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与德育高效融合策略
2021-11-22汤旭球
汤旭球
(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荔江小学 广东 广州 511300)
立德树人是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价值观,大部分小学信息技术老师都会将立德树人的价值观融入到信息技术课堂中去。然而,小学信息技术学科课时量往往只有每周一节,该如何实现学科知识传授与德育高效融合是每一位小学信息技术老师亟待解决的问题。根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在实践中反思,不断总结经验,笔者对信息技术课堂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进行探究,笔者认为,要实现学科知识与德育高效融合可以运用以下策略:
1.利用当下时政痛点案例,培养学生“国家认同”的素养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明确提出,学生应该具有国家意识,认同国民身份,能自觉捍卫国家主权、尊严和利益,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信念和行动。而信息技术作为小学阶段科技最前沿的学科,更应该在课堂中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继而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为科技强国之路奉献自己的力量。
所谓“知耻而后勇”,要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感笔者采用的教学策略是利用当下时政痛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勉励学生下定决心学好信息技术,茁壮成长,将来为科技强国之路奉献出自己的力量。例如,在讲授信息技术第一课《信息与信息技术》课堂中介绍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等信息技术设备时,笔者会播放中兴通讯、华为科技等我国著名的高科技公司近年来屡受外国政府打压的新闻片段,并提醒学生留意事件背后触目惊心的后果。视频播放结束后,让学生分组围绕以下主题展开讨论:(1)看完视频后有何感受?(2)我国的科技公司为什么会受到外国政府的打压?(3)外国政府利用什么手段打压我国的科技公司?(4)为了破解外国政府的技术打压,我们应该怎么做?由于在观看视频过程中学生们清楚地了解到我国最先进的一批科技公司被外国政府打压后所造成的后果,学生们在分组讨论的时候都格外热烈,爱国热情也在讨论中彻底激发。而在之后的小组汇报环节中,更有不少学生表示自己要努力学习科学知识,为祖国科技进步而努力。在讨论小结环节,笔者播放了“两弹一星”、“长征系列火箭”等一系列建国以来,我国科技工作者突破外国技术封锁自主研发的重大科技成果的视频。进一步勉励学生们学习我国科技工作者不畏困难,发愤图强的精神,为科技强国之路、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努力学习!
这种利用社会热点、痛点事件,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并转化为学习信息技术动力的教学策略,既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素养,又能提升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达到了学科教学与德育高效融合目的。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做到与时俱进,严格筛选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素材是该教学策略成功的关键所在。
2.适时运用典型案例,培养学生“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的素养
学生应该具有问题意识,能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批判质疑”素养,应该具有好奇心和想象力,能不畏困难,有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有能大胆尝试的“勇于探究”素养均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提出要求。信息技术课堂中可以运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典型事例,激发学生兴趣及探究热情,达到培养学生“批判质疑”和“勇于探究”素养目的的教学策略。
例如:在讲授《信息技术的应用》一课时,笔者在介绍“人脸识别”技术环节时播放了《小学生破解丰巢刷脸取快递》的新闻片段:视频中四位来自浙江嘉兴的四年级学生为了验证小区快递柜的人脸识别技术是否可靠,用一张打印的家长头像,成功打开了小区门口的丰巢快递柜,并取出了原本不属于他们的快递。视频播放结束后,组织学生围绕“同为四年级的学生,看完视频后有什么感受”进行分组讨论。在小结环节重点引导学生要有批判质疑精神,不迷信权威;要有勇于探究的精神,勇于尝试使用、验证新技术。
通过运用贴近学生生活典型事例进行德育渗透的教学策略,能迅速引起学生的共鸣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培养学生“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素养,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信心和决心,实现了德育渗透与学科教学高效融合的目的。
3.精心设计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勤于反思”的素养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意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网络使用习惯,一直是学生、家长、教师乃至社会各界关注的痛点问题。而针对培养学生信息意识的问题,《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能自觉、有效地获取、评估、鉴别、使用信息。除此之外,学生应该具有对自己的学习状态进行审视的意识与习惯,养成“勤于反思”的素养。笔者认为,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设计巧妙且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网络使用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意识。例如在《图文混排》这一课中,笔者是这样安排教学活动环节的:
3.1 双动画导入:首先播放历史上著名的“荆轲刺秦王”动画片段,然后马上切换到当下学生最热衷的网络游戏《王者荣耀》中游戏角色“阿珂”的刺杀画面。最后出示课题任务:历史上的荆轲为现代的游戏把自己的英雄形象变为“小女子”的形象而感到痛心,希望制作一份电子小报为自己正名。
3.2 学习新知:设计一系列的“荆轲刺秦王”的图文素材排版任务让学生完成《荆轲小报》,使学生在设计小报的过程中了解真正的“荆轲”这一历史人物。
3.3 作品评价:小组内互评、小组代表作品比拼、优秀作品展示及教师点评。
3.4 总结环节:(1)本节课的知识点回顾。(2)引导学生思考经过本节课的学习之后,对网络游戏的认识,了解网络游戏的危害性。(3)出示中美学生利用网络进行有关活动的对比数据,美国利用网络进行学习、资料搜索等学习活动的学生占大多数,而中国利用网络进行游戏、娱乐等活动的学生占大多数,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网络使用习惯,回顾中美科技差距,勉励学生勤于自我反思,正确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养成良好的信息意识。
课堂教学中的活动环节设计,笔者精心挑选了学生兴趣极大的游戏素材,在导入环节就能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瞬间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任务学习环节学生就积极地“动”起来了。而在总结环节利用中美学生利用网络的习惯数据对比时,又能使学生“静”下来自我反思。这一动一静之间学生均在形象真实的体验中深深地感悟着。学生的网络使用好习惯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养成,因此在日常教学中,通过精选学生倍感兴趣的素材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让学生感受正确使用网络带来的成功感,引导学生养成勤于反思习惯,使学生的信息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综上所述,要在有限的信息技术课堂中达到学科教学与德育高效融合的目标,需要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兴趣点,结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具体要求,精心搜集容易引起学生共鸣的素材并进行有效的教学活动设计,在学科知识教学过程中精准、高效地渗透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