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工良肢位摆放培训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中的效果观察
2021-11-17邢立玲赵晓光北京市昌平区医院北京102200
邢立玲,赵晓光(北京市昌平区医院,北京 102200)
脑卒中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脑卒中。严重者可引起死亡,也是中国成年人残疾的首要原因。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和致死率高的特点。有研究证明,早期康复护理有助于改善脑卒中康复患者的运动功能,提高临床治疗效果[1]。而良肢位摆放对脑卒中康复护理最终达到理想效果有重要意义[2]。目前我国医疗人力资源紧缺[3],康复护理以宣教指导、演示、督促执行为主,持续保持良肢位摆放需要照护者协助,患者的照护者是康复计划的重要参与者。康复科患者的特点是以老年患者、失能患者为主,住院周期长,由疾病造成的功能障碍及残障等情况导致的依赖程度高,患者陪护率高。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及工作压力的增加,护工逐渐代替家属成为患者的照护者。我院康复科护工使用率是82%,在工作中发现对护工进行康复相关培训能提高患者的康复水平。为此本研究通过对护工进行良肢位摆放培训观察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中的效果,分析此方式在临床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2月-2021年2月本院收治脑卒中患者6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对照组男性24例,女性7例;年龄52-76岁,平均年龄(62.32±1.82)岁;观察组男性25例,女性6例,年龄53-78岁,平均年龄(64.32±2.23)岁。组间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华医学会诊断标准,并确诊为脑卒中;②伴有肢体功能障碍并且Fugl-Meye评分<50分;③所有患者及护工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精神病史;②中途退出治疗、脱落削除者;③合并重要器官功能障碍;④意识障碍、认知障碍和聋哑人;⑤既往病史遗留功能障碍者。
1.3 干预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康复护理及康复治疗方法。对照组应用普通护工或家属陪护;观察组应用经过良肢位摆放培训并考核合格的护工陪护。
1.3.1 护工培训方法及内容 (1)选取培训护工标准:①我院护工公司聘用工作1年以上护工31例;②自愿参与培训,签署同意书。(2)培训方法:①理论知识讲座;②观看操作视频;③良肢位摆放图片讲解;④一对一带教。(3)培训内容:良肢位摆放的定义、目的、意义、三种体位摆放方法及常见并发症预防方法。①患侧卧位:患侧在下,患侧肩关节外展90°,肩胛带尽量前伸,肘关节伸展,前臂旋后,手指伸展,手臂悬空部位置一软枕。髋关节微后伸,膝关节略屈曲。健侧上肢置于患体上或稍后方,身体后倾置一软枕。下肢髋、膝关节自然屈曲置于一软枕上,避免压迫患侧下肢。②健侧卧位:健侧在下,患侧上肢下置一枕头,肩关节前屈,肘、腕伸展,上肢与身体呈90°。患侧骨盆前倾,膝髋关节成自然半屈曲位,置一枕上,踝关节保持背屈位,足下、身后各置一软枕支撑,防止发生足下垂,同时有利于身体放松。③仰卧位:头部置一软枕,但不宜过高,面朝向患侧或者正面;患侧肩部置一个比躯干略高的软枕,肘关节伸展,前臂旋后,手指伸展置于软枕上。为防止手部浮肿,手的高度要超过心脏位置。患侧髋关节处置一软枕,膝关节维持轻度屈曲位,踝关节保持背屈位,防止足下垂、足内翻。仰卧位时间不宜过长,防止发生压疮。其只作为健侧卧位与患侧卧位过度体位。
1.3.2 培训考核方式 参照《实用康复护理学》良肢位摆放方法,制定评分标准[4]。满分为合格,不合格者继续进行一对一培训,直至操作考核合格。
1.4 评价指标
1.4.1 评价周期:脑卒中病情平稳,神经功能缺损不再进展至第6周。
1.4.2 评价标准:①良肢位摆放执行率;②良肢位摆放规范性;③Fugl-Meye运动功能评分;④并发症发生率。良肢位摆放执行率是护士在为患者进行指导、宣教过程中对患者良肢位体位摆放执行情况进行评估,以持续保持良肢位体位并1-2小时更换一次体位为标准,每周评估三次,6周后进行统计。完全执行(18次评估全部按标准执行)、部分执行(3次评估未按标准执行,经过指导、督促后能够完成)、不执行(≥4次评估未按标准执行),执行率为完全执行、部分执行所占总例数百分比。良肢位摆放规范性参照《实用康复护理学》制定标准。完全符合标准为规范,任意一点不符合操作标准为不规范。患者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运动功能评定量表对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前后进行评定比较。前后比较分值差距越大,运动功能改善越显著。
1.5 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纳入SPSS22.0软件中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并以(±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并以[n(%)]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良肢位摆放执行率和规范性比较 观察组患者良肢位摆放执行率、良肢位摆放规范性明显更高(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间良肢位摆放执行率和摆放规范性比较[n(%)]
2.2 两组干预前后Fugl-Meye运动功能评分比较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康复干预前Fugl-Meye运动功能评分分别为(29.8±7.2)和(30.3±7.0),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干预后Fugl-Meye运动功能评分(72.5±6.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2.1±3.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有减少(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3 讨论
近年来,脑卒中偏瘫病人发病率逐渐升高,极大威胁人们的健康,对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研究证明,早期给予病人持续、规范的良肢位摆放等康复护理,对患者的机能恢复有很大促进作用[5]。
脑卒中偏瘫患者活动障碍生活不能自理,多数情况下需要长期卧床。如患者不能得到有效康复护理干预,卧位姿势不规范,更换体位不及时,监督执行不到位,必将对患者关节、肌肉等处造成影响,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6]。康复护理工作中,需要护工全程参与配合护理人员,了解操作目的、方法、意义协助帮助患者康复训练,满足患者的需求。本研究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护工采取多方式进行专业化良肢位摆放培训,提高护工对脑卒中患者实施良肢位摆放的认识及操作技能。对仰卧位、健侧卧位和患侧卧位及操作要点进行考核,合格后对患者实施干预并观察效果。
综上所述,护工经过专业化培训后照看的患者治疗依从性、良肢位摆放规范性、运动功能明显优于普通护工或家属陪护的患者。同时并发症发生率有显著减少。通过专业化培训,提高了护工工作能力,节省了人力资源,提高了患者康复治疗效果,加速患者康复,该护理干预方式值得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