获得更多样的知识和更开阔的视野,接受更先进的技术和更进步的思想。所以脱“愚”的根本还在于“扶智”。让我们一起来看《人民日报》刊文《培育更多高素质农民》(刘涓溪)。
除勾连其他的文学作品选段,教师还可以勾连现代社会中的热点现象与新闻事例,巧设情境,帮助学生更全面、更深刻、更思辨地理解作品中提到的一些概念。当传统与现代相互勾连,就找到了《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的切入点,也就容易调动起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基于原著的“单篇”与“整本”的勾连,重点指向梳理整本内在的逻辑关联、拓展内外视野、探究文本深处的意蕴,是培养学生良好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能够开拓阅读广度、深化阅读思维、提升阅读品质。这种勾连不仅包括整本书内部的相互勾连,还包括与其他文本的关联,与读者、背景、时代等各方面的链接。我们在探索“单篇”与“整本”勾连教学的过程中,如能进一步探索大单元教学的勾连、任务群之间的勾连、“这一本”与“这一类”的勾连等,会给我们的语文教学设计带来更多的启发和创造。
〔本文系徐州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高中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从单篇到整本教学实践研究”(GH-13-18-L31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
参考文献
[1]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8(09).
[2]程元.基于学习目标的《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实施策略[J].语文建设,2019(12):11-15
[3]金铭.单篇勾连整本书阅读的言语思维培养策略[J].师道,2020(11):19-21
[作者通联:江苏徐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陕西:2022年底基本消除“公参民”办学模式
冯丽
记者从近日发布的《陕西省人民政府2020年履行教育职责情况自查自评报告》了解到,陕西将开展“公参民”学校专项治理,力争到2022年底基本消除“公参民”办学模式。
《报告》提出,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落实好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审议通过的《陕西省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工作方案》,解决民办义务教育在校生占比过高的问题。开展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达标情况和规范办学情况核查,对整改不达标的按规定停止办学。
——《中国教育报》2021年9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