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涯中的选择

2015-05-14邓庆民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5年7期
关键词:生涯教育选择高中生

邓庆民

〔关键词〕高中生;生涯教育;选择

高中生正处于要作许多决定的阶段,如文理选科、高考志愿填报等。然而,由于内在或外在的压力,例如父母的期望、同伴的影响等等,他们可能会作出不适合自己的选择,从而在以后的成长中陷入新的困惑和痛苦之中。

高中阶段也是各种矛盾和冲突较多的时期,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自我与社会的矛盾等,所以学生发展方向的“澄清与决定”也成为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点。

存在主义大师萨特曾说:“我们的决定决定了我们。”一个人是其所有决定的综合。心理学本身不解决现实问题,只是换个角度分析问题而已。所以,唤醒学生的主动选择意识以及掌握相关的方法是本课的着力点。

【活动目标】

第一,知道并能够说出选择的过程;

第二,领悟并理解选择的三个法则;

第三,掌握选择的方法,会运用生涯平衡单;

第四,用积极的人生态度面对问题。

【活动准备】

6个信封(三个讨论话题);学生分成六组;相关资料(《生涯平衡单》、《困境中的选择》)。

【活动设计】

(一)引入话题

我们的一生会遇到无数次的选择。我们曾经也经历过种种的选择,有的选择让你值得庆幸,也有的至今仍让你耿耿于怀。现在请回忆一下,当你面对人生中一些重大选择的时候,你有什么样的心理感受?请用一个词或短语来概括一下,并把它写在黑板上。

当我们面对这些选择的时候,常常左右为难,难以决定。选择是以信息的掌握为基础的,受到价值观的影响,并且是有技巧和方法的。

(二)选择的过程和方法

1.选择前:选择的三个法则

【小组活动】他该怎么选?(六六讨论法)

【材料准备】三个情境的讨论话题,每个打印两份,装入六个信封。

【活动要求】

将全体学生分成六组,每组将会拿到一个信封,每个信封里面都会有一个情境和问题,请学生给出分析和建议。小组内每个人都要发言(每人一分钟发言时间),每组一位同学负责记录。讨论结束后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到讲台前汇报结果。

【小组汇报】小组讨论后,各小组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

【设计意图】“六六讨论法”是以脑力激荡法作基础的团体式讨论法,此法的特点在于让每位参与者均有发表意见的机会。

【教师讲解】教师结合学生讨论结果讲解并引出选择的三个法则。

第一,选择的白银法则:在“最好的”和“适合的”面前,选择适合自己的。

情境1 如果法国罗浮宫失火了,情况是只允许救出其中的一幅画,你会救出哪一幅?

有人给出了“救出离出口最近的那一幅画”的答案。在很多时候,“选择最好的”并不一定就是“最好的选择”。比如参加重大考试时,剩下的时间不多了,在有限的时间内,你是做分值最大的题目还是去完成你最可能做出的题目?

面对选择的时候,我们往往只关注对方的长短、好坏,却往往忽视了拿自己去一同比较。我们要考虑是谁在选择,是在什么情况下选择,也就是说要把自身因素和选择情境考虑进去,适合自己的才是最佳的选择。

第二,选择的黄金法则:在“理想”与“现实”的困境中,选择生存。

情境2 一个年轻人从小就喜欢舞蹈,他的理想是当一名舞蹈演员。但因家境贫寒,他只好到一家缝纫店当学徒。他为无法实现理想而苦闷,觉得与其这样痛苦地活着,还不如早早结束自己的生命……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困境,你认为他该怎么做?

