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比较法的高中语文效率优化措施
2021-11-22张玲
张 玲
(山西省吕梁市交城中学校 山西 吕梁 030500)
伴随教材持续革新,读写要求愈发苛刻。尤其是在整体生源相对一般的欠发达地区或是乡镇地区,想要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知识,学生均或多或少表示非常吃力。如何提升高中语文教学效率,正是当前教师值得重视与关注的目标所在。牛顿曾说:“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学前教育中亦有着支架教学法一说。高中语文教学没有捷径,不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却可以通过“比较法”为学生创造学习的“巨人肩膀”。古罗马教育家塔西陀表示:“要想认识清楚自己,就要把自己同别人进行比较。”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同样指出:“理解与思维是以比较为基础的。”由此可知,“比较”这一教学方式自古至今一直备受推崇。按部就班的教学方式效率低下,选择比较法有助于学生开动大脑,积极思考,加深印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基于此,笔者认为基于比较法,尝试高中语文教学效率优化确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1.自拟标题,了解作者匠心独运
文章赏析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难题,学生常常唯教师是从,缺乏自主思考能力。面对此难题,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类似品或是替代品,帮助学生通过自行对比的方式掌握作者的匠心独运,强化学生理解能力与思维能力。
标题相较于首尾句,更具凝练性与概括性,属于真正意义的统领全文。针对题目进行挖掘,有助于阐释主旨,了解形式,明确主旨。然而学生单独面对题目时常常一头雾水,例如《边城》以及《围城》等等看上去均很普通,到底哪里好实在说不出来。此时教师便可以运用比较法进行教学。
例如《边城》中,教师抛砖引玉道:“《边城》故事围绕翠翠这一角色展开,如果题目换成《翠翠》可不可行呢?”学生通过对比的方式,认识到沈从文想要描述边城的风貌与文化,而不是仅仅塑造翠翠一个人物,此举有助于加深对于《边城》的理解,后续学习自然事半功倍。同样,教师亦可提问:“《围城》是否可以改为《方鸿渐》,或是模仿狄更斯的《双城记》改为《三城记》呢?”学生表示:“《围城》最精彩的在于描写婚姻,《围城》的主要内涵是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因此无论是时代,还是主人公方鸿渐,都需要让位于婚姻围城。这一点与狄更斯的《双城记》是不同的。”
巧妙借助对比方式,有助于学生领悟作者在起名时的匠心独运,同时高屋建瓴,统领全文,实现对于文章内容的深度掌握。教师无需长篇大论,只要确保学生了解题目的意义,就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中将《三城记》与《围城》题目进行对比,则是了解到不同作品的主旨差异,帮助学生开拓思路,为语文成绩的提升奠定基础。
2.同题对比,了解文章主旨差异
除了自拟题目之外,亦有不少作者作品题目“撞车”,虽然并非均是教材内容,但其可以作为课外读物丰富学生知识储备,同样为对比法的应用提供重要基础。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是朱自清的代表作之一,事实上文学家俞平伯同样创作了同名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亦被视为经典名篇。将二者进行对比,有助于学生了解朱自清写作特点,而且纵使在考试时遇到散文赏析,亦懂得应当何处入手。教师则是起到引导作用与点拨作用,将学生观点进行总结,以最关键性的角度进行对比,实现对比法效果的升华。
中外对比则是更具研究价值,其一方面了解作家写作风格的差异性,同样了解中外写作理念与精神文化的差异性。将二者进行对比教学,是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不二法门。尤其是同题目作品,有着天生的对比潜质,能够为对比教学法提供理想的前提条件。以郑振铎《海燕》与高尔基《海燕》为例,郑振铎先生作品《海燕》选择常见的借物抒情,通过描写小燕子,表达自身对于祖国的怀念与留恋。至于高尔基作品《海燕》则是西方文学的代表作,选择的正是典型的西方象征主义。再者时代背景不同,暴风雨与海燕分别是革命以及无产阶级革命者,寄托了高尔基呼吁民众脱身解放的寄托。教师同样可以选择将其中的名句进行对比。郑振铎的“如轻烟似的乡愁呀!”,以及高尔基的“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通过其中的佳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于郑振铎与高尔基,以及中外写作风格的探究。
3.层次对比,了解作品发展脉络
想要啃下一篇作者精心写就的经典文章,对于学生而言确实非常吃力。同样,其对于教师而言亦是非常哭闹。因此抽丝剥茧,将其进行拆分,分层次进行教学正是教师的首要之选。
然而固然拆分能够确保思路清晰,可是对于学生而言反而加重负担。有学生表示:“层次划分之后,一篇课文变成了很多篇课文,感觉更繁琐了。”基于对比法,可以邀请学生针对作品不同层次进行对比分析,了解作者的想法,掌握故事的脉络,从而达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
