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日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途径比较

2021-11-21

读与写 2021年24期
关键词:道德教育政治思想

李 红

(西华大学 四川 成都 610039)

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中国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也是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中国和日本是两个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他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有自己独特的特点。研究这些异同对进一步推进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比较结果,在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坚持科学原则的前提下,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了如何借鉴日本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成功经验。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入手,以促进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进步。

1.日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1.1 采用道德实践教材并开设特别活动和体验活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1)道德实践教材。日本关于道德教育实践指导技术方面的著作、书籍、杂志占了首位。有《道德实践活动学习教材》、《道德教育的时间指导》、《道德授课技巧》、《道德教育的视听教材》《道德授课中的板书》等等。道德授课中的读物形形色色,仅读物即有实践教材、见闻教材、感动教材、判断教材等。[1]

(2)特别活动。“特别活动”是日本1966年开始实行的,县的在于通过学生自主活动,培养学生自身的实践能力。“特别活动”虽然类似我国的第二课堂或活动课程,但其活动展开得更生富更加全面。文部省规定每年“特别活动”的时间不能少于35课时,每周至少进行1次活动,其中班组活动要占整个课时的2/3。[2]“特别活动”特别强调学生自己动手、策划、参加,在实践中学习。中小学“特别活动”主要有班级活动、学生会活动、兴趣小组、学校活动等4种。

(3)体验活动。日本文部省自80年代以来,大力提倡并推行“体验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自然教室”、“森林之家”、“少年之家16野外考察”等集体活动,加深对大自然的理解和热爱,沟通同学之间的情感,促进相互之间的了解和信赖。通过组织学生在自然环境中过有规律的集体住宿生活,获得平时在学校生活中无法得到的某种体验。[3]

1.2 日本家庭道德教育和社区道德教育的方式。

(1)家庭道德教育。日本的妇女为了具备教育孩子的能力,往往通过继续学习的方式来丰富自己的知识:日本有自发形.成的“母亲读书会”,母亲们通过读书、相互交流来提高培养孩子的能力;日本还办有有组织的家庭教育组织。其中,最重要的是家庭教师协会即PTA(Parents Teachers Association)。它是家长们按地区组织起来,学校教师自愿参加的组织,会长由家长担任,会员交纳会费。该协会通过开展家庭教育的学习讨论会、家长和教师的交流会等活动,提高家长教育儿女的能力。[4]

(2)社区道德教育。一是扩展儿童社区体验活动场所,丰富生活体验组织儿童在社区开展传统艺能、技术,了解乡土等活动;二是建立“自然教室”,通过都市与农山渔村等的相互交流和人与森林、河川、海滨等大自然的交融,扩充、推进并体验由同龄人与异龄人组成的集体生活,以此使青少年对生命和自然产生爱心、敬畏之心,也在大自然的熏陶中,形成刻苦、忍耐、自制、自立等刚强之心和积极进取之心。[5]

2.中国和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比较

2.1 中国和日本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相同点。

(1)国家政府高度重视且计划性强。中日两国都在道德教育的管理体制方面采用大一统的方式,显示出了强烈的国家干预性。日本学校道德教育目标的制定、课程的设置及各项活动的开展,都有文部省统一编制、审定。我国也基本是由教育部统一规定。

(2)两国都通过开设专门的德育课程进行灌输式教育。灌输教育是由教育者向受教育者系统地输送或由受教育者自身系统地学习某种思想理论的方法。这种方法的教育指向性士分明显,[6]它较大的适应了统治阶级培养人才的需要,是一定社会,一定阶级培养接班入的基本手段。同时对于控制受教育者的行为,形成受教育者一定的信念和态度都起着重要作用。并且设有道德课、社会实践课等,我国则开设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等。

(3)注重道德教育的显性和隐性的相结合直接的道德教育和间接的道德教育。中国小学的思想品德课程、中学的德育课程、大学的“两课”等;日本小学、中学开设的“道德实践”,大学开设的“公民教育”。中国在历史、地理、劳动、社会发展史、时事政策等教学活动中也都有道德教育的渗透,日本学校的各学科教学同样也担任着道德教育的任务。所以,学校课堂仍然是中日两国进行道德教育的主渠道,教育者通过课堂教学环节把具体、实用、相对稳定的道德准则灌输给学生。[7]

(4)注重道德教育的整合化与社会化。所谓整合化;是指两国学校德育的形式都已经逐渐从德自主义与全面主义的对立趋向两者的综合,既开设专门道德教育课程,讲授基本美德和道德准则,又注重从各门学科和自常生活中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这也是世界各国学校德育发展的潮流。所谓社会化,是指政府、学校、家庭、社会机构在学校德育中日益结成一个互相作用不断协调的网络。日本比较成功的做法是广泛建立家庭教师协会PTA(Parents Teachers Association)。[8]

