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体育翻译研究40年(1981~2021):综述与展望
2021-11-22李晓婕
李晓婕
(黑龙江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6)
一、引言
东京奥运会落下帷幕,即将迎来冬奥会之际,体育翻译是国家间交流体育文化的桥梁,在对外宣传体育文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正所谓“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做好体育翻译的前提是了解我国体育翻译的发展状况,回顾、反思前人的研究成果,推动我国体育翻译创新发展。研究者在知网上搜索体育翻译研究综述,发现涉及该主题的文献寥寥无几。为此,文章从六个方面回顾中国体育翻译40年来的研究状况,并针对其中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填补空白,推动我国体育翻译研究发展,助力2022年冬奥会成功举办。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文章研究资料源于CNKI数据库,以“体育翻译”为主题词,对1981~2021年间所收录的期刊文献进行检索。基于文献计量分析法,对29篇核心文献进行深入研究,依据研究主题划分,进一步做体育翻译研究综述。
三、我国体育翻译研究现状综述
核心期刊论文代表了我国体育翻译研究发展的总趋势。为此,研究者筛选出29篇核心期刊论文,并对其进行仔细研读,依据研究主题对文献进行分类,分别从体育翻译理论、体育翻译策略、体育翻译方法、体育词汇翻译、体育翻译人才培养和体育翻译批评六个方面进行综述。
(一)体育翻译理论
我国体育翻译理论研究包括对体育文本定义与类型、体育英语自身特点的讨论,以及目的论、语言学翻译理论、ESP理论、构建主义在体育翻译中的应用。杨飞运用ESP理论分析了体育英语语言特点。薛洪波运用社会学理论中的构建主义对体育文化对外宣传的必要性及意义进行了探讨,指出了体育文化对外宣传翻译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袁彬基于语言学翻译理论对体育英语翻译进行研究。由此可见,我国对体育翻译理论研究起步较晚,取得了一些成就,但缺乏理论创新,且不够全面。
(二)体育翻译策略
体育翻译策略研究集中体现在对外宣传翻译视角。对于传统体育项目翻译,杨梅认为要遵循目的论翻译中目的原则、连贯原则、语内连贯原则。张杰、刘英辉等学者认为对其中的文化特色和内涵要采取异化翻译,对于术语之外的文字表述采用归化翻译,灵活运用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陆小玲指出体育赛事宣传标语翻译过程中信息传递时应以目的语为依据;规避敏感词,达到贴切的文化转换。罗永洲指出体育翻译要在分析原文和译文的文本功能基础之上视情况综合使用归化、直译等翻译策略。由此可见,体育翻译策略研究角度主要体现在翻译目的。
(三)体育翻译方法
学者主要依据不同类型体育文本的特征、语言特点、修辞手法对其翻译方法进行探究,包括英语体育科技文献的翻译方法、体育期刊英文摘要的翻译方法、体育科技英语的翻译方法等。此外,还有学者对新闻中隐喻、句子主干的翻译方法进行了探讨。杨梅、叶亚云指出体育科技文献在英译汉过程中,原文的内容和结构有相对应的汉语表达时,采用直译法,反之则采用意译法。有时也可以直译法与意译法相结合来翻译一句话;由于英汉两种语言表达方式存在差异,因此在英译汉过程中应灵活采用词类转换法、增词法以及省略法等翻译方法。王彬从喻体和喻义对应关系和文化融合的角度探讨了不同类型隐喻的翻译方法:直译或转变喻体形象套译、借译或舍弃喻体形象意译的方法。
(四)体育词汇翻译
国内学者对体育词汇翻译研究主要集中在体育术语翻译、词义的选择、体育名词翻译。对于体育术语的翻译,海彪指出体育名词、体育术语的翻译要译词务求严谨、规范,用字也应力求通俗、浅显。杨芳认为体育文化交流术语的翻译方法包括术语国际化、科技双语化。对于体育翻译中的词汇选择,孟莲芬、韦建军指出对体育文献英译汉时应根据体育运动知识、不同运动项目、词性之间的搭配关系、上下文选择词义。近年来学者对词汇翻译研究缺乏关注与创新。
(五)体育翻译人才培养研究
29篇核心期刊论文中,主题涉及翻译人才培养的发文数量最多,共计8篇。学者们对体育翻译人才培养研究主要体现在相关认识误区、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现状及对策。李在辉以成都体育学院为例,对体育翻译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个案研究,论证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发展为目标,构建复合式、应用型体育翻译后备人才的培养模式。田学礼、李在辉,对体育翻译人才外语院校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构建。同年,田学礼对体育翻译人才培养的误区进行了探讨,建议在翻译学科下对翻译人才进行系统培养。邹瑶、郑伟涛等学者基于多模态体育语料库探讨了“翻译工作坊”教学与实训平台的构建,以改进、创新教学方法、理念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由此可见,我国体育英语翻译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是研究在不断深入,更加具体化,学界对体育翻译人才培养给予高度重视,但尚未形成成熟的人才培养机制。