鲁迅名篇《祝福》之中,曾经多次针对祥林嫂外貌变化,以及相应的命运变化进行分析。不同的外表状态表现分为一层,祥林嫂不同变化正是不同层次,针对其进行罗列以及对比,然后分析作者的用意,有助于学生迅速把握作品主旨。
学生对于人物外观与人物命运进行对比,从而更具直观性的了解到祥林嫂的变化,对于其命运进行把握。通过对比法,学生能够一目了然的掌握《祝福》的情节走向与祥林嫂的人物变化。有的学生表示:“祥林嫂第二次与第一次形象有着明显区分,多了眼角的泪痕。如果说‘脸色青黄,顺着眼’是祥林嫂物质条件艰难的写照,那么眼上的泪痕代表着她的精神世界受到了重创。”有的学生表示:“第一次与第二次的差异只是多了泪痕,没有那么大的反差。但是第三次‘头发全白,脸是黄中带黑’完全不一样了。这是因为她真的已经彻底绝望了。”我们欣喜地认识到,正是基于对比这一方式,学生发散思维,有着深刻的见解。此时教师予以点拨,带动学生思考祥林嫂变化的原因,进一步掌握文章主旨。此时教师无需长篇累牍,借助对比法的方式,即可达到一针见血之效。
4.求同存异,掌握文章精神内核
对比法应用时找到“契合点”非常重要,“戏说不是胡说,改编不是乱编”,同样对比亦是有迹可循,不能随意对比。只有找到共同点,才能够找到合理的差异点。正如同黑格尔所说:“如若一个人对于当前明显的差别可以看出,我们不会觉得它有多了不起。但是,从另一个角度上来说一个人如若可以在两个相似的事物中找出其差异,就可以得知其有极高的比较能力。”因此求同存异,正是对比法应用的精髓,同样亦是提升教学效率的必要之选。
4.1 类型相似。《荷塘月色》与《囚绿记》属于类型相似,均重在阐释“人与自然”关系,同样在创作时经历了人生低谷,因此其有着较高的相似度。然而二者之间,确有存在诸多差异性。《荷塘月色》重在写景,妙用情景交融的写作技巧,描写景色之余抒发自身情感。至于《囚绿记》则是重在写事,选择象征手法,将绿萝比作自由,表达自身对于囚绿的思考。通过对比法,学生一方面对于《荷塘月色》以及《囚绿记》有着深刻理解,同时阅读能力,归纳能力。思考能力,逻辑能力均得到了锻炼,符合素质教育的需求。
4.2 形式相似。不少作品其写作形式具备一致性,例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这一首诗天马行空,然其与学生日常生活存在一定距离,导致学生掌握起来存在一定困难。再者亦有学生简单的认为《梦游天姥吟留别》就是李白写作风格的体现,理解完李白就偃旗息鼓,缺乏对于《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深入理解。此时教师可以选择补充李白另一首相对小众的作品《金陵酒肆留别》,二者虽然均为留别诗,但其意蕴方面确有着差异性。通过运用对比法,学生不仅对于留别诗加以掌握,同样对于李白诗歌有着更通透的了解。
4.3 题材相似。同样以《梦游天姥吟留别》为例,虽然其名为留别,然而究其根源属于首游仙诗行列。李白被誉为“谪仙人”,其亦是写作了不少游仙诗。然而不少游仙诗与《梦游天姥吟留别》并不相同。游仙诗属于“同”,求同存异,找到同之后,就可以针对“异”进行分析。以《古风·其十九》为例。虽然在诗歌之初,有着“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的描写,然而在诗的最后,却是写下了“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的感慨,表达了李白对于安史之乱的愤慨与担忧。
4.4 主旨相似。针对李白进行分析时,能够认识到学生学习尤其是诗歌学习的误区。那就是过于简单的认为作者只有一种风格,认为李白就是豪放派,李清照就是婉约派。然而纵使李清照写下了不少婉约词,但其不同词之间亦有着显著差异。不同作者由于生活经历不同,情感存在差异,主旨各有侧重。纵使同一词人,其在不同阶段亦有差异,这就契合了“求同存异”的理念。
以《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与《声声慢·寻寻觅觅》为例,二者均是李清照代表作,亦被认为是描写“愁绪”的经典作品。然而二者愁绪却是有所差异,通过对比,了解愁的不同,有助于学生瞬间把握《醉花阴》与《声声慢》的要点。学生以“愁”作为线索,展开进一步的探索,认识到《醉花阴》背景在于李清照与赵明诚暂时分别,虽然内心充满着苦涩与孤寂,然而背后则是对于丈夫的思念与爱意。《声声慢》背景则是国破家亡,其中的愁绪带着几分绝望。学生在分析之余,意识到由于作者所处环境有所不同,其境界有所差异,作品思想自然有所区分。了解这一点,两篇词作的教学自然事半功倍。
结论
打蛇三寸,攻敌要害,这正是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选择对比法的方式,让学生能够求同存异,这里的“异”就是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要害部位。对比法能够带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求知,发散思维,这种主动学习的学习效果远胜于填鸭式的知识灌输。教师无需一步一步为学生讲解,而是顺着学生自行研究的思路予以补充与点拨,帮助学生巩固对于“要害”的掌握。有此作为基础,剩余学习自然一顺百顺。与此同时,对比法的方式亦可使得学生在潜移默化间形成学习框架,面对试卷时更是有着充沛的分析能力与思维能力予以应答,真正达到有的放矢的目的。由此可知,如若教师能够善用对比法,显然有利无害,事半功倍,堪称提升高中语文教学效率的灵丹妙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