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地质纸质档案破损状况探讨
2021-11-22湖南省核工业地质局303大队刘维
文/湖南省核工业地质局303大队 刘维
原湖南省核工业地质局下属的6个地质大队的放射性地质档案,是20世纪50年代开始积淀的宝贵资料,是几代地质人员的青春年华、辛勤汗水的结晶,是追溯湖南省放射性地质历史和进一步开拓放射性元素矿产具有唯一性的信息资源。随着年份的流逝和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档案资料已普遍破损。为确保地质档案永续传承和继续承载不断涌现的新成果,以彰显其应有的价值,中南放射性地质管理办公室于2018年2月份下发了《放射性矿产地质档案项目任务书》,任务内容包括普查纸质档案破损状况和修复破损纸质档案资料,笔者参与了此项工作,首先普查档案资料的破损现状,随之分析其破损原因,选择修复档案的技术路线并实施修复作业,最后对改进档案管理进行了策划。
一、放射性地质档案破损调查和破损现状
(一)调查范围和调查内容。按文件规定,被调查档案资料为2000年以前形成的纸质地质档案,进行逐档、逐卷、逐件、逐页审视,并逐一登记相关项目及其破损状态,最后制表汇总作为破损程度鉴定依据。这类纸质档案包括正文(原稿、复印件),附图,附表(原始编录、异常点带),记录卡片,采样记录、分析测试报告、岩矿鉴定报告等。按原有的记载,将档案编号、存档时间、纸张种类、字迹材料一一登记,建立台账。
(二)破损现状和破损程度分级。调查结果表明,各队的地质纸质档案已普遍破损。其表现为:纸张酸化、霉变、虫蛀、发脆,纸张被污染、粘连、褶皱、糟朽、撕裂、残缺,折叠无序、严重撕破,字迹洇化、扩散、褪色、磨损等。其中破损状态,按照《纸质档案抢救与修复规范》(DA/T64.1—2017)第1部分:破损等级的划分,将破损等级定为四级,包括特残破损、严重破损、中度破损和轻度破损,其中将特残破损归于严重破损一并统计。统计结果是各大队档案破损率均大于95%,较严重的例子是一个单位的严重破损率达90.17%,中度破损占9.83%;另一家严重破损率为94.49%,中度破损占5.20%,轻度破损占比为0.31%。现实状态显示:修复档案,时不我待。
二、档案资料破损原因分析
档案破损是多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单因素影响的概率很低。这些因素包括时间因素和自然氧化,记载方法和纸张等材质不佳,地质队频繁易址,档案资料在多次搬动中受损,档案资料使用过程中操作粗放,管理中保护技术缺失和馆藏条件不佳。
(一)时间因素和自然氧化。各队的地质档案大多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建立,档案纸张为有机物,没有持久抗氧化能力。随着储存时间的推移,尤其是我国南方地区春季潮湿、夏季湿热,动力学研究表明,字迹色素的褪变速度与温度呈正相关,温度过高会使热性差的字迹材料发生油渗扩散,严重时使字迹模糊不清;环境湿度大,一方面会使耐水性差的字迹发生扩散,另一方面潮湿还会加速光、热、氧化剂、酸、碱等因素对字迹耐久性的影响。因此在这种环境下,纸张不可避免地会变黄、发脆。20世纪90年代以前形成的档案,纸张发黄、发脆、霉变、虫蛀的发生率达80%左右;而在90年代以后形成的档案资料破损明显减少。
(二)资料记载方法和资料的材质因素。2000年以前,地质队电脑打印、静电复印技术尚未普及,传统的档案字迹材料有墨和墨汁、墨水、油墨、复写纸、圆珠笔油墨、铅笔、印泥、印台油,这些字迹材料的耐久性直接关系到档案寿命的长短。不耐久的字迹分为两种情况:第一,色素成分为染料属于不耐久字迹,如纯蓝墨水、红墨水、复写纸、圆珠笔油墨、印台油等;第二,凡字迹仅以填充或黏附方式固定在纸上的,无论其为何种色素成分,都属于不耐久的字迹,如铅笔。60~70年代,物资比较紧缺,纸张厚度、洁白度难以保证,常用60克、70克微黄的新闻纸写报告和做记录,加之受到时间因素和外界各种不利环境的综合作用,纸张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发生变化,纸张性能下降,纸张老化,宏观上表现为纸张发黄,强度下降,甚至变成易碎的粉末状物质。地质图件所采用的透明纸、硫酸纸,耐久性差,容易老化、发黄、发脆。这一切,均导致档案资料较快破损。
