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探头超声内镜对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诊治
2021-11-18龙先娥
龙先娥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广西 桂林 541199)
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是一类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包含消化道黏膜炎性增生、囊肿、间质瘤、息肉、异位胰腺、癌变等,这些疾病不仅可引发患者机体出现多种不适症状,严重时还会威胁其生命安全,因此,临床需尽早对患者进行诊治,才能改善其预后[1]。既往,临床多采用普通电子胃镜对患者进行诊治,虽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其难以判断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来源和性质,从而易发生一定的误诊和漏诊,进而影响后续治疗效果[2-4]。我院自2017年底开展小探头超声内镜诊治业务以来,获得了满意效果,现将小探头超声内镜对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诊治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在该项研究已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的前提条件下,选择我院自2017年12月~2020年6月收治的40例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患者均经病理学检查确诊,符合消化道隆起性病变诊断标准,包含息肉22例,囊肿11例,间质瘤7例;②患者均自愿加入本研究且依从性良好。排除标准:①无法耐受电子胃镜及内镜检查者;②存在严重凝血功能障碍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
1.2方法:研究组采用小探头超声内镜进行诊治,检查前,指导患者禁食8 h以上,然后,常规插入OLYMPUS UM-3R 20 MHz小探头超声内镜,对隆起性病变进行探查,然后,将胆汁和胃液抽吸干净,对病变起源、形态、大小、范围、性质、浸润深度等进行判断,再将生理盐水或1∶10 000的肾上腺素生理盐水注入局灶性隆起病变部位的黏膜下,使病灶黏膜明显隆起,最后,用圈套器将病灶套住,利用高频电流将其切除,若病变隆起不明显,还需先对其进行染色,如胃和十二指肠病变用靛胭脂染色,食道病变用卢戈液染色,以明确病灶范围,然后,在距病灶周围0.5 cm处用OLYMPUS Dualknife作标记,再将1∶10 000的肾上腺素生理盐水注入病灶底部,以促进其出现明显抬举征,然后,沿标记用OLYMPUS ITknife nano切开黏膜和逐渐剥离黏膜,最后用一次性电热活检钳止血、金属夹处理创面[5]。对照组采用普通电子胃镜进行诊治,诊治方法基本同研究组,不同的是其采用Olympus GIFH260、GIF HQ290型电子内镜,必要时更换放大胃镜进行精查诊断和指导后续胃镜下手术治疗使用Olympus GIF Q260J型电子胃镜。
1.3观察指标:以病理学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对比两组患者诊断符合率、治疗总有效率。
1.3.1普通电子内镜诊断息肉、囊肿、间质瘤等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标准大致分别为:①息肉:内镜下所见病变隆起,形态多样,为无蒂、有蒂或亚蒂,NBI或放大内镜模式见表面光滑似桑葚样改变,多数息肉表面色泽较周围黏膜红,活检钳触之质软,注气后不消失,局部行黏膜下注射后病灶抬起明显;②囊肿:镜下见消化道壁隆起病变,边界清楚,表面透亮,囊感,活检钳触之质软;③间质瘤:消化道壁半球形、球形隆起肿物,边界一般清楚,表面黏膜光滑,可见桥行皱襞,活检钳触之质硬,可活动。
1.3.2小探头超声内镜诊断息肉、囊肿、间质瘤的标准分别为:①息肉:病变多起源于黏膜层,形态多样,为无蒂、有蒂或亚蒂,超声表现为等回声或稍高回声改变;②囊肿:病变多起源于黏膜下层,边界清楚,无回声团块;③间质瘤:病变多起源于固有肌层,少部分起源于黏膜肌层,部分瘤体内可见均匀的低回声团块,边界清楚(为良性间质瘤),部分瘤体内部可见无回声或高回声改变,边界欠清楚(为恶性间质瘤),疗效判定标准为:显效:经治疗,患者病灶完全消除,且术后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有效:经治疗,患者病灶基本清除干净,术后出现轻微并发症;无效:经治疗,患者仍残留较多病灶,且术后出现严重并发症,如严重出血、感染及穿孔等,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2 结果
2.1两组患者诊断符合率对比:研究组患者诊断符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诊断符合率对比[例(%)]
2.2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对比: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对比[例(%)]
3 讨论
本研究中,对两组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患者分别采用普通电子胃镜及小探头超声内镜进行诊治,对比两组诊治效果发现,小探头超声内镜组患者诊断符合率(95.00%)、治疗总有效率(100.00%)均显著高于普通电子胃镜组(75.00%)、(75.00%),与木也赛尔·麦麦提依明等人研究[6]报道中得出的小探头超声内镜组患者诊断符合率(92.96%)显著高于普通电子胃镜组(73.43%)结论基本一致,说明小探头超声内镜诊治效果更佳。
小探头超声内镜对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诊治效果显著优于普通电子胃镜的作用机理为:普通电子胃镜虽能显示部分消化道黏膜隆起性病变的病症形态改变情况,但是,其无法明确黏膜下隆起及局部黏膜下注射后隆起不明显病灶的来源和性质,从而易发生一定的误诊和漏诊,进而会延误患者的治疗[7-9]。而小探头超声内镜是一种将超声小探头与内镜结合起来的新型诊断技术,当内镜插入消化道并在内镜下找到目标病灶后,通过消化内镜活检孔道将超声细径探头插入,这样就能使内镜顶端的超声探头置于病灶旁进行超声扫描,从而能促进检查人员全面观察病灶相关情况,如形态、大小、范围、性质、浸润深度等,从而有助于其准确判断患者病变类型[10]。另外,小探头超声内镜还能获取消化道管壁层次的组织学特征和将消化道管壁的5个层次结构显示出来,从而有助于检查人员准确判断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起源层次,而判断病变的起源层次,可促进临床对患者病变类型进行进一步明确,并指导其根据病变层次和大小,为患者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从而能有效提高其治疗效果[11-12]。
目前,临床可用于治疗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方法有多种,如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ESD),其中,确保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成功的关键在于精准进行黏膜下注药,以分开黏膜层和固有肌层,否则易切除部分固有肌层,从而易引发患者出现消化道穿孔,对此,就需要利用小探头超声内镜辅助治疗,通过小探头超声内镜辅助引导,能促进手术操作人员精准切除黏膜、黏膜肌层、黏膜下层的病变,避免累及其他组织,从而能提高手术治疗效果和安全性[13]。另外,在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中应用小探头超声内镜辅助治疗,可确保病灶被完整剥除,从而也能有效提高患者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小探头超声内镜对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诊治效果显著,不仅能有效提高患者诊断准确性,还能指导后续治疗,因此,值得临床大力使用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