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方法浅探
2021-11-21马静妮
马静妮
(陕西省西安高新逸翠园中学 陕西 西安 710000)
初中阶段的语文课程不仅要重视文化知识的教授,还要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初中的语教学中,教师在帮助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要通过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来提升学生自身的人文素养。目前的初中语文教科书中收录了很多优秀的文章,经过了教育学者的严格挑选,其中不乏有一些值得深度探索的文章。教师要利用好教科书,让学生在学习这些优秀的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能感受到精神的滋润。
1.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观念陈旧。在素质教育发展的背景下,已经有很多初中的学校改革了自身传统的教育方式,但仍有部分学校为了让学校成绩突出,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采取应试化的观念。[2]这种观念不关注学生主体的学习需要,缺乏人文关怀,评判学生成果的方式只有学习文化知识的优劣,不利于学生实现自身的长久发展。
1.2 教学方法缺乏创新。在采取应试化教育观念的学校中,教师往往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第一位,为了提升学习成绩,在平时的教学中主要是以涉及到考试内容的知识为主,平时的教学也是停留在表面理论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在学习中缺少情感的体验,无法从文学作品中体会人文因素。
1.3 教师没有带学生探索文章中的人文因素。许多的初中语文教师把更多的教学时间放在让学生背诵和记忆上,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很难深入文章体会其中的文学内涵,这样的课堂既不能体现教师自身对学科的尊重,也使学生错失接受人文教育的机会。
2.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方法
2.1 丰富教学手段。语言文字作为人类文化传承发展的优秀载体,组成的文学作品更是凝结着人类文化的精华,尤其是中国从古至今的文学作品,其中包含着道德品质、文化知识、人生哲理等优秀的文化内核。初中语文教材中就选入了不少优秀的文学作品,其中含有的人文因素众多,教师要思考的就是如何让学生更好的体会。此时可以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如现代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视频、音频、图片,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清晰的感受文章中的人文因素[2]。
例如在《乡愁》的学习中,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深刻理解作者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感,引导学生把感情上升到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祖国统一的期盼。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先为学生播放歌曲《想家的时候》营造课堂氛围,还可以播放《乡愁》诗歌的朗诵配乐,引起学生内心的共鸣。教师可以为学生补充作者余光中的背景为课堂做好铺垫。然后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课文,再根据自己对文中情感的理解有感情的朗读出来。之后进入正文带领学生深入挖掘其中的感情,在课堂的结尾让学生根据自己更深入的理解再次朗读。
2.2 充分挖掘教材。在新版的语文教材中,很多文学作品的选取更加关注学生的成长的精神需求,课文深层中含有很多人生哲理,但仅仅是选材中体现人文内涵还不够,这还需要教师引导着学生去发现和体验,才能切实的帮助学生提升人文素养。
例如在《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为学生讲授这篇文章的出处《战国策》的成书背景,让学生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和它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中的地位。然后再引入本课要学习的文章,然后假设学生处于主人公的情境,提问学生会怎么做?在学生有了自己的思考和回答之后,让学生继续读下去,看一看主人公是怎么做的,在让学生更有参与感体验感的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学会设喻讲道理和委婉的表达见解的方法,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品质修养,灵活运用书中为人处世的道理。
2.3 采取小组合作。人文教育的主要对象是学生,所以在教育的过程中仍然需要“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需求,让学生在教育中获得更好的情感体验,从而更乐于接受人文教育。所以在教育教学中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模式,在课堂中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时间,鼓励小组之间互相学习,深入挖掘人文因素[3]。
例如在《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教学中,这是一篇优秀的散文作品,教师可以为学生介绍作者毕淑敏的人物背景,然后让学生小组之间自己阅读散文,小组内互相分享感受,然后整合起来各个小组进行展示分享。这样具有独特美学风范的散文只有在一遍一遍的阅读欣赏中学生才能感悟深刻,只由教师讲解反而无味。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创新自己的教育方式,深入的探索文学作品中的人文因素,提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营造人文化的课堂氛围,不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