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目标融合: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的价值追求
2021-11-22李少珍
李少珍
摘 要 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双线组元”的方式结构教学单元,倡导单元整体设计的理念,凸显“语文素养与语文知识体系”并重的特点,体现三维目标融合的价值追求。因此统整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通过情境创设、任务驱动、活动体验、综合测评实施大单元教学,成为新形势下教学改革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关键词 三维目标;大单元教学;价值追求
当下,不少语文教师没有准确把握语文课程性质,仍然将语文课文的讲授、语文习题训练视为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学生真实的、有意义的的言语实践被替代,讲解分析课文充斥着语文课堂。这种强调知识点、能力点训练的教学现状割裂了三维目标,更不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以“双线组元”的方式结构教学单元,更加重视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名著阅读等板块之间的内在联系,追求“语文素养与语文知识体系”并重,大力倡导单元整体设计的理念。由此,大单元教学进入了我们的视野。这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形态更有利于三维目标融合,促成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在此,笔者以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深入探讨基于三维目标融合的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一、单元整合:素养为本的单元教学整体方案
“大单元教学设计最大的差异在于划分单元的依据不是内容,而是立足学科核心素养,整合目标、任务、情境与内容的教学单位。或者说,一个单元就是一个指向核心素养的、相对独立的、体现完整教学过程的课程细胞。”这是崔允漷教授对大单元设计的描述。
大单元教学理念强调语文教学各要素之间的关联性,倡导通过提炼单元主题,统整各篇教学内容,形成整体单元目标。通过创设真实学习情境和设计典型学习任务,组织有效的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自主学习、自我建构。它改变过去以课文讲授为主导的教学形态,改变过往逐篇教学的状况,强调语文学习在一个独立完整的、真实情境统领下的大单元中展开。
以素养为本的大单元教学设计,将各种学习材料关联起来,将各种不同能力层级的语言实践关联起来,补充拓展教学内容,整体构建单元目标和单元核心主题,在相互联系彼此关联的语言学习中重构语文教学,是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新的语文教学形态。
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对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每一个单元都进行了提炼统整,构建与教材内容、学生学习场景、教学目标一致的主题。例如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共有六个单元,主题分别是:拥抱自然,热爱生活;如水亲情,炙热友情;经典相伴,回味成长;绘读地图,人生未来;记忆中的动物朋友;丰富想象,创造文学源泉。
此外,大单元教学还要整体设计单元目标。“大单元整合教学”目标的制定,应从“学科素养”和“必备品格”两方面考虑,同时基于课标的学段要求,综合考虑单元教学目标和单篇教学目标,依据学情整合生成单元教学目标,这样的目标更具全面性和综合性。笔者由此对教统编版教材单元教学目标也进行了统整。
以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为例,这一单元选录了四篇课文,分别是:《安塞腰鼓》《灯笼》《社戏》《回延安》。四篇文章都有各自的教学目标,经过统整后的大单元教学目标为:1.感知课文内容,理解其中民俗的价值和意义。2.分析体会文章中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效果,体会文章写作方法的艺术效果。3.赏析品味语言,体会其运用的精妙,培养语感,训练写作。
同样,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是一个探险科幻主题单元,主要选录传记文学、科幻小说和笔记小说,包括《伟人的悲剧》《太空一日》《带上他的眼睛》《河中石兽》等文章,单篇课文教学目标各自不同,经过统整后的单元目标为:1.理解并体验人类与生俱来的永不停息的伟大探险精神,以及这种科学精神在人类科学发展史中的伟大价值;2.学会并尝试利用浏览的阅读方法,不断拓展自己的阅读范围和阅读视野;3.培养科学和大胆质疑的精神,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有所思考。
单篇课文教学目标经过这样的重新统整,将单元主题融合提炼,原本零碎的、分散的、割裂的学习内容融为一体,形成一个独立的、完整的、关联的大单元。通过单元整合构建出一个学生言语实践活动的大单元学习框架,是以素养为本的单元教学的整体方案,在这个整体方案中,单元内容经整合更加丰富,教学目标经提炼更加集中,单元主题更加鮮明凸显,能力训练更加全面综合。
二、情境创设:连接生活情境与教学内容的真实场景
