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教学中历史影视材料运用的策略研究
2021-11-21周燕
周 燕
(浙江省萧山中学 浙江 杭州 311201)
2017年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高中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即唯物史观、时空素养、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如何把新课程的理念转化为高中历史教学行为,如何让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让核心素养真正落地这是一个作为一线教师不可回避的问题。作为人文学科重要内容的历史教学,它所要传授的是以前发生的事,具有过去性和不可再现性,因此人们只能凭借前人留下来的文献史料和实物史料去认识历史,感悟历史。但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历史影视材料在历史教学和历史研究中的地位和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荀子有云:“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可见如若将历史影视材料运用得当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通过教学实践,对如何在新课程背景下进行历史影视材料的运用有了稍许心得和体会。
对于历史影视材料的运用对历史教学的帮助,业内是基本上达成共识的,但是现实教学中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是,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有些学校是45分钟一堂课,笔者所在的学校每堂课的时间为仅为40分钟,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合理运用历史影视材料,真正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这是对历史教师的一大考验。经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为了更加符合新课程历史学习的要求,促成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中必须进一步完善教学策略,充分合理地利用历史影视材料,进一步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1.创设情境、激趣生疑、导入新课
我国近代伟大的思想家鲁迅先生曾经预言:“用活动电影来教学生,一定比教员的讲义好,将来恐怕要变成这样的。”今天看来,鲁迅先生的预言已经开始应验了。“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兴趣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怎样才能让学生迅速从课间10分钟的休息中迅速集中注意力回到课堂,怎样才能让一星期三节几乎都在上午最饿的第五节和下午最容易发困第一节的历史课吸引学生,怎样才能吸引学生学习初中已经有所涉及在他们看来有点“炒冷饭”的内容,提高教学有效性关键一步是让他们主动参与课堂,我想导入新课时运用历史影视材料无疑是非常好的选择,在我的课堂中屡试不爽。以下是我的课堂实录。
如在教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9课辛亥革命一课时,鉴于辛亥革命是学生在初中就已经涉及到过的内容,如何让学生迅速进入课堂,我在导入新课时,播放了2011年电影《辛亥革命》片头,大约3分钟的时间,镜头里展示的是秋瑾就义前的场景,凝重的氛围、冷色调的画面、秋瑾坚毅的眼神和民众的茫然、配上旁白。学生一刹那间都安静了下来,他们没有因为这是之前早已经学过的内容而显示出不耐烦,也没有因为镜头里有母亲当街哺乳孩子的镜头而发出议论,他们沉静在了电影之中。3分钟的时间很快便过去了,当我把教室的灯打开。问:刚才的视频里提到的最频繁的一句话是什么?全班异口同声:“革命!”接着问:那么秋瑾放弃生的机会,放弃她年幼的孩子为了革命,她革命的目的究竟为何?为什么一定要革命。当时的中国怎么了?(顺势打出邹容关于革命的一段论述)课间展示两个问题:革命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革命?
通过这样的铺衬,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了学习的状态,他们的思维火花被点燃,从刚才的感性的视觉冲击回归到理性的思考显得是那么的自然,符合他们的思维特点,带着疑问的思维火花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也就此被激发,而从整堂课的教学目标上也就势把课堂引入到了教学的第一个重点问题:辛亥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
再例如在教授新课《全球航路的开辟》时,有一个班级是下午的第一节课,怎么才能抵挡住他们的困意,我在导入新课时播放了大型记录片《大国崛起》中西班牙那集的一个片段。这部记录片画面制作精良、旁白的文字更是凝练严肃、配音更是富有磁性,镜头不断切换,地球从原本在欧洲眼中的三大块大陆和及其简单的边界到地球真实的面貌和各大洲的界限越来越清晰,从沙漠到大海,从中国明朝的航海讲到西班牙、葡萄牙、取景的真实大大震感了学生的心灵。伴随着旁白的一个问题,我剪辑的视频也戛然而止。学生明显意犹未尽,我趁势追问:“你们还记得刚才视频的最后一个问题是什么吗?”学生答“为什么掀开这块航海大幕的是屈居于伊比利亚半岛的西班牙和葡萄牙?”明显,这个旁白的追问也是学生们心中的疑问,没有强迫的记忆,学生们的记忆是如此深刻,所以能够异口同声,这充分证明了历史影视材料的震撼力,新课成功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顺势给出的史料也在那个时间点显得不是那么枯燥了,学生开始主动地研究起本课第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新航路开辟的历史背景。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通过上述的两个课堂实录,笔者认为在导入新课时能够适当运用历史题材影视信息,用直观、生动的画面替代教师抽象讲述,有机地利用历史影视作品中触发学生兴趣指向的“兴奋点”,以活生生的历史事实的再现为依托,营造浓厚的历史学习的氛围,这对吸引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学习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而我们所强调的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我认为第一要素便是创造良好的情境将学生吸引进入课堂,调动起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2.适时穿插,合理引导突破教学重难点