这个年轻人在作出最后的决定前,给“芭蕾舞音乐之父”布德里写了一封求助信。布德里回信说:“一个连自己的生命都不珍惜的人,是不配谈艺术的。”年轻人猛然省悟,开始努力学习缝纫技术。后来,他在巴黎开始了自己的时装事业,建立了自己的公司和服装品牌。他就是皮尔·卡丹。

在布德里给皮尔·卡丹的回信中还有这样一段话:“在理想与现实生活中,首先要选择生存。只有好好地活下来,才能让理想之星闪闪发光。”

第三,选择中的钻石法则:在“小我”与“大我”的考量中,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情境3 1764年的一天深夜,一场大火将哈佛图书珍藏馆及其珍藏的书籍全部化为灰烬。图书馆有一项硬性规定——只能在馆内阅读,而不能携带书籍出馆,否则将受到严厉的处罚。但当天下午,一个叫做约翰的学生从图书馆偷偷带走了一本书,这本书现在成了哈佛先生捐赠的所有书籍中的孤本。“我到底把书交出来,还是隐瞒起来?”约翰不停地问自己。如果你是约翰,你会如何选择?

约翰的选择: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后,他还是敲开了校长霍里厄克的办公室。

校长的决定:“首先我要感谢约翰,他很诚实地把图书返还给学校,我赞赏他的态度,但我又不得不遗憾地说,我要开除约翰,因为他违反了校规,我要对学校的制度负责。”

约翰的命运:约翰被哈佛开除以后,为校长的话所折服,幡然醒悟,第二年又考入哥伦比亚大学,专攻法理学,并且成绩斐然。毕业后,约翰当了律师,美国独立战争开始后,他加入托马斯·杰斐逊的团队,为杰斐逊起草《独立宣传》出谋划策,俨然一部法理学活字典。

有些选择无所谓对错,有些选择有好坏之分,而有些选择是有标准答案的,如一些原则性很强的大是大非问题。

【设计意图】在故事、游戏中领悟深刻的道理是学生很喜欢的一种形式,通过这种形式,使学生对于一些心理观念的理解达到顿悟的效果。

1.选择时:生涯平衡表

【案例分析】小雯选择的难题

小雯:高二要选科了,我很喜欢文科,将来想进入律师行业,可爸爸妈妈都认为还是学理科将来选择的余地更大些,老师也建议我选择理科,因为我理科的成绩还不错,我真的不知道该如何选择了。

如果你是小雯,你会如何选择?为什么?

【设计意图】学生分析案例也是一种助人行为,学生的助人活动也是一种心理教育形式,其意义在于“在助人中帮助自己”。

【助人讨论】每位组员轮流围绕主题发言,其他组员则需留心发言者的内容;讨论结束后每组选派一名代表汇报结果。

【学生汇报】学生简要汇报讨论结果和理由。

【教师点评】

(1)小雯听了大家的建议,更加纠结了。

(2)在助人的时候不要帮助别人决定什么,帮助他分析自己面临的问题,让他自己作出决定。

(3)小雯在老师的建议下,运用了《生涯平衡表》,见表1。

【教师示范】教师从“考虑因素”“加权分数”“选择项目”三个方面示范运用“生涯平衡表”的过程。并结合平衡表的考虑因素,指出小雯运用到的三个选择的法则(适合法则、生存法则、社会责任法则)。

【设计意图】心理平衡表是一种思维工具,能够帮助学生全面、系统地分析问题,指导他们结合自身的特点作出选择。

【自我分析】高一下学期,我们也将面临着文理分科,你会如何选择?请用生涯平衡表尝试一下。

【学生尝试】发给学生每人一份空白“生涯平衡表”,学生根据各人的情况填写,教师个别指导。

【学生介绍】请个别同学介绍自己“生涯平衡表”的情况。

【教师点评】“生涯平衡表”综合运用了生涯选择的生存法则、适合法则和社会责任法则,有利于我们预测选择的积极与消极后果,避免在选择后产生后悔或冲突。它提醒我们从正反两个方面考虑决定的后果,尤其要谨慎、认真地预测最坏的情况。

3.选择后:不患得患失

【心理故事】上帝拿出两个苹果,让一个幸运的男子挑选。这男子权衡再三,终于下定决心,选了其中认为最满意的一个。上帝含笑赐予,他千恩万谢,接过后转身离去。突然却反悔想调换成另一个,回头上帝却已经不见了,他只得耿耿于怀过了一生。于是上帝感叹:“人啊,总是期待那些未到手的,而不好好珍惜手中所有,怎么可能获得幸福呢?”

