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思辨性阅读各类文本的“守正”

2021-11-22陈洪团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1年11期
关键词:思辨性阅读

陈洪团

摘 要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要“守正”。在新课程标准视野下,须按照单元学习任务群的学习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和内容。从思辨性阅读角度看,“阅读各类文本”的“守正”,重在“理性”阅读。首先,从文本本身的事实出发,采取复述性、解析性以及伸展性等阅读方式,通过复述、解析、伸展文本内容,研究作者的思维与思想等,将作者的理性思维呈现出来。其次,再跳出文本看文本,理性审视,在评鉴与质疑作者的思维与思想中挖掘文本背后的文化价值,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从而培养学生分析质疑、多元解读的思辨能力。这也是思辨性阅读所追求的一种境界。

关键词 思辨性阅读;守正;理性阅读

随着新课程新教材的全面实施,很多学者更加强调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要“守正”。所谓“守正”,即坚守正确之道,不偏离方向。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正确之道”,是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教学的各个学习任务群的学理要求。在教学实践中,对于思辨性阅读“论说名篇”“时事评论”学习目标和内容的确定,“守正”一般不会出现偏差;而对于思辨性阅读“各类文本”,有时则会错误理解“守正”的内涵,出现方向性问题。

下面笔者以教学现行统编教材《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思辨性阅读学习任务群”中课文《烛之武退秦师》《鸿门宴》为例,谈点粗浅的认识。

一、“守正”的问题形式

对课文《烛之武退秦师》《鸿门宴》的学习目标和内容,有教师作出如下安排。

《烛之武退秦师》

1.了解文言文词类活用现象,掌握文中词类活用的词;掌握“以”“而”“焉”等虚词的用法和含义;归纳文言知识。

2.在掌握字词句含义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3.学习烛之武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精神。

《鸿门宴》

1.掌握文中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归纳文言知识。

2.辨析疑难语句,准确翻译,熟读全文。

3.学习通过个性化语言和动作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分析项羽、刘邦两个集团中人物的各自特点。

在执教者看来,读读背背、字词句的翻译与理解、文言知识的总结与归纳等,向来是文言文阅读教学的正确之道。看似恪守正道,实则秉持着传统的文言文教学观念,注重在逐字逐句逐段翻译中读透课文。虽然这两篇课文需要分析人物形象,探讨塑造人物方法,但可以穿插在疏通、理解字词句的含义中进行。

细究一下,执教者遵循的是2003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关于必修课程“阅读浅易文言文”和“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的学习要求。与之相配套的教材——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语文(第一册)》教师教学用书,在“单元说明”中强调,《烛之武退秦师》属于教读课文,篇幅不长,语言浅显,但是内容生动有趣,要在理解字词句的基础上熟读成诵,以培养阅读能力;对《鸿门宴》,则要求熟读全文,背诵指定段落,因为诵读量比较大,需要掌握的词语也比较多,所以一定要保证在课堂上基本成诵。

显然,前述的案例没有体现出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更看不出作为思辨性阅读学习任务群的基本特征。

二、“守正”的内在含义

新课程标准按照学习任务群的类别,给予高中语文课程内容以新的定位。不仅学习目标和内容发生根本性改变,而且教材内容也进行结构性调整。在现行统编教材中,《烛之武退秦师》《鸿门宴》被调整到“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案例中教学设计的根本问题,是没有将“思辨性”作为重点学习内容,放在突出位置!

从新课程标准关于思辨性阅读的学习要求这一角度看,“阅读各类文本”的学习目标和内容应“重在把握作者思维的理性、作者思维的层次和逻辑,以此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增强学生分析质疑、多元解读的思辨能力”。现行高中语文统编教材教师教学用书也指出,教学重点要放在:整体把握经典选编的思想内涵,认识其文化价值,思考其现代意义;关注文章叙事曲折有序、写人生动传神的特点,尝试理性评价历史叙述中体现的思想观念,认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这些表述指出作为思辨性阅读学习任务群,“理性”是“閱读各类文本”的关键词和着力点。基于这样思考,“守正”也应突出“理性”二字,至少要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从教材文本出发,研究作者的思维与思想、思维的层次与逻辑等,以呈现作者思维的理性;二是从文本之外看文本,客观评析作者思维与思想等,将课文背后的文化价值挖掘出来,促进学生形成独特的阅读发现和观点。简言之,既要把握作者的理性与思维,又要理性地评价作者的思维与思想。

