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教读《桂花雨》的一个重要视角
2021-11-22江苏省南京市岱山实验小学陈桂林
江苏省南京市岱山实验小学 陈桂林
目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唯文本化”现象,教师往往局限于教材文本,对文本字词、句段、结构、主题等进行分析,以完成阅读教学任务。这种做法将语文教学和生活割裂开来,不利于学生在阅读学习中调动生活经验,学生对文本理解缺乏深度,感受不深刻,自然也难以实现从阅读向学生生活迁移。因此,教师应改变阅读教学视角,将生活化教读作为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视角,让文本教读附着生活化气息,实现课堂语文教学与文本、作者、学生等多维生活的相融与相通,使学生在文本生活体验中深化对文本的解读,感悟文本深层内核,提升和发展语文素养。
下面以《桂花雨》为例,探讨生活化语文大背景下文本教读的基本路径。
一、借助生活事件,自然引入学习内容
如何引入学习内容是阅读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小学生而言,他们的语文积累有限,相比语文积累,生活积累占有优势。鉴于小学生学情特点,教师应善于借助学生生活积累和生活经验,对阅读教学进行有效的变革。教读文本时,如果我们能运用学生生活积累优势,借助生活事件引入学习内容,就显得自然而然,容易打开学生的话匣子,也能使学生的生活积累转变为阅读学习资源,促进学生的语文阅读学习,深化学生对阅读文本的理解,更好地促进学生与文本作者对话。
《桂花雨》一课是一篇回忆性文章,文章内容回忆了童年的桂花以及帮助妈妈摇桂花的事情。学生要对文本所写的内容产生共鸣,需要在文本和学生之间建立情感通道。这个通道就是“童年事件”。鉴于此,在引入《桂花雨》时,我先引导学生分享童年的趣事,并结合童年事件布置学生课前收集相关的图片作为辅助材料,让学生一边分享故事,一边观看图片。然后,自然地引出《桂花雨》学习内容,并引导学生围绕题目开展比较学习活动:结合文章内容和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文章的题目能不能换成“桂花”或者“摇桂花”。
很快,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他们一致赞同“桂花雨”这个题目好,每个学生的理由不同。有的学生认为,孩子对“雨”具有与生俱来的感情,喜欢在雨中漫步、奔跑;有的学生提出,桂花很香,像雨一样使桂花之香无处不在,因此,在童年中留下深刻的印象;部分女学生则指出,“桂花雨”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更能表现童年的美好、幸福、难忘……
借助生活事件,学生的情绪得到较好的调动,童年美好的记忆被唤醒,从而使学生积极的阅读学习行为得以自然地发生。学生在阅读这篇文章时,阅读视角也得到较好的明确,从儿童的视角去理解文本,这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把握就更加精准,理解就不容易出现偏差。
二、关联生活经历,自然理解阅读内容
阅读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多元互动的过程,包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与生本互动等,在诸多互动环节中,最终的目的是更好地促进学生与文本互动,借助语言载体深入文本表达的思想、情感以及理趣等。学生要自然地理解文本内容,需要拉近与文本、作者之间的距离感。然而,由于文本创作时代、背景不同,造成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感,从而对学生的阅读学习产生阻碍。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关联学生生活经历就显得非常必要,学生借助自身的经历,更容易走进作者营构的文本世界。
《桂花雨》一课,“摇花乐”是课文教学的重点,聚焦“摇花乐”三个字,“乐”又是关键之关键,这也是这篇回忆性文章主要表现的内容。为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将课文所写童年之事与自己的童年经历结合起来。回扣导入环节,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说一说自己为什么对一些事情难以忘怀,学生很快将注意的焦点指向一个“乐”字。我抓住“乐”字再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探究文本“摇花”之“乐”包括几重含义。