选择之所以如此痛苦,正是因为选择的背后隐藏着这样一个道理:任何一个选择都有得有失,而我们却总是看到自己的所失,而没有看重所得。既然任何选择都有得失,你又何必患得患失?

【总结及课程延伸】

当生命遇到挫折,我们要让自己冷静下来,慎重决定;当生命遇到路口,我们需要多了解信息,权衡利弊;当生命遇到迷茫,我们选择开放自己;当生命遇到诱惑,我们选择看清自己的需要和未来。

有人说,面对选择,左右为难,我很困扰;学习了选择的法则和平衡表,我知道自己该如何选择了。但很多时候,我别无选择,我很痛苦。真的会别无选择了吗?

【阅读材料】《困境中的选择》

犹太裔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19岁便在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了心理学论文,25岁便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并晋升为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助教。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他就已经是一名颇具影响力的心理医生了。

正当弗兰克踌躇满志、大展宏图的时候,纳粹的入侵打破了他生活的宁静。他和家人包括他的新婚妻子一起被纳粹逮捕。在集中营,弗兰克发现自己几乎丧失了一切——他失去了妻子、儿子、父亲、母亲和兄弟——灾难使弗兰克几乎陷入了绝望。

在集中营里,每天都有人被逼疯。弗兰克知道如果自己不控制好自己的精神,他也难以逃脱精神失常的厄运。

有一次,弗兰克痛苦不堪地随着长长的队伍到集中营的工地上去劳动,破鞋子中是一双长满冻疮的脚。路上,他突然陷入深深的恐惧:晚上能不能活着回来?是否能吃上晚餐?……

这些想法让他感到厌倦和不安。于是,他强迫自己不再想那些倒霉的事,而是刻意幻想自己是在前去演讲的路上,他来到了一间宽敞明亮的教室中,面对全场凝神静气的来宾,精神饱满地发表演讲,题目是“集中营心理学”。他的脸上慢慢浮现出了笑容。弗兰克发现,这是久违的笑容,许久了,它从来没有出现过。

他发现自己还会笑的时候,弗兰克就知道,他不会死在集中营里,他会活着走出这个魔窟般的地方。

从那一刻,他觉得自己遭遇的一切苦难与煎熬变得有意义了。纳粹集中营成了他观察和研究人性的地方。每当他遭受非人的折磨时,就想象自己正在讲坛上讲课,内容就是关于集中营里的心理学。此时,他所受的一切苦难煎熬,都成为研究课题。弗兰克就是用这种办法使自己超越困苦的境地,顽强地活下来,并且精神始终不垮。

不止他自己,弗兰克也看到在残忍得令人发指的集中营里,有一些人在这种极端非人的情况下活了下来,因为他们相信未来,相信等待着他们的使命都是有意义的。人生信念带来的力量,让他们克服了令人崩溃的危机,活了下来。

弗兰克说:“有一种自由是无法剥夺的,那就是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选择自己人生态度的权利,这选择决定了我们的人生。”

阅读后的启示:

在纳粹集中营里弗兰克完全没有选择生存条件的自由,但是他仍然有另一种选择的自由,是纳粹无法剥夺的,就是他可以选择面对恶劣环境时的态度。他可以选择消极或悲观甚至损人利己以求生存,也可以选择进取与乐观并且帮助别人。

人最需要的是“主宰自己的命运”,而主动、正确的选择,就是在把握你生命的方向!

【设计意图】回归主题,将学生对于选择的思考延伸到课堂之外。

(作者单位:江苏省天一中学,无锡,214101)

编辑/王抒文 终校/于 洪

猜你喜欢

生涯教育选择高中生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2020年7、8期合刊
校园心理剧在中学生涯教育中的应用的案例分析
强机制 重课堂 多践行
且行且思考
中国出了本(高中生)
“互联网+”时代新闻采访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飞机燃油系统对多路输入信号源选择的方法
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及应用
北京中学课堂兴起“生涯教育”