按照我们以往的教学经验和基于高考这根指挥棒,面对教学的重难点时我们惯性地会采用历史教学最常用的方式——史料教学。根据文字材料,分析材料得出结论。论从史出这个方法貌似也是屡试不爽,笔者也认为对于历史学科来说,无论时代怎么发展,脱离历史史料的历史教学无疑是不科学的也是不严肃的,但是几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学生对于大段的文字特别是文言文有着一种天生的恐惧,文字一多,他们的注意力和愿意投入的动力就会成反比减低,而在我们日常的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够适时地穿插历史影视资料,就此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合理地分析引导,对于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是有着意想不到的效果的。
如《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一课,该课的其中一个重点是:文革对民主与法制破坏的表现。在还没上该课前,学生就对文革的内容充满了兴趣,拼命地追问我,在上新课的时候能不能给他们播放相关的视频。为了不打击他们的学习热情,同时更是为了能够有效地突破该课的重点内容。我在上课的时候播放了《百年中国》之《动荡的岁月》的一个剪辑片段,时长约为5分钟左右。在影片播放之前,我给学生布置了学习任务,通过观看历史记录片,认真思考:文革期间对新中国的民主与法制建设破坏的表现有哪些?
由于是历史记录片,大量珍贵的历史镜头得以重现,对于00后的学生而言,这样的画面太具有震撼力了,他们都看的津津有味,并且不时地发出感慨和评论。影片放映结束了,我给学生一分钟的思考时间,也允许他们相互讨论。问:请根据视频,总结文革对民主与法制破坏的表现。生(主动举手):逮捕批斗刘少奇。师:你对视频中批斗刘少奇的镜头印象很深刻对吗?请问刘少奇在当时担任的职务是什么?生:国家主席。师:按照法律规定,对国家主席进行罢免应该是那个部门的职能?生:全国人大。师(适时穿插一张历届人大召开的时间表):你能不能根据视频和材料概括出文革期间对于民主与法制破坏的表现?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被破坏。师:还有没有同学有补充。生:政治协商制度也被破坏了。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生:刚才视频中说有很多的民主党派人士遭到迫害,政协会议没有召开。师:很好,通过我们的分析,我们可以将文革期间对民主与法制破坏的表现主要归纳为三点。(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被破坏;(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被破坏;各地。就这样,这节课的一个重点内容就在学生的主动参与与分析中顺利解决。
为了检测学生对于这个内容的掌握,我在两个星期后的一节课前提问。我请了一位平时不怎么认真学习成绩处于下游的学生,令我感到欣喜的是他竟然全部答出,课后我私下找了他,表扬了他一番,他说视频看过了印象很深刻,其实我在职的学校有太多这样的学生,他们大多数都挺聪明就是缺少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而这次历史影视的成功运用也让我更加深入地思考起这个问题。
3.应景提升、升华主题彰显历史教学的人文价值
历史教学对高中生的人文精神教育是无可替代的核心。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
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和平意识也是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中的很重要的一块内容,在以往的教学经验中,我发现在学习《伟大的抗日战争》一课时,学生对于日本侵略者的暴行都极度愤慨,以至于讲到美国为了逼日本尽快投降而向日本投放两颗原子弹这事件表示大快人心,认为这是日本人最有应得,更是有很多学生认为投放原子弹是促使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不禁感到担忧,对于战争史的处理如果没有教师正确的引导很容易让学生产生狭隘的民族主义的思想,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人是不会知道和平对人类的发展意味着什么。为此在这快教学的处理上,我采用了历史影视资料的辅助教学。
我选用了《二战启示录》这本记录片中美国向广岛、长崎投放原子弹的历史影像。原子弹的巨大威力以及给日本平民造成的巨大灾难,再一次重现。学生们被震感了,看完3分钟左右的视频,我没有提任何的问题,因为教室里是安静的,学生们从一开始的讨论到逐渐安静,我知道视频触动了他们,这个时候已经不需要用过多的语言,适当的留白也许更能达到效果。
就如同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的那样:“电影作为一种对人类精神幼年时期的教育方法,是无可比拟的,因为电影可以使思想充满激情,这就比用任何其他的方法更容易为儿童所接受和理解。”
综上所述,历史影视资料作为历史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引人历史教学,不仅能够克服传统历史教学内容单一、教学形式呆板的局面,丰富了历史教学内容,而且更能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本文笔者虽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做了初步探讨,但是如何充分开发和利用历史影视资料仍是摆在广大历史教育工作者面前急需共同探讨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