由于课堂和教材的限制,语文教学的实施经常与真实的生活脱钩,学生的言语实践缺乏真实的生活情境为依托,学生学习仿佛置身于“陌生”的世界,难以获得真实的感受体验,难以将文本学习内化为知识能力价值观。研究表明“学习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越贴近,学生就越能深度体验,越能将新观点、新概念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建立关联,整合建构,并在言语实践活动中迁移运用”。大单元理念下创设的情境将学生真实的生活情境与教学内容链接起来,成为言语实践的真实场景。以这个场景为依托的情境更加贴近学生生活,更能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使得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发现习得、感知理解、领悟欣赏,更能引发学生的深度体验、迁移运用。
为此,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设计了与单元教学目标、单元主题教学匹配的情境任务,例如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六个单元的情境任务分别是:寻找最炫民族风;读懂大自然的语言;探索心中的桃花源;感受有声语言的力量;跟着课本去旅行;发现故事里的哲思。
我们还可以以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为例。单元的四篇文章是《背影》《白杨礼赞》《昆明的雨》和《散文两篇》。几篇课文都是散文,但类型各不相同。《背影》着重抒写亲情,《白杨礼赞》表达民族情,而《昆明的雨》则是抒写乡情。它们或者托物言志,或者写景抒情,或者记事写人,或阐发哲理。描绘了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象和纷繁的社会生活,表达了丰富深沉的内心情感以及深刻的人生感悟。经统整的单元整体教学目标:了解不同散文的特点,掌握其写法上的独到之处;反复品味、欣赏语言,体会精准的语言的表达效果,培养散文语言的赏析能力;感知“散”之内容,体会“聚”之情感,理解作者对生活感悟和思考,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本单元的主题是情感哲思。基于本单元教学目标的要求,立足单元主题“情感哲思”设计,确定本单元情境为:探寻人的精神成长之路。由此,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以“情感哲思”为主题,以“探寻人的精神成长之路”为情境的完整的教学单元。
这个学习的真实情境为学生创设了言语实践的背景条件和环境,是经整合了的真实的情境。它将学生引入熟悉而又与学习内容相适切得的言语实践场景,成为统领整个教学单元的学生学习活动的真实载体。
三、任务驱动:实施真实开放而富有意义的言语实践
单元情境中的学习,是任务驱动的学习。是将语文学习的各种要素,包括学习内容、学习目标、知识技能、思维方法、情意态度、探究模式等整合在每一个学习任务之中,以学习活动为主线,让学习者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在任务驱动下获得知识、习得能力,并利用这些知识能力去解决问题,实现自我构建。
学习任务的设计需要考虑学生的认知基础和言语经验,是基于选文价值功能和单元目标设计的任务。因此需要设计合适的关键性任务。在大单元设计中,借助任务推动活动,借助活动带动言语实践。学习任务,为实施真实开放而富有意义的言语实践提供了支架。学习者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由被动地接受知识也转变成主动尝试和探究。
比如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的第四单元,单元的主题是“情感哲思”,学习情境是“探寻人的精神成长之路”,我们就可以这样设计单元任务。
任务一 拍照片:拍摄一帧动人的照片(1、2课时)
任务二 说照片:述说画面背后的情感(3、4、5课时)
任务三 制作相册:记录精神成长之路(6、7、8课时)
再如,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是一个起始单元。课文包括现代文《秋天的怀念》《散步》,散文诗《金色花》《荷叶·母亲》,还有两篇文言文《咏雪》《陈太丘与友期行》。单元的写作主题是“学会记事”,综合性学习是“有朋自远方来”。经提炼的主题是“亲情之爱”,情境是“感悟亲情之爱”。我们设计了如下学习任务。
任务一 班级“朗读者”(1课时)
任务二 编印《人间至情·亲情卷》(2课时)
任务三 制作“细节见真情”手抄报(1课时)
任务四 分享与表达(2课时)
任务五 比较探究(2课时)
这些任务是相互关联,按照层级排列,充分凸显大单元教学的整体性、连贯性和关联性的特点,是贯穿整个单元的线索。使得语文大单元学习设计可以在深入理解教材和教参的基础在,把握单元教材个要素的内在联系,进行大胆筛选、创新、整合、重构,精心设计、组织学习任务活动,构建包括主题、情境、目标、任务、活动、评价的大单元教学框架,改进学习方式、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四、活动体验:在自主建构中提升语文素养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在具体的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中形成与与发展,并通过具体、多样的实践活动表现、展示出来的。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自主建构的主要方式就是“活动体验”。“活动”指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动活动;“体验”是学生个体投入活动时的内在感受体验。大单元教学围绕“任务”而设计的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活动,学生能够通过自身个体的活动“激活”大脑中的知识,并调动自己的经验参与到当下的学习,同时将学习内容与已有学习经验关联起来,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实现对知识的迁移与运用,从而提升语文素养。以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例,大单元整体设计了以下活动;
活动一 我是小小鉴赏家
圈划出《背影》《白杨礼赞》《昆明的雨》中细节描写的语句,小组合作品鉴“是图片还是文字更能表现出其情思和神韵”?
