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寓教于乐,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2021-11-22郑红琳

读与写 2021年31期
关键词:合数质数梯形

郑红琳

(江苏省新沂市阿湖镇中沟小学 江苏 新沂 221400)

“寓教于乐”的教育思想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有着深刻的教育内涵。寓教于乐主要是指将教学与娱乐相结合,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达成相应的教育目的。小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相对有限,充满趣味的课堂环境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将精力聚焦在教学活动中,从而轻松地学习数学。不仅如此,从学生的成就动机来看,任务难易与学生成就动机的高低有直接的联系。那么,当问题太过困难时,不仅不会激发学生的问题解决意识,还可能消磨掉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的时候就要重视学生在课堂参与中的实际感受。用“寓教于乐”的方式指导学生参与教学,不仅能够巧妙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更能提高学生的活动参与积极,从而切实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1.善于借助游戏教学导入强化学习数学知识

基于各个学科中的游戏教学,不仅有游戏的共性,更有属于各个学科的个性。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在组织游戏教学的时候要充分考虑游戏的可操作性。一些简单的数学游戏可以从数学知识的本质出发,让学生在游戏参与中切实增强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记忆。以乘法口诀的背诵游戏为例,教师就可以用接龙的方式让学生依次连续地背诵口诀,在调动学生背诵积极性的同时也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除了这种简单易行的数学游戏,教师还可以更细化的组织全部学生共同参与数学游戏,从而在游戏过程中用学生亲身的实践来感知数学知识的指向,并在理论掌握的基础上自主地去解决数学问题,强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例如在学习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质数和合数》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就可以看出巧妙运用游戏教学对学生课堂参与的有效促进。

数学中的游戏教学应该具有更多的“数学味”,因此在借助游戏模式组织本次教学的时候,就要充分考虑全员的参与性与教学的趣味性。对于质数与合数的学习,主要是让学生能够在探索数的特征的过程中,能够判断出一个50以内的数究竟是质数还是合数,从而进一步在观察与比较中总结质数和合数的特点。基于这样的教学要求,教师就可以从“50以内”进行游戏切入,设置一个“点名游戏”,以期切实让学生在寓教于乐的教学中掌握数学知识。在具体的游戏操作中,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人数从1到具体人数准备好不重复的数字卡片,然后随机发给班里的每一位同学。假设某班级的人数共有50人,那么,教师就可以准备好1-50的数字卡片随机分发给每个同学,然后在引导学生思考质数和合数的特征时,通过判断式的“点名”,让学生做出不同的反应。比如教师可以让手拿质数卡片的学生举起左手,而拿着合数卡片的学生则举起右手,这时就会出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判断完质数、合数正误之后,有一位学生既没有举起左手也没有举起右手,因为该学生拿到的卡片恰巧是数字“1”,从而揭示出“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的特征,巩固了学生对相关数学知识的认知。

2.灵活渗透生活元素切实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当下,学生参与学校教学的目的已经不单单只局限于对知识的掌握,还包括了对生活的思考。从小学数学教材的编排来看,最大化的以生活元素激活课堂,不仅符合数学教学的本质要求,也同数学教学对生活的指导意义如出一辙。比如说小学数学的很多知识都以生活现象为背景,以期让学生在生动的教学情境中能够切实将数学与生活构建联系。又或者是一些数学理论知识的学习,恰巧能够引导学生更具数学智慧地生活。由此可见,无论是“生活中的数学”还是“数学中的生活”,都充分说明数学和生活之间密不可分。因此,灵活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生活元素,让学生在调动好生活经验的同时也高效地完成教学,进而切实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认识梯形》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就可以明确生活元素和数学知识的关联。

本部分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在观察与思考中切实掌握梯形的含义和梯形各部分的名称,并且能够正确画出梯形的高,为解决梯形的面积计算打好基础。对于梯形的认识,虽然它不像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那样为学生所熟知,但是梯形也广泛的分部在生活中。所以,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梯形的兴趣,教师就可以通过展示生活元素中的“梯形”来调动学生的感官,并顺势探讨梯形的特点。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来到操场上,用实地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梯形。这个时候,足球架侧面的外框,跳马台的横截面,都成了学习梯形的良好素材。学生可以真实地去触摸,也可以用笔记录下看到的形状,从而丰富对梯形的感知。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带学生去观察教学楼中的楼梯,依据着这一层层的阶梯,也展现出一个又一个的梯形。继而通过类比让学生思考生活中的梯子,也体现出丰富的梯形,从而让学生对“梯形”中的“梯”有更为深入的理解。