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进入文本探寻“摇花”之乐,其乐之一在于桂花本身带给人的乐趣,香气宜人;其乐之二是母亲赠花之乐,邻里因为桂花其乐融融;其乐之三在于摇花之乐,在摇花、感受花雨过程中体会到童年的快乐;其乐之四在于家乡带给“我”的回忆之乐,这是众乐之纽带,因为家乡,桂花显得更香。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由于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经历联系起来,聚焦一个“乐”字,引领学生透过文本语言去探寻潜藏于文本之中的多种乐趣。在解读乐趣的过程中,学生由于自身生活经历的支持,与文本产生较好的共鸣。文本表现的主题也自然地浮出文面,让学生真正经历了一场心灵之旅,这归功于学生童年经历与作者童年经历的碰撞。
三、巧妙置换角色,自然借助生活经验
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除与自身知识水平、理解能力有关外,还与学生生活经验有关,丰富的生活经验能对学生的语文阅读产生直接或者间接的促进作用。如何调动学生生活经验呢?教师应打破学生课堂单一化角色,引导学生在不同的角色中进行转换。例如,基于文本中的角色,引导学生从“学生”单一化的角色向主人公或者文章中的其他角色转变,让学生沉浸角色之中,改变学生阅读的视角,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通过角色置换,学生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去理解文本,从而达到深化文本阅读的目的。
《桂花雨》一文中,我基于学生生活经验,设计了以下两重学习活动:活动一,以“我”的口吻朗读摇桂花这一段中的两处语言描写,并结合朗读说说应该表现出“我”怎样的心情或者心理;活动二,课文倒数第二段,写了母亲的一段话:“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同样是桂花,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差距,你有这样的体验吗?结合你的体验说说你的理解。
这两个环节借助角色置换,让学生从阅读主体向文本“我”和母亲两种角色转变。借助“我”,让学生沉浸于文本场景,使学生能从“我”的视角揣摩“我”的心理,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去理解母亲的这段话,让学生体会到桂花不仅仅是有形的桂花,更凝聚着家乡的味道,正是这种浓浓的家乡味,让母亲挥之不去。
四、适度拓展延伸,自然运用语文知识
生活化教读既是一种视角,也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价值取向,它规定了语文阅读教学的方向:用生活化的方式引导学生阅读,再指向生活,促进学生阅读学习内化,让学到的知识转变为学生语用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基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对语文阅读教学进行适度的拓展延伸,引领学生自然地运用语文知识,给学生语文素养发展创造生长机遇,更好地指导学生生活,借助语文工具,将日常生活中的情感、思想、启发和思考等表达出来。
在《桂花雨》一课总结环节,我引导学生抓住“摇花乐”分析课文的立意,以“乐”统摄全文。文章开头,借助对比衬托桂花香带来的乐趣;然后,再借助插叙,表现母亲借助桂花帮助邻里之乐;课文主体部分,叙述摇花的乐趣;摇花之后,写桂花给乡村带来浓浓的香气,也是一种乐趣;最后,写回忆桂花之乐趣。结合文本立意特点,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任务:学习本文立意特点,抓住童年印象最深的一个人或者一件事,借鉴《桂花雨》一课抓住“乐”来写,提炼一个字或者一个词语(短语),将它写出来,与大家分享。
适度的拓展延伸,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得到了进一步深化,学生基于语用需要,对文本语用点进行分析、提炼;同时,拓展延伸也使语文阅读学习时空得到较好的拓展,从文本走向生活,从课堂向生活延展,为学生运用语文知识搭建了支架,促进了阅读和写作有机结合。当然,除了向写作拓展外,教师应不断探索拓展延伸的维度,让拓展延伸更好地向学生生活辐射。
总之,语文阅读教学不应脱离生活,唯有如此,语文阅读教学才能永葆活水源泉。这就需要教师转变传统阅读教学视角,确立生活化教读视角,对语文阅读教学体系进行重构,关照学生生活,关联学生生活经历,借助学生生活经验,在语文和生活之间搭建起关联的通道,让语文阅读教学回归自然,自然地引发学生的阅读之趣,自然地驱动学生运用语文知识指导生活,让学生的语文素养自然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