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小学语文教学的合作互动
——以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落花生》教学为例
2021-11-21褚衍香
褚衍香
(江苏省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 江苏 南京 210008)
小学语文课程为学生的阅读、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奠基,一直以来受到教育各界的关注和重视。新课改以来,合作互动的学习模式已从课堂实践中体现出优越性,备受推崇。语文教师应思考在课堂中,理应设计怎样的活动引导学生,如何用话语引导以增强知识的传播效率。作家许地山采用借物喻人的手法,写下流放千古的经典叙事散文代表作《落花生》,在“花生”这一日常平凡事物中蕴藏深奥的人生哲理。笔者以此为例展开语文课堂教学合作互动模式的研究。
1.小学语文合作互动学习的必要性
1.1 合作互动学习是时代的呼唤,是新课改的需求。教育大家倪文锦在《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中指出语文课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即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情感态度及价值观[1]。这不是教师单方面执行就可以完成,需要师生双方的高质量配合,是在教与学过程中创建与生成的。以“人”为本的内涵是摒弃一方占有话语绝对控制权,双方相互表达、相互聆听、相互尊重、相互关怀、相互学习。
1.2 合作互动学习是学科发展的要求。语文已拥有百余年的教育历史,无论是注重记忆的讲读法还是洋为中用的阶段法,亦或是中国首创的问答法,沿用至今的情境教学法,都有重视教师灌输、忽视合作互动的弊端。教师对学生采取冷漠或忽视的态度,甚至部分教师在课堂上只提问优秀学生,而漠视基础不好的后进生,严重有损学生的积极性,降低教学效果。合作互动学习相互作用的学习模式能够有效改变这一现状,实现小学语文的三维教育目标。
1.3 合作互动学习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长久以来,大多数家长认为儿童尚不具备自主认知和判断能力,因此一直强调在学校要听老师的话,把老师置于权威不可触犯的地位,既让儿童对课堂产生畏惧和胆怯的心理,也阻碍了课堂中同伴关系的生成。
同伴关系在个人社会化过程中起着促进作用,在最平等、最亲切、最富有变化的关系中,儿童能学会换位思考,以同理心感知同伴,理解其传达的信息与现实的感受。在儿童求知欲强的阶段,保持愉悦心情和同伴共同汲取知识,自愿将精力放在学习上,既能收获乐趣和友谊,又能磨炼观点分析与问题探究的能力。
2.小学语文合作互动学习的重要性
2.1 合作互动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课堂评价体系随着新课改的到来而发生变化,传统的课堂评价注重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是否合理,而现阶段评价者认为“学生的成功,才是老师的成功”[2],注重师生课堂的生成情况。由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落花生》为例,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师的教学设计通常为:
第一步:学生聆听课文朗诵音频,扫清不认识的字词。
第二步:学生通读课文,找出文章围绕“花生”讲了哪几件事。
第三步:明晰花生的可贵精神以及父亲的“做人”理念。
这种教学模式点明重点,高效传达知识点,但本质上是对学生创造性解读文章的压制。笔者运用合作互动的方法,提出另一种教学步骤:
第一步:布置课外预习作业:①朗读或默读课文,通过网络或工具书解决本课生字的音、形、义问题;②做到“读文知人”,搜集并阅读作家许地山写作本篇课文的背景资料。
第二步:组织翻转课堂,角色置换,让学生上台讲解自己预习后的收获。
第三步:提出自己一直未解决的疑惑,其他学生当堂思考予以解答,不能解决的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教师予以集中解答。
笔者在上这节课时,有学生提出自己的困惑:文中第一段“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这句话中为什么要用“居然”一词呢?这个具有发现力的问题引起全班的热议,最终学生一致认为“居然”有惊讶的含义,表明作者姐弟几个人并没有对收获花生抱有多大希望,收获果实是意料之外的事情,也能侧面突出姐弟几个月来付出的辛劳与汗水。而笔者又进一步引导孩子们与后文结合分析,经过学生们激烈的讨论和踊跃发言,得出“居然”也能从侧面烘托出花生生命力强的特点品质。
课堂的融洽气氛与激烈讨论,正是学生活跃思维、创造性论证的体现,教师在课堂上给予孩子充分的自由,让其焕发出生命活力。
2.2 合作互动学习提供了展现自我的机会,提高学生学习自信心。传统“满堂灌”课堂以教师单向讲解为主,学生能够表达观点、展现自我的机会少之又少。长此下去,部分学生基本不听课、不反思、不回答,无法重拾学习的热情,头脑空空,成绩一落千丈。但合作互动学习课堂能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机会,在课堂中,听到“我来回答”“我认为”这样句式的频率极高。