(三)频繁搬迁和使用时操作粗放。各队辗转于省内各地,多次搬迁,致档案资料可能受损。此外,当时还缺乏较严谨的借阅档案资料的规约,地质科技人员也缺乏保护和爱护档案的意识,资料常被带到现场,较长时间在野外驻地搁置,便于随时查阅。查阅资料时承托资料的设施简陋,台、桌配备不足,往往在行军床上或席地展开图件。查阅档案时抽烟、喝茶,此过程中,在档案资料上留下了泥印、油印、指痕,甚至烟灰和茶垢。
(四)管理技术不精和馆藏条件简陋。建队初期,对档案管理人员没有严格的岗位标准和管理职责,还有为安置职工进档案室就职,没有对档案管理人员实施有效的培训,致使管理工作粗放。同时,缺乏健全的规章制度,尤其是档案资料的借阅返还时限以及使用档案资料应注意事项缺乏明示。这一切,均导致档案资料的维护和保护方面存在诸多疏漏。20世纪90年代以前,各队几乎没有楼房,档案室设在平房内。平房的房顶是木椽托瓦片,平房的地面是混凝土或三合土,档案柜、档案盒缺乏密封性,加之我国南方气候潮湿,尤其在“泛潮”天气,室内处处沁水,即使配以空调和除湿机(当时地质大队缺乏配备这类设备的资金)也无济于事。纸质档案难以抵挡这种外来侵蚀,发霉、发黄、发脆、粘连等不可避免。
三、修复破损档案和改进档案管理的策略
(一)修复破损档案资料的方法。档案资料的破损状况复杂多样,如上文所述。修复档案有两种方法可供选择:一是修复,二是复制。档案修复是档案保护的一项重要内容,档案修复是为了最大限度延长档案使用寿命,实现档案价值,修复过程中要尽量保持档案原貌,不得损坏档案任何有价值的历史痕迹,不应在修复档案过程中进行任何主观增减或再创作。且因形成档案的材料差异,保存环境的不同,破损原因、程度的各异,修复档案所使用的材料及采用的方案也应不同,对修复档案人员技术要求较高,人员的手艺需经历实践的磨炼,耗时较长;修复过程中稍有不慎,可能致二次破损。权衡利弊后认为,在确保修复后的档案重现原貌和纸质档案的耐用性比较理想的前提下,选用复制技术较为合适。近年来,随着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大规模开展,越来越多的档案馆开始实施档案仿真复制。仿真复制技术由人工临摹、木版水印等全手工方式向数字图像发展。电子技术和数字技术的进步,为仿真复制工作的修复进度加速和质量保证提供了可靠保障。
(二)改进档案管理。通过对档案资料破损程度的调查和档案资料破损原因分析,笔者认为,为有效保护档案,力求最大限度减少破损和延缓破损,应从两方面改进档案管理:一是改善档案资料的贮存环境,二是完善和切实践行管理制度。1.改善档案资料的贮存环境。档案长期保存在库房里,档案馆库房的设计及建造应遵循适用原则,满足“九防”的要求,即防潮(水)、 防高温、防光、防虫、防尘、防有害气体、防盗、防火、防震。档案库房的好坏直接影响其内部贮存档案的质量,理想的库房建筑会使档案的保护条件得到改善,反之,不理想的库房建筑,档案的保护条件会受到极大的制约。因此在建立档案库房之初就要考虑这些条件,后期改动不适之处,需花费较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档案一旦形成,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光线、空气污染物等对档案的耐久性发挥着重要作用,良好的环境会最大限度延长档案寿命。因此需补齐或增添空调、除湿机、空气净化器和温湿度自动报警器等设备,确保室内温度和湿度在设定范围内,增加遮光布,做到物理隔光。根据资料的几何尺寸,制作适于资料贮存、又便于查阅的木质柜、盒和抽屉。2.完善管理制度。对原有的管理制度按当下的实际情况和所得经验教训加以修订、增删。从源头开始实施资料的保护。规定地质报告、各种记录表格、附图、封面多采用的纸张规格,规定打印、清绘、晒印、植字、装订的材质要求,必须对资料无损、利于保存、耐蚀、防锈。修订档案入库程序。保留原来有关入库前验收的条款,添加对折叠、除尘、消毒、除湿、装袋的要求。要明示借阅、使用过程中维护档案的要求,在野外阅读图件,不准席地展图,在无台、桌的情况下,展图时必须给图纸设衬垫;阅读档案时不准抽烟、不削铅笔。档案管理人员和使用人员要增强保护档案的意识,做到全程(入库、借阅、流转、归还)、全员保护档案资料不受 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