(六)体育翻译批评
翻译批评是体育翻译发展的动力源泉。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外交流合作更加密切,体育情报翻译引发了学者们的关注。黄大治指出了体育情报翻译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并予以指正。如“power”一词在体育中译为“爆发力”,而原文却将其译为“功率”。海彪对体育词典中名词术语翻译存在的问题予以批评指正。2008年,中国举办了奥运会,值此之际,国内体育对外翻译现状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热点。张杰等学者指出了我国传统体育项目对外宣传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成因进行了探讨。总体来看,学者对体育翻译批评不够深入。
综上所述,我国体育翻译研究在近40年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一定成就,仍存在不足之处。体育翻译理论有待创新,缺乏系统的翻译标准,人才培养机制尚未成熟,体育翻译批评不够深入,研究视角较为单一。
四、中国体育翻译的展望
针对体育翻译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下文将从翻译创新、学科建设、翻译批评、技术学习四个方面提出建议。
(一)加强体育翻译创新
创新是体育英语翻译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体育翻译应在体育翻译研究理论、研究方法、人才培养模式三方面加强创新。目前体育翻译研究中涉及的理论大多采用语言学相关理论,将已有的翻译理论套用在体育翻译中,而缺少对其本体论研究。随着时代的发展,体育本身的内涵也随之发生变化,因此在翻译研究过程中要善于自我思考,发现问题,找到真正的突破点。体育翻译中常见的研究方法包括语料库、案例分析、描述法等,学者应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将研究方法有机结合在一起,提高研究质量。体育翻译人才培养一直是学者研究的重点,为此,人才培养模式要创新,与时俱进,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在翻译人才培养过程中,除要掌握专业知识和提高语言能力外,还要注意磨炼译者的意志,培养其抗压能力,还要加强技术培训。
(二)加强体育翻译学科建设
语言能力好的学者缺乏体育专业知识,体育专业知识掌握扎实的学者语言能力不高,缺乏“两面手”人才是国内体育翻译人才培养,甚至是应用翻译人才培养中最大的问题。为此研究者要结合学者的需求改进教学方法,进一步探索体育翻译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不是单方面的,可以通过高校走访、问卷调查等方法了解学者的需求,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要多召开相关论坛讲座,为广大学者提供交流探讨平台;要设立奖励机制,鼓励更多学者积极参与体育翻译研究。教学研一体化,加强校企合作,为学者提供翻译实践平台。
(三)加强体育翻译翻译批评
翻译批评是保证翻译质量的关键,翻译批评要系统化。学者在翻译批评过程中应进行系统的归类总结,不要只关注词汇、句子、修辞方面的研究,还要关注语篇层面等方面的错误。从微观上升到宏观层面进行研究
(四)加强体育翻译技术学习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人工智能翻译水平不断提高,各种数据分析工具相继产生,人工智能翻译是未来翻译领域的趋势所在。它们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向学者发出了新的挑战。一时间人工智能翻译不会取代人工翻译。但学者要有危机感,在体育翻译研究过程中与时俱进,加强技术学习,要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工具,从而减轻压力,提高翻译效率。
五、结语
近四十年来,体育英语翻译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学者在今后的体育翻译研究中要在体育翻译研究理论、研究方法、人才培养模式三方面加强翻译创新;在加强学科建设过程中涉及各方要协同合作,互相配合,了解学者需求,做到“双向沟通”,将教学研一体化,加强校企合作;翻译批评要系统化,从微观层面上升到宏观层面;加强技术工具学习,与时俱进,从而推动我国体育翻译研究发展,提高体育外宣翻译水平,助力2022年冬奥会成功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