2.2 中国和日本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不同点。

(1)中国重“知识传递,理论教化”;日本重“德性养成,实践训育”。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从正面和积极的角度上看更加注重知识理论教育。例如,国家将建立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宣传组织,组织专业人员对各阶层群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过程中,解释,宣传的主要形式,从积极宣传到人民教育。特别是对青年人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更加积极,积极,否则会造成工作浪费。相反,日本更加重视文化环境的影响。日本的道德教育历来十分重视实践。日本在思想政治教学理论中,指导过程和指导方法占据着中心位置。正如一些学者指出的那样,就具体的指导技术和价值解释而言,日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甚至比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还要先进。例如,日本将使校园环境非常优美,并利用优美的风景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9]同时,学校将举办各种实践活动,通过参与培养学生的集体精神。在企业中,员工因表现出色而受到奖励,并被教会将公司视为家,以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奉献精神。

(2)中国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的相对单一;日本注重“三位一体”的合力作用。中国注重正面教育。在中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总的来说,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是积极,正规和直接的教育方法,即灌输和认识的教育方法,相对日本来说中国的道德教育途径单一。国家设立专门机构开展积极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宣传工作,并通过专门工作人员,计划特殊的教育时间对各类人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日本则注重创造文化氛围和教育社会化。在日本,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注重文化氛围的建设,即教育和培训的教育方式。因此,日本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企业文化建设,家庭文化建设等多种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在中国,家庭教育的责任由父母共同承担;在日本,虽然现代以来呼吁父母共同进行家庭教育,但是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还是主要的;中国思政教育的主体是学校,家庭教育主要是起辅助作用;日本思政教育中,家庭教育所占比重很大,不是辅助品,形成的是“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局面。

(3)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四有”新人;日本则是培养“和魂洋才”和具有完美人格的人。社会制度反映一个国家的本质内容,政治制度是社会制度的组织和运行方式。一个国家的意识形态的性质取决于其社会和政治制度。作为思想调控的手段之一,思想政治教育也受到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制约。在社会主义中国,正是由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才是培养“四有”的目标,而日本则在思想政治教育培训目标中强调“和魂洋才”,人品完善等。根本原因是日本是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培训目标应符合国家制度。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设定。历史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发展中积累的具体思想和行为。它对国家和国家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中国自古以来就重视人们的修身养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也反映了这一历史特征:日本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已形成了根深蒂固的神国主义观念、武士道文化。因此,“大和之魂”渗透到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中,这是培养目标差异的根源。

3.通过中国和日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3.1 注重各种教育力量整合。一方面指学校整体的教育工作,另一方面指学校、家庭和社会结合的教育工作,重视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力量的整合,只要三者结合较好,那么学校德育就相对简单而且效果较好。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课堂教育,这是课堂内的事。这实际上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狭义理解。当前,随着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社会化,即教育与社会的融合,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加强,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联合力量已成为必然的要求。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广泛引入人们的生活,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生活观和价值观,实现全民教育。如今,所有国家都将思想政治教育视为国民教育的一部分,甚至是其核心部分。就中国而言,中国共产党不仅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而且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思想政治教育向社会教育,普及教育转变,不是要放弃思想政治教育的阶级性,而是要把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朝着转型的方向对待,这种思想应该是转化的,只有这样,更有利于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也将使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的支持。

3.2 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德育的内容要适应青年学生的特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德育,学科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遵循从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加强中小学德育课程改革。从现实出发,要深入学习学生的思想道德品德,遵循形成学生品德的规律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建立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德育课程体系。并满足21世纪的发展需求。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强课外活动的目的和策划。课外活动是青少年教育的重要前沿。通过每月计划的课外活动,不仅可以扩大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而且是进行学生德育的重要途径。除此之外,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必须予以坚持。在此基础上,我们应该将传统文化的精髓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政治教育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离不开本地化的国情和习俗。因此,在传统文化这一主题上,无论是在教育资源的挖掘中,还是在教育手段的运用和教育目标的实现上,都无法避免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因为,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特点,并形成自己的文化传统。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中华传统文化形成的历史。中华民族在千百年的悠久历史中繁衍生息,生活着许多光辉灿烂的历史舞台,因此必须有强大的生命力。

3.3 增加学生社会实践,增强学生道德体验。许多道德行为、意识都要通过实践体验才能逐步内化,凡是经过亲身体验的事物,才容易接受,容易理解。而当今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往往缺乏耐苦、耐挫精神,缺乏必要的独立生活意识和能力,体会不到劳动人民的辛苦,体会不到父母养育的艰辛,不爱惜劳动果实。[10]外部原因只能通过内部原因起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改善人们的思想道德境界,其最关键的环节是将外部道德规范内化为道德主体的心理素质。只有在道德主体中实现这种内在化,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真正有效。这种内在化过程需要一定的社会实践作为这些转变的动力和“催化剂”,并且还需要一定的生活经验作为基础。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依靠理论灌输,而且要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主动性,从实践中求真。苏联教育家马卡连科曾指出,人们的知识,信仰和行为之间存在一个“网”,必须以参加某些活动的经验来填充。思想政治教育与实践相结合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总体格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蓬勃发展,综合素质的提高相结合。此外,实践教育应遵循宗旨,针对性,服务性和教育性的原则,避免形式主义,不要坚持统一。因此,体验性教育更显得十分必要。

猜你喜欢

道德教育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思想与“剑”
以“道德教育”为主线的学校德育研究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