分角色朗读为天生爱表演的小学生提供了才艺展示的舞台,以《落花生》为例,五人为一组,分别演绎父亲、母亲、我、哥哥和姐姐,学生在准备时间内会思考如何朗读演绎母亲的慈爱、孩子们的由最初的活泼到认真坚定、父亲话中的深意,在充分体会人物感情的基础上琢磨语调、停顿等,教师也需在一旁指导和鼓励。在小学生阶段,儿童内心充满热情,希望营造“好孩子”的形象,上台演绎自己心中的“哈姆雷特”,赢得别人的掌声和赞美,对儿童来说是一次成功的学习体验,能够提升自信心,激发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3.小学语文课堂合作互动学习的策略
3.1 角色一变天地宽。合作互动学习要求学生主体参与课堂全过程,给每个学生表达观点、展示能力的空间,学生在讨论、合作、激辩中碰撞思想的火花,一改以往“权威—服从”的传统关系,变为新型的“引导—参与”,由“独角戏”变为“情景剧”。这样一来,教师就可以把超负荷的课堂任务分担给学生小组,将更多的时间放在研究科学的教学方案上,把学生放在第一位,让课堂成为师生讨论、生生合作的平台,确保“导”的质量。如以往的新课学习中,教师往往以课文的写作背景或者名言警句作为导入,学生一知半解,不明所以就难以显示出兴趣。著名语言学家朱光潜曾说:“要培养孩子纯正的文学趣味,就要从读诗开始”。笔者鼓励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为《落花生》设计诗一样的导入语言,并在上课时展示,在搜集资料、品读课文、互动分享中,既能锻炼学生的文笔和口语表达能力,又能实现师生“教学相长”,优秀案例如下:
有这样一本书,书中没有一个字,却处处都是学问,书上没有作者的姓名,但每个人都是书的作者。善于读本书的人,会从中得到启示,发现美好,同学们,你们猜这本书的名字叫什么?
这本书的名字叫“生活”。
生活如诗如歌,充实美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生活中的启示”单元中的第三篇,品读我们应具备怎样的人生品格。
3.2 不拘一格方法活。合作互动就是要把课堂的气氛搞活,让每一个学生参与进来,避免课堂成为个别学生开小差的场所,教师可以设计多种活动,在寓教于乐中传播理念和知识。
利用信息技术构建智慧课堂,在大屏幕上播放花从播种到结果的视频,并提出问题:“花生就是花生,为什么作者要将标题设置为‘落花生’”,聪明的学生在看完视频后,表达自己的观点:花生是在地上发芽开花,花落以后钻进土壤结出果实,这也能看出作者是在实践中求得的真知。
教师也可以组织小组活动,打造探究课堂,先设置好问题,课前鼓励学生自由结组,并引导小组合力解决提出的疑难问题,促进学生发散性和创新性思维的发展。如《落花生》一课可以设置这几个有深度的问题:
①请找出这篇叙事散文的“文眼”,并讨论“文眼”在散文中的关键作用。
②全文15个自然段分为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四个部分,但“种花生”和“收花生”只用了“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收获”五个词,而“尝花生”也就只有“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这十个字,其余部分全是“议花生”,这是为什么呢?这样写是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③这篇文章以朴素平淡的话语以“花生”这一形象,折射出千百年来人类熠熠光辉的品格,文章全篇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展示出花生的哪几种高贵精神?父亲想传达给孩子怎样的做人理念?请结合例子加以说明。
3.3 多元评价效果佳。教学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表现的反馈,教师要注重评价形式和评价主体多元化。在课堂结束后把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告诉学生,让他们写下自评,找到自己的问题,小组之间进行互评,评价同伴是否有积极参与活动中,最后由教师进行总体评价。教师评价的重点应是学生的知识、技能或情感态度等在课堂中是否有提升,将观点输出的正确与否放在次要地位。以笔者在《落花生》一课提出“落花生精神”的人生寓意,学生踊跃作出不同回答:
生1:父亲以一粒花生映照出人生,对许地山追寻人生意义点亮明灯。作者正是以文眼“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表明自己的心迹,花生深埋土中默默无闻,自己也能破除对外在物质和荣誉的眷恋,达到蕴藏牺牲精神的“无我”之境。
生2:作者生逢国家危难的乱世,以游行、写文章、演讲等斗争形式融入“人的自觉”与“个性解放”的时代。“落花生精神”是许地山的赤子之心,是在明白人会被命运羁绊和限定后,依旧积极入世去做一个能发光发热的有用之人。
文本解读是多元的,没有固定答案,只要是结合课文或者阅读材料有感而发,得出的结论有所差异是自然现象,教师理应欣赏与赞扬。
4.结束语
构建合作互动学习的课堂对小学语文来说极其重要,以活动的形式引领学生走进更美好的语文世界,绽放出思想的火花,在学文章的同时学做人。教师也要转变角色,探索科学的教学方法,积极做出评价,助力学生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