3.积极搭建学生竞赛模式提高课堂参与意识

在小学阶段,学生普遍喜欢玩电子竞技类的游戏。究其缘由,竞技类游戏中不断设置的挑战与成就激发着学生不停地想要接受新的挑战,从而形成了相对完整的游戏循环。那么,如果教师也能够给学生搭建一个这样的竞赛模式平台,就可以在切实提高学生课堂参与意识之余打造出更为高效的课堂。这里要强调的是,想要搭建好基于数学课堂教学下的竞赛模式,就不能忽略了实际的学情和竞赛难易程度的设定。也就是说,教师要十分明确竞赛的目的是为了辅助教学,而非单纯地为了竞赛而竞赛。所以,将竞赛内容和和数学知识有机结合,才是运用竞赛模式提供课堂教学参与积极的前提。除此之外,在充分考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前提下,将竞赛内容的设置置于学生潜力发展之上,也更容易打造出高效的数学课堂。例如在学习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认识时、分》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就可以较为充分地体现出搭建竞赛模式对提高学生课堂参与意识的重要性。教师在组织本部分教学的时候通常会选择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观察钟面,进而认识时间单位时和分,在体会1时和1分的持续时间之余,也明确二者之间的进率,从而让学生能够具备基本的时间意识。但是,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的生活经验不够丰富,虽然也有一定的时间观念,可基本也都来自数据类的直接告知,对时间的感知强度并不明显。为了更好的让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教师就可以采取竞赛模式让学生在即时性的反馈中不断增长有关时间单位的知识。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场“说时间”的竞赛游戏,具体的实施可以选择用几个教具钟,将它们拨到不同的位置让学生说出时间。在了解竞赛目的以后,丰富竞赛的形式也至关重要。比如选择教具钟拨出四个时间,所进行的竞赛内容就有多种选择。教师可以把“思考这个时间你会在做什么”作为竞赛的内容,让学生感知时间在生活中的应用,也可以将“把这些时间排一排”作为竞赛的内容,让学生明确时间的先后,但无论如何,都鼓励学生所想、多说,增强课堂参与意识。

4.有效依托信息技术辅助延展学生认知思维

信息技术发展给教学带来的变革,不仅影响了教学的过程,更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生的认知思维。小学生的数学抽象逻辑思维发展不够完善,对于很多教学知识点的“举一反三”往往需要一个“支点”,信息技术便较好地充当了这样的“支点”。首先从多媒体教学的辅助功能来看,丰富的图文信息不仅可以给学生带来更优质的教学体验,还可以让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从而让数学问题可以迎刃而解。其次,借助微课技术来引导教师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进行“翻转”,在切实把握课堂教学重难点的同时,也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从而打造出高效的数学课堂。再者,网络上一些数学软件的研发与投入使用,也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以学生所熟知的“作业帮”为例,倘若学生能够正确使用,无疑可以提高对错误内容的整合,提高自学自纠的能力,切实延展学生的认知思维。例如在学习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吨的认识》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就能够看出巧妙依托信息技术对小学数学教学的有益之处。

吨是一个比较大的重量单位,尤其是学生在已经具有了克与千克的学习基础上再来看吨,反而因为与日常生活接触不够紧密,不能直观地感受出1吨到底代表着怎样的含义。为了避免学生感知上的盲目,教师可以巧妙的借助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比如教师可以在教学前先准备一个有关“吨的故事”的微课,让学生通过视频教学完成课堂“翻转”,真正地理解“吨”。又或者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先出示一张兔子的图片,给出数值让学生填出正确的重量单位,接着是老虎,再接着是大象,循序渐进地感知“吨”的实际重量。在切实建立对“吨”的理解后,正确进行千克与吨之间的单位换算也是教学的重要内容。这个时候,教师还可以用数学软件增强对单位换算的应用性,比如学生喜欢的“消消乐”游戏,就可以开发成相同重量的单位换算问题,在寓教于学中延展学生的认知思维。

总而言之,选择“寓教于乐”的方式组织小学数学教学,不仅可以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还可以在激发学生教学参与积极的同时提高教学的效率,从而打造出高效的数学课堂。这也就要求了教师应该充分考虑数学游戏对课堂教学的有益促进,在适当渗透生活元素时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灵活搭建竞赛模式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以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的辅助切实延展学生的认知思维。

猜你喜欢

合数质数梯形
质数迷宫
自卑的梯形弟弟
组合数算式的常见化简求值策略
质数找朋友
质数“嫌疑犯”
质数嫌疑犯
巧记质数
跳出常规巧解题等2则
《梯形》测试题
等腰梯形的判定检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