三、“守正”的基本路径

把握作者“理性与思维”,是思辨性阅读各类文本“守正”的首要之义。抽丝剥茧,研究作者理性,对文本建立正确的理解与认识。“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应追求最贴近莎士比亚内心深处的“哈姆雷特”。

1.逐层梳理内容,厘清文本思维层次,挖掘文本自身的理性。可以概括故事情节、复述课文内容,也可以解析文本信息、整理归纳思想内容等。

如《烛之武退秦师》:

第一段:故事背景。区区25字,信息量却很丰富。秦晋大军压境,两面夹击;郑国国都被围,危如累卵。“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既指出秦晋围郑的原因,又暗示郑国有机可乘。

第二段:临危受命。在国家存亡的紧要关头,佚之狐力荐烛之武。郑伯从谏如流,感动烛之武。烛之武深明大义,接受赴秦说秦师的重任。

第三段:说退秦师。以退为进,坦言郑国知道要灭亡,以避开秦国锐气;阐明利害,灭郑只对晋国有利,以动摇秦伯;以利相诱,替秦国考虑,放弃进攻郑国,真正受益的将是秦国;援引史实,离间秦晋;推测未来,力劝秦国谨慎行事。从历史到现实,正反对照,利害并举,秦伯最终被说服。

第四段:危机解除。烛之武一箭双雕,迫使晋文公毅然撤军。

显而易见,烛之武条分缕析,语言严谨,思维缜密,逻辑严密。他抓住问题要害,利用秦晋矛盾,晓之以理,让秦伯退兵助郑。委婉曲折的游说过程、步步深入的说理方法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再如《鸿门宴》:

表面是一次宴会,实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从曹无伤告密、项羽决定进攻开始,到项羽受璧、曹无伤被诛结束。其核心事件是刘邦赴项羽军营请罪。起初,项羽实力雄厚,占据主动地位,而刘邦势单力薄,被动挨打,最终却安然脱险。复述故事内容,感受波澜层生的情节。既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其中的思维层次和逻辑关系值得探讨。

2.延伸文本内容,体验文本思维逻辑,感受文本内在的理性。可以通过伸展性问题,加深对课文思维逻辑的理解与认识。

如《烛之武退秦师》,如何理解烛之武在使命面前先“辞”后“许”?“辞”中有牢骚,有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岁月蹉跎的哀怨与委屈。看似闲笔,实则批评郑伯不能知人善用。但关键时刻,郑伯择善而从,烛之武也没有纠缠个人恩怨。寥寥数语,烛之武奔赴国难的义勇形象跃然纸上!通过延伸,既感受作者思想和思维,也对课文内在意蕴和逻辑建立深刻认识。

《鸿门宴》中为什么形势朝着利于刘邦方向扭转?根本原因在于,刘邦知人善任,狡猾圆熟,能言善辩,精于权谋;而项羽轻信虚荣,刚愎自用,没有远见。当然也与各自团队密切相关。刘邦君臣一心,一致对外;而项羽内部分裂,贻误良机。同为谋臣,张良熟知刘邦内心想法,建议提出后,能厘清利害关系,设法让刘邦采纳;而范增性子急、易暴怒,不考虑项羽心理,在谋略不被接受、不被实施时,便愤激讥诮。同为部将,樊哙迎合项羽骄横心理,让剑拔弩张的气氛缓和下来,粗犷之中见智慧;而项伯徇私情,泄机密,明里暗里保护刘邦。司马迁以客观、冷静的叙事方式,真实呈现了史事,体现了一个史学家的理性所在。如此体验文本思维逻辑,切实能感受到文本内在的理性。

从文本出发,以复述性、解析性以及伸展性的阅读方式,训练学生分析、分类、综合、推论、想象等思维技能,有助于探讨文本内在意蕴和逻辑,读出文本自身固有的理性。这才是守住了思辨性阅读的最基本的“正确之道”!