活动二 让我告诉你
(1)在课本上批注细节描写的语言风格特点,并与同桌交流。
(2)小组派代表上台,用恰当的语气、节奏等配乐朗诵相关细节描写段落,说出你这样朗读的理由。
活动三 自寻手法分享会
比较课本第81页文化知识补白中《题白杨图》和《白杨礼赞》中的相关段落,看看它如何把白杨树的形美和神美展现出来?表现手法上有什么共同点?
以上活动设计是建构在学生自主学习、小组交流展示基础上的活动。在活动中,学生广泛参与、充分实践,观察、发现、感知、体验、欣赏、表达、评价—实现自主建构,提升语文素养。
五、综合测评:指向“教-学-評”一体的素养评价
评价能促进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改进学习策略,还能促使教师调整教学策略,提升教学的实效。综合测评是大单元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大单元教学的综合测评也要“以情境为载体,以具体典型的任务为主要内容”,而完成语文学习任务的载体就是学生的言语实践活动。因此教师需要设计典型任务,在真实情景的学习活动中对学生进行考查,考查指向学生综合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例如: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的第四单元设计了这样的学习活动。
活动一 真情“仿创”
“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岁月无声,人间有情。生活中,总有一些人,一些事,一件物体,一方风景,惹动你我情思。”请围绕一个话题,由中心句领起的模式,合理安排顺序展开片段写作。可聚焦一个画面或事件,运用人物描写方法,抒发内心的真情;可描绘一个物体的外形特点及精神品质,托物言己志;可描绘某一处风景,抒发内心独特的情思。力求段落内部的语句连贯。
要求:自由拟写一个题目;字数:(100字以上)
活动二 尽情“展示”
要求小组交流,修改并推出佳篇,进行展示,师生共同点评。
以上设计的活动一,以“真情“仿创”为情境任务,着重考查学生写作能力。怎样做到准确评价学生的能力水平?笔者设计了三个层级的水平表现。三个层级的水平表现分别是:第一层级段落写作中,能准确提炼中心句展开写作,能准确地运用关联词、提示语言、过渡句等,保持句子之间的衔接连贯;第二层级段落写作中,较准确提炼中心句展开写作,能较准确地运用关联词、提示语言、过渡句等,保持句子之间的衔接连贯;第三层级“不太会提炼中心句展开写作,能较准确地运用关联词、提示语言、过渡句等,保持句子之间的衔接连贯。层级越高代表学生的能力水平就越高。
活动二是“尽情展示”,要求小组交流,修改并推出佳篇,进行展示,师生共同点评。着重考查学生写作、互助交流、修改作文等综合能力。
可见,大单元学习的评价标准与教学目标具有统一性,评价活动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使得教学活动的设计及实施与学习评价有机融合,实现学习结果和学习过程的双重评价,实现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相结合的多元评价,评价体系也更具有开放性,从而实现了“教——学——评”的一体化。
大单元教学倡导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改变当下语文课堂教学过于关注知识学习的现状,教师整体教学的意识增强了。教师基于学科价值、课程目标以及教材要求和学请等因素设计大单元整体教学方案,确定大单元教学的主题,整合拓展教学内容,创设符合学生学习的情境和任务,综合运用多元的评价方法,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架,让“真学习”真正发生,使指向核心素养的学习变得更有意义。
[作者通联:海口市龙华区教学研究室]
强化“五育并举”扭转“唯分数”导向
——教育部教育督导局负责人就《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方案(二〇二一年修订版)》答记者问
(本报记者 焦新)
近日,教育部印发了《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方案(2021年修订版)》,启动第三周期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工作。教育部教育督导局负责人就《方案》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问:请简要介绍前两周期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工作开展情况。
答: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是教育督导的一项制度安排。2015年《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方案》正式印发以来,全国已完成两个周期监测,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抽取了1966个县(市、区)约120万名四、八年级学生参加。监测在诊断教育问题、引领教育改革方面作用明显:一是摸清底数。研制各级各类监测结果报告,客观呈现学生全面发展状况及影响因素,成为掌握我国义务教育质量的可靠来源。二是诊断问题。向省政府反馈监测发现的主要问题并督促整改,推动解决长期在教育系统内部循环的老大难问题。
三是建成品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监测指标工具,建成世界最大的国家教育质量监测体系,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教育评价品牌。
——《中国教育报》2021年9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