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涯教育视角下劳动教育课程本土化创新探究
2021-11-15白玉
白玉
摘要:在生涯教育视角下,为依托农村学校地域文化系统性构建初中学生劳动教育课程,探索创新劳动教育课程活动,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符合当前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生理特征,使初中学生的劳动教育更有系统性、针对性,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文中以本土化劳动教育课程为教学引领,充分挖掘当地农村学校地域文化中的劳动教育素材,结合初中学生生涯发展的特征,探索本土化、综合化的劳动课程创新策略,实现劳动教育的育人目的。
关键词:本土化劳动教育;生涯教育;课程创新
2020年7月,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劳动教育是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活动。劳动教育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是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在生涯教育视角下实施本土化劳动教育,探讨农村学校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策略,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使劳动教育更有系统性、针对性。通过学校多年的探索实践,以生涯教育视角实施劳动教育,让学生实践操作、亲身锻炼,掌握劳动技能与特征,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使学生具备日常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技能和生活能力,为学生终身发展做好奠基意义重大。当前地域文化、社会环境、学生个人生涯发展等因素的实践创新,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我校紧密结合生涯教育与劳动教育二者的契合点,依托农村地域文化开展初中生劳动教育课程教学,发挥生涯教育视角下劳动教育本土化作用,实现了劳动教育的育人目的。
一、将劳动教育课程融入课堂教学,探索本土化课程教学
从劳动教育课程来看,设置和编排初中的劳动教育课程与学生的生活学习紧密结合,对学生的生涯规划和劳动素养提升也息息相关。根据劳动教育要求,我校领雁工程实践基地设立了初中生劳动教育课程,注重在劳动课程教学指导、基地实践场所劳作教学、校务家务常规劳动等方面的实际教育,将生物、物理、数学、化学等学科和劳动教育课程进行有效融合,凝聚学校和老师的合力作用,形成与学科教程匹配的劳动课教程,带领学生共同编写适合本土化特色的劳动实践手册,让学生走入劳动课堂,走出“考试”误区,不断更新“重知识技能,轻情感态度”的学习观念,倡导学生通过劳动来创造美好生活,实现职业梦想。如理科类学科融入观察记录、科技发明、图形设计类教育教学,文科类学科传播劳动类教育思想与文化,综合实践课程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开展满足初中生提升自我的多形式的劳动类活动。
二、将代表性节日文化融入劳动教育,赋予劳动化爱国职责
创设劳动节、端午节、腊八节、冬至日、世界卫生日等具有代表性的节日文化作为劳动教育课程,既提高了学生综合性学习能力,又调动了学生的劳动积极性,增强爱国意识。例如我校每年端午节以“包粽子体验与品尝”为主题开展的校本教育活动,解决了因农村学校条件艰苦,不能满足端午节让每个学生都得到一个粽子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获得了收获的喜悦感,遵循了教育规律、劳育特点和校园特色,弘扬传统文化,将学校与社会、家庭紧密结合起来,促进学校特色的劳动教育活动成效显著。
三、将劳动教育课程融入就业环境,创建职业化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融合生涯教育,贯通生涯发展规划,尤其是义务阶段最后三年的初中学生,是人生历程中一个重要的“分水岭”。在校内外,利用社会各种职业资源,学工学农服务为学生提供职业体验的机会,开展侧重于劳动技术和职业体验的劳动,如服务类、美食制作类、服装设计类、科技发明类等职业,教给学生一些在未来生活中必备的基本技能或谋生手段,提高实践操作能力,提升劳动服务意识,让自己成为有用的人,这是劳动教育的目标之一。我校以校内的军训、运动会、艺术节、国旗下讲话、爱国卫生运动、文明执勤监督员等活动,设置了对应的体验职业,通过生涯规划建档访谈让学生以活动促体验、以反思促改进、以规划促成长。其中敬老院志愿者服务慰问活动,受到学生们的喜爱,不仅体验了劳动的乐趣,还切实感受到自己劳动的價值带给他人的成就感。学校还与当地清迈良园合作,建立校外实践场所,给学生创造更多体验劳动劳作的机会。
四、结语
在劳动教育课程的实践创新中学校之所以取得成效,取决于老师们重视素质教育,擅于转变劳动教育意识和教育观念。在生涯教育视角下采取适宜本土化劳动教育发展的方法,有利于增强学生对自我生涯规划和人生发展的认识与理解,有利于农村学校地域文化初中学生劳动教育课程的开展与实施,同时将社会、家庭、学校各个方面与劳动教育课程有机结合,与德、智、体、美相融合,将理论教学融入日常生活学习,开展生涯教育发展的劳动教育活动,促进学生学会规划、主动适应环境变化,对初中学生个人发展、素养养成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姜艳.校政服务课程,劳动教育的必修课[J].新班主任,2019(08) :88.
[2]刘井权.在营造氛围、开发课程中积极开展劳动教育[J].辽宁教育,2020(23)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