四、“守正”的更高要求

理性地评价作者的思维与思想,是思辨性阅读各类文本“守正”的更高追求。跳出文本,不拘于文本。以客观的态度,评价作者的思维与思想,形成自己的阅读观点。不仅要体现阅读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更要体现对文本的批判性和独创性。其主要方法有二。

1.评鉴,促进独特思考

如阅读《烛之武退秦师》,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发现,形成自己的阅读见解,有教师设置“如何看待晋文公‘不仁‘不知‘不武”的退兵理由”等评鉴性问题。“不仁”只是借口。如果真讲“仁”,从道义上,晋国就不应该进攻郑国、损害秦国,毕竟晋文公流亡时曾受过秦伯的恩惠。“不知”才是本质。“知”是理智,是明智。战略上,失去盟友,孤军作战,非常不明智。战术上,以相互冲突的混乱局面,替代过去整齐一致的局面,不符合用武力时应遵守的道义准则,再说胜负也确实难以预料。晋文公在客观分析现实、冷静研判后果之后,最终决定退兵。这完全出于他自身利益的考虑!

像这样就课文中某个观点,运用批判性思维的审视方式进行评鉴,引导学生客观看待文中人物和事件,以强化学生的思辨能力。这是思辨性阅读学习、进行探究性对话的常用的思考方法。学会评鉴,善于评鉴,通过评鉴促进学生思考。

2.质疑,作出严谨判断

对于已有结论,一味拒绝或者不加辩驳地接受,都是阅读不应采取的态度。思辨性阅读需要“质疑”。“质疑”可以是学生以独立的姿态投入阅读,自主筛选文本信息与观点,作出客观剖析、合理判断、严谨评价;也可以从文本之外,多方面、多角度获取阅读信息,然后筛选信息、比较异同,寻找新的关联,推断新的信息,形成新的发现。

在刻画人物上,《鸿门宴》善于抓住细节,突出个性形象。如刘邦审时度势,亲赴宴会,骗取信任,化险为夷。这与范增口中的“贪财好色”之人明显不同。刘邦隐藏的心机、多重的性格,巧妙地被司马迁笔下的细节描写展示了出来。有教师推荐学生阅读《孰与君少长——探究〈鸿门宴〉几个不可忽视的细节》《对〈鸿门宴〉两处细节的商榷》等文章,引导学生以怀疑的态度、批判的精神进行比较阅读,充分感受对史传文中的历史人物的评价,不仅要关注他的功绩,还要关注他的言行举止,从细节处切入,看是否符合心理变化。

质疑的问题要体现思考的深度和广度,促进学生擦出思维的火花。如阅读《鸿门宴》,可以参考教材“单元学习任务”设置两组问题:一是“如何看待项羽的‘为人不忍?这是项羽没有杀刘邦的原因吗?”二是“有人认为司马迁记述鸿门宴存在‘不合常理地方。你怎么看?”当然,对于读者而言,理性质疑,不仅要对课文和别人进行质疑,也要对自己进行质疑;不光要看到别人观点的不足,更要发现并坦承自己的问题所在。唯有如此,才能拓宽思辨视角、提升思辨能力。

很多时候,评鉴与质疑融为一体,不单对学生思维过程、思维方法的引导,还对学生思辨性学习能力和习惯的培养。思考问题时,要站在他人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去考虑;表达观点时,要论据扎实有力、逻辑清楚明白……只有不断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和品质,学生的阅读发现和观点才会更有理性!

“守正”不是守旧。在新课程标准视野下,只有按照單元学习任务群的学习要求确定教学目标,才能保证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环节的设计沿着正确的教学方向进行。“守正”也不是摈弃传统。要把好的传统教学观念融进新课标新教材的要求,就像阅读《烛之武退秦师》《鸿门宴》,不是不关注字词句的翻译与理解、文言知识的总结与归纳,而是更要关注“理性”阅读,彰显“思辨性”的教学要求。这才是思辨性阅读各类文本的真正意义上的“守正”!

[作者通联:上海大学市北附属中学]

猜你喜欢

思辨性阅读
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策略研究
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思辨性阅读,让新知真正植根于心
“思辨性阅读”在传统经典文本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思辨性阅读应顺应学生的思维发展
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策略的思考
高中语文教学应注重思辨性阅读
浅析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
以思辨性阅读彰显语文课堂思维品质
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